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楊松

杜楊松

杜楊松,派名(按杜氏世系排列的名字)芳唐。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西省都昌縣和合鄉西田畈杜家村人。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甫第38代孫,江右(江西)杜氏始祖杜策(南康府君)第35代孫。 1957年8月16出生,1973年7月畢業於和合五七中學。恢復高考的第一年(1977年)考入南京大學(地質系)。 1988年6月獲南京大學理學博士,1993年6月破格晉升為教授。現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技處處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楊松
  • 別名:芳唐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西省都昌縣和合鄉
  • 出生日期:1957年8月16日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
從事專業,人物經歷,出版作品,個人榮譽,研究方向,科研貢獻,學術交流,獲獎情況,科研課題,發表論文,中文科技論文,發表英文論文,學生培養,學術兼職,

從事專業

所學專業和現從事的專業是礦床學、岩石學、礦物學。

人物經歷

1988年7月至1990年6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礦產系博士。
1991年7月至1993年5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礦產系副教授。
1995年7月至1995年11月——美國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地球科學系訪問教授。
1996年10月至1997年1月——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地球科學系訪問教授。
1993年6月至現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教授。
1999年12月至現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生指導老師。
1992年7月至1997年10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技處副處長。
1997年10月至2000年9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技處處長。
2000年9月至2003年3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技與國際合作處處長。
2003年4月至2006年4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技處處長。
2000年10月至現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岩石圈構造、深部過程與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6.04至 2011年9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11”辦公室主任兼研究生院副院長
2011年9月至現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出版作品

1. 龐振山,杜楊松,燕建設,楊生強,河南省西部地區中生代花崗岩類地質特徵及成因。河南:黃河水利出版社,2006,1-136。
2. 朱介壽,蔡學林,曹家敏,高德章,趙風清,杜楊松,汪洋,中國華南及東海地區岩石圈三維結構及演化。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1-308。
3. 杜楊松,江雲華,葉桂順。浙西金雞岩火山岩型金礦床。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1-72。
4. 杜楊松, 王德滋, 陳克榮。浙東南沿海中生代火山—侵入雜岩。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1 - 147。
5. S. Augustithis著,周濟群和杜楊松譯。基性和超基性岩結構圖冊及其成因意義。北京:地質出版社,1987,1 - 284。

個人榮譽

1. 1991年7月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獲獎項目為《中國東南部酸性、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與成礦關係》(證書號90-03505),排名第五
2. 1994年1月獲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
3. 1994年7月被評為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幹教師
4. 2001年11月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工作先進工作者
5. 2001年12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科研管理(自然科學類)先進個人

研究方向

長期致力於火山-侵入雜岩及與成礦關係以及包體岩石學的研究工作,重點在火山碎屑流與涌浪堆積的岩相模式、區域火山岩系列演化、火山作用機制及其與成礦的關係,特別是利用岩石包體和礦物的巨晶研究殼幔相互作用與岩漿-流體-成礦過程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以及用Visal Basic 和Autocad編程技術開展地學圖形數據處理與資源環境經濟評價,特別是環境礦床學方面的研究。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殼幔相互作用與區域成礦過程,岩漿-熱液(矽卡岩-斑岩)礦床成礦作用的研究。
杜楊松

科研貢獻

主持進行和主持完成科研課題15餘項,發表論文70多篇,其中,多篇論文被SCI,EST等索引和摘錄。

學術交流

先後作為訪問學者到美國內華達大學地球科學系、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進行合作研究,多次到美國、韓國、巴西、英國、俄羅斯、瑞士、香港等地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短期科研合作。
國際合作與交流(參加國際會議):
杜楊松
1995年7月24日至 1995年11月5日,赴美國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地球科學系進行短期 國際合作研究(IET基金資助)。
1996年10月15 日至1997年1月1日,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地球科學系進行短期國際合作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1999年4月14日至1999年4月19 日,赴韓國大田忠南大學參加韓國資源環境地質學會第32屆年會暨1999年礦床學術討論會。
1999年6月1日至1999年6月12日,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參加美國地質學會科迪勒拉分會成立百周年紀念學術討論會。
2000年4月7日至2000年4月13日,赴韓國漢城延世大學參加韓國資源環境地質學會第33屆年會暨東北亞礦床學術討論會。
2000年4月26日至2000年5月2日,赴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參加美國地質學會科迪勒拉分會2000年會。
2000年8月1日至2000年8月5日,赴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參加第二屆全球華人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
2000月8月6日至2000年8月15日,赴巴西里約熱內盧參加第31屆國際地質大會
2000年8月16日至2000年8月20日,赴英國倫敦金斯頓大學進行短期訪問交流。
2001年4月12日至2001年4月17日,赴俄羅斯莫斯科大學和莫斯科勘探學院參加第五屆地球科學新概念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1年4月26日至2001年5月5日, 赴韓國鞍山漢陽大學參加韓國資源環境地質學會第34屆年會暨東亞礦床學術討論會。
2001年12月18.日至2001年12月22日,赴中國香港參加第三屆兩岸三地及世界華人地質科學研討會。
2002年8月17日至2002年8月24日,赴瑞士達沃斯參加2002年戈爾德施密特國際地球化學學術研討會。
2003年09月20日至2003年10月10日,赴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參加科學基金資助經費管理培訓班。
2004年08月18日至2004年08月29日,赴義大利佛羅倫斯參加第32屆國際地質大會
2007年08月22日至2007年08月31日,赴日本筑波大學和京都大學訪問。
2007年12月11日至2007年12月15日,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進行短期國際合作研究。
2008年08月06日至2008年08月16日,赴挪威參加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順訪丹麥和瑞典。
2009年12月07日至2009年12月12日,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麥考瑞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訪問。

獲獎情況

1991年7月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獲獎項目為《中國東南部酸性、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與成礦關係》(證書號:90-03505),排名第五。
杜楊松
1994年1月獲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
2000年11月被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評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工作先進工作者。
2001年12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科研管理(自然科學類)先進個人。

科研課題

杜楊松
負責主持的科研項目
1.長江中下游地區夕卡岩型礦床成礦規律總結及成礦機制研究,2009.01-2011.12,國家地質調查局危機礦山辦公室項目(編號20089938),總經費500萬元
2. 安徽沿江地區中生代岩漿底侵作用與殼幔混源型岩漿-熱液成礦系統,2008. 01 – 2010.12,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 (編號308006),項目副負責人,經費25萬元
3. 安徽沿江地區中生代碰撞後岩漿活動與殼幔相互作用。2007. 01 – 2009.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編號40672045),總經費40萬元
4. 雲南普朗斑岩銅礦的地質特徵和成礦規律。2006. 07 – 2007.12,雲南迪慶有限責任公司(編號0632),總經費40萬元
5. 安徽銅陵-繁昌地區中生代岩漿底侵作用與成礦關係。2003. 01 – 2005. 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編號40272034),總經費30萬元。
6. 銅陵中生代侵入岩及底侵作用。2002. 01 - 2005. 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編號40133020)子課題,總經費18萬元。
7. 銅陵中生代侵入岩及底侵作用。2002.01-2005.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編號:40133020),總經費18萬元。
8. 長江中下游銅陵和寧蕪大型礦集區,1999.10-2004.12,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規劃“973”項目課題(編號:G1999043206),課題副負責人,本人經費40萬元。
9. 華南地區岩石圈結構-岩石包體研究。2001.01-2002.12,國土資源部重大科技計畫研究項目子課題(編號:20001010203-C),總經費6萬元。
10. 安徽銅陵地區中生代殼幔相互作用及其岩漿-流體成礦意義。1998.01-2001.12,國家攀登預選項目子課題(編號:95-Pre-39-01-03),總經費10萬元。
11. 安徽沿江地區中生代殼幔作用及與成礦關係。1999.01-2001.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49872106),總經費23萬元。
12. 安徽沿江地區中生代底侵作用及與成礦關係。1999.06-2001.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編號:4011140163),總經費8萬元。
13. 西藏玉龍-芒康銅礦帶找礦耙區優選。1999.07-1999.12,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子課題(編號:96-914-03-04-05),總經費10萬元。
14. 中國東部中、新生代殼幔深部過程及與成礦關係。1996.07-1999.12,國家資源部“九·五”重點項目子課題(編號:9501112-04),總經費5萬元。
15. 兩廣交界地區花崗岩中岩石包體的類型、成因及其地質意義。1995.01-1997.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49472104),總經費11萬元。
16. 安徽銅陵花崗岩中下地殼岩石包體研究。1995.01-1997.12,IET教育基金項目(編號:9402),總經費4600美元。
17. 花崗岩中岩石包體的岩石學和地球化學與下地殼演化。1996.10-1996.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編號:96(澳)008),總經費3萬元。
18. 安徽銅陵典型礦床-岩漿-熱液成礦過程研究。1995.01-1996.12,地質行業基金項目(編號:9521),總經費3萬元。
19. 浙西金雞岩金礦成礦機理與找礦耙區優選。1993.09-1995.12,地礦部直管局定向基金項目(編號:9524),總經費10萬元。
20. 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雜岩中岩石包體研究。1990.01-1992.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48900014),總經費4萬元。
21. 安徽銅陵岩漿岩及有關礦床的特徵和成因。1988.07-1990.07,國家博士後基金項目(編號:8948),總經費0.5萬元加1000美元。

發表論文

中文科技論文

1. 張智宇,杜楊松,張靜,龐振山,李大鵬,賈鵬飛,安徽貴池銅山岩體SHRIMP鋯石U-Pb年代學與岩石地球化學特徵研究,地質論評,2011,57(1):印刷中。
2. 張智宇,杜楊松,張靜,龐振山,李大鵬,賈鵬飛,安徽銅山矽卡岩型銅礦床蝕變礦化分帶特徵及成因,礦床地質,2010,29(6):999-1016。
3. 李大鵬,杜楊松,張靜,龐振山,安徽銅山矽卡岩型銅礦床控礦構造及其對礦化的影響,地質與勘探,2010,46(6):1051-1060。
4. 侯通,張招崇,杜楊松,寧蕪南段鐘姑礦田的深部礦漿-熱液系統,地學前緣,2010,17(1):186-194。
5. 杜楊松,秦新龍,曹毅,安徽銅陵中生代侵入岩及其岩石包體中的硫化物-氧化物熔融包裹體研究,礦床地質,2010,29(1):71-24。
6. 塗偉,杜楊松,李順庭,高志偉,寧蕪盆地蔣廟橄欖輝長岩的岩相學和礦物學特徵及其構造意義,礦物岩石,2010,30(1):47-52。(EI檢索)
7. 杜楊松,德高業精的學者楷模-記王德滋院士,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8):9-10。8. 向文帥,杜楊松,曹毅,廬樅地區A型花崗岩類與橄欖安粗岩系研究,礦物岩石,2009,29(3):36-42。(EI檢索)
9. 龐振山,杜楊松,王功文,郭欣,曹毅,李青,雲南普朗複式岩體鋯石U-Pb年齡和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地質意義,岩石學報,2009,25(1):159-165。(SCI檢索)
10. 龐振山,杜楊松,王功文,曹毅,雲南普朗複式岩體地質地球化學特徵及成因,地質通報,2009,28(4):531-537。
11. 郭欣,杜楊松,龐振山,李順庭,李青,雲南普朗斑岩銅礦蝕變帶成礦流體特徵及其成礦意義,現代地質,2009,23(3):465-471。
12. 曹毅,杜楊松,蔡春林,秦新龍,李順庭,向文帥,安徽廬樅地區中生代A型花崗岩類及其岩石包體:對碰撞後到造山後構造環境轉變和岩漿演化的意義,高校地質學報,2008,14(4):565-576。
13. 杜楊松,曹毅,袁萬明,樓亞兒,李順庭,魯鑫,安徽沿江地區中生代碰撞後到造山後岩漿活動和殼幔相互作用-來自火山-侵入雜岩和岩石包體的證據,岩石學報,2007,23(6):71-77。(SCI檢索)
14. 杜楊松,李順庭,曹毅,秦新龍,樓亞兒,安徽銅陵銅官山礦區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過程-岩漿底侵、同化混染和分離結晶,現代地質,2007,21(1):71-77。
15. 蔡勁宏,杜楊松,阿爾泰山南緣中泥盆世苦橄岩中單斜輝石的成分特徵及其地質意義,岩石礦物學雜誌,2007,26(2):141-146。
16. 王功文,郭遠生,杜楊松,范玉華,郭欣,龐振山,陳建平,基於GIS的雲南普朗斑岩銅礦床三維成礦預測,礦床地質,2007,26(6):651-658。
17. 樓亞兒,杜楊松,安徽繁昌中生代侵入岩的特徵和鋯石SHRIMP測年,地球化學,2006,35 (4):359-366。
18. 樓亞兒,杜楊松,安徽繁昌-銅陵中生代侵入岩的黑雲母特徵和成因探討,礦物學報,2006,26 (2):175-180。
19. 杜楊松,李鉉具,安徽銅陵岩漿岩中輝長質岩石包體的發現及其地質意義,高校地質學報,2004,10(3):332-342。
20. 杜楊松,秦新龍,李鉉具,安徽銅陵地區中生代幔源岩漿底侵作用-來自礦物巨晶和岩石包體的證據,岩石礦物學雜誌,2004,23(2):109-116。
21. 杜楊松,秦新龍,田世洪,安徽銅陵銅官山礦區中生代岩漿-熱液過程:來自岩石包體及其寄主岩的證據,岩石學報,2004,20(2):339-350。(SCI檢索)
22. 杜楊松,車勤建,秦新龍,樓亞兒,花崗質岩石中岩石包體研究的新進展,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2003,22(4):334-339。
23. 杜楊松,劉金輝,秦新龍,樓亞兒,竇金龍,岩漿底侵作用研究進展,自然科學進展,2003,13 (3):237-242。
24. 秦新龍,杜楊松,李鉉具,尹京武,郭熙鳳,安徽銅陵地區角閃石堆積晶包體中出溶氧化物、硫化物的發現,科學通報,2003,48(18):1982-1989。
25. 樓亞兒,杜楊松,花崗質岩石成因分類研究述評,地學前緣,2003,10 (3):269-275。
26. 杜楊松,竇金龍,秦新龍,戈爾德施密特2002年會報導,地質科技情報,2002,21(4):48轉59頁。
27. 秦新龍,杜楊松,田世洪,李鉉具,金尚中,尹京武,安徽銅陵曹山輝石閃長岩中含磁黃鐵礦-黃銅礦的角閃石巨晶的首次發現及其地質意義,自然科學進展,2002,12(8):834-838。
28. 田世洪,杜楊松,秦新龍,李鉉具,金尚中,尹京武,安徽銅陵地區中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體中的礦物包裹體研究。地學前緣,2001,8(4):422 - 428。
29. 杜楊松, 田世洪和李學軍。安徽銅陵天馬山礦床與大團山礦床流體成礦作用對比研究。地球科學,2000, 25(4): 433 - 437。(EI檢索)
30. 王功文,杜楊松。玉龍銅礦帶成礦多元信息綜合分析與找礦靶區優選。現代地質,2000,14(2):158-164。
31. 王功文,杜楊松。切比雪夫曲線擬合實現玉龍斑岩銅礦體深度預測。地學前緣,2000,7(2):526。
32. 杜楊松。殼幔成礦學初探。礦床地質,1999, 18 (4) : 341 - 346。
33. 杜楊松, Ken D. Collerson和趙建新。兩廣交界地區S-型花崗岩中麻粒岩包體的特徵、成因和地質意義。岩石學報,1999, 15 (2) :309-314。(SCI檢索)
34. 杜楊松, 江雲華和葉桂順。浙西金雞岩金礦床的特徵和成礦機理研究。地球科學,1998, 23 (3): 262 - 266。(EI檢索)
35. 杜楊松, 江雲華和葉桂順。浙江金雞岩金礦床中銀金礦和黃鐵礦的成因礦物學特徵及其地質意義。現代地質,1998, 12 (2): 214 - 221。
36. 杜楊松。對“大陸地質學研究的若干問題思考”一文的討論。高校地質學報, 1998, 4 (1): 118 - 120。
37. 李學軍, 杜楊松和杜勛。成礦流體中重金屬元素含量的分析計算。地學前緣, 1998, 5 (2): 333 - 334。
38. 李學軍, 杜楊松,胡金文和方建勤。安徽銅陵大團山矽卡岩型銅礦床熱液成礦作用研究。地球學報,1998,19 (增刊):30 - 38。
39. 杜楊松和李學軍。安徽銅陵典型礦區岩石包體研究及其岩漿-成礦作用過程探討。高校地質學報, 1997, 3 (2): 171 - 182。
40. 杜楊松。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雜岩中岩石包體研究的新進展。現代地質,1996, 10 (2): 169 - 174。
41. 杜楊松。火成岩中下地殼岩石包體的特徵及其研究意義。地質科技情報,1994, 13 (3): 33 - 39。
42. 杜楊松。論酸性、中酸性火成岩中岩石包體的分類與命名。現代地質,1994, 8 (2): 127 - 132。
43. 杜楊松。花崗岩類中岩石包體研究與隱伏礦床(體)的尋找 — 以安徽銅陵地區為例。南京大學學報 (地球科學版),1994, 6 (3): 351 - 355。
44. 杜楊松。包體岩石學-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地球科學,1994,19(6):726。
45. 杜楊松。酸性、中酸性火成岩中岩石包體的成因類型和基本特徵。載於何科昭,杜楊松和仲力(主編),中國地質大學校慶40周年學術報告會論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1: 108 - 115。46. 杜楊松。安徽銅陵地區岩漿岩和有關礦床成岩成礦機理。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1991, (2): 38 - 40.
47. 沈渭洲,陳繁榮,劉昌實和杜楊松。江西銀山多金屬礦床的穩定同位素研究。南京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1991, (2): 186 - 194.
48. 杜楊松,王德滋和陳克榮。浙東南沿海地區中生代火山—侵入雜岩的特徵、成因及分布規律。地質學報,1990, (3): 215-225.
49. 杜楊松。浙東南沿海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雜岩中石英正長岩及其岩石包體的特徵和研究意義。載於黃惠澤和曲政(主編),中國第一屆博士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0, 1: 234 - 243.
50. 杜楊松。試論熔結凝灰岩中塑性碎屑內晶質結構的成因。岩石礦物學雜誌,1990, 9 (2): 124 - 130.
51. 杜楊松。廣義火山碎屑岩的結構類型及其分類命名討論。地質科技情報,1990, 9 (1): 16 - 18.
52. 王德滋和杜楊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中生代火山—侵入雜岩形成的構造背景。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訊,1990, (3): 186 - 188.
53. 陳克榮, 杜楊松和陳小明。論火山碎屑流和涌浪堆積的特徵和成因模式 — 以浙東南沿海地區為例。岩石學報,1990, (1): 66 - 74.
54. 杜楊松。火山碎屑涌浪堆積的特徵、鑑別標誌及其地質意義。中國科學(B輯),1989, (12): 1294-1301.
55. 杜楊松。浙東南沿海地區中生代火山岩的時空分布及火山活動旋迴劃分。南京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1989, (4): 65 - 76.
56. 杜楊松和周旬若。浙東南沿海地區中生代火山—侵入雜岩形成條件的實驗模擬。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 25 (1): 83 - 91.
57. 陳克榮和杜楊松。論銀山銅鉛鋅礦與德興銅礦的關係及其找礦方向。地質與勘探,1988, 24 (1): 9 - 13.
58. 杜楊松和陳克榮。德興銀山銅鉛鋅礦床成礦作用與火山作用間的關係。桂林冶金地質學院學報,1987, 7 (4): 287 - 294.
59. 陳克榮和杜楊松。論贛東北地區中生代火山岩的特徵及其演化規律。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7, 23 (1): 54 - 63.
60. 王德滋, 陳克榮, 杜楊松和曾家湖。江西德興銀山火山機構特徵及礦床成因研究。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地質學增刊。1984, (4): 1 - 8.

發表英文論文

1. Dapeng Li, Yangsong Du, Yi Cao, Yafei Wang & Xin Lu, Mesozoic collision-related magmatism and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along the Anhui seg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east-central Chin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11, 待刊 (SCI檢索)
2. Yi Cao, Yangsong Du, Zhenshan Pang, Shunting Li, Jing Zhang & Zhaochong Zhang, Underplating and assimilation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Mesozoic intrusions in the Tongling area, Anhui Province, East China: evidence from xenoliths and host pluton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09, 51(6): 542-555. (SCI檢索)3. Gongwen Wang, Jianping Chen, Yangsong Du, Three-dimensional localization prediction of deposit and mineralization environment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in Sanjiang region, China, Proceedings of IAMG’07 Geomathematics and GIS Analysis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Hazards, 2007, 102-105. (SCI檢索)
4. Du Yangsong, Lee Hyunkoo & Qin Xinlong. Underplating of Mesozoic mantle-derived magmas in Tongling, Anhui Province: evidence from megacrysts and xenoliths.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4, 78(1): 131-136. (SCI檢索)
5. Qin Xinlong, Du Yangsong, Tian Shihong, H. K. Lee, Yin Jingwu & S. J. Kim, Discovery of pyrrhotite-chalcopyrite-bearing amphibole megacrysts in Tongling area, Anhui Provi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4, 15(1): 36-45.
6. Du Yangsong, Tian Shihong & Li Xuejun. Contrast in fluid metallogeny between Tianmashan and Datuanshan ore deposits, Tongling, Anhui.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3, 77(1): 116 – 124. (SCI檢索)
7. Qin Xinlong, Du Yangsong, Lee Hyunkoo, Yin Jingwu, Guo Xifeng, Fe-Ti oxide and Fe-Cu sulfide exsolution in amphibole cumulate xenoliths in Tongling, Anhui Provinc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 48(23): 2626-2634. (SCI檢索)
8. Guo Fusheng, Xia Fei, Peng Huaming and Du Yangsong. Tectonics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central China.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2002, 26(1): 52 - 62.
9. Guo Fusheng & Du Yangsong. Crustal 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Continental Dynamics. 2000, 5(1): 49 – 58.
10. Du Yangsong & Li Xuejun. Petrologic and mineralogic study of enclaves in plutons in the typical mining districts of Tongling, Anhui and its bearing on the process of magmatism - metallogeny.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nglish edition). 1999, 18(3) : 208 - 218.
11. Du Yangsong. Are they formed by undercooling crystallization or devitrification? -On origin of various textures in plastic fragments of welded tuffs. Earth Science -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English edition). 1996, 7 (2): 161 -164.
12. Du Yangsong. Pyroclastic flow deposits, East Zhejiang, Southeast China: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a petrogenetic model. Proceedings of PACRIM ‘95·New Zealand. 1995, 187 -191. (ISTP檢索)
13. Du Yangsong, Wang Dezi & Chen Kerong. Mesozoic volcanic - intrusive complexes in the coastal area of south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 Their features, petrogenesi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1991, 4 (1): 37 - 49. (SCI檢索)
14. Du Yangsong. Characteristics,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pyroclastic surge deposit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1990, 33 (11): 1399 - 1407. (SCI檢索)

學生培養

承擔研究生課程
1. 現代礦床學,研究生學位課程,1997-現在
2. 計算機在地學中的套用,研究生選修課程,1999-2003
指導研究生情況
培養碩士研究生
江雲華(1992),吳培水(1993),李學軍(1994),龐保成(1995),王功文(1997),田世洪(1998),丁天才(1999),陳新燕(2000),蔡春麟(2000),劉金輝(2001),郭熙鳳(2001),竇金龍(2001),車勤建(2001),盧樹東(2002),韓九曦(2002),李 津(2002),張 敏(2002),戴志峰(2003),李艷華(2003),楊立志(2003),何德寶(2004),李順庭(2005),王 舫(2005),魯 欣(2005),董晉琨(2005),劉紹鋒(2005),曹 毅(2006),郭 欣(2006),李 青(2006),王亞飛(2006),高浮萍(2007),莘豐培(2007),胡利芳(2007),李 莉(2007),李大鵬(2008),向文帥(2008),許逢明(2008),塗 偉(2009),高志偉(2009),方福康(2009),唐 飛(2009),東 前(2009),鄭 震(2009),楊 爽(2009),宋林旭(2009),范宏志(2009),羅 淦(2010),張愛萍(2010),許康康(2010),董玉翠(2010),李湘蓮(2010),沈立軍(2010),滕傳耀(2010),賀 博(2010),葛松勝(2010)
培養工程碩士研究生
秦新龍(1998),龐振山(2001),張興遼(2001),米廣堯(2002),龐爾成(2002),王外全(2002),陳志彬(2002),張愛奎(2003),鄭寶軍(2003),王小勇(2003),張智慧(2003),陳世順(2003),史建民(2003),劉文軍(2003),崔來旺(2004),李宏坤(2004),肖述剛(2004),李建飛(2004),趙文川(2005),許 華(2005),李文良(2005),李香資(2005),次 瓊(2005),王 蔚(2005),趙鹹明(2005),劉消清(2007),肖 鍔(2007),黃思法(2007),王開虎(2008)
培養博士研究生
郭福生(2000),秦新龍(2001),樓亞兒(2001),車勤建(2002),陳新燕(2002),徐尚義(2002),張學文(2002),張培強(2003),譚成印(2003),潘錫輝(2003),龐振山(2003),蔡勁宏(2004),沙淑清(2004),王新昆(2005),楊廣全(2005),王學評(2005),張國梁(2006),史 憨(2007),朱東暉(2007),雷英平(2007),周昌平(2007),張智宇(2008),曹 毅(2008),李順庭(2008),郭 欣(2008),劉紹鋒(2009),李大鵬(2009),東 前(2010)

學術兼職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秘書長。
《高校地質學報》、《地質科技情報》、《地學前緣》和《現代地質》編委。
2003年3月7日,受聘為東華理工學院兼職教授,為該校師生作了題為《現代礦床學的新進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