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際科,字志可,安徽省休寧縣人,1917年3月生於河南漯河。李際科從小愛畫,最初主要是出於興趣,畫貓,畫狗等一些小動物,直到後來求得專業上的學習,得到名師指點以至成為終生職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際科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漯河
- 出生日期:1917年3月
- 職業:畫家
- 性別:男
少年時代,求學時期,人物事跡,畫馬,任教,晚年時期,
少年時代
李際科幼小時,對各種小動物十分喜愛,在飼養動物的過程中,對它們的習性有所了解,對它們的動態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四、五歲時他的私塾老師善畫飛禽走獸,尤長畫虎。李際科在課餘時,常看老師作畫,雖然私塾老師沒有直接教學繪畫,但在李際科幼小的心靈里,以及後來學習和研究繪畫都影響很大,堪稱是李際科的啟蒙老師。幼小的李際科學老師握筆作畫,畫自己想像中的各種動物,參看各類繪畫作品和圖片。年齡稍大,就學著臨摹《芥子園畫譜》、《古今名畫大觀》、《點石齋畫譜》伏地臨摹《卞莊刺虎》、《十二金釵》大幅畫作。與此同時,在老師指導下始學碑貼《西狹頌》時才十一歲。稍後崇尚郎士寧畫馬,對畫馬發生了濃厚舉趣。天資敏悟自然是靠自己的感覺。繼而他飼養了許多動物,禽鳥,名犬,在這樣環境薰陶下,他堅持自學。
到了青年時期,李際科逐漸有意識地套用筆墨臨摹名家畫集,將他從個人舉趣對動物的認識提高到藝術的認識來表現,標準提高了,從而向更高層次的藝術上去進行探索。他捨棄《芥子園畫譜》等。用自己的筆墨臨《郎士寧畫集》中的鷹,青羊和《百駿圖》。在此期間內著力研究《動物學大辭典》掌握各種動物的生態習性。1932年家遷漢口,漢口跑馬場的賽馬,使他開闊了對馬的眼界,發展了對馬的特殊興趣,並學會了騎馬。
求學時期
1939年學校由沅陵遷貴陽,繼而再遷昆明滇池畔的安江村,學校正式行課。在藝專李際科師承潘天壽、吳茀之、張振鐸三位先生,教他基本筆墨和格趣知識。初學海派意筆花鳥及篆刻,給他影響最深的是潘天壽先生。潘先生教他畫松鷹,篆刻受益最多。在老師悉心指導下,完成了《南畫大成》的臨摹,同時也自選臨摹近現代張書旂,吳昌碩等名家畫集,並常作獸畜鞍馬寫生。他逐漸認識和掌握了“南畫”,“上海畫派”的筆墨情趣和用筆,用墨,用色的技巧,以及章法布局的原則。
李際科以海派筆墨為基礎,堅持以寫實為約束,用寫意,工筆兩種形式來塑造最美,最能表達其意境的花卉,翎毛和犬馬。唯尤衷於馬,偏愛馬。他開始創格,創稿。潘先生為人清高,在藝術上富於創造精神,作為他的治學準則,在教學上因材施教,不限制對其他流派的學習,使學生最大地發揮他們的獨創性。潘先生並不反對李際科的偏愛,尤其對李際科不死搬硬套,拘守前人的規矩和領悟十分欣賞。對李際科執著於馬畫給予很多鼓勵。教他博取眾家之長說:“韓乾畫馬畫肉不畫骨,韋偃畫馬瘦骨嶙峋如畫松,而李公麟畫馬,如蘇軾讚譽的‘龍眠心中有千駟,不唯畫肉兼畫骨’,都要認真去研究,理解,臨摹”。李際科愛益匪淺。他對李公麟集畫馬,山水,人物於一身,十分崇拜,對他的傳世之作《五馬圖卷》不知臨了多少次。潘先生又教他學徐悲鴻畫馬。徐悲鴻在西畫上的成就,李際科是欽佩的。李際科又自選溥雪齋,趙孟頫,金冬心畫馬,進行研究,摹寫,枯筆,焦筆一一進行實踐。此時他變賣衣物養馬,騎馬,對馬的生態習性進行觀察和調教。養馬,騎馬在同學中也不乏愛好者。他們也經常在一起騎馬出遊,同學們給他取了個雅號“馬癖”他自刻“好馬成癖”印章用於他的畫作上,別號就以“一癖”自稱了。
在後來的歲月里,他到處搜羅尋名馬,奔波於千里之外的大西北,數進滇南,流寓巴山,觀天下馬匹,廣交馬友,他愛馬,畫馬,以馬為伴,愛馬至深,畫馬至世,他選擇工作皆以有馬的地方為條件,真如蘇東坡的詩“前身作馬通馬語”馬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藝專潘先生教導學生畫者必須詩,書,畫,印全面發展,缺一不可。李際科畢業前夕刻了一方“福壽康寧”印章去請教潘先生,潘先生問他:“你覺得這方章在章法上如何?”李際科說“‘福’字疏密似乎與‘壽康寧’三字不協調。”潘先生捂住“福”字叫他再看,李際科有所司地說:“那個‘福’字顯得多餘了。”潘先生說:“一比較就看出問題來了嘛,把‘福’切掉。”“福”字切去後潘先生說:“好咯。”李際科將這方章送先生作離別紀念,先生十分高興地接受了,意將這枚印章保存在他的常用印章中。此印章成為潘先生日後喜歡常用的印章,從四十年代一直用到六十年代,幾十幅存世作品鈴有此印。並為李際科命名為“志可”。教導他說:“學無止境,必須以畢生精力去探索藝術道路,才會有所收穫。”李示科銘記在心,終生未忘。
在教學中潘先生經常教導人品與畫品的密世關係,要光明磊落做人,因為人品與畫品是緊密相連而不可分割的,品德正畫風才正,以及高古,雅淡,古拙,清靈的格趣。他屬守師訓“求形似,樹精神,講情趣,立品德”。在六十餘年的美術教育事業中,他身體力行,影響眾多學生。
人物事跡
畫馬
1939年冬,時局動盪不安,學校奉命遷四川壁山縣,後又遷青木關松林崗建校開始上課。但許多名教授相繼離校,學校處於最困難時期,同學們幾經遷徙,己疲憊不堪,今有了遠離警報聲而幽靜的山崗,能安下心來,學習都非常勤奮。李際科創作了許多作品。1941年畢業時各系同學在重慶(當時的陪都)舉行較大規模的畫展,同學的作品被選購不少,李際科的畫也被選購數幅,給囊中如洗的流亡學生帶來了實惠。這時甘肅武威(古涼州)來學校招聘美術教師,李際科認為這正是發展個人愛好和蒐集馬素材的絕好機會,雖然他知道那是個“無風自寒涼”的荒涼之地,但為了馬他仍覺得那是個好地方。同年十月他應聘於甘肅武威青去中學任美術教師。教務長借給馬一匹,課餘時間,全部精力投入養馬,騎馬,畫馬,並深入草原,牧場,研究西北名馬,有時竟睡在馬廄里觀察馬與馬之間的各種情態徹夜不眠,尤以馬站著睡眠的憨態,他不知多少次感佩潛然淚下。奉獻者終日勞作,待夜稍憩,亦不臥待發,他認為人與馬的感情是相通的,真堪托生死。他愛馬還有一段故事。那是在1939年於昆明藝專學習期間,他變賣衣物購的那匹體壯毛亮的黃驃馬,此馬神速可與小轎車比賽,當他超過小車時,反踢小車一腳,昂首奔騰而去,不久黃驃馬患了肺病,他一直支撐站著,臨死前竟流淚漣漣,並用它的頭去摸擦李際科的肩部,表現出戀戀不捨之情,最後在李際科的手中倒下死去,李際科以此精神激勵自己的情操。
他大量蒐集寫生駿馬,藏狗的素材,並潛心學習古詩人,畫家留下的大量無比燦爛輝煌的塞外詩篇和絢麗精湛的畫卷,其中多少傾注於對馬的描寫,尤以“匈奴草黃馬正肥”,“馬毛帶汗氣蒸”其景的描述皆覺處處疾蹄聲聲,金戈鐵馬,驅使他單騎出關,因為他己不滿足就近的馬匹。關外蒼茫孤城,沙漠落日,其壯觀令人陶醉,幻想,他經常流連忘返。
為了更深層的了解馬的習性和動作。對西口馬,北口馬,義口騎馬,青海馬,新疆馬等進行比較研究。西北之馬不是孤立西北特定環境,如馬出步,亦與進理氣候有所不同。從而加深了對馬的傳統審美觀念,提高和豐富了他對馬的認識和感情,他滿懷激情地寫下了千餘字的長詩“……好馬能識主,悍劣化為馴……”。書於他騎馬騰空飛躍的馬相後,可惜這張照片和詩文在文革中被毀。後來在六十年代創作的白描《駿發》即是他寄託心境的自然寫照,同時也體現了他對白描工筆畫的思考和探索。
在涼州短短一年,他得素材千餘幅,在這個基礎上形成自己工筆寫生成馬的風格如《二馬相戲》,《二馬相競》圖等。在涼州他創作了意筆《百馬圖》,《園林西獒》《穆王八駿》,《台皇七駿》等百餘幅畫作,在校方支持下於42年暑假在涼州舉行畫展,時值張大千先生從敦煌來路過涼州,參觀了畫展,張先生對李際科的馬畫十分讚賞,李際科當即作馬畫一幅相贈。
借暑假的機會,他專程去了陝西醴泉(今禮泉縣)東北九嵕山參觀唐太宗昭陵前李世民建立唐王朝戰爭中所騎的六匹駿馬石刻雕像。這是他早就嚮往的。可惜只看到“什伐赤”、“青騅”、“特勒驃”、“白蹄烏”四塊。陵屋已經破爛。據說“拳毛騧”,“颯露紫”己被劫至國外,1944年際科在藝專任教時,他將這四匹姿勢各異,雄勁有力的駿馬碉像,根據歷史記載創造性賦彩繪作“駿足圖”,以慰“好馬成癖”。為此他的作品風格逐漸擺脫“南畫”和郎士寧的羈絆,形成了鮮明的風格。這種風格前無古人,是際科自創,是他畫馬藝術生涯里最成熟的時期。可惜“特勒驃”和“白碲鳥”兩幅在十年浩劫中被毀甚是可惜。
42年十一月在蘭州客居,結識了內蒙阿拉爾善旗達總孫王,達王請李際科為他的坐騎千里馬造像,並請李際科騎了這匹千里馬。他作了《皋蘭二驥》(即達王二馬圖),又為他的駿馬作了《七駿圖》相贈。達王十分滿意,請他觀賞了許多駿馬和達王各個品種的坐騎,以及各生活上形式極其珍貴的鞍具,使他獲益很大。在他之後的馬畫鞍具配套中是不可再得的寶貴資料。以此同時他又結識了馬畫家沈逸千先生,沈先生常在古戰場寫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馬畫家,又是一位好騎手,他們曾騎馬同游於皋蘭,共同的愛好使他們有相見恨晚之感。十一月底李際科在蘭州參加旅蘭畫家聯合展出。
是年十二月回到四川松林崗母校,不久,學校由松林崗遷至重慶江北盤溪龍脊山下黑院牆建校。教育部任命陳之佛接任呂鳳子校長職務。陳之佛先生是一位很有聲望的工筆花鳥畫家,工藝美術家,李際科很崇拜他。陳校長得知李際科己從西北回來,並看了他的畫作和大量寫生稿後十分器重,於1943年6月陳校長聘他為國畫系助教,因此他始有機會受教於陳之佛先生。一些有名望的教授也請回來了。李際科教學之餘繼續整理西北馬稿。這時現代畫風對產生一定影響,他追求放任不羈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藝術,崇尚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想,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在寫意馬畫中作風格變化的嘗試,破國畫畫馬的筆墨結構,用西畫減筆,印象色彩作畫,加入寫實因素,尤以馬的神韻及他對馬的特殊感受,培養了他壯闊的胸懷,從面形成了他自由豪放,縱橫塗抹的繪畫藝術風格。他以大鵬良驥自況,他對自己的追求向來是很自負的,從不隨波逐流,他的風格慢慢在變,但他的風格前後是統一的。因而在同學中小有名氣。他全身心對馬的無比鐘情,創作了《汗血駒》《仿現代風格畫馬》。並為眾多同學,朋友繪製了不少極具生活氣息,意氣飛揚的大寫意馬畫,似有超越技法上的某種精神。他用藝術來表現自我,表現個人意向,眾多的作品和激情表現的馬畫給李際科的藝術創作帶來畫馬的高峰期。這些畫經歷半個世紀。幾經滄桑,其中約十幅相繼在98,99年於國內外找到。仍保存在老同學或其子女手中。
1944年潘天壽先生接任校長,李際科代表教師去迎接潘天壽先生,自認為又可以得到潘先生的教誨了:心情特別好。
是年底他又變革筆墨技法。變革“寫意技法”為“彩墨速寫技法”變革“工筆重彩技法”為“淡彩技法與高古遊絲描相結和的技法格趣”他將這些技法連同畫作《汗畫駒》、《仿現代風格畫馬》去請教潘先生。潘先生看後教導他說:“畫事須有天資、功力、學養、品德四者兼備,不可有先後高低,而品德又是決定因素,只有人品高了畫品才高,要丟棄名利之心,人的本性才不會受羈絆,才能在藝術中表現至真至性的美”。接著又說:“古今畫馬的人很多,也有成就,各人有各人的表現技法,我們既要吸取眾家之長,又必須有自己的面目,要有獨創性,還要多讀點書,加強學養路還長。“這是李際科最後一次受到先生教誨。先生活不多,句句字字都給孫科以終身影響。使李示科的繪畫風格得到進一步升華筆墨更加完美。
李際科又給同學鄭篤隔水層繪製了一幅更具神韻的馬畫,以杜甫吟馬也喻人的《房兵曹胡馬詩》意《大宛駒》,此畫受到潘,吳二位老師很高評價:“是一幅精品。”鄭篤孫連同41年贈他的《雙駿圖》視若珍寶。文革沙家時他竟伏地保護此兩幅畫未被全毀,保存六十多年。令人感動又感激。這幅畫是李際科一生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1945年初,同樣為了蒐集川馬,他向潘先生遞交了辭呈,應同學肖涵芬之約,去四川奉節縣一個以馬代步的老山區青蓮鄉肖家祠堂辦的青蓮中學任教。
途經萬縣時他去拜訪了因抗戰遷來四川的安徽中不校長徐昌頤先生。李際科就讀該校時就受到徐校長的器重,今知他己從事教育事業十分高興,徐校長希望李際科在萬縣舉行畫展,因青蓮中學開學在即,又不能推辭,就在萬縣舉行了一個以馬為主題的小型畫展,三天后即去了奉節。
青蓮鄉養馬條件較好,校董、校長也養馬,騎馬,學校專門為李際科設定了一個馬廄。他前後養了兩匹馬,常為生活和繪畫材料所需騎馬來回於萬縣,雲陽,奉節之間,日夜兼程,他懂得馬夜行在懸崖峭壁上也不失蹄。這是他把西北平獷之地的馬與山區陡坡行進之馬作了比較而司出的川馬特徵。由此他全方位掌握了馬的動態。也給予他在藝術道路上深刻的影響。這時他以最多的時間和激情創作以馬為題材的作品如《登雲驃像》、《松林八駿》、《驥子圖》等和一些其他題材的作品,又寫了許多詠頌馬的詩篇。
抗日戰爭結束了,朋友傳來訊息,在漢口日本投降後留下一批日本戰馬,過去他對徐悲鴻畫的洋馬在他騎馬經歷中體會不深,他決定去漢口。為籌集路費,學校為他舉行了畫展,所得不夠一家四口旅費,不得己由奉節乘小木船沿長江而下。這給李際科提供了極好的寫生機會,飽覽了詩人讚美的“萬峰磅礴一江通,鎖鑰荊襄氣勢雄”的三峽風光。三峽西起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南津關,地跨奉節、巫山、巴東、秭歸、宜昌五個縣市。這一段路,江水急,兩岸崖壁陡峭,一些河段無陸岸可行、可靠,船幾乎是一瀉而過,人坐船中提心弔膽,常有鹽船被洶湧奔騰的江水捲入江中。遇有陸岸處過灘,乘客還得下船侯渡,就這樣行行等等歷經兩月余才到宜昌,又因宜昌戰爭後各方面尚未恢復,交通十分緊張,李際科所乘汽車皆由日本投降兵邊推邊拉在凸凸凹凹的馬路上行進,短短路程又經七日才抵漢口。儘管如此,得三峽風光素材百餘幅,不能說這不是無錢乘輪船而得到的一大收穫。這些素材對他七十年代創作的大型畫卷《蜀江之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
1946年初回到武漢後,受武昌藝專張兆銘先生聘約,任武昌藝專講師,講授中國畫和篆刻,同時兼任法漢中學,中華中學美術教師,在漢口他購了一匹日本馬寄養在公園跑馬場,課餘即至跑馬場觀其神韻,了解其骨骼結構和肌肉的動態變化,叫人坐騎或馱物,對東洋馬和中國馬作了詳細的分析比較,又留下了二十餘幅東洋馬的寫生素材。
1947年在漢口“榮寶齋”舉行個展,三峽風光倍受歡迎。經過幾次展覽,他總結經驗,李際科實行再次變格,定格。以變“古趣”為“今趣”創“工筆重彩寫實風格”開今人習古風,立工筆仕女、人物、鞍馬、獸畜、翎毛、花卉、山水、仙佛創稿五百例,計畫在今後歲月中完成。以此同時他對隸屬於中國傳統繪畫形式之一,與工筆重彩,淡彩沒骨等形式並列的“白描”進行了探索,繪製了詩意畫《孔雀東南飛》,《陳圓圓》等一百一十五幅,在武漢日報“鸚鵡洲”副刊和民鋒報發表。六十到八十年代,他以“白描”形式完成了《照夜白》(漳州博物館收藏),《駿發》(廣西體育榮譽館收藏)、《木醫》獲雙獎,《白馬》(朱德紀念館收藏)及《東風萬里》,《早春的腳步》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至此,個人風格己基本成熟(即第二次風格變化)。工筆重彩花鳥畫《荔枝鸚鵡》即變格定格後的代表作。
李際科對雲南馬匹仍念念不忘。1948年夏,他毅然辭去武昌藝專教職,重返雲南。游名勝,對駿馬,他先後對頭了大理、麗江、昭通等地寫生馬匹、孔雀、牧羊犬等。有時隨馬幫行進在山區了解馱馬,尤其是昭通的走馬,小跑和快步的平穩是許多馬種所不及的。在昆明幾乎每天都呆在馬市,馬市上的壯馬、幼馬、老馬、瘦馬、法國馬等都有交易。這是雲南各處馬市中最大的馬集市,他積累了數以千計的素材。這時他對法國馬產生了興趣,他租了一匹騎養,他把東洋戰馬和法國馬作了比較,雖然都屬高頭蹄大挽乘兼用的洋馬,仍有很大差別,他認為法國馬有優良氣質,稍加調教就可成為觀察御者形勢,遲速左右的好馬。但他總認為好馬在中國。
在馬市上他結識了植物學家蔡希陶,蔡先生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亦是一位飼馬、騎馬的愛好者,交談中得知李示科是一位畫家尤擅長畫馬,共同的愛好使他們很快成為摯友。是年九月蔡希陶即聘李際科為研究所繪畫編輯。研究所為交易茶花品向國際宣傳,要求李際科以中國工筆畫的技法繪製“滇南茶花譜“既要符合植物分類學的內容,又必須求得意境與形式美的統一,使其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珍品。李際科對素有雲南茶花花枝甲天下美稱的茶花製作,用研究馬的思維表現,以形神兼備、中西兼善的手法,移植於茶花的繪製,為此他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對雲南茶花從植物學特徵、生物特性以及環境生態條件進行細微的觀察,對百餘個品種進行分析,寫生了最富代表性的素描雲南山茶花五十例。又從其中篩選出珍貴品種繪製了《美麗的雲南山茶花》二十一種典型白描作品,其中八幅賦之以華麗色彩,表現出茶花雍容華貴的天生麗質。1955年雲南人民出版社以原大和縮小兩種版式出版行銷於世。此畫多鎰在該所出版的中外文刊物上介紹茶花,並參加國際茶花研討會展出,得到植物學界和藝術界的認可和好評。這是李際科把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一次重要嘗試,也是他在藝術創作道路上的一次嶄新的具有特殊價值的起點。
在製作茶花譜的過程中,李際科對色彩的運用曾對古人顏料的製作以及日本畫顏料配製的講究作過研究。他自己試帛顏料,對豐富的茶花色彩進行實踐,使茶花更加藝術地表現出神韻和傲貴之氣,尤其用石色部分有了質的色彩效果,更具欣賞價值,達到了研究所欲達到的要求。此八幅茶花歷經半個多世紀,色彩仍保持明亮不變。現仍保存在研究所是為他定格後另一代表作。
他曾構想如果這有代表性的二十一種茶花解決了顏料問題,那么工筆花鳥畫的敷色就解決了。八十年代,他對才從日本歸來的前研究生說:“日本畫用的色彩十分濃麗豐富,這與他們顏料精製分不開,可以借鑑,你回去後認真研究一下,我們搞工筆花鳥畫應該重視顏料的製作和革新”。
黑龍潭研究所給李際科優越的居住條件,除居室外還有馬廄。在昆明的三年中先後飼養了各種各樣的馬八匹,如良種馬、馱馬、矮種馬、老馬、瘦馬和法國馬等並以瘦馬為形創作了杜甫詩意《瘦馬圖》。在工作之餘,時與蔡先生越野馳騁,有時還與小汽車競跑,其神速賽過小車,時而又小跑於林蔭道,欣賞馬的神韻,議論馬的步伐這一切都給李際科進一步研究馬的生理結構、形態特徵提供了極寶貴的實踐資料。
在長期的觀察中以他對馬的獨特感受盡情地在創作中描繪馬的真實形象,並賦予馬特殊的魅力。在今後的數十年,以馬為題材,塑造了許許多多意象軒昂、雄姿英發具有強烈個性特徵的馬。馬是李際科一生研究的主題。如他的《早春初牧》(中國美術館收藏),《照夜白》(漳州博物館收藏),《五花驄》,《二馬相戲》,《驪駒》等,即使是在他的花鳥畫中也體現著“馬”的振奮向上的精神,如他的《鶴鳴九皋》(中南海收藏)、《百棲圖》(文革中被沙)、《蜀江之晨》(四川省美協收藏),《荔枝鸚鵡》(德國文化代表團收藏),《月夜步牡丹畦》,《霽雨頌》等。
任教
1949年11月雲南解放。新中國成立以後,他心情歡快,豪情滿懷,巴山蜀水仍使他留戀,他辭去研究所工作離開雲南。
1951年受聘於重慶藝專,教學創作及白描勾勒課。
不久參加文藝整風,接受思想改造。對毛主席的《延講》圈圈點點認真作筆記,寫學習心得,對“二為”方針有了認識。他深入實際,下農村、下工廠、辦工人文藝幹部訓練班,表現出樂觀向上的精神,他決心終生獻身黨的文藝革命事業。
1952年院系調整,調西南師範大學圖畫製圖系。
到西師後被安排在教育系學前專業,教授幼兒美術教師。一年任務完成回到繫上。當時美術界受反傳統激進思想影響,對民族繪畫傳統持否定態勢度,認為中國畫不科學,不能反映現時生活,盲目崇拜西方流派畫法,追求新奇怪誕,不開設中國畫課。李際科被迫改行,教授素描和色彩,並參予巨幅油畫領袖和工農兵形像的創作活動,李際科賃借自己紮實的造型功底和自強的精神,接受考驗和挑戰。
他擬定各種形式的教學方案及課程要求,一再進行實踐,他用自己的創作如:《戰地赴朝慰問志願軍》(人物畫),《荷花—觀荷花舞有感》(花鳥畫),使學生更深層的了解造型的真正含義。有力的說明中國畫一樣能反映現時生活。這期間黨委組織一批骨幹教師去北京、傾泄示等地高等師範院校參觀訪問,李際科也是其中一員。開闊了眼界,增強了信心。
經過不懈的努力和激烈爭論後,於1955年首先在54級開設了中國畫課。李際科任本、專科的中國畫課。
1956年李際科帶著一批學生作業到北京參加全國第一次國畫教學研討會,這一次會議確定了中國畫教學在高題美術專業教學的地位,並明確了中國畫教學要堅持為工農兵服務,繼承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李際科的心情無比激動。回到學校後堅定信心積極投入到學科建設中,自此將圖畫製圖系改稱美術系。
1958年,公社化搞得熱火朝天,學校黨委組織一批骨幹教師下放勞動鍛鍊。李際科又放下畫筆背起行李,帶上大紅花,在鑼鼓鞭炮聲中去了“金剛公社”,他雖沒參加過農村勞動,但身體壯實,挑起滿筐稻穀往城裡送公糧,真正做到三過家門而不入,有教師抽空還回家看看,他老老實守接受改造。緊接著重慶文化局通過黨委將他調去繪製宣傳畫《人民公社遠景規劃——人民公社好》他以中國畫的表現形式過盛了這幅巨作。此畫在重慶工業展覽館展出受到很高評價和表揚。他同時又繪製了《人民公社四季圖》表現人民公社化後農村的繁榮景象,在西南師範學院展出受到好評。
60年8月四川省美協又組織部分教師在成都集中為劉少奇主席出國訪問繪禮品畫和造型菸具。李際科繪製了十幅頗具民族特色的工筆花鳥畫和一部分造型新穎的菸具。
對過這些活動鍛鍊,開闊了視野,也擴展了對中國花鳥畫的創作園地和表現內容,以及繪畫的研究方向。
李際科回到繫上後,想好好抓教學,但仍不能將全部精力投入教學工作中。當時美術也和其它藝術一樣,隨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展必須進行改革,才能適應社會主義美術教育和美術創作的需要,儘管經過爭論在55年開設了中國畫課,又於56年經過全國第一次中國畫教學研討會確定了中國畫在高師美術專業教學中的地位,明確中國畫教學要堅持為工農兵服務,繼承發揚民族優秀傳統。從此美術系正式開設中國畫課。但是教師什麼都教,學生得什麼都學。
到了六十年代,潘天壽先生提出:中國畫系的人物、山水、花鳥應分科學習的科學理論,讓學生有選擇的目標,學有專長,在專一目標下,同時進行有關的輔助教學。潘先生的精闢理論在教學改革中起了開源導流的積極作用。李際科受到很大鼓舞,他充滿信心為開設中國畫課程編寫了《中國畫課程設計》進出了中國畫課程的專業內容等。教師隊伍不斷擴大,專業學科齊備,教學內容不斷充實和擴展。經過不懈努力,美術系才開設中國工筆花鳥畫課,實現了他為之奮鬥多年的願望。李際科任本、專科工筆花鳥課教學。
這個時期他的創作活力特別旺盛,積極投入學科建設的工作中,作了大量的示範畫和過程范畫以及教學講授教材,實用於本、專科、研究生班。本著科研為教學服務的原則,他編制《鳥譜》、《白描勾勒技法》,把這兩項科研項目列為中國畫、中國工筆花鳥畫學科建設的基本內容,堅持以教學為主圍繞教學需要進行科研和創作。他對教學和創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這兩項科研他耗時十四、五年的心血。
《鳥譜》他研究《鳥類分類學》、《動物學》、(披羽毛的動物)自己飼養各種禽鳥進行觀察寫生,掌握了大量素材,並查閱了全世界分為27目、155科、約有8600種鳥,從這些鳥目中選出最具觀賞價值,也是人們常見的、有代表性的鳥編繪成《鳥譜》。從鳥的基本結構、白描勾勒,到工筆賦彩方法都有明確的圖式,編繪了《鳥類動態解剖結構圖》、《羽毛斑紋色彩表現》等示範畫,一目了然,在花鳥畫教學中發揮很大作用是一部難得的,既有嚴密的科學性,又有高度實用的畫鳥教材。
令人惋惜的是最精彩的《鳥類四態:飛、鳴、食、宿》12副示範畫被北京榮宣判齋遺失。
李際科在研究《鳥譜》基礎上繪製了一幅成功之作《百 鳥圖》,卷長800×25cm,共繪110隻鳥。這副長卷的寫實技巧很高,禽鳥的羽毛斑紋色彩的描繪極富真實感,在樹木種類繁多,穿插自然,濃郁蒼潤的枝頭,各種禽鳥欲縱未縱, 躍其期間的情態都畢肖生動自然而又壯而又,是一幅形 神兼備的佳作。卷前有西師老院長書法家王逐萍先生題《百 圖》,卷末,李際科對於該畫的審美理想和作用於花鳥畫教學劃清界限畫的參考意義題識。此畫在文革中遣失。
《白描勾勒技法》的研究,除潛心鑽研和汲取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外,還從古代陶器、青銅器等造型藝術中去體味線的精神,對日常生活中的花鳥、蔬果,獸畜進行精微的觀察與寫生,經過長期的磨練,繪製了上百種白描稿,以其簡練準確的形體結構,肯定流暢而富於神韻的線條,藝術地再現形象,給人以清新、樸實的美感。他繼承發承了這一民族傳統,豐富了《白描》的內涵。通過<白描勾勒技法>的精深研究,不但極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使他在教學上的立足點更高,更能清楚認識把握學生的可能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淺出,把最重要的、最適用的教給學生,學生受益很大。這是李際科的一生藝術教育中成果最顯著的時候。
十年浩劫李際科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但他一直非常坦然,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用一個很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四人邦”垮台後,教學開始走上正軌,李際科以更大的熱情投身到深化教學改革和創作中去。為了挽回文革中損失的大批專論和范畫,他重新整理了一批適應新形式的各種資料,並繪製了一大批精緻的范畫,與教學同步,對《鳥譜》、《白描鉤勒技法》作進一步的修改補充。
文革後,每逢國家重大慶典,他都滿懷激情創作巨幅畫作如《蜀江之晨》、《早春初牧》、《月夜步牡丹畦》等謳歌偉大祖國欣欣向榮,繁榮昌盛,以表達他熱愛祖國的舒展心情。
1979年在鄭州召開高師美術研討會,同時舉行各院校學生作業展,西師美術系帶去七七、七八級學生作業參展,工筆花鳥特別引人注目,與會者高度評價,對如此高的教學質量異常欽佩,應各兄弟院校的要求,這批作業在各院校交流展出,起到很大影響。
1980年西南師大美術系花鳥教研室被確定為國家教委重點學科建設單位。隨之碩士學位點的建立,助教進修班的開辦,李際科擔任了中國花鳥畫碩士生導師和進修班導師的重任。
李際科不斷受到省、市、學院的表楊。他重視這些對他工作的肯定,但並不滿足。
1981年美術學院接受國家教委委託,培訓全國高師在職骨幹教師人物、花鳥進修班的任務。李際科任工筆花鳥畫課教學。他不顧年己六十四歲高齡,帶領十一所院校,十四們學員,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去成都、西安、昆明、下關、大理等地寫生,短短一年學習,緊張而愉快,李際科本著共同探討,相互切磋的治學態度,從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員。學員們都為先生的人品、畫藝折服,深深地愛戴和尊敬。湖南師大美術學院莫高翔教授回憶“……當年,聆聽先生教誨時,其中有一句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畫複雜的事物應概括些,畫簡單的事物要豐富些。’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其實充滿深刻的哲理,我不僅將它作為自己藝術實踐的準則,並以此告戒我的學生。”學員們感到收穫很大。
接著又陸續有天津師範學院、廣東西江大學、寧夏師範學院等送骨幹教師來進修,十幾年一一直保持聯繫。大都在教學中成績卓著,享譽畫壇。
為使美術事業薪火傳承,李際科將他對藝術的愛、對美術教育的期望,寄托在後學者身上,著重培養新生力量,讓青年教師一起進入課堂輔導,青年教師上課時,他都是早早進入教室,坐在後排仔細聽講,並作記錄,下課後,他都滿腔熱情加以鼓勵地說:“可以,慢慢來。”為的是讓年輕教師早日獨立開課,儘快成熟起來,擔起教學重擔。
是年,李際科應林業部之約為宣傳愛鳥活動創作《百鳥圖》認定各種鳥共101支,幅大92×62cm,雖是受命之作,他一樣以嚴謹的態度,純熟的技法,在動態,神情的捕捉上很下功夫,造妙入神,可引發觀眾的聯想,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態平衡的關注。它不僅是幅宣傳愛鳥活動的畫,而且是幅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的工筆重彩花鳥畫。此畫由廣州環境雜誌出版發行。
接著,李際科被聘為碩士生導師。招收工筆花鳥畫研究生。他以飽滿的熱情,認真負責的態度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碩士研究生。直到92年才離崗。
一九八二李際科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一九八三年他受四川美協邀請為《九大無帥》創作班講學“怎樣畫馬”,當時他患肺氣腫才出醫院兩天,學校考慮他身體尚未康復,勸其緩些時候再去,李際科覺得任務緊不能影響工作,他執意要去,李際科覺得任務緊不得影響工作,他執意要去,只好讓夫人陪同前往成都。李際科在火車上沒有休息,快速的擬就了從馬的結構、動態、優、劣及駿馬的識別到馬的個性以及藝術誇張等的講授提綱。在講授中與創作班的同志一起研究各位元帥的騎乘,該配以某種坐騎,使元帥英姿更顯威風。《九大元帥》參加六屆全國美展榮獲金獎。李際科從中受益菲淺,並去電祝賀。
李際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在他一生藝術生活實踐中,立足寫實,以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又不失個性的發揮,他在題材,形式,命題等方面很下工夫,他把繼承和創新的辯證關係始終貫徹在他的藝術創作實踐中,他認為藝術應以健康和趣味給人以無比清心的質感和美的享受。比如他為慶祝建國三十年創和的《月夜步牡丹畦》,既強調中國畫傳統繪畫的形神兼備而又富於現代氣息,畫意蘊蓄,不落陳套“牡丹皆華麗”的體現,色彩淡而不薄,表現出一種高雅清新的抒情特色,形成獨自的面目。
李際科對工筆花鳥獸畜畫是投入了畢生精力和艱苦磨鍊的,他的勤奮和刻苦是用真情和生命從事繪畫的。他雙小腿患靜脈曲張已二十多年。1976年春末,為慶祝建軍五十周年創作,他到阿壩草原體驗生活。當時草原還白雪皚皚,淺草沒蹄,而草原上一片欣欣向榮景象,遍地牛羊馬群歡躍賓士,大片牧民定居點遍布草原,牧草地整齊規劃,使上了機械,漢藏同胞齊心協力建設新草地。翻天覆地的變化使他感受倍深,激起他欲反映草原現時生活的強烈願望。他站在零下十餘度寒風凜冽中寫生忘卻了受寒而抽搐劇痛的雙腿,繪製了“阿壩紀行”草圖。回校後雙腿凍傷化濃,他仍滿腔熱情創作了大幅畫卷《早春初牧》(260×79)參加慶祝建軍五十周年展出,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一個藝術家在他的一生中能留下雪鴻爪,除他付出的艱辛和刻苦外他總是緊跟時代,刻意求新。“四人幫”垮台的訊息傳來,他激動萬分,他也從牛棚放回家中,連夜創作了工筆重彩山水畫《岱宗旭日圖》,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接著被調四川美協參加創作班。他穿上救生衣數次去川江航道,寫生險灘航標,他通宵不眠,日以繼夜,以飽滿的激情創作了反映川江今昔變化的工筆重彩大幅卷《蜀江之晨》。此畫問世後在文代會上得到很高評價:“作為花鳥畫的創新是有成就的,是一幅有主題性的花鳥畫……。”(四川省美協主席李少言)。此畫四次以五尺、六尺、八尺、一丈二複製,外交部作為禮品和出國展出並出版發行。85年寧夏石嘴山遊樂園採用,由他在寧夏講學的學生謝良平復繪,製成當時全國最大一副瓷磚壁畫。中央電視台作了宣傳報導,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
1983年,北京《中國書畫》專題評價:“他對動物花鳥有深湛的研究,作過大量的寫生,他畫的馬無論行、奔、立、臥都形神矯健……。鳥雀神態靈秀,生機勃勃,筆墨工細嚴謹,造型準確生動,並能滲入西法使畫面產生明暗色彩的豐富變化,形成獨自的面目”。
晚年時期
李際科晚年忠白內障,《鳥譜》停編。但他仍拿起筆為曹州牡丹專題畫展作了意筆,《晨曦》,接著又應浙江寧海縣人民政府邀請為紀念潘天壽先生誕辰九十周年創作意筆《松》緊接著又為北京教育兒童出版社作了意筆《馬》。
1988年他對鳥譜進一步豐富,改編為《翎毛集系列》:一、《翎毛畫》,二、《翎毛畫法》,三、《翎毛畫的創作》三部分。編寫工作大體就緒,後因李際科患白內障,右眼已失明,左眼手術後能見度很差,終未完成,是一大憾事。
1991年又為孔子故里兩次約稿,作了兩幅工兼寫《孔子行教圖》。
1992年6月美術學院為李際科執教藝苑五十周年,恭慶《丹青不知老將至》是一次特殊的慶祝活動,非常熱鬧,際科很是高興。
1994年他又以頑強的毅力,用一隻眼去完成了工筆重彩少陵詩意《九駿圖》。這幅《九駿圖》較之過去的馬作品,更具生活氣息和時代感,這是他最後一幅馬畫絕筆,這幅馬畫體現了他對中國工筆花鳥獸畜的執著追求與探索。
是年底他的身體日漸衰弱。1995年春節剛過,他覺得不太舒服,但無明顯症狀,一晚他突發高燒、氣喘,一量體溫39.2度,已處昏迷狀態,後半夜開始說胡話,斷斷續續卻又急切的說:“這滿屋……你們看!快看呀!飛著這么多朱雀,快!快捉一隻給我”,他一下坐起來,支撐不住又倒下。還喃喃的說:“這種鳥可以放養……唉……等我好了我要補充在《鳥譜》中……快……快……”。他始終沒有忘記那本未編完的《鳥譜》。
1995年4月19日凌晨1點12分,留下一句“我走了”就安詳地閉上眼。享年78歲。
李際科是一位意志堅強的人,一生追求完美,正如他在90年10月29日的筆記中所說:“……在數十年的工作中兢兢業業,知難求進,學習、學習、再學習,工作、工作、再工作,轉變、轉變、再轉變,永遠向上、向前,走完一個台階,再上一個台階,是我的治學態度,亦是原來的個性表現……創工筆重彩寫實,立中國畫寫實風格,既是我的藝術風格,也是固有的民族風格。”
他把畢生精力奉獻給藝術和藝術教育事業。他一生淡泊名利,獨鐘情於馬,縱橫南北,忽而大漠,忽而深山,捨去極好的國立藝專教席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編繪工作,為馬到處流浪,饑寒交迫,無怨無悔。用豪邁的步伐走完了藝術教育和藝術探索的人生歷程,為後學者作出光輝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