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東林

杜東林,出生於黑龍江,編劇,參與製作過電影《科技簡報900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東林
  • 外文名:Donglin Du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黑龍江
  • 職業:編劇
  • 代表作品:《科技簡報9001》
簡介,其他信息,

簡介

人物評價

“挺有成就感的”

屋外白雪皚皚,氣溫又降至零下30度,夜色之中,杜東林像往常一樣,獨自鎖好文化站的門,踏著厚厚的雪回了家,其實那時還不到下午5點。“這地方就這樣,夏天晚上11點天還沒黑,電費可省了不少。可冬天下午3點天就全黑了,每天都算是加‘夜班’。”他笑著說。

其他信息


1981年,杜東林從黑龍江黑河市到漠河縣上學,4年後,主修經濟管理的他選擇到北極鄉政府做了一名稅收專管員。“當時的想法很簡單,這邊雖然冷,但是條件比家鄉好。我們那邊都燒草,這裡已經燒上木頭了。”他說。

不到半年,鄉文化站開始招聘,寫得一手好字的杜東林應聘上崗了。從稅務部門轉到文化部門,杜東林並沒有猶豫,“雖說文化站有點像‘清水衙門’,但我就是特喜歡文化方面的東西,總覺得該乾點兒跟文化相關的工作,家裡也挺支持,當時沒多想就過來了。”這一做,就堅持到現在。

兩間辦公室,加起來40平方米,幾張桌子板凳,架子上有些舊書,這是杜東林剛到文化站時的情況。後來,文化站有了音響和電影放映機,建了100多平方米的活動室。“那會兒設備差,但是工作挺容易開展,看書的人特多,辦個唱歌跳舞之類的活動,大伙兒也都積極回響,挺有成就感的。”文化站的條件漸漸得到改善,2007年,占地2000平方米的標準化綜合文化站落成,其中室內活動室面積有650平方米。

當時,按照統一規劃,黑龍江省文化廳給每個鄉鎮文化站下撥的啟動資金是20萬元,但北極鄉屬於高寒地區,一年只有八十幾天無霜期可以施工,對房屋和設備的要求也更高,20萬元完全不夠。經過鄉政府和文化站不斷爭取,漠河縣政府先後撥款130萬元支持文化站建設。“這個文化站建起來不容易,縣裡幫了很大的忙,設備就花了30萬元。”杜東林說,“北極鄉大部分時間都在零度以下,加上它只是個鄉鎮,村民平時生活很單調,沒事只能在家窩著,有了這個文化站,大伙兒算是有個暖和的地方活動了。”

籃球場、圖書室、微機室、活動室一應俱全,全天開放,北極鄉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從無到有,從單調到豐富,每一步都浸透著杜東林的努力和汗水。看到農民兄弟有地方娛樂、學習了,杜東林才覺得自己這個文化站長沒有失職。
“一定要有人堅持”
一位1987年到北極村採訪過的記者,20年後重返故地,驚嘆於這裡已經有了功能如此齊全的文化站。而對杜東林來說,有了好的設備,能夠做的事就更多了,他把大螢幕投影儀、音響等設備搬到街邊熱鬧的地方,放熱門電影和農業技術資料片。杜東林記得,有次放電影《衝出亞馬遜》,來了好幾百人。新文化站有小劇場,他們就將放映常態化,定期播放養殖、種植資料片和文藝節目。

“夏天的時候,每天有100多人來文化站,室內容不下這么多人,我就把音響搬到文化站門口的水泥地上,大家扭扭秧歌、跳跳舞,也不用花錢。”杜東林說,那是一年中最忙的時候,晚上還要加班加點。到了冬天,由於天氣太冷,有時文化站好幾天都沒一個人來,即使這樣,他也會每天早早地到崗:“咱得對得起國家給的那份工資,萬一有人要來看看書打打球呢?”

文化站不僅給村民們提供了休閒的好去處,也讓他們學到致富知識。北極村農民郭亞軍10年前開始種瓜。起初種得並不順利,無霜期短、技術條件差等因素決定了在當地種瓜不能光靠賣力氣。2009年,郭亞軍成了文化站的常客,通過文化共享工程的網站學習各地西瓜、香瓜的栽植技術,從中總結適合北極村的種植經驗。去年,郭亞軍建了大棚,運用從網站學來的技術,經濟效益大幅度提升,產品遠銷全省乃至全國各地,他還申請註冊了“最北瓜”商標。

對如今的文化站來說,除了當地居民,還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他們有的到閱覽室查閱資料、處理照片,有的只是進來參觀,杜東林都是盡力提供幫助。北極村的名氣越來越大,前來採訪的記者也越來越多,杜東林還當起了宣傳員,給記者們找採訪對象,寫宣傳材料。

看著北極鄉和文化站不斷發生變化,杜東林有說不出的高興,但他也有發愁的時候:沒有專項經費,辦一場活動就要向上打報告申請一次,想為村民們做的很多事情無法實施;另一方面,“現在辦活動越來越難了,有了電視和電腦,願意出來的人越來越少”。說起這些,杜東林很無奈,“儘管這樣,我們還是要盡全力去做這個事情,提高文化素質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有人堅持。” (劉 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