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儒學問題新探》是2018年1月4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震。
基本介紹
- 書名:東亞儒學問題新探
- 作者:吳震
- ISBN:9787301289228
- 頁數:412
- 定價:¥65.00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1月4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大32開
- 版次:1
- 叢書名:近思文叢
- 千字數:36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近二十餘年來,儒學研究已呈現國際化發展趨向,開闢出“東亞儒學”這一新研究領域。本書緊扣“儒學”“東亞”“日本化”這三個關鍵字,對東亞儒學、日本儒學以及儒學日本化等歷史問題、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有關“東亞”問題的討論,對“東亞”“東亞儒學”概念的發生歷史以及演變歷程,乃至晚近“東亞”論述中的複雜面向,進行了全面仔細的介紹和探討,反映了最前沿的發展成果以及作者的獨到見解。第二部分深入德川日本儒學的歷史內部,對“儒學日本化”具有典型意義的徂徠學、仁齋學的思想展開了富有創見的研究,同時,對日本獨特的心學思想——石門心學及其講學運動中的“中國因素”等問題進行了仔細的考察,這些研究既吸收了日本學界已有的成果,又具有中國學者的比較視野。第三部分是對現代以來日本學界有關“日本性”問題的探討,主要透過丸山後期的日本文化研究,在充分肯定丸山思想有關“日本性”問題的思考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的同時,深度反思了丸山後期提出的“古層—原型”論(又稱“執拗低音”論)的史學觀點。
作者簡介
吳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京都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執行副院長、上海市儒學研究會副會長、中華日本哲學會副會長、碑刪歸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國際儒聯理事暨學術委員會委員、日本井上圓了國際學會理事、韓國忠南大學儒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出版專著《陽明後學研究》《泰州學派研究》《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等。
圖書目錄
序 / 陳來 i
自 序 v
代前言:關於東亞儒學問題的一些思考 1
一 “東亞”一詞的由來 1
二 近代中國語境中的“東亞” 5
三 近年來“東亞儒學”研究的簡單回顧 7
四 關於“何以可能”與“何以必要”的問題 10
五 小結 13
第一篇 東亞儒學問題省思
第一章 東亞儒學芻議
——以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問題為核恥催碑心 19
引言 19
一 問題由來:何謂“東亞儒學” 21
二 一場沒有交鋒的論戰:何謂“東亞” 31
三 17世紀以後東亞文化差異巨大論 43
四 儒學日本化與日本特殊論 52
五 日本儒學中的普遍與特殊 62
六 餘論 73
第二章 試說“東亞儒學”何以必要
——從子安宣邦、黃俊傑的相關論述說起 79
一 子安宣邦:建構“作為方法的東亞” 79
二 黃俊傑:文化獄坑多元視域中的東亞儒學 84
三 小結:從四個方面談東亞儒學何以必要 94
第二篇 德川日本的儒學重建
第三章 道的“去形上化”
——日本徂徠學建構政治化儒學的一項嘗試 101
引言 “海內第一流人物” 101
一 問題由來:近代性與日本化 103
二 道的“去形上化”與政治化 107
三 道的非道德化 112
四 道的歷史性與普遍性 115
五 小結 121
第四章 以古言征古義
——德川儒者荻生徂徠經典詮釋方法論初探 123
一 古文辭學的發現 125
二 以漢語會漢語 128
三 以古言征古義 132
四 小結 140
第五章 德川日本徂徠學的禮儀制度重建 143
一 “禮”充屑笑是先王之“準蘭請協據” 144
二 “禮”的現實化問題 150
三 “行禮”的人情基礎 160
四 小結 166
第六章
17世紀德川儒學“反朱子學”的案例考察
——從伊藤仁齋“仁學”“道論”思想建構來看 169
引言 朱子學的日本命運 169
上篇 仁學 172
下篇 道論 195
餘論:德川儒者“反朱子學”的幾點省察 212
第三篇 日本心學與儒學日本化
第七章 德川日本心學運動中的中國因素
——兼談“儒學日本化” 221
引言 東亞地區的兩種心學 221
一 心學凳旋腿笑:從中國到日本 224
二 梅岩心學的思想特質 233
三 石門心學的講學運動 238
四 石門心學與“儒學日本化” 244
五 附錄:飛騨國心學講學的一部實錄 249
二木長嘯《講席日誌》(摘譯) 251
第八章 德川日本心學運動的“草根化”特色
——就民間文書《心學入門手冊》而談 268
引言 心學研究中的“瓶頸”問題辨陵屑希 268
一 心學活動在下館藩的展開 270
二 心學講學的草根化特色 274
三 餘論:“津田觀點”再思 280
第九章 中國善書在近世日本的流衍及其影響
——以中江藤樹的宗教觀為中心 284
一 藤樹與茂猷的思想交涉 285
二 藤樹宗教觀的主要特色 289
三 中國善書在日本的流傳 294
四 小結 298
第十章 中國善書思想在東亞的多元形態
——從區域史的觀點看 302
一 將中國亦視為一種“區域” 303
二 《鄉約》《六諭》在東亞的不同遭遇 307
三 中國善書在東亞的多元展開 315
四 小結 324
附 錄
附錄一 丸山真男有關“日本性”問題的思考 329
一 “近代”是丸山的一種宿命 330
二 早期丸山的“日本研究” 332
三 晚期丸山的“原型—古層”論 336
四 小結:對丸山“日本性”探索的一些思考 343
附錄二 關於“東亞陽明學”的若干思考
——以“兩種陽明學”的問題為核心 348
引言 何謂“東亞陽明學”、什麼是“陽明學”? 348
一 “兩種陽明學”:解構中日陽明學的“同質性” 351
二 何以說“原本就沒有兩種陽明學”? 357
三 “紅色陽明學”與“白色陽明學” 361
四 “近代陽明學”是日本的“近代思想”“政治言說” 364
五 小結:東亞陽明學研究具有建構性的意義 369
參考文獻 373
三 道的非道德化 112
四 道的歷史性與普遍性 115
五 小結 121
第四章 以古言征古義
——德川儒者荻生徂徠經典詮釋方法論初探 123
一 古文辭學的發現 125
二 以漢語會漢語 128
三 以古言征古義 132
四 小結 140
第五章 德川日本徂徠學的禮儀制度重建 143
一 “禮”是先王之“準據” 144
二 “禮”的現實化問題 150
三 “行禮”的人情基礎 160
四 小結 166
第六章
17世紀德川儒學“反朱子學”的案例考察
——從伊藤仁齋“仁學”“道論”思想建構來看 169
引言 朱子學的日本命運 169
上篇 仁學 172
下篇 道論 195
餘論:德川儒者“反朱子學”的幾點省察 212
第三篇 日本心學與儒學日本化
第七章 德川日本心學運動中的中國因素
——兼談“儒學日本化” 221
引言 東亞地區的兩種心學 221
一 心學:從中國到日本 224
二 梅岩心學的思想特質 233
三 石門心學的講學運動 238
四 石門心學與“儒學日本化” 244
五 附錄:飛騨國心學講學的一部實錄 249
二木長嘯《講席日誌》(摘譯) 251
第八章 德川日本心學運動的“草根化”特色
——就民間文書《心學入門手冊》而談 268
引言 心學研究中的“瓶頸”問題 268
一 心學活動在下館藩的展開 270
二 心學講學的草根化特色 274
三 餘論:“津田觀點”再思 280
第九章 中國善書在近世日本的流衍及其影響
——以中江藤樹的宗教觀為中心 284
一 藤樹與茂猷的思想交涉 285
二 藤樹宗教觀的主要特色 289
三 中國善書在日本的流傳 294
四 小結 298
第十章 中國善書思想在東亞的多元形態
——從區域史的觀點看 302
一 將中國亦視為一種“區域” 303
二 《鄉約》《六諭》在東亞的不同遭遇 307
三 中國善書在東亞的多元展開 315
四 小結 324
附 錄
附錄一 丸山真男有關“日本性”問題的思考 329
一 “近代”是丸山的一種宿命 330
二 早期丸山的“日本研究” 332
三 晚期丸山的“原型—古層”論 336
四 小結:對丸山“日本性”探索的一些思考 343
附錄二 關於“東亞陽明學”的若干思考
——以“兩種陽明學”的問題為核心 348
引言 何謂“東亞陽明學”、什麼是“陽明學”? 348
一 “兩種陽明學”:解構中日陽明學的“同質性” 351
二 何以說“原本就沒有兩種陽明學”? 357
三 “紅色陽明學”與“白色陽明學” 361
四 “近代陽明學”是日本的“近代思想”“政治言說” 364
五 小結:東亞陽明學研究具有建構性的意義 369
參考文獻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