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養泉(1889—1932),原名李丕廉,又名宋丕廉、李俠。1889年生於安徽省霍邱縣白蓮塔鄉(現為白蓮鄉)井莊。1932年,在京漢線武勝關同國民黨部隊作戰時,英勇犧牲,終年43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養泉
- 性別: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安徽省霍邱縣白蓮塔鄉(現為白蓮鄉)井莊
- 出生日期:1889年
- 逝世日期:1932年
- 原名:李丕廉
人物生平
李養泉(1889—1932),原名李丕廉,又名宋丕廉、李俠。1889年生於安徽省霍邱縣白蓮塔鄉(現為白蓮鄉)井莊,父親李亭在本縣張集經商,母親顧氏,家庭生活富裕。
李養泉少年時代,讀過私塾,為人正直,遇事勇敢好勝,聰明活潑,曾得到鄉鄰們的稱讚。1919年,霍邱敦本國小校在河口集設立,李養泉入校就讀。五四運動暴發後,霍邱縣城於5月7日紛紛罷課、罷工、罷市一天。接著,城關教師陳子貞與葉集、河口等集鎮國小取得聯繫,成立“教職工聯合會”;李養泉與同學阮凌川(仲肅)、裴毅公等亦聯合各處國小學生成立“霍邱學生聯合會”,並致電北京學生,以示聲援。李養泉後轉入縣城第一高等國小校讀書。
1922年,李養泉考進南京七家灣中學讀書。1926年冬,北伐軍攻下武漢後,國民黨安徽省臨時黨部遷到漢口聯堡里,並在武昌貢士坡設立“安徽省黨務幹部學校”,由共產黨員李宜春任校長,李養泉與同鄉瘳傑吾、台貫一、葛杏蓀等人又轉入此校學習。在校期間,李養泉深受共產主義思想的薰陶和共產黨人的影響,逐步走上革命道路,並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7年武漢“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後,李養泉受黨的派遣,返回家鄉霍邱,繼續從事黨的地下活動。10月,霍邱黨根據省臨委指示,共產黨員袁新民、戴鑄九與全縣各地黨員取得聯繫,在霍邱葉集成立中共霍邱特支,李養泉為特支委員,負責霍邱張集一帶黨的工作。
1928年春,霍邱單獨成立縣委,李養泉被選為縣委委員並分管全縣武裝工作。之後,李養泉與何香靄、阮仲肅等在張集、河口一帶農村建立了農民協會,工作進行較為順利。為了更有力地打擊敵人。建立自己的武裝,李養泉將家有的一支雙筒洋槍、一支小手槍和一支盒子槍貢獻出來,加上楊晴軒經手買來的一支左輪槍和另一支槍,共五支。這是霍邱地下黨第一次掌握的武裝。3月底,李養泉又受黨的派遣,與霍邱南二區何香靄,南三區樊逸仙,南四區戴鑄九打入國民黨縣黨部,並以打倒葉集區董鬍子義為起點,來開展我黨工作。
阜陽暴動失敗後,皖北特委於1928年5月間在霍邱成立一特小組,並指示霍邱舉行“文字暴動”。縣委於7月27日執行這項決議。李養泉與何香靄、阮仲肅等在河口集一帶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翌日,國民黨孫庚三部在全縣進行大搜捕。我黨組織暴露,縣委成員大多數被通緝,潛往外地,只剩下李養泉和楊晴軒二人轉移到霍邱三河尖一帶,改名換姓,堅持進行黨的地下活動。
1930年5月,李養泉奉縣委指示,在張集一帶公開組織民團。民團計二百餘人,內有我三十多人,李養泉等利用合法地位,與河口趙紹玉民團對峙,以掩護我黨的秘密活動,為霍邱黨組織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養泉雖出生富門,但他對革命是非常堅決徹底的。1932年,霍邱保衛戰失利,李養泉率領隊伍隨紅軍從鄂預皖蘇區撤離,在京漢線武勝關同國民黨部隊作戰時,英勇犧牲,終年4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