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鎮就地解紛“三劑良方”工作法》是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探索出的工作方法。
2023年11月,《村鎮就地解紛“三劑良方”工作法》被中央政法委評為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村鎮就地解紛“三劑良方”工作法
- 探索單位: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
方法介紹,所獲榮譽,
方法介紹
近年來,石山鎮黨委圍繞基層矛盾糾紛就地化解工作目標,用好隊伍、機制、文化“三劑良方”,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獲評“全國文明村鎮”等榮譽。
一、用好三支隊伍,就地化解矛盾糾紛有力量。聚焦控源頭、凝合力、解民憂,建強黨員先鋒隊、法律明白人、兼職智囊團三支隊伍,不斷壯大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力量。一是建強黨員服務先鋒隊。建立區、鎮、村、農戶四級黨建聯絡員工作機制,實行“黨支部+格線”包片模式,建立35個格線黨小組,選派460名黨建聯絡員聯繫農戶家庭,實現黨員包片全覆蓋。黨建聯絡員每月開展摸排,定期上門談心,及時發現矛盾糾紛隱患。二是建強法治隊伍生力軍。整合駐村民警、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等138人組成專業力量,積極參與矛盾糾紛調處,提出專業處置建議。近三年來,調處矛盾糾紛成功率100%。三是建強評理說事智囊團。在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的基礎上,引導村“兩委”成員、“兩代表一委員”、“五老人員”等114人加入兼職人民調解員隊伍,發揮身份優勢和方言優勢,拉近民眾距離,提高矛盾糾紛化解成功率。
二、用好三項機制,就地化解矛盾糾紛有保障。堅持“預防為主、調防結合”的工作思路,持續探索化解矛盾糾紛新模式。一是重心前移主動“排”。落實“日排查、周匯總”矛盾排查機制,格線員、黨建聯絡員定期走訪民眾,及時發現問題。結合村民榕樹下圍談的生活習慣,創新榕樹警務工作法,現場收集民情民意,化解矛盾糾紛。二是綜合研判有效“防”。對排查發現的問題和隱患,實行“周通報、月調度”會商研判機制,分析背後原因,研判發展趨勢,分級分類採取措施,精準消除矛盾隱患。三是精準施策多元“調”。整合村、鎮、區三級力量聯合調處,按照矛盾糾紛化解難易程度,逐級啟動調解機制,首次由人民調解員、駐村民警、格線員、村幹部開展一級調解;未化解的,由鄉賢、律師、法律明白人加入進行二級調解;仍調解不成功或多次投訴、信訪的,啟動三級調解,由鎮領導主持,邀請職能部門和人民法庭、檢察室、司法所參與,推動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三、用好特色文化,就地化解矛盾糾紛有辦法。石山鎮注重用好具有當地特色的家風文化、鄉賢文化、民謠文化,將道德風尚和法治意識融入民眾生活,注入民眾內心,增強矛盾糾紛源頭化解的有效性。一是用好家風文化講情理。石山地區民眾十分注重家風家訓傳承,石山鎮收集整理出106條家風家訓,在化解家事矛盾、鄰里糾紛中運用家風家訓蘊含的和睦鄉里、戒斗息訴理念薰陶雙方,講透情理。二是用好鄉賢文化明事理。建立鄉賢說事工作機制,設定鄉賢說事室,每周安排人員值班,接待來訪民眾,化解民眾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和事關鄉村和諧穩定的“大事兒”。三是用好民謠文化唱法理。石山民謠有300多年歷史,民眾喜聞樂見。石山鎮引導民間藝人和民歌愛好者將法律知識、人民調解內容等寫入歌詞,創作了《調解山歌》《說信訪》等17首法治民謠,通過廣泛傳唱,增強民眾尊法守法用法意識,使依法調處矛盾糾紛成為民眾自覺行為。
所獲榮譽
2023年11月,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的《村鎮就地解紛“三劑良方”工作法》被中央政法委評為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