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鴻章對話伊藤博文
- 首演日期:2017年5月3日
- 首演劇場:北京西區劇場
- 導演:姜均
劇情簡介,導演闡述,人物複雜性,非傳統歷史劇,媒體評論,
劇情簡介
在歷史篇章中,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李鴻章為“大清帝國中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當主創團隊將歷史的厚重搬上舞台之時,這種跨越重洋的對話,瞬間擊垮一切虛晃一槍的不真實。該劇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李鴻章為核心,以大清帝國的日益衰落與近代日本的崛起與稱霸為時代背景,用重要歷史事件作為創作素材,圍繞李鴻章和伊藤博文不同時期的幾次對話展開。其標誌性事件就是甲午戰爭失敗後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劇本通過李鴻章、伊藤博文以及逝去的老師曾國藩之間的對話與交談,引發李鴻章對為官之道的疑問。
導演闡述
人物複雜性
後世對李鴻章的評價有褒有貶,對於這個十分具有爭議性的人物,導演姜均有自己的理解。在她看來,科舉出身的李鴻章文化底蘊深厚,富有學識修養,又實幹有能力,在談判中對尺度、分寸的把握很好,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同時,他身上也有歷史和個人局限性的體現,忠君愛國的觀念根植在他心中,就算掌握相當大的實權,他也不可能去推翻清政府,而是忍辱負重為清政府賣命。
非傳統歷史劇
導演姜均談到,《李鴻章對話伊藤博文》試圖以間離的方式剝離開一個傳統規矩的歷史劇,讓表演與討論作為時間軸的不同節點存在於劇場空間,進一步模糊表演者與觀者的界限,以達到對主題更深入的挖掘和探討的目的。為了增加趣味性和可看性,導演採用了非傳統歷史劇的表演方式。
媒體評論
中國新聞網:該劇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李鴻章時代為依託,以大清帝國的日益衰落與近代日本的崛起與稱霸為背景,用重要歷史事件為創作素材,圍繞李鴻章和伊藤博文不同時期的幾次對話展開。其標誌性事件就是甲午戰爭失敗後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劇本通過李鴻章、伊藤博文、以及逝去的老師曾國藩之間的對話與交談,引發李鴻章對為官之道的疑問。
全劇通過一幕幕換場,利用了多媒體現代舞台技術手段,結合現代音效表現形式,再現李鴻章的一生,展現了人類在逆境中崛起的自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