東北關居民委員會

東北關居民委員會為濰城東北城牆之下貿易帶,四面八方的人前來務工經商,逐步形成張家莊、陳家油坊、辛莊、胡家過道、旗桿過道、打水過道、高崖子過道、木市街、土城街、大石橋頭、北大路后街、西大場園、永盛街、長盛街、大過道、小過道、月河崖、福盛街、老驢市、北大路、窯貨市、雞市、鐵器市、炭市、線繩市、狀元橋街、保全街等具有地理特點的村、街,因位於濰城東北,故稱東北關。1377年濰縣始名,清宣統二年,東北關單設,為其六關之一。1994年12月鄉鎮(街辦)調整,由北關街道辦事處管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北關居民委員會
  • 地區:東北關
  • 轄區總面積:70公頃
  • 隸屬:政府機關
簡介,大事記,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進步,文教科技,村莊建設,集體福利,組織建設,中共地方組織建設,基層行政組織建設,人物簡介,

簡介

東北關居(村)民委員會,原名東北關村,東靠白浪河,南至福壽西街,西與北關村接壤,北至樂川街。全村轄區總面積70公頃,1998年10月,土地全部被徵用,改為東北關居民委員會,全體村民轉為非農業戶口。2000年全居(村)共有330戶,104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
1953年5月古城牆拆除。 境內東西行的福壽西街、北宮西街、先鋒街與南北行的和平路在村中心交匯,東接煙濰公路、西連濰德公路的北宮大街從村中心穿越,市區6條公共汽車線路環行村內。 1981年10月,坐落在村東白浪河上的北宮大橋通車後,先後建成濰坊市市立醫院、山東勝利輸油公司、濰坊製藥廠、天壇市場、中國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等單位。
1949年經濟總收入寥寥無幾, 1978年經濟總收入79.8萬元, 2000年經濟總收入2.46億元, 人均純收入5000元。第一、二、三產業比為0∶27∶73。累計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億元。
該村(居)是全市20強村之一,2000年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市第二名。1990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模範村” , 1994年被市委、 市政府授予“發展鄉鎮企業先進村”,1995年被省委、 省政府授予“省級文明單位”,被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省級文明村” ,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濰坊市雙文明建設先進村”,2000年2月被市政府授予“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十強專業村”等稱號。年終被市政府評為“2000年度發展民營經濟20強村”。

大事記

1933年7月13日, 中共濰縣中心縣委書記劉良才,被國民黨捕共隊在坊子抓捕,槍殺在城後白浪河畔。
1945年6月, 中共昌濰獨立營在何風池帶領下,與濰南武工隊配合,夜襲駐陳家油坊的國民黨軍陳同林部,殲滅國民黨軍一個連,並活捉了營長陳同林。從此,東北關以北的村莊為解放區。
1951年10月,村民梁兆順、於守江、李學義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3年5月,古濰縣城城牆拆除,打破了城牆界定的城鄉界限。
1954年5月,孫會昌組織13戶村民成立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4年5月,朱懷組織30戶農民,成立第一個初級社(二社) 並任社長。後又成立四、六社,劉桂林、張德潘分別任社長,鞠寶翠(女)、王閂傑分別任黨支部書記。
1957年,成立利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下設四個生產隊),范德榮任社長,劉桂林任黨支部書記。
1958年9月9日, 東北關、北關等5個村聯合成立東風人民公社。正式啟用東北關生產大隊(村)名稱,下設6個生產隊。
1965年,將坐落在村內的玉清宮遺址的龜蛇二碑移至濰坊市博物館。
1980年3月, 修築坐落在村東跨越白浪河的大噸位載重公路橋--北宮大橋,在新建橋址以北的500米處建一漫水橋,為北宮大橋的先行過路橋,冠名“先鋒橋”。
1980年7月,北宮大橋動工,1981年10月1日建成通車。橋身鋼筋混凝土結構,橋面採用簡支梁連續板新工藝。 該橋4孔, 長120米,寬19米,車行道14米,兩邊各有2.25米的人行道;設計能力為載重350噸,過水量1300立方/秒,系濰博、王濰、煙濰3條公路的交匯點。
1987年元月1日, 濰坊天壇市場落成,副省長馬連禮、市長邵桂芳、副市長於潮等領導蒞臨落成開業典禮。
1982年12月,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晉升為國家二級企業。
1992年9月,本村成立了“濰城區第一城市建設綜合開發公司”。
1992年,耶莉婭服裝集團公司生產的“耶莉婭牌”西服,在1992年全國服裝博覽會上被評為“中國名牌”。
1995年3月29日, 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舉行“山東省重點技改項目竣工投產剪彩儀式”。省委副書記陳建國、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樹芳、市委書記齊乃貴、市長王大海和省體改委、省鄉鎮企業局、省計委、省財政廳、省工商銀行及市有關部門領導特邀蒞臨剪彩儀式。該項目總投資5200萬元,占地總面積2.1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4萬平方米。
1995年4月29日, 全國勞動模範、山東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總經理袁文和,出席了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全國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
1995年7月4日,外經貿政審函字[1078]號批覆,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擁有自營進出口權。
1997年6月29日, 濰城區首個村級黨委--中共濰城區北關街道辦事處東北關村委員會成立,王名遠任書記,張金華任副書記。
1997年3月, 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趙志浩在市長王大海陪同下,到東北關村和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視察。
1998年10月20日,東北關村改建為東北關居委會,全村1040人由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
1999年11月14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侯林到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考察。
2000年8月18日,天壇陶瓷·燈飾商廈建設工程正式開工。商廈總投資1200萬元,總建築面積1.10萬平方米,建設工期為1年。
2000年9月27日,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的“耶莉婭牌”為“中國馳名商標”。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成立前,東北關村絕大部分百姓靠“肩挑人抬”“一擔筐簍”從事小本貿易, 有土地戶為數不多,最多的不足10畝。1948年4月濰城解放以後,百姓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土地。 1954年5月,孫會昌組織13戶村民成立了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組。 1954年5月,朱懷組織30戶村民成立了第一個初級農業合作社並任社長,繼而又成立了2個(四、六社)初級農業合作社。1957年3個初級社合併,成立利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下設4個生產隊) ,范德榮任社長,劉桂林任黨支部書記。1970~1978年,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實行科學種田,選用優良品種,改革耕作制度,實行間作套種,糧食畝產達到855公斤, 總產達到77萬公斤,年人均口糧225公斤,人均分配100元。後來耕地逐年被徵用,1998年結束了農業生產的歷史。

第二產業

1978年組建了第一個集體企業--東北關鍛造廠, 當年獲利13萬元。1981年12月組建濰坊市呢絨服裝廠。 1992年9月成立了全省首家民辦城市建設綜合開發公司。 至2000年,居委會有集體工業企業5個,建築企業1個。2000年工業總產值1.2億元,實現利稅1500萬元,年末有固定資產8700萬元。
中國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原是有41名職工、17台縫紉機的小廠。在近20年的時間,先後進行了4次較大的技術改造,特別是1995年投資5200萬元、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4萬平方米的技改項目 (省級) ,從根本上改變了企業的面貌。到2000年,總公司在香港、北京、天津、哈爾濱、瀋陽、濟南、威海等地設分公司20處,公司有職工1400餘人, 有固定資產8600萬元,有由105名工程技術人員組成的技術開發中心(省級),有從國外引進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專業化服裝生產設備1500台(套),有自營外貿進出口權。2000年銷售收入達4.8億元(含分公司) ,實現利稅7324萬元,創外匯900萬美元。 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被評定為國家二級企業、出口創匯先進企業、全國服裝行業百強企業(2000年利稅排名為12名,銷售收入排名為23名),並被最高人民法院、國家公安部、法務部、國家稅務總局等定為標誌服生產企業。“耶莉婭牌”系列服裝,先後獲“國產精品”“山東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等21項(次)榮譽稱號。
1992年組建的濰坊市濰城區第一城市建設綜合開發公司, 2000年擁有固定資產830萬元, 完成開發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完成開發投資8000餘萬元,安置回遷居民1600多戶,工程合格率100%,優良率36%;實現銷售額1080萬元,實現利稅206萬元。先後被授予“山東省房地產企業綜合評價百強企業”“市級先進單位”“市級重契約守信用企業”等榮譽稱號。

第三產業

1982年,辦起明華商店、濰坊茶莊、北宮橋飯店。
1987年6月,投資240萬元在北宮西街與和平路交叉路口興建仿北京天壇的濰坊天壇市場。 天壇主體高22.7米,直徑24米。天壇市場總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建固定營業房480間,面積9600平方米,鋼支架大棚覆蓋4000平方米,設攤位600多個,是以小五金為主的批零兼營的市場。 到1995年交易額突破3億元,上繳稅款60萬元。1996年10月,又投資530萬元,新建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的天壇市場第二期裝飾材料市場工程竣工, 當年入駐經營業戶130餘家,年交易額突破2億元,上交稅費150萬元。2000年再投資150萬元, 新建占地3公頃、營業房131間、營業面積3000平方米、硬化路面6400平方米的天壇市場第三期鋼材市場工程, 當年實現交易額1億元,上交稅費20萬元。天壇市場獲“市十佳單位”“市納稅先進企業”“誠信市場”等榮譽稱號。
1996~2000年,充分利用北宮西街、和平路北首、油房中街兩側建門頭房150間,租賃給80個經商戶,年銷售額達50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新中國成立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半數學齡兒童不得入學,上學兒童也因生活所迫上二、三年即退學。1929年前在“老爺廟”有國小一處,年久失修,於1930年遷到“菩薩廟”後,因戰亂廟成廢墟,兒童只好到處求學。解放後,在菩薩廟遺址建國小一處(和平路國小)。1984年區政府投資71萬元,建起了3968平方米的高標準教學樓; 2000年投資73萬元購置了70台微機等先進教學設備,有15個班級、557名學生、 63名教職工。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為山東省教委重大課題創新教育實驗基地、濰坊市國語校園語言示範學校、濰坊市學校藝術教育示範學校。
1985年投資92萬元建起了文化廣場,設健身室、娛樂室、閱覽室、舞廳、黨員活動室、黨員電教活動室、婦女之家等,配備了桌球台、檯球台、健身器、彩電、音響等各種文化、娛樂、體育設施。成立了老年人太極拳(劍)表演隊,並多次參加市、區、街辦組織的表演比賽。成立了文藝表演和服裝模特隊,每年參加新年、春節、濰坊國際風箏會等重大節日和“乘涼晚會” “文明之夏”表演。1986年6月新建幼稚園一處, 占地1300平方米, 建築面積518平方米,1987年被評為“區一級幼稚園”,1995年被評為“濰坊市一級幼稚園”。全村有科研機構兩個 (服裝科研中心、建築工程研究所),科技人員170餘人,有25人獲高級職稱。先後聘請德國、日本、義大利等國家的專家授課50人次, 有49人到國外學習培訓,320人到國內大城市參觀、考察、學習。開發出7個服裝系列200多種新產品,其中3個獲部優,3個獲省優,產品遠銷32個國家和地區。
人民生活 新中國成立前,大多數村民生活艱難。新中國成立後,村民雖然有了土地, 但土地較少,生產力水平低下,民眾生活仍“吃糧靠救濟,花錢靠貸款”。1970~1978年加強農田基本建設, 糧食產量和經濟收入有了較大的的提高。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發展第二、三產業,經濟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78年人均收入達145元,1982年人均收入達330元,2000年人均收入達5000元。青壯年都有自己的職業,家家戶戶都有彩電、冰櫃、洗衣機、音響、程控電話。全體居民跨入了“小康”行列。

村莊建設

新中國成立前,村內道路彎彎曲曲、坑坑窪窪,村民住房破爛不堪,人均居住面積只有4平方米。 新中國成立後,村民住房有了很大的改善,逐步以磚石結構代替原來的土木結構。1983年按照濰坊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制定了新村建設規劃,按照“三統一”(規劃、標準、施工) “三配套”(水、電、氣) 的要求,建設了292戶 (每戶120平方米) 樓房。村內的道路進行了硬化、美化、綠化,安裝了路燈,建立了保潔隊、計畫生育服務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社區服務醫療站、社區活動服務中心;制定落實了村規民約,全村面貌煥然一新。多年來,全村無重大民事案件、 無違法犯罪案件、無違犯計畫生育的人和事。1997年2月獲“愛國衛生工作紅旗單位”稱號, 2000年12月獲“市治安保衛工作先進單位” 稱號。1991~2000年連續被評為“計畫生育紅旗單位”。

集體福利

隨著集體經濟的日益壯大,村民的福利待遇逐年提高。1991年,實施男60歲、 女55歲和喪失勞動能力者退休制度、 家庭財產保險制度、免除“三提五統”(由集體負擔)制度、獨生子女待遇制度、醫療補貼制度、大中專學生困難資助制度、義務兵補貼制度、老黨員老幹部優待制度等。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51年10月, 梁兆順、於世江、李學義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7月, 成立中共利民高級社支部委員會,劉桂林任書記。1961年成立東北關村黨支部, 王名遠任書記。1996年7月建立東北關村黨總支部,王名遠任書記。1997年6月29日, 濰城區首個村級黨委--中共濰城區北關街道辦事處東北關村委員會成立,王名遠任書記,張金華任副書記。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委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加強自身建設,形成了帶領民眾走共同致富的戰鬥集體。先後被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文明村”“市級雙文明先進村”、市級“五好村黨組織”、市級“文明單位”“實施民心工程先進黨組織”等榮譽稱號。2000年黨委下設5個黨支部,全村共有72名黨員。2000年成立了社區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8年4月濰城解放後, 相繼建立了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自衛隊。村政權積極作好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等項工作。1957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范德榮任社長。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設立東北關村生產大隊, 張玉泰任大隊長,下設4個生產隊。1970年12月,成立東北關大隊革命委員會,王名遠擔任革委會主任。1976年撤銷革命委會恢復生產大隊。1984年12月,建立東北關村民委員會, 設委員4人,王名遠任主任,下設18個村民小組。1998年10月,東北關村改為東北關居委會,1990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模範村”稱號,1995年被省政府、省人事廳授予“山東省模範村民委員會”稱號。

人物簡介

譚兆瑞(1920~1949) 中共黨員,1944年參加八路軍。曾任四野一二三師三六九團二營六連排長。1949年在湖南寶塔山戰役中光榮犧牲。
王國傑 1927年12月生, 1948年4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3月復員。先後參加了解放兗州、濟南、淮海、蘇州、上海等戰役。曾榮立三等功一次、四等功兩次。
徐國祥 1937年3月生, 195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60年7月~1978年6月曆任副連長、副營長、營長、處長、團長等職。1982年1月~1990年6月曆任師政治部主任、 副師長、政委、師長、海軍旅順基地政治部副主任等職。1990年7月任海軍青島基地政治部主任、副軍長。少將軍銜。
王名遠 1940年4月生, 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高中文化,經濟師。歷任北關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副書記和東北關居委會書記、居委會主任。1961年21歲任村黨支部書記。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靠近城區的優勢,狠抓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的企業和項目,興辦了中國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和天壇市場,為全村經濟振興打下了基礎。 2000年全居經濟總收入達2.46億元,上繳稅金792萬元,人均純收入5000元;全居有工業企業5處,固定資產8700萬元,工業總產值1.2億元,實現利稅1500萬元;全居有營業戶1200個, 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6.6億元。他先後獲“濰坊市優秀農民企業家”“濰坊市勞動模範”“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郎需英 男, 1940年12月生,197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時任中國航空一集團303研究所副所長。
張金華 1942年10月生,197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文化,經濟師。1963年任第三生產隊隊長,1972年任東北關大隊大隊長。1984~1998年任東北關村居委會主任、黨總支副書記。 1999年1月任中共東北關居委會副書記、濰坊市濰城區第一城市建設綜合開發公司總經理。村內任職期間,為全村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任城市建設綜合開發公司總經理以來,強化房地產開發的資質功能成效顯著。2000年末,企業固定資產830萬元,年銷售額達1080萬元,年實現利稅206萬元。公司先後獲得“房地產開發三級資質”和“山東省房地產企業綜合評價百強企業”“城市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他先後獲市級“先進個人”“全省房地產業百佳經理”“優秀鄉鎮企業家”榮譽稱號。
袁文和 1947年12月生,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高中文化,經濟師。中國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總裁。1981年4月組建濰坊市呢絨服裝廠(中國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前身) ,始任廠長。20年後,公司發展成為國家二級企業、出口創匯先進企業、全國服裝行業百強企業。總公司的“耶莉婭牌”系列服裝,先後獲“國產精品”“山東省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等21項(次)榮譽。他先後獲“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鄉鎮企業家”“全國勞動模範”“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杜寶起 1950年5月生, 1968年8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大專學歷。1968年8月為濰坊汽管廠工人,後歷任計調科科長、黨支部副書記、廠長,濰坊金屬家具材料廠廠長、黨支部書記,濰坊市二輕局黨委副書記、局長,濰坊市體改委辦公室副主任、黨組成員,中共濰城區委常委、區政府常務副區長,中共濰城區委副書記,濰坊市經貿委主任、黨工委副書記,中國工商銀行山東分行黨組成員、副行長;中國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黨委副書記、副行長、書記、行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