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全書·錢塘江叢書:錢塘江風光

杭州全書·錢塘江叢書:錢塘江風光

《杭州全書·錢塘江叢書:錢塘江風光》共分七章,第一章總述了錢塘江的水系、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城鎮風貌;第二至六章,根據錢塘江幹流或支流流向,分別以新安江流域(第二章)、桐江流域(第三章)、天日溪與分水江流域(第四章)、分水江流域(第五章)和錢塘江流域(第六章)為專題,多學科探討了從錢塘江源頭到錢塘江人海口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第七章詳細闡述了錢江潮的成因、潮文化與觀潮歷史。《杭州全書·錢塘江叢書:錢塘江風光》七個章節相互聯繫,交相輝映,既展示了古今錢塘江淵源,又展示了富饒、美麗、獨特的錢塘江風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杭州全書·錢塘江叢書:錢塘江風光
  •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 頁數:211 頁
  • 開本:16 開
  • 作者:徐建春 等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58820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杭州全書·錢塘江叢書:錢塘江風光》是錢塘江叢書之一。介紹錢塘江江水及其兩岸壯麗風光,圖文並茂。錢塘江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璀璨。古代的錢塘江河口濱海地帶是越文化發源地,也是華夏文化搖籃之一,沿江人民歷代為治理和開發錢塘江付出辛勤勞動。《杭州全書·錢塘江叢書:錢塘江風光》緊扣錢塘江時代的主題,吸納了近些年的研究成果何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並融入了新的旅遊文化與時代新元素。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風光無限錢塘江美麗富饒母親河
江水源遠流長
蜿蜒曲折水系圖
眾說紛紜爭源頭
文化悠久燦爛
縱向文化相傳承
橫向文化並繁榮
風景這邊獨好
聞說雙溪春尚好
鬥牛斗出“牛家親”
衢江水碧衢山青
龍游石窟尋迷蹤
城鎮璀璨奪目
大中城市名城多
中小城鎮顯特色
第二章 江入新安清 山至千島秀
錦峰繡嶺 夢幻新安
夢幻新安江
奇霧鎖白沙
風雲靈棲洞
秀水千島 人歡魚躍
錦山繡水千島湖
書院禪寺海瑞祠
水下古城探幽秘
新葉村與大慈岩
千島湖上秀水節
文明曙光 人文地理
10萬年前“建德人”
九姓漁民奇婚俗
方臘洞前可沉思
第三章 獨向桐江釣月明 天子呼來不上船
錢塘江盡到桐廬 水碧山青畫不如
嚴子陵詩意釣台
瑤琳洞夢幻仙境
白雲源蘆茨港灣
七里瀧御風揚帆
風光旖旎建德市 人傑地靈景色宜
半朵梅花香如故
子胥野渡舟自橫
葫蘆飛瀑越千尺
富春電站入畫屏
第四章 大樹華蓋天目山溪水長流桐君側
天目山垂兩乳長 龍飛鳳舞到錢塘
西天目古木參天
東天目雲海飛瀑
天目山冰川之爭
大明山千畝草甸
大峽谷情未了 雞血石探源流
浙西大峽谷風情
昌化溪水繞古鎮
雞血石美麗傳說
訪大奇山探民俗風情 問中醫藥尋桐君老人
奇特山川大奇山
民俗風情女兒村
大紅燈籠外婆家
娥眉一角桐君山
第五章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水送山迎入富春 文人遷客贊不絕
與朱元思書,繪富春美景
豐子愷的文化苦旅
“游聖”徐霞客泛舟富春江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
富春風光無限好 只緣身在此景中
孫權故里龍門古鎮
富春江畔鸛山風景
鄉村旅遊陶然農家
造紙印刷文化名村
野生動物主題公園
第六章 西湖時代越千年錢江時代新起點
“運河時代”締造燦爛文明
跨湖橋文化
良渚文化
古老的運河
“西湖時代”跨越千年時空
西湖成因有新解
城市西湖共成長
西子湖畔行不足
獨愛西溪萬鑒開
“錢江時代”打造現代新城
錢江新城:現代CBD
下沙新城:大學城之最
錢江大橋:天塹通途
三堡船閘:江河之吻
第七章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
試問潮從何處生 求索千年始得真
潮神的傳說
潮因的千年爭鳴
潮因的科學解說
“天下之最”解謎
舊時寶塔鎮河妖 今日觀景絕佳處
七層八面六和塔
枕上看潮鎮海塔
八邊形閣樓白塔
錢江巨浪排空來 直到白天看不足
古今觀潮歷史悠
弄潮兒向濤頭立
中國國際錢江觀潮節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錢塘江是中國東南地區獨流人海的一條著名河流,也是浙江省的母親河,從源頭到人海口,跨越浙皖兩省,兩岸風光旖旎,文化深厚璀璨。千百年來,錢塘江不僅哺育了兩岸的人民,而且成為一條交通走廊、文化長廊和生態軸脈。歷代以來,文人墨客以飽蘸情感的筆墨,描山繪水,寄景抒情,讚美了錢塘江以及沿岸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佳作,舉其犖犖大者,有南朝梁吳均的《與朱思元書》、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宋代蘇軾的《八月十五日看潮》、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等。198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錢塘江紀行》,主要描述了錢塘江兩岸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然而30多年過去了,錢塘江及其沿江兩岸地區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然景觀更加優美秀麗,人文景觀更加豐富多彩,但令人遺憾的是,至今尚無跨浙皖兩個省級行政區、同時又比較系統全面地總結髮生巨大變化之後的錢塘江及其沿江地區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的文獻問世。
《錢塘江風光》一書系《錢塘江叢書》的成果之一,歷時五年,四易其稿。本書緊扣錢塘江時代的主題,吸納了近些年研究成果和作者研究該區域30多年的成果並通過實地考察撰寫而成,書中還融入了新的旅遊文化與時代新元素。全書共分七章,第一章總述了錢塘江的水系、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城鎮風貌;第二至六章,根據錢塘江幹流或支流流向,分別以新安江流域(第二章)、桐江流域(第三章)、天目溪與分水江流域(第四章)、分水江流域(第五章)和錢塘江流域(第六章)為專題,多學科探討了從錢塘江源頭到錢塘江人海口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第七章詳細闡述了錢江潮的成因、潮文化與觀潮歷史。七個章節相互聯繫,交相輝映,既展示了古今錢塘江淵源,又展示了富饒、美麗、獨特的錢塘江風光。主要成就有以下幾點:
第一,進一步堅持和闡述了西湖成因河口灣說。西湖成因潟湖說是大科學家竺可楨等人的觀點,筆者早在1990年就發表論文提出不同觀點認為:在距今7000一6500年以前,海平面較高,在杭嘉湖平原的西側與山地丘陵交接處,有一個從太湖向南匯入杭州灣的河口灣,河口灣的寬度與現在的杭州灣相近。後來由於泥沙的沉積,太湖至杭州附近的河口灣變窄淤淺,逐段湮廢。所以杭州的大多數湖泊都是河口灣湮廢后留下來的水體。西湖早在春秋時代由於大面積沼澤化已不是海灣,已成為陸地上的湖泊,所以早期的西湖是天然形成的,後來的西湖是經過人工修築而成的。
第二,西湖的美符合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西湖湖面不大不小、湖水不深不淺、環湖群山不高不低、湖與城的距離不遠不近,所以千百年來,西湖依然是那么美麗且魅力無窮,讓無數人沉醉和傾倒。
第三,文化名人對錢塘江獨特視角的考量和發現。如徐霞客撰寫的《徐霞客遊記》中有很多處寫到了錢塘江獨特秀美的風景,還有豐子愷的錢塘江文化苦旅、王士性的觀潮體驗等,都有對錢塘江風光的獨到詮釋。
第四,對錢塘江以及沿岸地區自然人文景觀和新的建設成就的闡述。錢塘江流域既是浙皖地區交流的黃金水道,又是重要的文化通道,自然和人文風光獨好,全書力求以新的視角,反映錢塘江兩岸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書中還注人時代新元素,將下沙新城、錢江新城、錢江大橋、杭州捷運等時代新元素融為一體,展現了與時俱進的錢塘江風光。
第五,對錢塘江流域歷史古蹟的重新挖掘、整理和思考。錢塘江文化從10萬年前的“建德人”,到8000年前的跨湖橋文化、5000前年的良渚文化,再到吳越文化、南宋文化的發展過程,歷史古蹟是對這些文化發展與傳播的最好見證。但是,本書不局限於歷史古蹟本身,比如河源河口考察報告,讓人們重新重視對錢塘江源頭的科學考察與探索;方臘洞前的沉思,讓讀者能進一步思考農民起義的正能量與負能量問題;嚴子陵約台,引導人們琢磨嚴子陵是否不釣名與利,不釣王與侯,只釣清風與明月,只釣清逸與瀟灑。
在書稿撰寫過程中,我們參考了許多相關的旅遊資料和一些方誌文獻,並得到了浙江省徐霞客研究會、浙江省旅遊局浙江省錢塘江管理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撰稿的前期,我召集蔣莉雨、徐之寒、汪維力、何曉瑜多次開會討論書稿的寫作思路、章節的安排,他們雖然是我的學生,又是第一次接觸這方面的內容,但卻提出了很好的建議。范曉娟、沈潔作為2009年入校的研究生,也在資料的收集整理、文字的錄入方面幫助做了不少工作。2010年入學的研究生陸麗萍和輔導員喬瑩瑩參與了書稿的初稿定稿工作,在我提供相關資料、特別是30年來在該地區我撰寫的20多篇文章的基礎上,進行了文字的錄入、修改等工作,尤其是陸麗萍,在這方面更為勤奮。雖然她們也是第一次接觸這方面的內容,但仍努力學習幫助成書。在圖片方面,我也曾多方設法,力求精美,最後在浙江省旅遊局張雄文處長、浙江省錢塘江管理局龔真真女士的幫助下得以實現。書中提出的創新性觀點,除如前所述的“西湖成因河口灣說”等五點之外,杭州城市發展空間格局“四水共導”的觀點,也是在我的師兄浙江大學楊建軍教授等提出“三水共導”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全書最後由我統稿,因此,書中如果出現錯誤與不足,全部由我負責。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還得到了杭州出版社特別是責任編輯曾熙女士的無私幫助,她在文字的提煉、圖片的遴選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升了本書的質量。此外,本書還得到許多無法一一列舉的師友們的幫助,我們對所有為本書提供資料、照片以及提出意見和給予幫助的單位及個人,謹致衷心的感謝。由於本書涉及多門學科、知識內容廣博,而我的學識有限,書中可能會有錯誤與缺點,歡迎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再版時修正補充。
徐建春
2013年3月於浙江工商大學錢塘江畔

序言

城市是有生命的。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成長史,有自己的個性和記憶。人類歷史上,出現過不計其數的城市,大大小小,各具姿態。其中許多名城極一時之輝煌,但隨著世易時移,漸入衰微,不復當年雄姿;有的甚至早已結束生命,只留下一片廢墟供人憑弔。但有些名城,長盛不衰,有如千年古樹,在古老的根系與樹幹上,生長的是一輪又一輪茂盛的枝葉和花果,綻放著恆久的美麗。杭州,無疑就是這樣一座保持著恆久美麗的文化名城。
這是一座古老而常新的城市。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杭州文化始終延綿不絕,光芒四射。8000年前,跨湖橋人憑著一葉小木舟、一雙勤勞手,創造了輝煌的“跨湖橋文化”,浙江文明史因此上推了1000年;5000年前,良渚人在“美麗洲”繁衍生息,耕耘治玉,修建了“中華第一城”,創造了燦爛的“良渚文化”,被譽為“東方文明的曙光”。而隋開皇年間置杭州、依鳳凰山建造州城,為杭州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此後,從唐代“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的東南名郡,吳越國時期“富庶盛於東南”的國都,北宋時即被譽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東南第一州”,南宋時全國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中心,元代馬可·波羅眼中的“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天城”,明代產品“備極精工”的全國紡織業中心,清代接待康熙、乾隆幾度“南巡”的旅遊勝地、人文淵藪,民國時期文化名人的集中誕生地,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湖山新貌,尤其是近年來為世人稱羨不已的“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不管在哪個歷史階段,都讓世人感受到她的分量和魅力。
這是一座勾留人心的風景之城。“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天下景”,“壯觀天下無”的錢江潮,“至今千里賴通波”的京杭大運河(杭州段),蘊涵著“梵、隱、俗、閒、野”的西溪煙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不勝收,令人驚艷。今天的杭州,西湖成功申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東方休閒之都、國際花園城市等一頂頂“桂冠”相繼獲得,杭州正成為世人嚮往之“人間天堂”、“品質之城”。
這是一座積澱深厚的人文之城。8000年來,杭州“代有才人出”,文化名人燦若繁星,讓每一段杭州歷史都不缺少光華,而且輝映了整個華夏文明的星空;星羅棋布的文物古蹟,為杭州文化添彩,也為中華文明增重。今天的杭州,文化春風撲面而來,經濟“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相得益彰,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齊頭並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完美融合,杭州不僅是“投資者的天堂”,更是“文化人的天堂”。
杭州,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敘說,有太多的人物值得追憶,有太多的思考需要沉澱,有太多的夢想需要延續。面對這樣一座歷久彌新的城市,我們有傳承文化基因、保護文化遺產、弘揚人文精神、探索發展路徑的責任。今天,我們組織開展杭州學研究,其目的和意義也在於此。
杭州學是研究、發掘、整理和保護杭州傳統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的綜合性學科,包括西湖學、西溪學、運河(河道)學、錢塘江學、良渚學、湘湖(白馬湖)學等重點分支學科。開展杭州學研究必須堅持“八個結合”:一是堅持規劃、建設、管理、經營、研究相結合,研究先行;二是堅持理事會、研究院、研究會、博物館、出版社、全書、專業相結合,形成“1+6”的研究架構;三是堅持城市學、杭州學、西湖學、西溪學、運河(河道)學、錢塘江學、良渚學、湘湖(白馬湖)學相結合,形成“1+1+6”的研究格局;四是堅持全書、叢書、文獻集成、研究報告、通史、辭典相結合,形成“1+5”的研究體系;五是堅持黨政、企業、專家、媒體、市民相結合,形成“五位一體”的研究主體;六是堅持打好杭州牌、浙江牌、中華牌、國際牌相結合,形成“四牌共打”的運作方式;七是堅持權威性、學術性、普及性相結合,形成“專家叫好、百姓叫座”的研究效果;八是堅持有章辦事、有人辦事、有錢辦事、有房辦事相結合,形成良好的研究保障體系。
《杭州全書》是杭州學研究成果的載體,包括叢書、文獻集成、研究報告、通史、辭典五大組成部分,定位各有側重:叢書定位為通俗讀物,突出“俗”字,做到有特色、有賣點、有市場;文獻集成定位為史料集,突出“全”字,做到應收盡收;研究報告定位為論文集,突出“專”字,圍繞重大工程實施、通史編纂、世界遺產申報等收集相關論文;通史定位為史書,突出“信”字,體現系統性、學術性、規律性、權威性;辭典定位為工具書,突出“簡”字,做到簡明扼要、準確權威、便於查詢。我們希望通過編纂出版《杭州全書》,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發揮其“存史、釋義、資政、育人”作用;希望人們能從《杭州全書》中各取所需,追尋、印證、借鑑、取資,讓杭州不僅擁有輝煌的過去、璀璨的今天,還將擁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是為序。
王國平
2012年10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