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頭村(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村頭社區自然村)

村頭村(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村頭社區自然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村頭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村頭社區,位於虎門鎮東部,距鎮政府7千米,面積1.25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平原地帶,此前該地為水瀝灘頭。明清時期,村前河涌北通羊灣尾水埠,南連大寧,從廣濟河出海,官舟洋船直泊村前。東接居岐、獨豎,南接博投圩,西連獨崗,北接仁和村。2015年末,村頭村戶籍人口831人。

村頭村始建於明代,屬東莞縣歸城鄉第八都,清末,屬缺口司,民國時期,屬北山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北寧鄉,虎門人民公社北柵生產大隊,虎門區村頭鄉、東莞市虎門鎮村頭管理區,虎門鎮村頭行政村、村頭社區。

2015年,村頭村村集體經營行業涉及電子、模具、塑膠、製衣、皮具等。是年,村有企業128家,私人個體工商戶350家;村集體廠房配套面積11.9萬平方米;集體總資產1.18億元,經營總收入2599萬元,總支出1145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村頭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村頭社區
  • 地理位置:虎門鎮東部
  • 面積:1.25 km
  • 電話區號:0769
  • 人口數量:831 人(2015年末戶籍人口)
  • 車牌代碼:粵S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人口,經濟,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體事業,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村頭村始建於明代,屬東莞縣歸城鄉第八都。
清末,屬缺口司。
民國時期,屬北山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北寧鄉,虎門人民公社北柵生產大隊,虎門區村頭鄉、東莞市虎門鎮村頭管理區,虎門鎮村頭行政村、村頭社區。

行政區劃

村頭村為東莞市大嶺山鎮村頭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村頭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121010。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村頭村位於虎門鎮東部,距虎門鎮政府7千米,面積1.25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平原地帶,此前該地為水瀝灘頭。明清時期,村前河涌北通羊灣尾水埠,南連大寧,從廣濟河出海,官舟洋船直泊村前。東接居岐、獨豎,南接博投圩,西連獨崗,北接仁和村。
村頭村

人口

2015年末,村頭村戶籍人口831人,其中男400人,女431人;80歲以上21人,最年長者92歲(女)。外來暫住人口60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47人。

經濟

村頭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花生、甘蔗、蔬菜也有少量種植。改革開放後,隨著工業化的深人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
2015年,村頭村村集體經營行業涉及電子、模具、塑膠、製衣、皮具等。是年,村有企業128家,私人個體工商戶350家;村集體廠房配套面積11.9萬平方米;集體總資產1.18億元,經營總收入2599萬元,總支出1145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村頭村
甘蔗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5年末,村頭村村內有幼稚園2所。

文體事業

2015年末,村頭村有籃球場1個,文化廣場1個,公園1座,老人活動中心1所,農家書屋和電子閱覽室各1所(2015年藏書2000餘冊)。

基礎設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村頭村通電話。20世紀60年代,通電。70年代,通自來水。1990年末,通網際網路。2006年初,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

交通運輸

村頭村有廣深高速公路、省道S358從村旁經過。

歷史文化

  • 族譜民約
村頭村有《盧家族譜》(複印本),存於禮屏公祠。2013年制訂《村頭村村規民約》。
  • 世居村民
村頭村世居村民主要為盧姓。宋代,盧氏先祖從南京遷到廣東南雄,後遷增城大墩,再遷至長安上角沙埔。明代,盧茶軒從沙埔遷村頭村。民國期間伍氏先祖從獨崗遷入。
  • 本地方言
村頭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虎門話。
  • 當地風俗
村頭村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是東嶽誕,全村善男信女到東嶽廟焚香祭拜。

風景名勝

  • 盧禮屏故居
村頭村村內有盧禮屏故居,建於清光緒年間,位於禮屏公祠後,牆體為水磨青磚疊砌,麻石作基,紅石門楣,造型典雅莊重。出租作他用。
  • 禮屏公祠
禮屏公祠,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為三間三進院落式布局,以青雲巷和左側廂房相隔,占地面積607.4平方米。主體建築面闊三間,前進為頭門、中廳、後廳,前後天井兩側均有邊廊;最後一進(北廳)為單獨院落,以兩側門自青雲巷及左側街巷進出。硬山頂,龍船形灰塑正脊,青磚牆體,外牆使用磨磚對縫工藝,吐水作瑞獸灰塑處理,瓜柱抬梁形式,檐前封檐板及梁架貼金木雕刻。頭門鑲花崗石門額“禮屏公祠”,門內金柱間設六門屏風格扇。左側牆體鑲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盧積善堂產業分單”碑,右側設土地神位。正脊上飾“鯉躍龍門”、花草等灰塑圖案,垂脊前端置立瑞獸灰塑,一邊缺失。天井兩側邊廊為卷棚頂,幾何菱龍紋梁架及檁直接安裝在檐柱和牆體上。中廳前後檐柱為花崗石質,金柱為木柱,中間設六門屏風格扇。後廳結構與中廳相似,青雲巷口脊部飾獅魚護瓶和山水、花草灰塑。左側廂房為三進,自天井八角形門進出。梁架設計較簡單,主體建築為硬山擱檁,連廊、門樓等小尺度構架,使用鑄鐵通花構件作斜撐,首進正脊兩端作卷草紋處理。該祠是晚清祠堂的精品,保存完好。2004年,被列為東莞市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
碑刻“盧積善堂產業分單”碑,立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存禮屏公祠中廳左側牆體。
楹聯“不以榮華曜鄉里,常將道德養祥和”,存禮屏公祠。
匾額“禮屏公祠”,為花崗石材質,鑲於禮屏公祠頭門。“福善修仁”匾額為木質,是禮屏公祠落成時,由慈禧太后所賜。“盧積善堂”匾額為木質,懸於禮屏公祠中廳上方。“履中”“蹈和”兩石匾鑲於禮屏公祠中廳後牆二門上方。
  • 貝丘遺址
貝丘遺址,位於該村西側的大山園,面積1萬多平方米,保存較好。1987年冬,對廣深高速公路沿線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是廣東省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面積較大的一處。於1989年6月29日,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東嶽廟
東嶽廟始建於明朝,位於貝丘遺址旁。

地方特產

村頭村傳統節慶食品有鵝粥、鍋餐、疊餅、糖環、松糕。
村頭村(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村頭社區自然村)
松糕

著名人物

盧廷章(生卒年不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奪一甲第三名武探花,出任二等侍衛,參將。
盧賡揚(1829~1884年),號禮屏,曾任香港東華三院總理、保良局首屆總理,捐資修祖墳、建祖祠、接濟親友,捐建溥善堂、育嬰堂等。
盧紹勛(生卒年不詳),曾任香港東華三院主席,捐助創辦太平醫院、溥善堂、育嬰堂及廣州廣濟醫院。
楊秀珊(生卒年不詳),清光緒末年留學美國,是中國第一位醫學女博士。
盧寶賢(生卒年不詳),先後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經理、加拿大加中友好協會副會長及溫哥華者英會永久名譽會長。
盧寶永(生卒年不詳),美國法學博士,曾任東莞縣長、廣東省高等法院院長及廣東法科學院教育長。
盧寶法(生卒年不詳),德國柏林大學醫學博士,美國胃鏡專家,上海著名內科醫師。
盧惠卿(生卒年不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被推為學生抗日會代表,1950年,獲哥倫比亞大學體育博士,是中國首位體育女博士,曾任燕京大學體育部主任,代表中國參加遠東運動會。
盧婉卿(生卒年不詳),博士,任燕京大學生物系教授。
盧季卿(生卒年不詳),碩士,任宋慶齡秘書8年多,對促進國共合作作出貢獻。
盧家聰(1922年生),與弟盧家騶合資在香港創辦富恆珠寶行有限公司,致富後樂善好施,於20世紀90年代捐資2億港元贊助香港科技大學興建盧家聰教學中心大樓,建立盧家聰天然抗癌藥物研發中心。
盧家騶(生卒年不詳),香港知名珠寶商,曾任東華三院總理,贊助1000萬港元興建東華三院和盧家騶眼科醫療紀念中心。
盧家祥(生卒年不詳),復旦大學醫學院(上海醫科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盧家鏘(生卒年不詳),廣州絹麻紡織廠總工程師,四次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次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
盧家煊(生卒年不詳),曾任廣東省電力研究所所長,兩次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盧家亮(生卒年不詳),曾為香港市政交通諮詢委員,獲香港特區名譽勳章及泰國、多哥共和國勛銜,兼任香港虎門同鄉會副會長。

榮譽稱號

2004年12月,村頭村被廣東省愛國衛生委員會授予“廣東省衛生村”稱號。
2008年9月,村頭村被廣東省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授予““六好’平安和諧社區”稱號。
2010年7月,村頭村被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授予“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