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丫湖位於廣東東莞市企石鎮東部工業園境內,是東部工業園的“綠心”。離鎮中心區2公里,湖面面積約81548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丫湖
- 離鎮中心區:2公里
- 湖面面積:約81548平方米
- 地理位置:廣東東莞市企石鎮東部工業園境內
簡介,歷史傳說,地理環境,景觀,
簡介
站在高處鳥瞰東丫湖,宛如一個千手觀音靜靜地臥在湖光山色之中,湖的東北邊是幾座矮小的山嶺,倒影湖中,疊影成趣,湖的西南邊是錯落有致的菜地、果園、池塘,與湖面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完美的田園棕厚漏辨圖。該湖是企石鎮不可多得的優美生態景觀,也是東部工業園建設“現代生態產業園”的最重要生態依託,湖面廣闊,平靜如鏡,這裡流傳著“織女梳妝鏡,落地化為湖”的傳說。沿湖綠樹環繞,寧靜優雅。清澈的歸汗獄阿湖水倒映著青山,青山讓湖水更添靈韻,是企石一道得天獨厚的靚麗自然風景線。
歷史傳說
??關於東丫湖的來歷,當地流傳著“織女梳妝鏡,落地化為湖”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心靈手巧的織女愛上人間勤勞儉樸的牛郎。一天,織女趁著 鎮 守南天門的天兵天將換崗之機阿膠悼,偷偷離開天宮,下凡與牛郎相會。當織女駕著雲頭將要降落 人間之際,發現自己的頭髮被天風吹得非常凌亂,雲髻也散落開來。她見下面就是神州大地 ,心想:如此披頭散髮的怪模樣怎么去見牛郎呢?於是,她放慢行進速度,打算先把自己收 拾整齊些再下凡間。當她從隨身包袱中取出梳妝鏡和梳子準備梳理頭髮時,突然一團烏雲借 著一陣強風撲面飄來,強大的氣流把她拋上高空,隨身攜帶的包袱也差點被甩了出去。她急 忙伸出拿鏡子的左手緊緊抓住包袱,拿梳子的右手奮力撥開雲頭。結果,包袱保住了,梳妝 鏡卻脫手而出,從高空迅速往下跌落,不偏不倚,正好跌落在羅浮山峰的“望郎歸”石頭上 。原來這梳妝鏡並非等閒之物,它是太上老君選取女媧鍊石補天所剩下的崑崙山白色玉石, 在爐中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始煉成九九八十一塊寶鏡。他精心選取一面上上品寶鏡送王母娘 娘,其餘的上品、中品寶鏡,分別送雄雄故給天宮中大臣們的夫人和公主。織女因給太上老君織了 一件合身的長袍而獲贈一面下品的寶鏡。但下品的寶鏡質較脆、易破裂。只聽到“啪”的 一聲,寶鏡頃刻裂為兩塊,隨後又迅速反彈起來,飛向天空,分別向東、南兩個方向飛射過 去。其中,向東飛出的一塊較大,跌落在惠州府城西邊的地面上,“轟隆”一聲巨響,撞出 了一個方圓10多里的大坑,旁邊東江和西支江的江堤也塌陷,江水迅速湧入,形成了今天的 惠州西湖;而向南飛出的那塊較小,在越過東江、石馬河之後,跌落在東莞的蜈蚣山之 南、橫嶺之西的原野上,“轟隆”一聲巨響,撞出了一個方圓數里的大坑。頃刻,清泉噴涌 而出,石馬河水也倒流進來,很快便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湖泊——東丫湖(因湖面形如一 個切開的冬瓜剖面,故亦稱為冬瓜湖;又因其地處莞邑之東,故此亦稱為東莞東 湖)。
地理環境
??因東丫湖最低處比石馬河的水面低,即使大旱之年,湖水仍終年不竭。而每當農曆五月“ 龍 舟水”至,江滿河平,東丫湖亦水漲湖升,湖面波濤滾滾、浩浩蕩蕩,直抵清湖村舊屋前面 的魚塘邊,水面十分廣闊。上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初,當地政府組織人民重新安排河山 ,在東丫湖東岸築起大壩,截斷從東丫湖流向石馬河的溪流(溢洪道的水仍經此溪流排走) ,又在東丫湖西岸開挖水利排灌渠道以灌溉農田,形成了今天的東丫湖水庫。
景觀
??東丫湖的北槳乘料岸,矗立著呈東西走向、群峰起伏、橫臥湖邊的蜈蚣山。山上青松蒼翠,山下 澄 湖如鏡。站在橫嶺高處向北望去,可見“青山環抱水一盤”、“澄湖如鏡映蜈蚣”的景象。 故筆者把“澄湖映翠”列為“清湖新八景”之一。
??東丫湖的東岸,屹立著橫嶺和大嶺兩座山。兩山之間,原來有一個險峻的山坳,一條彎曲 崎 嶇的小徑從南北兩邊的山腳一直通霉抹到山坳,是清湖村民進出北面的必經之地,也是一個天然 的“北門要塞”。山坳周圍,景觀甚佳。清代知名才子潘揚烈曾用“錯落幽岩花灼灼,崎嶇 山澗水潺潺”來描述“橫山春坳”的美景,並將其列為“清湖八景”之一。近幾十年來,隨 著交通的發展,橫嶺山坳逐漸被降低拓寬;進入新世紀之後,原來那條曲折崎嶇的山徑已經 變成一條寬闊平坦的水泥公路。“橫山春坳”一景也不復舊觀了。
??東丫湖邊的橫嶺西面,山勢稍緩。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山坡上是一片楓樹林。每到 深 秋季節,楓林霜葉,紅黃相間,如火如金;秋蟬鳴唱,此起彼伏,如鼓如琴。清代潘揚烈為 此寫下“清秋社外咽鳴深,盡日楓林疑鼓琴”這樣的詩句,並把“楓社蟬琴”列為“清湖八 景”之一。後來,由於清湖人口增多,人均土地資源相應減少,一些村民認為楓林“長葉不 長果,中看不中用”,便把楓樹提欠嚷砍掉,改種嶺南佳果荔枝和龍眼。每逢夏至,果園一 片荔枝紅。如果乘船從湖上望去,橫嶺果園裡綠葉飄翠,荔果流丹,也是值得一觀的。
??東丫湖邊的橫嶺北面山崗上,當年有一片茂盛的竹林,林下緩坡處有一座建於明代的古廟 , 頗為幽靜雅致,廟前可賞湖光山色。清代潘揚烈曾把“竹林古廟”列為“清湖八景”之一, 並用“猗猗綠竹拂崗頭,林下清風古廟幽”這樣的詩句來描寫之。在當地,流傳著不少有關 這座古廟的傳說。據傳,此古廟供奉的是華光大菩薩,外地人來求籤問卜比較靈驗,方園百 里都有善男信女來此廟拜神燒香,其中一部分人是專程來還願酬神的(其實,所有廟宇都有 類似情況,凡求到好籤的、問卜說對的,尤其是求財者經商發了財、求學者高中得官名,大 都會專程來酬神還願,這些“回頭客”,都一定說廟很“靈驗”。一傳十、十傳百,古廟“ 靈驗”的名聲自然就傳開了;但求到下籤者,或占卜說不對的,自然就不會再來了)。當時 ,廟裡終年香火不斷,夜間經常燭光長明。據說,連站在與古廟相距數里遠、隔著石馬河的 深巷村姚氏宗祠門口,夜間都能看見廟裡的燭光。另有傳說,此古廟坐南朝北,廟門正對深 巷姚氏宗祠。清康熙七年,深巷村一戶農家有個男孩來到人間,傳其母有孕時,曾“夢錦鯉 入懷”,遂為兒子起名“夢鯉”。姚夢鯉自小勤奮好學,學識淵博,然時運不濟,8次參加 科舉考試,均名落孫山。據說,第八次高考失敗之後,姚夢鯉已灰心喪氣,決定以後不再去 考了。後經其賢惠的後母鼓勵、支持,姚夢鯉才同意再去搏一搏!當姚夢鯉於清雍正二年第 九次離開家鄉參加科舉考試時,其後母還專門搭“橫水渡”過河到橫嶺古廟為兒子許了個願 ,祈求菩薩保佑姚家這條錦鯉(姚夢鯉,字錦江)能夠“魚躍龍門”,金榜題名。說來也奇 ,屢敗屢考的姚夢鯉,這回終於“魚躍龍門”,高中進士。當姚夢鯉衣錦還鄉之後不久,其 後母便擇了個吉日、備了三牲和認捐助的香火錢,到橫嶺古廟去酬神還願。當時廟祝公 就趁機大肆宣揚,說是由於有菩薩保佑和古廟香火的照應,姚夢鯉才能高中進士,云云。還 有一個是在當地流傳了幾百年、帶有幾分神秘色彩的“牛角田鰲魚獅子影”的傳說。據傳, 距橫嶺古廟較遠的“牛角田”(土名)水面上,每年到一定時辰,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廟灰塑 船型脊樑上的彩陶雕塑——鰲魚、獅子的倒 影(筆者認為,這很可能是一種與陽光折射有關 的自然現象,如同在一定氣候條件下,山東蓬萊海面、西北的沙漠或戈壁灘上會出現海 市 蜃樓一樣,是可以用科學來加以解釋的)。可惜幾十年前,竹林已毀,古廟已塌。但這個 地點,因與蜈蚣山成夾角之勢,可以近觀東丫湖畔的蜈蚣山及其在湖面上不斷晃動的倒影, 體會“東丫湖畔蜈蚣游”、“澄湖如鏡映蜈蚣”的詩情畫意,是觀賞“清湖新八景”之一的 “澄湖映翠”一處較好的地點。
??每當春臨東丫湖上,尤其是“東方吐白泛微紅,雲霞似錦綴長空”之際,“曙光初照”、 “ 曉風輕拂”,“炊煙”和著“宿霧”,在“碧波”上迴蕩,湖光山色全都籠罩在“晨曦”之 中;湖畔的田野上,“稻海翻綠浪”;岸邊的樹林裡,“紅棉吐艷”,春意盎然。故筆者把 “東丫春曉”列入“清湖新八景”之中。
??而當秋風吹拂、天氣轉涼的傍晚時分,夕陽如丹,晚霞似錦,東丫湖上,“浮光閃爍夕陽 紅 ”;湖的上空,成群的南飛雁,以時而“一”字、時而“人”字的隊形,列陣飛臨東丫湖上 ,再盤旋飛翔而下,相繼躍入湖中;雁群在湖上覓食戲水,時沉時浮、時躍時潛,形成“雁 群出沒碧波中”的景觀。可以說,“秋日東丫景”,是令人難以忘懷的。
??待到“皓月繁星耀碧空”的夜晚,東丫湖上,夜幕降臨,“薄霧流霞”輕輕飄蕩,形成“ 青 山渺渺水朦朦”的朦朧景象,另有一番韻味。特別是那些棲宿在湖邊樹林中“日出而眠、日 落而飛”的夜遊鶴,突然大叫幾聲在夜空中一掠而過,那灰白色的身影如疾箭般迅速躍入湖 面,捕食魚蝦,然後在激起的浪花上拍打雙翅、緊貼水面飛翔一陣之後,再騰空而上,逐漸 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之中。於是,“幾聲鶴叫驚魚躍,泛起漪瀾百千重”這種稍縱即逝的景觀 ,在親歷其境、耳聞目睹之後,令人回味無窮,終生難以忘記。因此,筆者把“東湖月夜” ,列為“清湖新八景”之一。
??東丫湖畔的蒲嶺,當年臨湖向西的一面,是離地面數丈高的赫紅色懸崖。蒲嶺上有一條小 溪 ,每當雨季,常有溪流順懸崖直瀉而下。日暮時分,夕陽斜照,流霞飄渺,飛瀉的溪流帶著 閃光,宛如紫帶般懸掛山腰,甚為壯觀。故清代潘揚烈把“蒲嶺流霞”作為“清湖八景”之 一,並寫下“日落懸崖瀉紫條,長流如帶擊山腰”這樣的佳句。後來,由於村里人口增加, 耕地不足,村民見蒲嶺全由紅壤構成,土質鬆軟,適宜開墾和耕作,於是將蒲嶺削峰填谷, 墾為耕地。昔日的數丈懸崖,亦僅餘一丈來高,已不具備當年“蒲嶺流霞”的景致了。
??東丫湖東岸、清湖村大圍對面的高坡地西端臨湖之處,原來有一座建於清代、風格古樸、 做 工考究、用料上乘的古建築——八卦亭。八卦亭旁邊,還有一棵數百年的蠶絞樹和兩棵百年 老鳥桕樹,樹幹上有古藤纏繞,樹枝丫上有幾窠大鳥巢,終年有鳥雀棲息其間。此處地勢較 高,視野開闊,是觀賞東丫湖景的一個好地點。八卦亭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仍完好無損 。該亭由4根高約丈余、直徑一尺多的紅褚岩石柱支撐,石柱之間相距一丈左右;亭的北面 兩根石柱之外、瓦檐滴水位置,用青磚砌牆批灰沙,形成兩短一長的“八”字牆;北面靠牆 擺了一張桌面成梯形的神台,供著紅臉的“大聖爺”(俗稱“紅聖公”),神牌上寫著“檄 封感應齊天大聖爺之神位”;神台前擺著一張長方形的供桌,桌上放著一個用紅褚石雕鑿成 的大香爐;亭的南面,在兩根石柱上方兩層琉璃瓦之間,懸掛了一塊木製牌匾,上書“三宮 侯王”4個大字(據說,亭內供奉的就是曾經大鬧海底龍宮、地下閻宮和玉帝天宮的美猴( 侯)王——戰無不勝的“齊天大聖孫悟空”(當地人奉其為勝利之神,希望保佑自己無論是 務農經商還是當兵打仗,都能取勝,立於不敗之地);亭上方的橫樑及飛檐斗拱,均用堅硬 的槽木為材料;穹頂內正中,有一塊木刻的八卦圖高懸其上;亭的頂部分為上下兩層,蓋著 綠色的八角琉璃瓦,琉璃瓦下方飾以木製的雕花檐眉;兩層八角琉璃瓦之間,用磚砌牆批灰 ,形 成8塊高約兩尺,長約5尺的長方形白牆,除南面掛匾之外,其餘7面及亭內8面均畫上山 水風光、傳說典故等彩繪壁畫及唐詩、宋詞行草書法等;亭內地面石板正中刻有太極圖;亭 南邊石階前面不遠處,有一方形石池,名“放生池”。池中養有烏龜、七星魚等。過去,每 逢初春時節,村民舉行“游神”、“做會”等民俗活動時,都要恭恭敬敬地抬著菩薩, 敲鑼打鼓,吹著鎖吶,排著隊伍來到東丫湖畔的八卦亭里,擺上供品,點燃香燭,舉行“拜 祭”、“祈禱”、“放生”等儀式。此亭約建於清代雍正乾隆年間,距今已兩百多年。因年 久失修,在上世紀50年代末的一場暴風驟雨之後,整個亭面塌落,只剩下4根石柱和門前 的石池。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村民把僅存的石柱、石板全部搬去修橋鋪路;幾棵 百年古樹,也被砍伐作薪而化為縷縷炊煙;原來龜泳魚潛的“放生池”,亦被填平變成了莊 稼地。八卦亭今已蕩然無存,難覓舊蹤。古亭遺址附近早已建起了一條新村,周邊景觀 亦面目全非了。
景觀
??東丫湖的北岸,矗立著呈東西走向、群峰起伏、橫臥湖邊的蜈蚣山。山上青松蒼翠,山下 澄 湖如鏡。站在橫嶺高處向北望去,可見“青山環抱水一盤”、“澄湖如鏡映蜈蚣”的景象。 故筆者把“澄湖映翠”列為“清湖新八景”之一。
??東丫湖的東岸,屹立著橫嶺和大嶺兩座山。兩山之間,原來有一個險峻的山坳,一條彎曲 崎 嶇的小徑從南北兩邊的山腳一直通到山坳,是清湖村民進出北面的必經之地,也是一個天然 的“北門要塞”。山坳周圍,景觀甚佳。清代知名才子潘揚烈曾用“錯落幽岩花灼灼,崎嶇 山澗水潺潺”來描述“橫山春坳”的美景,並將其列為“清湖八景”之一。近幾十年來,隨 著交通的發展,橫嶺山坳逐漸被降低拓寬;進入新世紀之後,原來那條曲折崎嶇的山徑已經 變成一條寬闊平坦的水泥公路。“橫山春坳”一景也不復舊觀了。
??東丫湖邊的橫嶺西面,山勢稍緩。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山坡上是一片楓樹林。每到 深 秋季節,楓林霜葉,紅黃相間,如火如金;秋蟬鳴唱,此起彼伏,如鼓如琴。清代潘揚烈為 此寫下“清秋社外咽鳴深,盡日楓林疑鼓琴”這樣的詩句,並把“楓社蟬琴”列為“清湖八 景”之一。後來,由於清湖人口增多,人均土地資源相應減少,一些村民認為楓林“長葉不 長果,中看不中用”,便把楓樹砍掉,改種嶺南佳果荔枝和龍眼。每逢夏至,果園一 片荔枝紅。如果乘船從湖上望去,橫嶺果園裡綠葉飄翠,荔果流丹,也是值得一觀的。
??東丫湖邊的橫嶺北面山崗上,當年有一片茂盛的竹林,林下緩坡處有一座建於明代的古廟 , 頗為幽靜雅致,廟前可賞湖光山色。清代潘揚烈曾把“竹林古廟”列為“清湖八景”之一, 並用“猗猗綠竹拂崗頭,林下清風古廟幽”這樣的詩句來描寫之。在當地,流傳著不少有關 這座古廟的傳說。據傳,此古廟供奉的是華光大菩薩,外地人來求籤問卜比較靈驗,方園百 里都有善男信女來此廟拜神燒香,其中一部分人是專程來還願酬神的(其實,所有廟宇都有 類似情況,凡求到好籤的、問卜說對的,尤其是求財者經商發了財、求學者高中得官名,大 都會專程來酬神還願,這些“回頭客”,都一定說廟很“靈驗”。一傳十、十傳百,古廟“ 靈驗”的名聲自然就傳開了;但求到下籤者,或占卜說不對的,自然就不會再來了)。當時 ,廟裡終年香火不斷,夜間經常燭光長明。據說,連站在與古廟相距數里遠、隔著石馬河的 深巷村姚氏宗祠門口,夜間都能看見廟裡的燭光。另有傳說,此古廟坐南朝北,廟門正對深 巷姚氏宗祠。清康熙七年,深巷村一戶農家有個男孩來到人間,傳其母有孕時,曾“夢錦鯉 入懷”,遂為兒子起名“夢鯉”。姚夢鯉自小勤奮好學,學識淵博,然時運不濟,8次參加 科舉考試,均名落孫山。據說,第八次高考失敗之後,姚夢鯉已灰心喪氣,決定以後不再去 考了。後經其賢惠的後母鼓勵、支持,姚夢鯉才同意再去搏一搏!當姚夢鯉於清雍正二年第 九次離開家鄉參加科舉考試時,其後母還專門搭“橫水渡”過河到橫嶺古廟為兒子許了個願 ,祈求菩薩保佑姚家這條錦鯉(姚夢鯉,字錦江)能夠“魚躍龍門”,金榜題名。說來也奇 ,屢敗屢考的姚夢鯉,這回終於“魚躍龍門”,高中進士。當姚夢鯉衣錦還鄉之後不久,其 後母便擇了個吉日、備了三牲和認捐助的香火錢,到橫嶺古廟去酬神還願。當時廟祝公 就趁機大肆宣揚,說是由於有菩薩保佑和古廟香火的照應,姚夢鯉才能高中進士,云云。還 有一個是在當地流傳了幾百年、帶有幾分神秘色彩的“牛角田鰲魚獅子影”的傳說。據傳, 距橫嶺古廟較遠的“牛角田”(土名)水面上,每年到一定時辰,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廟灰塑 船型脊樑上的彩陶雕塑——鰲魚、獅子的倒 影(筆者認為,這很可能是一種與陽光折射有關 的自然現象,如同在一定氣候條件下,山東蓬萊海面、西北的沙漠或戈壁灘上會出現海 市 蜃樓一樣,是可以用科學來加以解釋的)。可惜幾十年前,竹林已毀,古廟已塌。但這個 地點,因與蜈蚣山成夾角之勢,可以近觀東丫湖畔的蜈蚣山及其在湖面上不斷晃動的倒影, 體會“東丫湖畔蜈蚣游”、“澄湖如鏡映蜈蚣”的詩情畫意,是觀賞“清湖新八景”之一的 “澄湖映翠”一處較好的地點。
??每當春臨東丫湖上,尤其是“東方吐白泛微紅,雲霞似錦綴長空”之際,“曙光初照”、 “ 曉風輕拂”,“炊煙”和著“宿霧”,在“碧波”上迴蕩,湖光山色全都籠罩在“晨曦”之 中;湖畔的田野上,“稻海翻綠浪”;岸邊的樹林裡,“紅棉吐艷”,春意盎然。故筆者把 “東丫春曉”列入“清湖新八景”之中。
??而當秋風吹拂、天氣轉涼的傍晚時分,夕陽如丹,晚霞似錦,東丫湖上,“浮光閃爍夕陽 紅 ”;湖的上空,成群的南飛雁,以時而“一”字、時而“人”字的隊形,列陣飛臨東丫湖上 ,再盤旋飛翔而下,相繼躍入湖中;雁群在湖上覓食戲水,時沉時浮、時躍時潛,形成“雁 群出沒碧波中”的景觀。可以說,“秋日東丫景”,是令人難以忘懷的。
??待到“皓月繁星耀碧空”的夜晚,東丫湖上,夜幕降臨,“薄霧流霞”輕輕飄蕩,形成“ 青 山渺渺水朦朦”的朦朧景象,另有一番韻味。特別是那些棲宿在湖邊樹林中“日出而眠、日 落而飛”的夜遊鶴,突然大叫幾聲在夜空中一掠而過,那灰白色的身影如疾箭般迅速躍入湖 面,捕食魚蝦,然後在激起的浪花上拍打雙翅、緊貼水面飛翔一陣之後,再騰空而上,逐漸 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之中。於是,“幾聲鶴叫驚魚躍,泛起漪瀾百千重”這種稍縱即逝的景觀 ,在親歷其境、耳聞目睹之後,令人回味無窮,終生難以忘記。因此,筆者把“東湖月夜” ,列為“清湖新八景”之一。
??東丫湖畔的蒲嶺,當年臨湖向西的一面,是離地面數丈高的赫紅色懸崖。蒲嶺上有一條小 溪 ,每當雨季,常有溪流順懸崖直瀉而下。日暮時分,夕陽斜照,流霞飄渺,飛瀉的溪流帶著 閃光,宛如紫帶般懸掛山腰,甚為壯觀。故清代潘揚烈把“蒲嶺流霞”作為“清湖八景”之 一,並寫下“日落懸崖瀉紫條,長流如帶擊山腰”這樣的佳句。後來,由於村里人口增加, 耕地不足,村民見蒲嶺全由紅壤構成,土質鬆軟,適宜開墾和耕作,於是將蒲嶺削峰填谷, 墾為耕地。昔日的數丈懸崖,亦僅餘一丈來高,已不具備當年“蒲嶺流霞”的景致了。
??東丫湖東岸、清湖村大圍對面的高坡地西端臨湖之處,原來有一座建於清代、風格古樸、 做 工考究、用料上乘的古建築——八卦亭。八卦亭旁邊,還有一棵數百年的蠶絞樹和兩棵百年 老鳥桕樹,樹幹上有古藤纏繞,樹枝丫上有幾窠大鳥巢,終年有鳥雀棲息其間。此處地勢較 高,視野開闊,是觀賞東丫湖景的一個好地點。八卦亭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仍完好無損 。該亭由4根高約丈余、直徑一尺多的紅褚岩石柱支撐,石柱之間相距一丈左右;亭的北面 兩根石柱之外、瓦檐滴水位置,用青磚砌牆批灰沙,形成兩短一長的“八”字牆;北面靠牆 擺了一張桌面成梯形的神台,供著紅臉的“大聖爺”(俗稱“紅聖公”),神牌上寫著“檄 封感應齊天大聖爺之神位”;神台前擺著一張長方形的供桌,桌上放著一個用紅褚石雕鑿成 的大香爐;亭的南面,在兩根石柱上方兩層琉璃瓦之間,懸掛了一塊木製牌匾,上書“三宮 侯王”4個大字(據說,亭內供奉的就是曾經大鬧海底龍宮、地下閻宮和玉帝天宮的美猴( 侯)王——戰無不勝的“齊天大聖孫悟空”(當地人奉其為勝利之神,希望保佑自己無論是 務農經商還是當兵打仗,都能取勝,立於不敗之地);亭上方的橫樑及飛檐斗拱,均用堅硬 的槽木為材料;穹頂內正中,有一塊木刻的八卦圖高懸其上;亭的頂部分為上下兩層,蓋著 綠色的八角琉璃瓦,琉璃瓦下方飾以木製的雕花檐眉;兩層八角琉璃瓦之間,用磚砌牆批灰 ,形 成8塊高約兩尺,長約5尺的長方形白牆,除南面掛匾之外,其餘7面及亭內8面均畫上山 水風光、傳說典故等彩繪壁畫及唐詩、宋詞行草書法等;亭內地面石板正中刻有太極圖;亭 南邊石階前面不遠處,有一方形石池,名“放生池”。池中養有烏龜、七星魚等。過去,每 逢初春時節,村民舉行“游神”、“做會”等民俗活動時,都要恭恭敬敬地抬著菩薩, 敲鑼打鼓,吹著鎖吶,排著隊伍來到東丫湖畔的八卦亭里,擺上供品,點燃香燭,舉行“拜 祭”、“祈禱”、“放生”等儀式。此亭約建於清代雍正乾隆年間,距今已兩百多年。因年 久失修,在上世紀50年代末的一場暴風驟雨之後,整個亭面塌落,只剩下4根石柱和門前 的石池。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村民把僅存的石柱、石板全部搬去修橋鋪路;幾棵 百年古樹,也被砍伐作薪而化為縷縷炊煙;原來龜泳魚潛的“放生池”,亦被填平變成了莊 稼地。八卦亭今已蕩然無存,難覓舊蹤。古亭遺址附近早已建起了一條新村,周邊景觀 亦面目全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