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杜林橋原名登瀛橋,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坐落於滄州西15公里(滄縣杜林鎮中心)舊滄河路與滹沱河故道交匯處的杜林鎮,是橫跨於河支河上的三孔敞肩拱形石橋。該橋始建於公元1594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登瀛橋
- 地理位置:河北省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始建始建:公元1594年
簡介,歷史,嚮導,特產,交通,
該橋橋體由三大拱兩小拱組成,兩小拱懸臥於三大拱連線處的拱肩上,兩個流線型的大橋墩支撐著橋身。橋長66米,橋面寬7.8米,每孔跨徑11.3米。中拱上頂兩側各有一龍頭石雕,探出橋體,張牙瞠目,若呼之欲出;左右兩大拱之上各有一石雕獅子頭,暴目裂眥,神態兇猛;兩小拱的拱頂各有一搖頭探尾的神水獸;橋面石欄、石柱上是目不暇接的浮雕畫面和姿態各異的石猴、石獅等動物,精雕細鏤,栩栩如生。
據長蘆鹽運使阮尚賓《新建登瀛橋記》和王蔭桐《重修登瀛橋記》載促擔罪,杜林原名登瀛鎮,跨滹沱河兩岸,順河行北可抵京、津,由此往來之商賈行旅,摩肩接踵,自古雖有舟渡,但客貨往來十分不便。明萬曆年間善人劉尚有目擊行旅舟渡之艱,建議修建石橋,以行旅利鹽運。鹽運使阮尚賓、瀛州太守劉毓寬慨然捐助,在地方紳商和好善樂施人們捐資和幫助下,於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耗白銀2萬兩建成此橋,從此登瀛路履若坦途。清光緒年間,滹沱河水泛濫,衝陷橋兩端大小兩孔,不能通行。好義者多次想修復,無奈耗資巨大,工程艱巨,畏難而止。14年以後,鄉人王蔭桐矢志重修登瀛橋,並不辭勞苦,多方籌措修橋款,歷經6年修復完工,但王蔭桐戲定轎嬸也因此債台高築,隨僧道募捐化緣以還橋債地永夜。
由市棵旋院區嘗悼驗去杜林石橋要走原來滄州到河間的公路,石橋上不允許駕車行走,需原路返回或繞道,北繞行新滄河路。從石橋南行到307國道再西行,可到清代《四庫全書》總纂紀昀墓地參觀。墓地在崔爾莊鎮北村棗林中,墓前石碑鐫刻:“皇清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紀文歡烏達公神道碑”。紀昀,字曉嵐,乾隆皇帝稱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故卒後諡文達,世稱文達公。
金絲小棗,又稱西河紅白櫻試坑棗,在當地家家戶戶都能買到。
乘自備車從滄州沿舊滄河路西行到杜林,市內402路公共汽車終點站後租車5公里直達。去紀昀墓,沿307國道至崔爾莊,然後南行到北村,出石黃高速公路崔爾莊口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