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鋤

李鋤(1923~2001)又名李繼賓,男,江蘇寶應人,中醫文獻研究專家。少年時隨家父習醫,後來進入江蘇省中醫學校學習並留校任教,從事針灸專業教學、編寫工作,擅長中醫文獻研究,為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科的建設、教學研究、學術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人物名:李鋤
  • 別名:李繼賓
  • 代表作品:《各家針灸》
  • 擅長:中醫文獻研究
  • 出生日期:1923年
  • 逝世日期:2001年
  • 出生地:江蘇寶應
主要經歷,學術內容,人物評價,著作,主要論文,

主要經歷

李鋤出生於農村,1942年開始隨父親學習中醫,1946年至1949年在家鄉開業行醫。50年代初任教於寶應縣國小,並任高級部主任、副教導主任。1952年至1954年在揚州市人民政府勞動局工訓班任教師。1955年至1956年進入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1972年至1974年參加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編寫。1974年至1978年,在江蘇新醫學院中醫系針灸教研組任教。1978年至1980年4月,在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針灸教研組任教。1980年調入中醫藥文獻研究室進行中醫藥文獻的研究及編寫工作。1982年回針灸系參加全國統編教材《各家針灸學說》的編寫工作。1986年自編教材《各家針灸》。
上世紀80年代曾為南京中醫學院本科班、臨床醫師理論進修班及全國針灸師資進修班講授《針灸學》、《各家針灸》、《針灸醫籍選》以及《針灸專題講座》等課程。任教期間,任教研室副主任、全國醫古文研究會會員、中醫學會會員,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編審委員會針灸專業編審委員。

學術內容

李鋤先生通讀古籍,擅長文獻研究,縱橫比較,重視經絡腧穴理論的基礎問題及歷代文獻記載,將原來混淆不清的骨度、穴名、病症及學術認識做了詳盡的考辨,糾正了一些以訛傳訛的說法,在闡明骨度、穴名涵義及針灸學術思想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以下是李鋤先生的部分學術成就:
1.“缺盆”位置的糾正:並非指的是“鎖骨上窩”,而是指“胸骨上窩”而言。
2.關於“一夫”叫法的考證:認為“夫”乃“扶”的通用字。古人“膚”通作“扶”,又省為“夫”。有鑒於此,李鋤先生建議在以後的針灸學中將“一夫”寫作“一扶”。
3.扶與寸關係的考證:現存中醫古籍所載,“一夫”多用於三寸和六寸距離的定穴。此外,古人用“一夫”度量穴位,是以病人之手為準的,古人對此非常嚴格而認真。
4.對於三陰三陽之“開、闔、樞”與“關、闔、樞”的疑惑:李鋤認為“開”原本就是錯誤的,所以無論如何,也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大多醫家將“關、闔、樞”三字做動詞解釋,實際上三字是名詞,李鋤同意楊上善的解釋,即“門關、門闔、門樞”。從訓詁的角度,即是門有三部分,一是門門(關),二是門板(闔),三是門軸(樞)。
5.糾正了日本富土川游氏在《日本醫學史》中提出的砭石可能起源於日本的說法。
6.張元素所著《潔古家珍》的中、下兩篇及治療各論中的內容與劉完素的《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大多有雷同。事實是,張元素剽竊劉完素之書為己書,後以傳子、授徒的形式,傳給其後諸人。
7.北宋王惟一編修《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及鑄造銅人事,眾所周知。然而,其家世與生平鮮有考證,古今載籍其名不一,或稱“惟一”,或稱“惟德”,令人莫衷一是。實際上,二者為一人。其本名惟德,後因避宋真宗舊諱(德昌)而改“德”為“一”,遂名王惟一。

人物評價

李鋤先生在師資進修班的教學受到好評,結業的同學回去後,在來信中讚揚了他的教學。如江西中醫學院李宗俊說:“您給我們雖然只講授過幾次課,但給大家留下了極好的印象。您學識淵博,治學謹嚴,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記憶力驚人。我們都為能夠聽您講課而高興,每聽一次課後,便覺得有收穫,有啟發。”成都中醫學院曾道冰(原班長)說:“在貴院學習期間,您在我班同學中留下深刻印象。您的講授非常受歡迎。大家都認為您學識淵博,治學態度嚴謹,在學術上有著深刻的獨到見解,得到我班同學一致稱道。”

著作

參與編寫:《中藥大辭典》、《各家針灸學說》、《諸病源候論校釋》。
自編教材:《各家針灸》。

主要論文

[1]李鋤.醫經校詁拾零[J].中醫文獻雜誌,2001(01).
[2]李鋤.凌雲生卒年考略[J].杏苑中醫文獻雜誌,1994(02).
[3]李鋤.凌煦之遺稿《針灸經穴真傳》按語選錄[J].中醫文獻雜誌,1995(01).
[4]李鋤.針灸流派議[J].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2(03).
[5]李鋤.“開、闔、樞”與“關、闔、樞”辨[J].上海中醫藥雜誌,1980(03).
[6]李鋤.“發泡灸”治療痛經、不孕[J].江蘇中醫雜誌,1985(12).
[7]李鋤.為穴名問題答尚正同志[J].上海中醫藥雜誌,1987(04).
[8]李鋤.《難經》“喘息”析疑[J].上海中醫藥雜誌,1987(11).
[9]李鋤.砭石起源於日本,還是中國?[J].上海中醫藥雜誌,1983(02).
[10]李鋤.古醫籍“涘”、“泣”考誤[J].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8(03).
[11]李鋤.針灸穴名標準化芻議[J].上海中醫藥雜誌,1984(0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