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祥

李龍祥越南語:Lý Long Tường;朝鮮語:이용상;1174年?-?)是越南李朝的一位皇子,後來成為高麗王朝的一個將領。他是韓國花山李氏的始祖。由於僅有後世花山李氏族譜等少數文獻記載其事跡而不見當時的韓越史料,故其事跡乃至是否為真實人物尚待考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龍祥
  • 國籍:安南→高麗
  • 民族:京族
  • 出生地升龍
  • 出生日期:1174年?
  • 逝世日期:不詳
  • 職業:安南皇子、高麗將領
  • 主要成就:抗擊蒙古侵略
  • 爵位:花山君
人物生平,流亡海外,抗擊蒙古,後世紀念,相關爭議,

人物生平

流亡海外

李龍祥出生於大越國的都城升龍,是李朝皇帝英宗李天祚的第七子,從時間推定的話可能是1174年(因其為1173年出生的李高宗之弟,1175年李英宗駕崩)。高宗李龍翰即位後,常以李龍祥賢能,欲傳位於他,被李龍祥涕泣固辭,據記載這是1177年的事(1177年高宗和李龍祥皆為幼兒,絕無可能)。後來李惠宗繼位,李龍祥作為皇叔而受尊崇,然而陳日照(實為陳嗣慶陳守度)當權,乃至篡奪李朝皇位,李龍祥與其從孫平海公李君苾商量後攜祭器流亡海外,這大約是1226年的事(文獻記載為宋理宗寶慶年間)。經過幾個月的海上流亡之後,李龍祥一行來到高麗的瓮津郡北面的花山洞裡。高麗高宗曾夢見大鳥自南方飛來,降臨於高麗西海之濱,醒來後派人探訪,果然有安南王子李龍祥來到西海岸,於是封為花山君(《花山君本傳》還記載李君苾是新平李氏始祖,但新平李氏族譜記載始祖為百濟人李仁壽)。由於當時高麗的爵位是公侯伯,封君制在數十年後的高麗忠宣王時才再次出現,故此段記錄存疑。

抗擊蒙古

李龍祥來高麗後不久,高麗蒙古戰爭就爆發了。1253年,也窟大王率蒙古軍隊第五次入侵高麗。此時李龍祥已是八旬高齡,但仍披甲上陣,率甕津軍民抗擊蒙古水軍的進攻,在族譜中記錄如下:
“麗王(高麗高宗)之四十年癸丑,即寶祐元年也。秋七月,蒙王也窟、松柱諸王率兵一萬,有東丹國渡混同江,八月遂攔入西海,先破安陵山城,城中死者七百餘人,又率戰艦由沿海邑,直向甕津。先陷大、小青及昌麟島,斬其守將軍民,在鎮者盡坑之,以為直指沁都(江華島)之計,而如蹈無人之境,其鋒銳無人可摧者。時知縣挫於賊勢,未遑扞御,而危急方在朝夕……(李龍祥)與知縣直入中軍,以韋孝寬分授堅守之方略,而以其蒙兵縣軍深入,欲以持久制之,乃使壯士築土城於三面,前立木柵,令極高峻,多積戰具,堅壁不出,賊兵連營數十里,環而攻之,城將崩潰……凡若戰五朔,賊兵傷及死病者什四五,蒙人曰:“此城以小敵大,天所佑非人力……”蒙陣壯士曰 :“此天生神明將軍也!”蒙陣有一老將至城下,按視柵壘機械,嘆曰:“吾結髮從戎,歷觀天下攻戰之狀,未嘗見被攻如此而終不敗者。”於是松柱等卷甲班馬,束手喪氣而爭走……時則癸丑冬十二月日也。”
此段記錄不僅明顯誇大(如“連營數十里”),而且有抄襲《高麗史·金慶孫傳》及《高麗史·朴犀傳》的嫌疑,因此可信度很成問題。由於戰功卓著,高麗朝廷封李龍祥為將軍,李龍祥還在蒙古水軍投降地建立受降門,據說該門保存至今。關於“受降門”的記載最早出現於朝鮮王朝後期(17世紀末)文臣李世白的詩句“翁津城揭受降門”,最早稱該受降門是李龍祥所建的文獻則是1879年編纂的《瓮津府邑志》。
李龍祥逝世後,他的遺體被埋葬在今板門店附近的山腳下。在該山山頂,李龍祥曾南望故國而為之流涕。如今此處被稱為“望國壇”。

後世紀念

1958年11月6日,韓國總統李承晚訪問南越期間,曾宣稱自己是李龍祥的後裔。
1994年,花山李氏的後人訪問越南李朝的發源地,即北寧省慈山縣庭榜村。在這裡,花山李氏的後人對祖先進行了祭拜。

相關爭議

李龍祥在史料中出現時間很晚,在當時的韓越史書或金石文中找不到任何記錄,直到17世紀後期才出現其名字,當時一部叫《青鶴集》的文獻里中“雲鴻先生曰”一段中有“李良弼,洪州人也,其先出於安南國王李陽煥,宋寶慶中避亂浮海而來,有君苾者始居朝鮮洪州……李孟芸,瓮津人者也……自其先祖出安南王李龍翰之弟龍祥雲……”的記載。1921年刊行的《花山李氏世譜》(據說該族譜在壬辰倭亂中遺失殆盡,後人補全其內容)收錄了《花山君本傳》,但內容破綻百出,頗有拼湊《宋史》、《齊東野語》等中國史書中關於安南記載的痕跡及將《高麗史》中相關內容移花接木的嫌疑。所以李龍祥的事跡為後人編造的故事的可能性很大,甚至該人物是否存在也成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