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分為上下兩篇共八章。上篇主要圍繞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多樣性這一特徵展開論述,分析對這一多樣性產生影響的經濟理論,以及這一多樣性與東亞金融危機、東亞經濟改革之間的關聯性如何。下篇比較了東亞各經濟體經濟發展的理論模型,並分類型比較了亞洲“四小”、東協三國以及菲律賓經濟發展模式及其特點。
作品目錄
| |
| |
| |
| |
| 結束語 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多樣性與東亞經濟發展態勢 |
| |
| |
作品思想
一、該書明確提出東亞不存在單一的經濟發展模式
作者認為,東亞地區主要發展中經濟體在歷史、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經濟體制以及資源稟賦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發展民族經濟的過程中,受到各種經濟發展理論的影響,選擇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戰略與政策,採取了種類迥異的巨觀經濟調控手段和資源配置機制。加上各個經濟體政府干預經濟的方式、力度和能力存在著差別,受外部經濟影響的程度也不同,使得東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出形式各異多種經濟模式。從共性的角度考察,東亞主要發展中經濟體至少存在四種不同類型的經濟發展模式:(1)亞洲“四小”(新加坡、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為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2)東協三國(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為綜合型經濟發展模式;(3)菲律賓為拉美型二元斷裂性經濟發展模式;(4)處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中國和越南為過渡型經濟發展模式。從特性的角度考察,東亞每一個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均有其特色。儘管它們的經濟模式歸屬於同一種類型,而且經濟發展戰略、政策確實存在著一些共同的東西,但是,由於在歷史、文化、資源、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即使同屬於亞洲“四小”發展類型、東協三國發展類型的各個經濟體,它們的經濟發展模式亦有所不同。據此,將東亞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模式簡單地歸類為一種單一的模式——“東亞模式”,是不符合該地區客觀實際的。為了論證這一觀點,作者對國內外浩瀚的學術文獻中對有關概念的混亂使用狀況以及內涵的不同解釋進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衡量區分東亞發展中經濟體經濟發展模式的標準,以及東亞經濟發展模式概念的界定。同時,對“東亞模式”“東亞經濟成長模式”“東亞經濟發展模式”“單一東亞模式”“多樣化的東亞模式”的概念與內涵及其爭論進行了辨析。作者指出,用中文表達的東亞模式在英文中卻有兩種不同的表述,即:“EastAsianModels”和“EastAsianModel”,它們雖然僅相差一個英文字母,但是,二者的概念與內涵卻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意為東亞地區的各種模式,有著東亞地區模式多樣性的內涵;後者則指單一的模式——東亞模式。作者還對“東亞模式”與“東亞經濟發展模式”這兩個概念的差異以及概念的通用進行了分析。
二、該書對東亞經濟發展及其多樣性產生影響的主要經濟理論作了新探索
作者認為,對東亞早期經濟發展具有影響的理論包括了建立在傳統的凱恩斯經濟學派基礎之上的各種“增長理論”,建立在新馬克思主義或激進學派基礎之上的各種依附理論,以及前蘇聯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對東亞中期經濟發展具有影響的理論包括了建立在
新古典綜合派基礎之上的各種增長與發展理論;新自由主義各流派,其中重要的是現代貨幣主義理論;以及各種追趕理論,包括“
雁行理論”“技術階梯理論”和
內生增長理論。東亞地區經濟發展所受的影響除了上述理論外,還吸納了建立在西方貨幣學派和供應學派之上的各種自由市場理論、建立在發展主義和新制度學派基礎之上的國家推動發展理論,以及新古典綜合派與現代貨幣主義的合流產物——新巨觀經濟理論的影響。但是,由於受制於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與東亞經濟發展的多樣性與不平衡規律的支配,東亞政府對經濟理論的選擇與取捨採取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相結合的態度,由此導致東亞各個層次的發展中經濟體政府所選擇的作為制定其經濟發展戰略、工業化計畫以及巨觀與微觀經濟政策組合依據的經濟理論是大相逕庭的。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03年11月,該書獲福建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沈紅芳,女,上海市人,經濟學博士。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教授、世界經濟專業碩士與博士生導師,國家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東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