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際期(1607-1655年),字應五,一字元獻,河南省孟津縣人。明末清初官員。官至兵部尚書。
基本介紹
- 本名:李際期
- 別稱:大司馬 李兵部
- 字號:字應五,一字元獻,號更生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河南孟津
- 出生時間:1607
- 去世時間:1655
- 主要成就:義渡鄉鄰
人物生平,家庭成員,人物軼事,墓園,
人物生平
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後仕清,任戶部主事。歷升浙江提學道、浙江按察司僉事、浙江分巡金衢道等職。順治十一年(1654年)升刑部右侍郎,改左侍郎,次年升工部尚書,轉兵部。同年卒於任內,謚僖平,太子少保。
先世山西長子人,九世祖德以寇徙孟津。李際期出生於舊孟津縣城東十里的雙槐村。天質聰慧,明崇禎庚午年(1630年)中舉,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
崇禎十四年(1641年),闖王李自成進入河南後,迅速占領了河洛地區,為躲避戰亂,沿河的居民都想渡到黃河北岸,但是當時的守河官員卻命令斷航,阻止百姓北渡。得知此事後,正在孟津家中的李際期立即與守河官員協商,承諾承擔一切後果,並以自己全家百餘口人為人質,請守河官放百姓過河,守河官這才允許開航。之後,百姓連續渡河三晝夜,暫時躲避了戰禍。民皆泣拜曰:“李公生我”。事後三縣百姓在李氏祠堂立“救活萬人碑”一通。李際期死後,鄉親們便將其牌位供入了鄉賢祠。
後仕清,任戶部主事,多勞績。順治二年(1645年)典會試,三年,視學兩浙廉明為一時冠。杭州碑林有《兩浙文宗李公學政碑記》。
再遷浙江分巡金衢道,金衢一帶原來的賦稅徵收貨幣,後改徵實物,耗費百姓的人力財力。他向巡撫多次建議陳述利害仍徵收貨幣,得到朝廷允許。金衢一帶多盜賊,際期約三衢諸營,避實擊虛,賊大驚,以為神,多乞降。際期開誠導諭,皆免罪為民。後又招降王圓升。順治十年內召。十一年(1654年)升刑部右侍郎,改左侍郎,次年升工部尚書,轉兵部。善兵略。同年卒於任內,謚僖平,太子少保。
家庭成員
祖父李芳時,字春谷,邑庠生,以孫際期贈金衢道布政司參議。尚信義,以剛直為人所敬憚。
父李如標,字連霞,邑廩生,以子際期贈金衢道布政司參議。少聰慧,書能觀大意,士林惜之,至孝,扶危濟困。有兄李如桂。
弟李當期,字子藩,號林屋,以兄際期蔭任烏程縣知縣。以文臣嫻武,保境安民,積勞成疾,年六十致仕卒。
仲弟李光期,字青城,大司馬際期仲弟,事兄以敬,兄宦遊,代其料理家事,兄歿,照顧其幼子。
長子李宗沆,字知非,九歲能文,日記數千言,王太保鐸深器之。屢試不得志,三十以病卒。
仲子李烺,字堯赤,以父際期蔭初授都察院經歷,歷刑部員外郎,轉兵部車駕司郎中,山東東兗道,貴州參議。烺至孝,性慈喜施,死後,邑人為建世仁里祠,上巳日結社具酒褚奠其墓焉。
仲孫李思?,號愚山,少穎悟,能文,尤工詩,由廩貢選原武教諭。著有《來紫堂集》二卷。
人物軼事
《世祖章皇帝實錄-44卷》在浙江金華主持試務,看到漢人生員奮筆疾書,不禁聯繫到“剔發令”有感而作滿字詩:“滿洲衣帽滿洲頭,滿面威風滿面羞;滿眼乾戈滿眼淚,滿腔忠憤滿腔愁 。”從詩中不難看出他對民族衣冠的淪喪,和屈居異族統治之下的強烈不滿 ,可他又一直在順治朝生活12年, 且位居高官,其人仕途坦蕩。當過兵部、工部的尚書,另一個孟津老鄉王鐸是禮部上書,這就出現了一朝兩尙書的局面。當時被朝中同僚戲稱“孟半朝”。
墓園
孟津縣會盟鎮老城村東南方的田地中,有一處占地9100平方米的長方形墓園,這是清朝順治年間歷任工部尚書、殿試讀卷官、兵部尚書李際期的葬身之所。李際期墓於2006年6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李際期墓園由北部的墓冢及其附屬石刻和南部的神道石像生組成。園內遍植楊樹。墓冢位於墓園北部,高約4米、底部直徑約12米。墓冢前,寫著“大清太子少保工兵尚書僖平李公之墓”的墓碑匐倒在地。墓碑南側的供案四周,鋪首銜環、帷幕、海水雲龍等浮雕圖案仍然依稀可見。
在河洛地區現存的尚書級別官員的墳墓中,李際期墓有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清初石刻。這些石刻造形敦厚,雕刻洗鍊,神形兼備,是研究我國石刻藝術發展變化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