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
杜公湖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柏泉街道以東、府河西南面,湖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4°08' 33.2",北緯30°42' 49.4。截至2014年,杜公湖面積為1.55平方千米,匯水面積5平方千米。
杜公湖的水面面積在歷史上經歷了顯著的變化。在1950年,它的測量面積為1.4平方千米,但到了20世紀末,這個數字減少到了0.53平方千米。到了1985年,湖面面積進一步縮小到40公頃。2001年起,杜公湖退田還湖0.667平方千米。2002年,杜公湖邊實施0.53平方千米魚池退湖工程,擴大了水體面積。2004年,杜公湖“還湖工程”全面完成,杜公湖不僅恢復了原有水面,還擴大0.8平方千米。2014年,湖面面積又有所增加,達到了1.55平方千米,此時的容積也達到了270萬立方米。
水文特徵
杜公湖,北淺南深,有多個湖汊。設計蓄水位為18.13米,最高水位為19.13米,平均水深2.0米,相應容積310萬立方米。最低水位18.17米,正常水位18.67米,最高水位19.27米。湖岸線長5.7千米。平均淤泥深1.2米,淤泥量達70萬立方米。
地理環境
杜公湖所在的柏泉地貌以壟崗平原為主,地勢開闊,隸屬江漢平原漢北平原。地勢走向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以丘陵為主,地面高程在65~73米;東部和南部湖區地勢平坦,高程在18~26.5米。杜公湖沿線系侵蝕堆積波狀平原,原始地貌單元屬於長江Ⅱ級階地。
資源狀況
生物資源
柏泉鎮屬“武、黃市郊池塘精養湖泊增養區”,位於特大中心城市近郊,有一定的水面資源,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生物物資豐富,發展漁業生產的條件十分優越。還有白鶴、小天鵝等40餘種野生珍稀鳥類和動物棲息。另外,每年冬天有上千隻候鳥在杜公湖停留。
旅遊資源
杜公湖濕地公園,2007年7月12日,湖北省首個省級濕地公園——杜公湖濕地公園經湖北省林業局批覆獲準實施。計畫投資1.8億元,5年建成。杜公湖濕地公園位於東西湖區柏泉農場。是柏泉旅遊區的一部分。含下麼教湖和杜公湖兩個湖面,濕地面積約3.6平方千米,公園南北向最長約2.8千米,東西向最長約2.65千米。杜公湖濕地公園集生態保護觀光遊覽、科普教育、商務休閒文化娛樂與雨水調蓄於一體。設5個遊覽區域:北遊覽區、南遊覽區、民俗文化區、濕地科普展示區和生態保護培育區。遊客可欣賞湖光、淺水、沼澤、葦盪、魚塘、水田、林地、果園、農居,以及大量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水鳥等。北遊覽區有紅楓、三角楓城樹、烏柏等色葉植物,與夕陽形成楓林醉晚景色;古色古香的遊船碼頭,重現古代渡口舊景及大片竹林和寬敞草地。南遊覽區有野草、蘆葦、水生花卉等各種觀賞性濕地植物、芳草美萋櫻花、青桐、枇杷、蠟梅等林木四季輪迴。民俗文化區有蔬菜園、瓜果園、水禽放養區和農耕館,供遊人採摘蔬果、餵養家禽、體驗農家生活。濕地科普展示區有縱橫交錯的木棧道、浮橋鐵索橋、休憩亭等曲折遷回的水上迷宮世界,供遊人近距離觀魚觀鳥,看桑青稻黃聞荷香。生態保護培育區為珍稀鳥類的繁殖地或原產地,為敏感度高的禁入區,僅一條河道,滿足遊人接觸原始生態的需要。
府河自然濕地,位於杜公湖濕地公園1千米的府河堤外。濕地長10千米寬1千米,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棲息地。
柏泉古鎮,杜公湖西岸的柏泉鎮,南臨漢口,北依府河,東與天河機場隔河相望。張柏銀柏、五環公路縱穿南北,東柏公路、武漢市外環線、吳新幹線橫貫東西,交通便利。古鎮自然環境秀美,北部山岡林地高低起伏,面積近萬畝,堪稱武漢天然森林公園;南部廣闊平原杜公湖羅塞湖等湖泊星羅棋布,2666.7公頃府河濕地環繞再現草原景觀。
柏泉古鎮俗稱茅廟集,形成於殷商時期,歷經3000餘年而不衰,系盤龍城的妹城鎮自古為漢口北部重要驛站。史載“南有夏口,北有茅廟”。古時集市路口樹有御碑一座,上書“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明朝兵部尚書張京、辛亥革命先驅孫武《夏口縣誌》編審密昌墀、“漢口地產大王”劉歆生、現代哲學家張世英等名人皆出生於柏泉。抗戰時期,李先念、陳少敏等革命將領於此率兵抗敵。此集宗教文化聚集,佛、道、天主教駐此,興盛一時。2010年底,茅廟集改造工程啟動,將建成再現古集風貌的楚風格詩詞楹聯特色文化街。
柏泉古井,位於柏泉農場月塘角村,距柏泉街道辦事處駐地2.2千米。據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載:“柏泉山在漢陽縣西北。山下有景德寺,寺有井,古柏根蟠其中。”古井建於唐末宋初,占地150平方米。井台六角形,石砌,井欄為紅砂石雕刻,井口內圓,直徑70厘米,並身由青灰磚築砌。井深3.5米,水深3米,水清澈見底,清涼甘美。古井奇觀歷代地誌均有記載1989年版《漢陽縣誌》載:“相傳禹植柏大別山(今龜山)頭、根達柏泉井中,故名。今土人淘井猶見樹根二,狀如雙鯉,其泉對面湧出,如魚嬉水,遇歲旱,猶是供數十村汲取。”文人學士歌詠其事,代有佳作。明永樂間漢陽縣教諭趙強有《柏泉》詩:“影沁空霄玉鑒光,苔封石瓷色蒼蒼,汲來數仞清泉水,猶帶高林柏子香。”當地鄉賢、清順治進士、紹興知府張三異有《柏井歌》等。1983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和1997年兩次維修。
柏泉景德寺,位於柏泉月塘角村,始建於唐末宋初,盛於明清,毀於抗日時期。歷史上為武漢三大名寺之一。1949年,尚存幾間破舊殿堂,1957年拆除後,其木料磚瓦被運到萬子山修建國小。該寺原名“金台寺”,宋景德年間翻修後更名“景德寺”。寺廟依山而建,殿閣飛檐彩瓦。紅牆朱楹,青磚條石為道,占地2公頃。是東西湖最早的佛教活動場所之一。2001年,經湖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武漢市佛教協會會長,歸元禪寺、寶通禪寺方丈昌明大師發起,在其遺址重建。占地約10公頃,耗資3000多萬元。2003年主體工程竣工。
柏泉天主堂,又稱聖安多尼小修院,位於柏泉劉嘴,由義大利傳教士建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為武漢地區最早的教堂。其主體建築為東西對稱的兩座樓,各高20米,呈雙十字形。中間以天橋相連、南有方柱半圓形拱券門廊,北以磚石砌成甬道聯結二樓,使之渾然一體。結構嚴謹巍峨壯觀,其有羅馬建築風格。四周遍植楓楊。建成後堂內設國小和修道學院,學生選自湖廣教區教民子弟。新中國成立後,外國傳教士回國,教堂先後為解放軍軍政大學、血吸蟲防治醫院、柏泉中學所用。1985年產權轉屬漢口天主教區,復為天主教堂,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教堂院內現存6棵百年古楓樹見證歷史滄桑。
余家嘴遺址,位於柏泉農場園林大隊余家嘴坡地。1984年3月發現。屬晚期屈家嶺文化至湖北龍山文化及商周時期遺存,距今3500~4000年。地表暴露遺物豐富,採集的石器有磨製石斧,石鑿等,陶器有兩緣向外捲起成突棱的扁平鼎足、鴨嘴狀鼎足、圓柱狀鼎足、矮豆圈足、折沿侈口罐口沿、蘭紋缸片、泥質灰黑陶塔形蓋鈕、侈口卷沿小罐口沿、平折盆口沿、盉流等。遺址略呈長方形,面積約1.4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25米。1988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
另據口碑資料,清乾隆年間,湖泊歸黃花澇村大姓王家所有。後來,王家有女嫁給杜家為媳,將“渡港湖”陪嫁到東西湖,隨即渡港湖更名為“杜家湖”。
據民國九年(1920年)《夏口縣誌》記載,杜公湖先名杜家湖,後易名杜港湖(俗稱杜嘎湖),1949年後經國土資源調查,正式定名為杜公湖。國土資源為國家所有,故以“公”代“家”,此名沿用至今。
杜公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比較豐富的文化內涵。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重要領導人物孫武、自稱“創造了漢口”的工商業者劉歆生及晚清湖北咨議局議員密昌皆出生於此。
禹王植柏一一柏泉的由來,相傳大禹治水,降龜蛇二妖於江畔,龜蛇化為山石,禹王遂植柏於龜山之巔。唐末金台寺僧見樹根於井底,狀若雙鯉,疑而叩之。經日忽聞魚山禹柏一株枝搖葉落,方知此泉下柏根乃禹王所植,遂名此泉為“柏泉”。明永樂詩人趙驪詩讚:“影沁空霄玉鑒光,苔封石瓷色蒼蒼。汲來數例清泉水,猶帶高林柏子香。”
金台寺傳說,盛唐時期,佛法昌盛。有一個雲遊聖僧夜宿柏泉獅子山,忽夢獅子山首金光大盛。次日晨起,見陽光照于山前,宛若金鑄。聖僧以為神諭,遂發宏願,興建禪寺,弘揚佛法。因夢兆金台,故寺成後命名為“金台寺”。北宋景德年間,該寺主持得朝廷之資修繕感宋真宗弘法之德,遂更名為景德寺。後來景德寺屢毀屢建。今天的景德寺為中國十大名僧昌明法師發宏願建成,盡復昔日盛景。
杜港湖變杜家湖的傳說,相傳府河對岸黃花澇村有一個王姓財主,挖空心思想讓這一片地方歸他所有,於是等到湖區泛水季節,天水茫范無邊無垠的時候,派人蕩舟插標,水退後插標範圍內的地域都歸插標者所有了,就這樣這個湖連同周邊湖區都歸了王財主。
王財主小女兒聰明伶俐,父母視為掌上明珠,許配給柏泉鄔家墩富戶杜家公子。婚期臨近家裡為小女備了厚夜,小女兒悶悶不樂。
王財主問:“你還想要點什麼?儘管開口,參一定答應你。”女兒猶豫再三說:“別的東西都不要,想要那個杜港湖。”父親一時愣住,自己費盡心機好不容易才弄到的手產業怎么捨得送給外姓人?但是有言在先,且愛女心切,只得忍痛制愛。於是,杜港湖被王家小女兒帶去婆家。之後,杜港湖改名杜家湖,後稱為杜公湖,成了杜家的湖。
社會生活
早年,杜公湖是一片洪水泛濫的寬闊水域,湖水與府河相連,形成大片沼澤地,每到夏季經常洪水泛濫。1958年東西湖圍墾後,杜公湖劃歸柏泉農場管轄,今屬於柏泉街道辦事處管轄,用於養殖。湖中養殖以青魚、草魚、鏈魚、鋪魚“四大家魚”為主,年產量達1000噸以上。
治理開發
2001年起,當地政府投入2000多萬元,取締湖面圍網養殖,將隔斷湖漢的圍堰扒掉。在杜公湖幾千米外新建0.2平方千米的魚池;新建排污管道,將周邊村民生活污水引到污水處理廠,結束該地污水直排湖區的歷史,並且控制涉及污染的建設項目,保護杜公湖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