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生長發育特點:在黃河口地區,東亞市藜生育期為195天,青飼期155天左右。發芽最適溫度20一25℃,最低發芽溫度8℃,最高發芽溫度35℃,氣溫穩定在12℃以上,10–1天出苗,從出苗到分枝期35—40天,最適溫度20—22℃。分枝到穗分化,生長發育40–50天,最適氣溫22–25℃。從抽穗到開花的生殖發育階段為20—30天,需要25—30℃的較高溫度。開花期到盛果期較長,為30—40天,氣溫維持在20℃左右。從果實成熟到植株枯黃,大約20天左右,約在初霜前10月底前後。東亞市藜是一種短日照植物,發育階段對光照長短反應敏感,在每日8—10小時的日照下,東亞市藜發育很快,能提早結實,日照延長,穗分化推遲,生育期長。如在暖溫帶,自然生育期可長達195天(表109—1)。東亞市藜發芽出苗期的早晚,可直接影響營養體生長期的長短,而對轉入穗分化和穗形成的生殖生長影響不大,只要日照時間轉短,達到一定限度,發育階段就轉入穗分化,所以自然萌發與播種期的早晚,是影響植株高度和產草量的重要因素。再生性:因為東亞市藜莖基部腋芽一般不萌發,所以在刈割留茬較低的情況下,多不再發生分枝,沒有再生產草量,因為莖上部具有少分枝特性,所以在穗形成前輕牧頂部莖葉,促使上部腋芽受刺激後再生側枝,這樣再生產草量較高,並可延長青飼期。但在重牧下,由於莖基部再生力弱,再生產草量顯著下降。穗形成以後的放牧,因再生力下降,其再生產草量也隨之遞減。抗逆性:東亞市藜是我國溫帶和暖溫帶氣候條件下,鹽土和鹽鹼土低洼濕潤區的一種適宜生長的牧草。分布區土壤pH值一般為7.0—8.5。雖在內陸和沿海都有分布,但以沿海封閉低洼鹽濕地區和內陸黃河背河槽狀窪地荒鹼區最為常見,而在排水較好的緩平坡地和較高燥的高台沙鹼地,則少見生長或不生長。在黃河下游引黃灌區,由於排水不暢,地下水位抬高,而造成土壤次生鹽漬化的棄耕地,多形成東亞市藜單優勢種群落,長勢十分繁茂。一旦挖溝排水、修築台田、引黃洗鹽之後,由於水鹽狀況的改變,東亞市藜便很快絕跡。足以反映了它喜鹽鹼、耐高濕的生物學特性。在鹽漬化過渡區,它又常與蘆葦(Phragmitesaustralis),二色補血草(Limoniumbicolor),扁蓄(Polygonumaviculare),檉柳(Tamarixchinensia),稗(Echinochloacrus–galli),地錦草(Euphorbiahumifusa)、狗尾草(Setariaviridis),羊角菜(Scorzoneramongolicavar.putjatae)、灰綠藜(Cheno–podiumglaucum)、凹頭莧(Amaranthusascendens),荊三棱(Scirpusvalidus)等伴生在一起。
生長環境
生於鹼湖邊,鹽鹼地。
分布範圍
分布於歐洲,中亞西伯利亞,中國(東北、內蒙)。
主要價值
東亞市藜適口性好,為豬,牛、羊、兔等多種家畜,家禽所喜食。其葉片肥厚,半肉質化,纖維少,莖、葉比很高,具有較高的飼用價值,屬良等牧草。由於營養體生長期長,青飼期長達150天以上,是一種既可放牧,又可刈割的野生牧草。維生素的含量也較豐富,如胡蘿蔔素5.36mg,維生素C69mg,維生素B10.13mg,維生素B20.29mg。盛花期,鮮莖與鮮葉生物量比1:0.65,乾葉重占莖葉乾物量的56.8%,莖葉乾物質比率達23.15%。整個生育期,莖葉乾物量變率小,直到枯黃期前,青飼價值不減。經分析,東亞市藜還是鹽鹼濕地生境下,營養成分含量很高的飼用植物,其化學成分見表109–3。
栽培要點
東亞市藜具有耐鹽鹼、耐瘠薄,喜低洼潮濕、抗逆性強的適應性,且營養體高大,光合效率高,營養成分齊全,適口性好的優良特性,適生於我國北方許多荒鹼窪地,是一個值得引起重視的野生飼草資源和具有栽培前途的優良牧草。在低洼鹽荒地和水位抬高引起的次生鹽漬化撂荒地,可以採種播種東亞市藜,建立半人工草地,增加產草量。lo月上旬以後,一直到霜降前,都是採種期,採種後,曬豐貯存,第二年早春播種。因其種子細小,千粒重僅有o.6一o.8g,每畝需播種30一40g,為了播種均勻,可先混入細砂土,而後播種。幼苗階段生長緩慢,易受蘆葦等多年生根莖類雜草抑制,播前需進行1次生荒地耕耘除草,是東亞市藜萌發全苗的重要措施,也可在苗期進行1–2次雜草防除,都可顯著提高其產草量和品質。放牧或刈割後,追施1次氮磷複合肥,對再生產草量的提高十分顯著。1986年7月,在穗分化前期,於放牧草地每公頃追施複合肥300kg,比對照區提高產草量25.5%,每公頃產鮮草達5400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