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行政村

杜海行政村是菏澤市牡丹區下轄村。該村人口1000餘人300餘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海行政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區
  • 面積:1500餘畝
  • 電話區號:0530
  • 郵政編碼:274000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 人口數量:約 1000 人
  • 車牌代碼:魯R
  • 方言:北方方言中原官話去鄭曹片
簡介,地圖,村莊簡史,經濟狀況,風土人情,婚嫁,喪葬,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

簡介

杜海行政村位於菏澤城西南20公里,菏蘭公路直越該村。東鄰鎮政府駐地,西鄰鎮中心醫院。三條東西柏油路,一條南北柏油路,一條環村柏油路(原有環村大寨,尚有存在)。菏蘭盧,振興街兩旁全是一公里長的豪華二層或三層的商業樓房么,經營著農藥、農機具、機車、三輪車及各種家電,維修各種車輛等。特別是化肥、建材市場應有盡有,暢銷周邊15公里內的百姓,極大地方便了周邊民眾,有魯西南最大的“菏澤杜海三得利”西瓜蔬菜批發市場,有能容納五十多桌的酒店兩處,大型加油站一處,幼稚園、早教中心2處,衛生室一處。建材租賃市場3處。大型保鮮冷庫三處,停車場一處,家具店多處。是招商引資的最好投資地。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全是漢族,杜姓占人口姓氏的80%。還有李、劉、趙、崔、馬、郜、朱姓氏。耕地1500畝。三輪車、拖拉機、中型汽車、農機具據統計已超300件。

地圖

杜海村

村莊簡史

杜海杜氏始祖杜升彥,明朝萬曆15年(1587)吾祖從鄄城杜後杜莊遷移建村,建立杜家海,至大清道光29年(1849)改名為今名-杜海。據譜書記載先屬東明縣,後屬安陵縣。最後屬菏澤縣王浩屯公社,後為王浩屯鎮杜海行政村。

經濟狀況

杜海行政村分為8個生產隊,主要生產大蒜、辣椒、小麥、玉米、西瓜、甜瓜等。改革開放後回響黨的號召,國家免徵農業稅,糧棉補貼,這是前所未有的。極大鼓舞了農民的積極性。

風土人情

婚嫁

據老年人講,清朝時娶親均用花轎,新郎披紅戴花,騎高頭大馬親自迎娶。民國時期用太平車。結婚時女方家庭要陪送嫁妝,多少不一。七八十年代結婚時男方要雇用三輪推車迎娶新娘,或用腳踏車迎娶。女方嫁妝要男方去人抬。男方家要張貼對聯、裝飾新房。新媳婦入男方門前,由男方家嫂先用火燎車三圈,往新媳婦手裡塞上紅包後新媳婦才肯下車。用椅子直接把新娘子抬到新房。男方開始宴請賓客,期間村人開始鬧洞房,連續數日。村民手中有了錢,娶親已經改用轎車、麵包車之類的新式交通工具。婚前拍婚紗照,娶親一路要尋相,機車開道,後面才是迎親隊伍,一路上鞭炮不斷。婚禮有的按照傳統婚嫁禮儀,有的新事新辦,但都擺宴席招待親朋,以示慶賀。

喪葬

改革開放前,一直採用土葬方式。就是把死者放入棺內,由死者族人前去死者親戚家報喪。得信後親戚要前來弔孝,死者家屬要用白布為弔孝者縫製孝衣、喪帽,然後商定出殯日期(一般死後七天出殯)。出殯那天,親戚家要擺供品,死者家屬要扎社火,請響器。死者棺材擺在堂屋中間,門前設靈棚,讓人弔唁,行叩拜之禮。根據供禮輕重和血緣關係遠近行禮。有八拜禮、九拜禮、十二拜禮、二十四拜禮不等。客都來後,死者出門,由死者長子打幡,二子摔盆,一路哭聲震天送死者至祖墳,按長幼輩分安葬,堆完墳後由死者兒媳圍墳轉三圈,抓起三把土放入包內,急往家趕,中間不許回頭看,誰先到家把墳土放入糧食囤中誰家就過得發。死者入葬三天后子孫後代為其圓墳,後過三七、五七、七七、十七、百天,再過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忌日。改革開放後加大了對殯葬德改革力度將其納入政府行為,要求一律實行火化,禁止大操大辦。本村辦喪事出殯,一周年,二周年一律簡辦,三周年忌時再大辦,以示晚輩對死者的懷念之情。

傳統節日

春節

春節習俗與全區大致一致,除夕夜撒歲,大門口橫放上一根木棍,以防家財外流(元宵節撤掉),家人最後一個睡的要放爆竹,叫關門炮,期間不準開門進出,所有的水都不能往外倒,不許進廁所等。箇中緣由說法不一。初一那天要早起五更,先點開門炮,再下水餃。吃完水餃先到自己的家譜前給先人磕頭再到鄰居家磕頭拜年。一般給死者拜年是一揖四叩頭,給生者拜年是一揖一叩頭。

元宵節

正月十五、十六晚上,各家各戶都在自家門口兩旁點上蠟燭,叫散燈,然後到自家家譜前放煙花爆竹。放完後點上香,把春節請到家裡的先人的靈位送回祖墳,祖墳前放煙花祭奠。

清明節

清明節頭一天各家各戶都到自家先人墳上添上新土,清明當天死者的女兒、孫女在墳前燒紙、哭拜,表示對先人的懷念和哀思之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