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鏡第

李鏡第

李鏡第,字霞城,原籍鎮海,後遷居鄞縣南城,成為鹽業巨商。他疏財好義,更有心於興學。凡以學校名義向他募捐的,無不熱情資助,每年常達四、五千金。資助並投身進步事業,為效實中學的建設竭盡財力精力。

基本介紹

  • 本名:李鏡第
  • :霞城
  • :鏡第
  • 所處時代:清末民初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寧波
  • 出生日期:1867年
  • 逝世日期:1932年
  • 主要成就:中國紅頂商人
棄官從商,投身進步事業,為效實竭盡力量,

棄官從商

李鏡第,生於1867年,為李家第28代高字輩排行,取名李高標,字霞城,號鏡第,因其事業在寧波發展而遷居老城內,後在蓮橋街五台寺巷買地造屋。李鏡第少年時乖聰剛毅,十分能幹,秉承了門第衣缽,早年就成了甬地鹽商的領袖人物。在而立之年就被晚清朝廷冊封為鄞縣“鹽司”,授予從四品官銜,若以九品十八級序列計,相當於寧波府同知之職(副市長)。由於他與康有為私交甚篤,兩人經常詩詞唱和、互贈楹聯條幅,儘管他頭戴花翎,但對滿清政權的種種弊制以及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辱國條約甚感不滿,反而深受康有為、梁啓超改革變法、維新強國謀略的影響,在思想上擁護維新變法,在政事中竭儘自身之力奉行新政改革。
康、梁的維新變法被保守派打壓後,李鏡第感到大清氣數已盡,決意棄官從商,毅然走一條以實業救國、興學強國之路。據《鄞縣通志人物篇》所記,他熱心倡導各類社會公益活動,致力於興辦地方文化事業和新聞謄印業務,是一個熱心教育,創辦新學的地方名士。早在1903年就與族侄李徵五先生一起創辦了益智中學,又出資在月湖竹洲開辦鄞縣縣立女子師範學校(寧波二中前身),親任校董,著意從教育入手,來提高青年一代的文化知識,從而激發起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還動員夫人在自家的後花園辦了個私塾國小堂,讓親朋好友的孩子都到他家裡去讀書。

投身進步事業

辛亥革命初期,身為寧波鹽業巨商、已至不惑之年的李鏡第,在與革命志士陳其美、莊嵩甫、趙家蓀、趙家藝等人相識後,結成了志同道合的好友。當他得悉由寧波幾個進步人士所興辦的新學會社經營慘澹,正面臨倒閉的困難境地時,就斥藉資金投入其中,接手這一進步刊物。為擴大影響,增進業務,又決定把新學會社的總部搬遷到上海,選址在滬上的棋盤街與交通路之間,從此,寧波的新學會社也就稱為老店了。
上海同盟會的負責人陳其美,與會員周日宣、應夢卿、胡風岡、莊嵩甫等人,選在新學會社總部里謁見了孫中山先生,組織聆聽中山先生的演講。他們還經常借用上海新學會社的密室開會議事。接著,李鏡第又相繼在濟南、天津、北京、廣州等地開設分店,各個分號自然也就成了當地同盟會會員聚集活動的秘密機關。當時,陳其美在上海主辦的國民公報社出版的雜誌、刊物,都交由李鏡第的新學會社來發行;各地辛亥革命所用的旗標、槍枝彈藥、宣傳品等,也都由新學會社上海總部負責秘密運送、暗地交接;滬、浙兩地之間辛亥革命人員的相互往來聯絡,全部借新學會社的名義進行接送,在私底下形成了一條以傳媒與物流為掩護的地下交通線。
由於當時的活動都是處在秘密運作階段,李鏡第就主動將五台寺弄29號的大宅院拿出來,用作同盟會在寧波的秘密聚會聯絡點。他不顧自身安危四處聯絡,成立尚武會,隨之又參與組建武裝民團。1911年10月31日在小校場召開聲勢浩大的民眾集會,會後舉行了有1000多人參加的武裝巡遊,接著又協助趙家蓀促成了寧波城各方勢力的大聯合。同年11月5日同盟會寧波軍政分府成立,自此宣告寧波光復。李鏡第被推選為參議員,11月7日,他奉寧波軍政分府之命前往鎮海縣接收舊政權,還以軍政府的名義向革命功臣祝捷慰問,並協助當地成立了鎮海革命軍政支部。
民國元年(1911),李鏡第在擔任寧波商會會長時,曾協調過很多棘手之事,如籌建寧波電話公司。由於當時風氣未開,商界的迷信思想很重,豎一根電線桿這樣的小事遇到了大麻煩,木桿子立在誰家的店門口,就因為左首右首的問題發生了激烈的爭執,白天剛立好的桿子夜裡就被人挖掉了。此事鬧到了商會,身兼省議員的李鏡第親自出面做工作。他要求電話公司在施工時儘量避開店家門面,以免影響店堂的生意。經他一番勸說調和,解開了眾人心頭的糾結與疑惑,矛盾很快煙消雲散,不久設在戰船街的寧波電話公司順利開業了。

為效實竭盡力量

在民國政府建立次年,為了進一步喚起人民大眾教育強國的理念,李鏡第於1912年初,借西門盤詰坊育德農工國小堂舊址,開始興辦寧波中等工業學校,隨後又與慈谿的錢保杭等人一起,發起成立了寧波“效實學會”,同年10月25日,在工業學校的校址上合辦了頗具規模的私立效實中學,他親任學會會長兼校董會主席。當效實的聲名遠播後,他又在上海創辦了效實中學分校———上海儲能中學。自1917年起,凡寧波效實畢業的學生,都可免試保送到上海復旦大學與聖約翰大學就讀。與此同時,他還辦報業、開書局、設印刷公司:與王東匡、蔡琴蓀、董翔遂等人創辦了《四明日報》;同時開設鈞和印刷公司,還機印過甬上最早的大幅《寧波地圖》。
李鏡第
1927年效實建校15周年校慶場景
李鏡第先生還是一個愛國愛民的熱血志士。上海“五卅”慘案爆發後,他義憤填膺,以校董會主席的身份,冒著危險帶領學校的200多名師生,淋著雨趕到江北岸外灘英國領事館去遞交抗議書,在領事館門前慷慨激昂地聲討英國巡捕的罪行。對此,效實中學名譽校長李慶坤老先生曾說:“李鏡第主席帶領我們學生去抗議,如今曉得的人,恐怕沒幾個了吧!”
那個時候,身兼效實中學校董會主席的李鏡第先生,一直把辦學作為自己的頭等公益事業。由於他長期把精力與財力投入到辛亥革命和社會公益事業上了,極大地影響到實業的經營發展,加上每年須資助效實辦學,使得自家經濟財力逐年凋敝,原本厚實的家道日漸衰竭,直至入不敷出,最終負上了高達七萬元大洋的債務。據後來效實中學校友會會長秦思卿老先生回憶:“即使在這樣的艱難困境中,鏡第先生自1912年辦學之日起,直至1932年因憂患過度不治謝世,在其擔任校董會主席的這二十年中,他所承諾的對效實中學每年五千元大洋的資助,卻是從未間斷,每年都沒少過一文錢。”
1932年在李鏡第臨終之前,他將校董會主席一職傳給了自己第四個兒子李厚褱,並關照他每年五千元大洋的資助一個子也不能少。當時任鹽警局長的李厚褱子頂父職成了效實中學的校董,他始終遵照先父的遺囑,仍舊熱心資助效實中學的辦學經費,即使在戰亂災荒、家境窘迫時期,依然傾囊相授,直至卸去校董一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