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集葉

杏林集葉

《杏林集葉》是2010年1月1日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永來。

基本介紹

  • 書名:杏林集葉
  • 作者:郭永來
  • ISBN:9787802318298
  • 類別:醫學 >> 中醫學 >> 中醫臨床
  • 頁數:373
  • 定價:28.00元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1-1
  • 裝幀:平裝
  • 開本:大32開
  • 叢書名:民間中醫拾珍叢書
《杏林集葉》簡介,《杏林集葉》由來,作者自序,《杏林集葉》編後感,內容簡介,目錄,讀後感,

《杏林集葉》簡介

《杏林集葉》一書系山東民間中醫郭永來所著,是“民間中醫拾珍叢書”之一,是岐黃中醫論壇(現為華夏中醫論壇)與中國中醫藥出版社聯袂打造出版的,該書已於2010年1月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是郭永來老先生40年個人臨床經驗的總結,其內容實在,毫無修飾,內容涉及內、外、婦、兒、五官及男科等數十個病種,分為杏林薪傳、專病論治、醫案隨筆、杏林雜談4部分, 涵蓋疾病的病因病機、個人效驗辨證治療方法及評析,集中反映了案例的診治技巧和用藥特色,可供臨床中醫師和初學中醫者效法和借鑑。
該書略於說理,突出實用,其內容或為家傳,或為博採,或為作者多年探索所得,不求面面俱到,但願能夠效法。全書語言生動、樸實,以夾敘夾議的手法,讓讀者習而不覺枯燥,可為學習中醫、提高診療水平提供有益的參考。
劉力紅說做中醫,一定要注意師承,該書可以為臨床之師。真正的中醫在民間,該書證之不假,民間真是臥虎藏龍。該書宣傳語說,不管您是功成名就的中醫專家、教授,還是初出茅廬的“杏林少年”,相信都能從本書學到幾招地道的港病絕活。這宣傳語一點不為過,可謂名副其實。

《杏林集葉》由來

杏林一生勤耕耘,花多果少為何因?漫步攀枝摘幾顆,酸甜苦澀自己品。
中醫學,是一塊被灰塵和泥土掩埋著的瑰寶,須要中醫人去挖掘,也須要中醫人來琢磨,它博大精深,其神奇之處,令人嘆止。郭永來年輕時也曾有雄心壯志,想做一個“醫學家”,但由於天賦不濟,又被一生命運所累,而今雖近耄聵之年,慚愧仍未達其堂奧。
郭永來從十七歲開始學習中醫,由於文化低,又是自學,故倍覺艱難而又收效甚微,正如雖勤墾耕耘,卻沒能結出碩果一樣,故郭老自詡只是採摘了幾片葉子罷了。這就是郭永來把所著之書稱之為《杏林集葉》的意思。

作者自序

學醫簡歷代序言
著書、立言,聖賢能者之事也,似余乃一“鄉醫”,豈敢有此非分之想?若想,也或只在夢裡。
大概是在5年前我閒居無聊,女兒勸我上網,看到網上人人都有“網名”,於是取我所寫文集之名而冠之。即曰《杏林集葉》。本集中部分的篇章,早在數年前即已在各中醫網站和論壇上發表過,承蒙網友厚愛,各論壇也多有轉載,只是可惜有部分網友在轉載時未註明作者。忽有一日,華夏中醫論壇管理員“花香丁”說:擬把我在網上發過的文章歸攏一下,出一本“書”——小冊子。一方面免致資料流失,同時又能供論壇網友翻閱,並囑我寫一篇學醫的序言。余感其言之嘉誠,乃概然允之,即此篇之作也。因論壇上的文章多為“隨筆”,故其中有的文章此次略有“潤改”,有的增加了醫案,但主體沒有變動。同時又增加了不少以前沒有發表過的文章,還有我常用的部分“秘方”“驗方”,相信您在重讀我的文集時,不會讓您失望。
我的實名,郭永來。我的祖籍是山東省沂南縣,按現在的考證說法,就是諸葛亮出生的地方,可惜的是,我卻不是在這兒出生的,所以也就沒能沾上他老人家的靈氣。我的父親小的時候,因沂南這兒鬧災荒,由我爺爺帶到了日照縣沈疃(現屬陳疃鄉),1949年陰曆9月18日我就出生在沈疃。
1959年(我10歲),因修水庫,我住的村莊大部分淹入水中成為庫區,又隨我的父母遷到了吉林省安圖縣亮兵台鄉,一個叫風西的小村莊。14歲,國小畢業,考上了安圖一中,唯讀了半年,就因家庭原因和我的厭學而輟學。
講到學醫的動機,別人學醫,都有家庭淵源和遠大的理想,動則曰:“幾代或幾十代之傳人”,“拯黎元於仁壽,濟贏劣以獲安。”或曰“不為良相,必為良醫。”說實話,我的思想沒有這么崇高。15歲,我就參加了農業勞動,幾年下來,才知重體力勞動的辛苦。因而常想,自己年輕,苦累也罷,但若至年老時又當怎辦?應該學點技術之類的才好。想學木匠,但木匠也不輕鬆,想學獸醫,又覺不雅(這是小時的想法),之後想到了中醫。
回憶小時候,曾隨母親去求醫,見老中醫端坐椅上,三指按脈片時,處方一紙即罷,真乃輕鬆事也,遂心嚮往之。但我家在我之前,沒有識字的人,我也沒見過醫書是什麼樣子,在當年,凡屬技術性質的書籍就買不到,學醫也只是想想罷了。
17歲那年,有一次到縣城去玩,發現書店中有一本醫書,有藥也有方,遂欣然買下來,帶回家開始研讀(後來才明白,那是1963年版的中藥藥典)。
在我的幾位表哥中,當時有一位已經幹了十幾年的鄉村醫生(當時稱赤腳醫生),見我讀此書,言之曰:原來表弟喜讀醫書,但你所讀乃是藥典,學醫不能唯讀此種書。於是他到“公社醫院”找一位姓王的醫生給我借了二本,一是南京中醫學院編的《中醫學概論》,一是《中國針灸學》(承淡安編)。但言之在先:過些日子須歸還,故須速讀。
文化大革命時,書店中除毛主席著作之類的書外,別無他書,此書系借來的,又須歸還,怎辦?我靈機一動,何不抄下來?說乾就乾,買來紙筆,從此利用一切閒暇,抄書。(因王醫生回山東2年多,此時間內我把此書的大部分章節都抄了下來)。之後,又通過我家鄰居一位姓曹的老人,認識了在縣城住的一位老中醫關雲武先生,(此時關老已是76歲的老人),從此便經常去找他借書看,時間長了,有人問時他便說這是我的徒弟。同時他又送給我一部《醫學心悟》,一部《黃氏醫書八種》,一本《瀕湖脈學》。其它書只是借與我看,並不送我。在他那裡見到了《醫學衷中參西錄》,見其議論宏闊,處方新穎,很是喜歡,於是又開始抄書,此時還抄過《濟陰綱目》(線裝本,共8冊)。這樣抄了3、4年,直到後來醫學書逐漸出版,才停止了我的抄書。當時曾累出一場病,頭痛頭暈,噁心,天旋地轉,不敢睜眼,(“暈動病”——以前稱作美尼爾氏綜合症)自己在書中找了一個處方,吃了好幾劑中藥,總算好了。當時雖然很辛苦,現在回想起來,有好多東西都是當時“抄到頭腦中”的了,付出了勞動,總會有回報的。
17歲那年,還有一件事,大概也算是我學醫的一種動力吧。我的姐姐帶著二個孩子回娘家,大孩子五歲,突然得了病,高燒,昏睡,鼻翼扇動的很厲害,叫醒她,就要水喝,喝完水,倒頭又是昏睡。當時我剛開始涉獵醫書,根本不知是什麼病。公社醫院的一位女醫生說,是“中毒性肺炎”,必須轉院。於是到了縣醫院,這時小孩有了明顯的“喘息”,但縣醫院的這位女醫生卻不給住院(文革時期住院是很難的),她說這是因發燒引起的“電解質紊亂”,我聽著這些名詞,就象站在雲裡霧裡,張口結舌。
後來在一位姓牟的“下鄉幹部”的幫助下,幾經周折,才住了院。因姐姐還有一個小孩須要照顧,只好由我和母親來陪護。每天肌注青黴素與鏈黴素,靜脈點滴,一開始24小時點,之後每天也是3、4瓶,我見瓶上寫著複方氯化鈉,不知這是什麼“好藥”,於是大著膽子去問醫生,誰知醫生的態度十分惡劣,嚇的我不敢再問。住了3天院,病情不見好轉,我拿出姓牟的送我們的4支土黴素(25萬單位,只記得是上海出的,是靜脈用的),找主治醫生問能不能用,醫生說,你既有藥,為什麼不早拿出來!!於是一天一支,三天病就好了(其中有一支被護士兌藥時不小心弄壞了)。
因為這位醫生傷了我的自尊心,所以我暗下決心,必須學醫,否則不但一人生病,全家遭難,而竟連複方氯化鈉是什麼都不知道,也難怪別人羞辱。
71年,我自學中醫已經四、五年了,全國都在搞合作醫療,每個村都要有“赤腳醫生”,當時村中的一切權力都歸《貧下中農協會》,村中的貧協主席姓宋,是我的山東老鄉,知我喜歡學醫,於是便推舉我當村中的“赤腳醫生”。當年安圖縣舉辦第一屆赤腳醫生學習班,我便直接到縣裡參加了此屆學習班。共學習了三個月的時間,主要是學習的西醫知識。回來後便在村中當起了“赤腳醫生”。按當時上級的要求,赤腳醫生是不脫離生產勞動的(實際我們是脫產的),因村中患病的人多,我一個人忙不過來,後來又配了一個女的,專門打針(護士),我便成了“主治”醫生。從此開始了我的治病生涯。
郭永來寫於2008年7月14日

《杏林集葉》編後感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周艷傑:2009年12月31日晚上11點,我跟排版的小伙子說完“再也不改了,謝謝!”後,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郭永來老先生的《杏林集葉》是岐黃中醫論壇(現改名為華夏中醫論壇)上一部很有內容的原創書稿,我有幸作為該書的責任編輯,全程經歷了該書的誕生過程,可謂感慨良多。
2009年7月,承蒙趙寶峰先生的推薦,我第一次瀏覽了郭老的文章,其中諸多新穎的觀點吸引了我。如蛋黃油治皮膚潰瘍,是我多年前聽到的一個偏方,但始終不清楚具體做法。眾里尋她千百度,竟然就在一個基層中醫的博文里。
郭老身在基層,對眼下發表論文的“規矩”是否清楚,我不得而知,可像他這樣把細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的作者,的確是太少了。我由此推斷,這可能是一個不懂得修飾的原創作者,而不是靠滑鼠遊走於網路與剪下板之間的做書者。
在後來的選題立項過程中,社領導也是看中了郭老書稿中的諸多“乾貨”,迅速做出回應,並交代一定要做好。一位老社長在三審意見中寫到:“此書很有特色,能吸引人。或許有人說,都是案例,用到別人身上不一定行。我要說,任何偶然性都蘊有必然性。最珍貴處在其真實性,此比一發表幾十例、幾百例的臨床報導要真實得多。”
實事求是,是做學問的基本常識,可曾幾何時,真實卻成了學術界難得一遇的境界。在編輯加工《杏林集葉》的過程中,我時而會啞然失笑,時而又淚眼朦朧,這一切全拜她的真實。
在《壽胎丸治滑胎一例》中,郭老將胎孕比作種地,“試想,土地再好,如種子不好,能長出好的莊稼來嗎?一個‘大頭癟子’的種子,即使長出苗來,也會自己逐漸枯萎而死的。”
在《學醫簡歷(代序言)》中,年輕時的郭老面對藥瓶上寫的“複方氯化鈉”,不知是什麼好藥,壯著膽子去問醫生。結果醫生的態度十分惡劣,嚇得他不敢再問……可以想像,一個患者家屬面對不可一世的醫生時,心情是何等地忐忑,自尊心是多么地脆弱!而在此情景下萌生的學醫動機,又是多么得強烈!
一個鄉村青年,在沒有名師指導的情況下,自學成才,其艱辛可想而知。如今,當他已名播當地,並在中醫界小有名氣時,回首來路,雖然不免有些許自豪,但仍是那么樸實和可愛。整本書中,我似乎都在“聽”故事。透過這些故事,我看到了一個基層醫生的熱情與淡定。不管是得意之治,還是“惜走麥城”,郭老都會原汁原味地告訴我們,讓我們學得到經驗,更記得住教訓。
進入21世紀,中醫學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有人針對中醫在實驗醫學方面的不足頻頻出擊,甚至拋出了“取消中醫”的言論;另一方面,國人乃至世界人民面對“非典”、“甲流”等重大疾病,再次將信任的目光聚焦於中醫。如何應對挑戰,抓住機遇,是每一個中醫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在當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為醫者想在短期內“速成”是可以理解的,可現實告訴我們,中醫恰恰是無法在短時間內成名的。讀罷《杏林集葉》,您或許能學到幾招地道的“絕活”,但您更需要學習郭老乃至廣大基層中醫的那份淡定與執著。
一葉誠輕巧,敢與君共集,
莫道鄉醫痴,不懈終成林。

內容簡介

有人說:真正的中醫在民間。”有人想:一招鮮,吃遍天。
本書系一位基層中醫40年臨床經驗的總結。不管您是功成名就的中醫專家、教授,還是初出茅廬的“杏林少年”,相信都能從本書學到幾招地道的港病絕活。
杏林集葉

目錄

杏林薪傳
帶狀皰疹特效方
坐骨神經痛證治一得
屢用不爽的前胡止嗽湯
家傳秘方治療急性乳腺炎
按摩療法治食積腹脹
外敷療法治眶上神經痛
崩漏驗方
金鈴承氣湯(急性上腹痛驗方)
乳腺小葉增生驗方
子宮肌瘤治驗方
一味丹參治經閉
一味老鸛草妙用
生肌膏、生肌玉紅膏與蛋黃油
專病論治
談談外感和幾個常用的外感方
醫案隨筆
杏林雜談
後記
病名索引
方劑索引
藥名索引

讀後感

讀《杏林集葉》
近日偶至書店,閒看中間發現有本《杏林集葉》,本來不抱多大希望,現在絕大多數的新書內容雷同,效果一流,基本上難看到誤診失治的案例,而且大家都是神醫,不用土法,對於中醫的簡便廉驗很少看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結果隨手翻了幾頁,感覺頗有不一樣的地方。文字生澀,絕無華飾,讀來甚覺舒坦,宛若璞玉。看到作者簡歷對於學中醫的動機時,不禁莞爾,引原文“因而常想,自已年輕,苦累也罷,但若年老時又當怎么辦?應該學點技術之類才好。想學木匠,木匠也不輕鬆,想學獸醫,又覺不雅,之後就想到了中醫。”。作者學習生活的年代正是60,70年代,物質精神生活極度匱乏,借到本書那是難上又難的事情,所以作者借到本《中醫學概論》亦為之喜形於色,不若現在隨處可以得到。我記得我在十五六的時候,想找到藥性賦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況於作者的年代,再者家不業醫,自然如此。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很多單、簡、廉、土法,雖然未必盡為良方,但亦能開闊眼界,以備技窮之時以應急之用。如以一味老鸛草治療面癱,一味車前子治療水瀉,一味丹參治閉經等,以針灸治療急性乳腺炎,以大陵為第一針,以患者小指全長作為一寸,順延,共七針,以三棱針放血,作者謂其效若神。對於眶上神經痛,以油搭子火上烘熱,趁熱敷於痛處,如此多次,一小時可痛止。清帶湯治血精一例,頗有新意,另有以當歸貝母苦參湯治肛門膿腫,亦有發明。對於痔瘡我想對於大多數的朋友比較頭痛,作者在書中記錄了乙字湯,可資試用,方如下:大黃1G,黃芩1.5G,升麻1.5G,柴胡5G,當歸5G,甘草2G,十份,泡水當茶。中有一案為雙鼻出氣如煙煤,後以麻杏石甘治好,正謂奇症。
作者來自基層,而行醫時間又多在90年代以前,行程頗廣,用方用藥極為駁雜,常以西藥加以中藥治療,此不為過,基層常常這么乾,但作者又在行醫過程中堅持了中醫的本色,很值得學習,只是作者以前的那種行醫環境現在怕是難以再有了,再有者有些土法可能雖有良效,現卻怕是少有人可用了,還有作者遇到的奇病怪症現在見到的機會也不多了。
書的內容涉及面頗廣,其案例有效有不效,難得可貴的是文字幾無大的修飾,對於失治失診的案例亦敢於寫出來,再者在書中作者提供了很多單驗便方,可供學習者參考,其用方藥頗為雜,似以張錫純的《衷中參西錄》很為喜歡,多用之,還有一些理法方藥亦為平常,不過經作者自行加減,得以發揚。
綜言之,書無出奇之處,貴在真實。若把經方比為陽關大道,則其為劍走偏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