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九水社區

東九水社區地處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位於街道北部,距辦事處駐地6.5公里,地處南九水風景區內。明初一世祖“白元”從雲南遷“愛兒澗”,再遷“流碔溝”又遷九水,社區處大山中間,內有九道水流,故名九水。因北靠北九水故又稱南九水。清道光十七年山洪暴發,澗溝成河,遂稱南九水河。1961年1月,將九水村分為4個村,因本村處河東,故名。社區東北角有一山泉,長年流水,名“水場”。1985年在河北建新村50戶。全社區總面積4257畝,山嵐面積3029.9畝,現有耕地50畝。主要山脈有大八刀、磨齊澗、峨澗及北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九水社區
  • 行政區類別:社區
  • 所屬地區:青島市
  • 面積:4257畝
簡介,村莊由來,風光,經濟,地圖信息,

簡介

西九水、東九水、大石頭、大石、龍泉五個行政村,人們習慣統稱為南九水。南九水距沙子口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北約6公里,五村地域緊密相連、群山環抱、幽靜美麗,因位居著名的嶗山風景區北九水山南而得名。這幾個村子都以劉姓為主,並且同祖同根,劉氏家廟坐落在西九水村村內。發源於柳樹台和北大林山脈的南九水河,依次流經南九水各村,從沙子口入海。
東九水村由新村和老村兩個自然村組成。清朝道光年間,村民劉承福從老村遷河北岸定居,隨後有一些村民陸續遷河北居住,形成新村。1967年為了解決進出村要趟水過河的不便,該村自籌資金在跨度為20多米的南九水河上架起了一座堅固、美觀的雙孔石拱橋,這座石橋已成為東九水村的標誌性建築。
東九水村現有村民240戶,679人,其中新村51戶,160人;耕地150餘畝,山巒3900餘畝。1978年改革開放後,該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逐步從原有的傳統農業中解放出來,走上了多種經營的路子,主要行業有石料開採加工,建築、林果、交通運輸、經商等,使村民們擺脫了以往依靠幾分山嶺薄地維持生計的歷史,出現了多元化的生產模式,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2004年東九水村經濟總收入6500餘萬元,人均收入5229元。
根據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檔案嶗政發[2004]230號《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流清河等36個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的批覆》,由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

村莊由來

據《劉氏族譜》記載:“吾一世祖白元於明初從雲南(註:山西大同以南)遷入愛兒澗,再遷流域溝,後徙居九水”。據史書記載,白元是劉豫及其子劉琪的後人。劉豫為北宋殿中侍御史,當金人進犯中原時,劉豫棄官逃走,被赦貶為濟南知府。金人再次攻打濟南,劉豫竟殘無人道地殺害了有名抗金英雄關勝,舉城投降,跟隨金兵攻打南宋。劉琪在劉豫脫變時,一直苦口婆心地勸說劉豫不成,便棄家攜帶老小向東海方向遷來。清道光十七年,南九水河突發山洪,將原南九水社區分為“西河涯”和“東涯”兩個自然村。兩個社區都以劉姓為主,並且同祖同根。1961年11月正式將“西河涯”劃為西九水村,“東涯”劃為東九水村。

風光

位於嶗山深處的九水社區,人文自然景觀甚多。社區北有圍子山,東北方有團崮頂和小嶗頂的平頂山,社區南有洪述祖別墅遺址和“觀川台”。即墨學者周至元在《嶗山名勝介紹》中描寫這裡的景色為:“峽勢忽湊立對峙,形成了一個天然門”;“一道清溪如急雨,數峰奇石似飛仙。林深盡許幽禽叫,地靜常容野鹿眠。”的妙詩佳句。洪述祖在他的《觀川台》詩中寫道:“青山轉處起高台,台下川流更不回。”充分描述了這裡的勝景特點。1935年洪述祖之子、著名戲劇家洪琛來到九水村,他站在觀川台上感慨萬分,對觀川台周邊的景石重新命名為“點將台”、“硯台石”、“筆架石”和“將軍石”等多處景點。

經濟

1980年開始在八刀山片種植落葉松,造林面積1500畝,植被率達80%。1988年為解決村民吃水問題,在村後打機井一眼,建容量50立方米水塔2個,使全社區吃上了自來水。
本社區歷史上以跑高蹺和旱船為主要娛樂活動,祖先劉玉門傳下來的梅花長拳,至今還在村民當中流傳。本社區以劉姓聚居,其中只有一戶段姓和一戶蘭姓。到2003年,全社區共有267戶,人口698人。全社區總收入5842萬元,淨收入315萬元,農民人均所得4978元。

地圖信息

地址:嶗山景區旅遊專用路北50米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