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鋒剛(革命烈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鋒剛(1916年-1951年4月29日),祖籍陝西,革命烈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鋒剛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陝西省蒲城縣東陳莊堯堡村
  • 出生日期:1916年
  • 逝世日期:1951年4月29日
  • 畢業院校:陝西省立第三中學
  • 信仰:共產主義
人物生平,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建國後,

人物生平

李峰剛同志,1916年出生於陝西省浦城縣東陳莊堯堡村一個比較富裕的農民家庭。1925年開始在家鄉讀私塾,1931年在考入陝西省立第三中學後,就積極參加了我黨領導下的抗日救亡學生運動。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勝利進入陝北。紅軍長征的壯舉,喚醒了無數熱血青年參加革命,為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而奮鬥。1937年,鋒剛同志加入了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同年參加部隊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李峰剛同志原是人民解放軍二野四兵團十五軍四十三師黨委委員,一二九團政治委員,1950年12月奉命率部由昭通進駐威寧,1951年春,配合兄弟部隊進行“威北、威南戰鬥”,戰事告捷,將回昭通之前,不幸於4月29日在威寧縣城崇實中學(現威寧民族中學)團部駐地被敵人暗殺,終年35歲。

抗日戰爭時期

為培養幹部,部隊黨組織1938年調李峰剛同志到革命聖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在校期間,由於他勤奮好學,品學兼優,結業後留在抗大工作。曾先後任過抗日軍政大學校部正、副指導員,黨總支書記等職,為培養黨的幹部,作了大量工作。峰剛同志還參加過偉大的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受到了革命的鍛鍊和考驗。
1945年2月,鋒剛同志調太岳軍區後,曾任過太岳軍區政治部巡視團團長。他深入軍區各部隊,傳達領導指示,檢查部隊工作,調查了解情況,給軍區首長提供了大量的情況和材料,對指導部隊的工作,加強部隊的思想建設與組織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西北軍第十三軍十七師,配合我地下黨組織,高舉義旗,衝破國民黨軍的阻截回到太岳第五軍軍分區以後,鋒剛同志隨十七師政委薛韜調十七師政治部工作,擔任組織科長。這期間,由於該部黨的組織,從秘密活動剛轉向公開活動,在黨的組織領導不健全,黨的基礎工作薄弱的情況下,為加強部隊黨的組織建設做了大量工作。在師黨委的具體領導下,他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親手草擬黨委和支部工作條例,舉辦各種培訓班,培養營教導員,連指導員賀基層骨幹,提高他們的思想水平和業務能力,使十七師黨的領導工作,很快走上正常軌道。三十八軍組建為西北民主聯軍第三十八軍後,鋒剛同志調五十五師一六三團任副政治委員,後任政治委員。他先後率領部隊參加了白晉、豫北諸戰役,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人物。

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7月,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率野戰軍主力,首先突破敵“黃河防線”,進入大別山,解開了我軍戰略大反攻的序幕,蔣介石慌忙向山東、陝北抽調兵力回顧中原。為了執行毛澤東主席關於“把戰爭引向蔣管區”的戰略指導方針,解放中原廣大人民,適應大反攻形勢的需要,中央軍委決定:由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陳賡),第九縱隊和西北民主聯軍第三十八軍合編成陳(賡)、謝(富治)兵團,南渡黃河加入大反攻的行列。鋒剛同志繼續擔任西北民主聯軍第三十八五十五師一六三團政治委員。8月,渡過黃河後,鋒剛等同志率領一六三團,參加了解放陝州戰役後回師東進,同第九縱隊第二十五旅七十三團一起,投入開闢和建設豫陝鄂軍區第三軍分區(後改為豫西第三軍分區)的,剿匪建政鬥爭,活動在第三軍分區轄區內的伊陽、伊川、宜陽、嵩縣、彝川、洛寧等地區,執行建設根據地的任務,為我軍向全國進軍建立前進根據地,建樹了卓越戰功。該團二營曾在河南嵩縣、洛寧、伊陽等地剿匪中,七戰七捷,先後殲滅“紅槍花”等土頑、地霸武裝兩千餘人,多次受到豫西軍區和軍分區的表揚。隨著豫西根據地的鞏固和革命形勢的發展,一六三團的一、三營奉命歸陝南軍區,團直一部和二營由李峰剛和級後的伊陽縣獨立團合編組建為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第十五軍四十三師一二九團。李文清任團長、鋒剛任同志政治委員。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勝利結束後,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發出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號召,集結在豫東周口地區的第四兵團第十五軍,奉命執行先遣軍黨的任務,迅速挺進長沙北岸,消滅敵人橋頭堡,為渡江部隊開闢渡江陣地。一二九團在軍,師首長的具體指揮下,於1948年3月4日,從周口地區出發,走上了渡江南進,解放全中國的征程。
在千里躍進大別山,切斷浙贛線,擊潰白崇禧部之四十八軍一三八師的四一四、四一三兩個團的狙擊戰,解放廣州戰役、兩陽戰役、粵桂邊圍殲戰等一系列戰役,以及向大西南進軍中,在李峰剛等同志率領下的一二九團這支英雄部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特別是1949年12月初,部隊奉命疾進廣西博白地區圍殲白崇禧部張淦兵團(國民黨第三兵團)行進到陸川、博白間的交予嶺地區,受到敵一三八師警衛營和四一二、四一三團殘部的阻擊。我一二九團打的英雄頑強,一營三連三次衝擊,傷亡過半,但是戰士們前仆後繼嗎,終於突破敵陣地,在兄弟部隊配合下,全殲該敵,受到軍、師首長的表揚。此役中三連班長樊克居1人斃敵5名,俘敵27名。四十三師在結束“兩廣”戰役之後,在廣西橫縣奉命向雲南進軍。

建國後

1950年2月,部隊途徑貴陽時,接受了第五兵團司令員楊勇和政委蘇振華的檢閱。2月21日部隊到達清鎮縣,奉二野司令部和四兵團十五軍首長令,進駐雲南昭通地區。四十三師先頭部隊一二九團一營,師偵察連,在師作戰科長楊毓彬和偵察連參謀呂清林的帶領下,於2月26日勝利進入昭通。
四十三師進抵昭通後,根據西南軍區的指示和雲南軍區的部署,師部決定把所屬部隊一二七、一二八、一二九團的大部及昭通警備區基幹團的部隊,迅速向全區11個縣進發,及時開展剿匪,建政等任務。鋒剛同志和團長馬恩棋,參謀長曹瑜瑛,率領一二九團二一三營於3月7日到達永善縣。
永善與彝族聚居區大涼山,隔一條金沙江。境內山脈縱橫,地險林深,土匪橫行,匪首肖國富揚言“你有千軍萬馬,我有萬山老林”。匪首龍定洲給解放軍寫信叫囂:“大井壩用不著你們來,請小心!”,真是猖狂已極。1950年5月,永善縣剿匪委員會成立,縣委書記(原中共滇東特支書記)孫志能同志任主任,李峰剛、馬恩棋,曹瑜瑛、政治部主任肖茂、縣長黃煜和為委員。縣剿匪委員會成立後,經會議討論研究,明確主要打擊對象是龍奎三,龍三(龍純曾)匪部之龍定洲,及上半縣的楊宗文部,陸安民部,盧兆凱部和以劉見修為首的國民黨縣政府反動官員。
當時盤踞永善縣的匪首魏培楚、龍奎坦、肖國富等,對人民民眾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而且非常狡猾,行蹤不定。時而住岩洞,時而鑽森林,給剿匪工作帶來很大困難。針對這些情況,鋒剛同志和馬恩棋、曹瑜瑛等認為,首要問題是教育部隊要樹立發揚不怕跋山,不怕走夜路,不怕撲空,不怕敵人少,不怕吃苦的“五不怕”精神。要求每一位乾戰在剿匪中都要為人民民眾做點好事。他們率領部隊深入村寨,發動民眾,組織民眾,宣傳我黨我軍的政策,特別是認真貫徹執行了黨的民族政策,部隊進駐永善縣後的第四天,就給民眾挑水,拾柴19900多斤,為勝利完成剿匪,建政等任務,打下良好的民眾基礎。
在剿匪中,認真貫徹執行“軍事進剿,政治瓦解,發動民眾”相結合的方針,同時注意做好匪屬的工作。如王亞夫、賀明哲等匪首,就是通過其家屬做工作後向我投誠歸案的。大匪首龍奎坦在被我追剿中,深夜逃至其衛士的姐姐吳貞家,這位婦女用草將其掩蓋好後,暗裡及時向農會報告,在人民民眾和我軍的圍剿下當場擊斃。魏培楚及其匪部200餘人,由於負隅頑抗,也被我全殲。在此期間,還配合友鄰部隊解放四川雷波縣,進駐綏江剿匪。
鋒剛同馬恩棋等同志率領的一二九團,僅從1950年3月起至12月止,共作戰106次,斃敵195人,傷85人,俘敵1844人;敵來投誠的197人,自新的3090人。繳獲迫擊炮6門,重機槍2挺、輕機槍22挺,湯母氏13支,短槍1068支,鳥槍107支、各種炮彈96發,各種子彈44482發,手榴彈107枚,騾馬20匹,電器2部,電話機1部,錄音機1部,刺刀66把。
1950年10月15日,昭通警備區奉命配合一野六十二軍一八四師合圍龍純曾殘部及昭通、魯甸、巧家、永善等縣逃集金沙江西岸之股匪。師部決定由李峰剛率領一二九團二營從匪攏區下游橫渡金沙江,配合一二七團師直部隊從巧家、昭通向金沙江匯集,然後圍殲盤踞涼山之股匪。涼山地區大部彝胞不懂漢語,且在土匪控制下不敢接觸我軍。在時間緊,任務重,語言不通的情況下,鋒剛同志果敢地冒著生命危險,帶領團宣傳股長許亮,偵察參謀宋天德,首先與涼山彝族首領的掌印管事人(漢族)洽談。通過管事做工作後,彝族首領安登俊表示願意與我軍談判。10月18日鋒剛同志與安登俊正式談判,向安宣傳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全國解放鬥爭的大好形勢。宣傳我黨的民族政策和我軍剿匪保護人民的三條政策的安同意,允許解放軍過江剿匪。談判會上,安登俊和李鋒剛同志在江邊共飲雞血酒。以表結盟,為殲滅敵人創造了條件。10月19日我軍順利過江,進入德姑地區與東進支隊隊長周培成、副支隊長劉國棟、政委趙旺率領的部隊會師。整個戰役由東進支隊領導和李峰剛同志以及一二七團政委王加林同志直接指揮。在解放天地壩,擊斃龍定洲、擊潰徐元明匪部後,把殘敵壓到海拔2900米的山頂—梗堡。
梗堡地勢險要,西南山腳是金沙江滾滾激流,西北山腳是落差很大河床狹窄的西綏河,河上僅有一條溜索可以過人。殘匪自稱梗堡是“小台灣”,妄圖藉此險要山頭苟延殘喘。11月13日,東進支隊從西面,一二九團從北面、一二七團從南面,師直三連從東面,迅速向梗堡進逼合圍。是日,東進支隊三連進到絲瓜口,一二七團一部從坪子山發起猛攻。給東進支隊三連以有力的配合,一七二團大部冒著敵人從山上推下來的滾木,壘石和密集的槍彈向梗堡山衝殺。一二九團從北向敵步步逼近,東進支隊三連快速衝擊三十里,把五星紅旗插在山頂。經過激烈的戰鬥,解放了梗堡。
各部隊隨即發動民眾,組織搜剿,在彝族同胞的大力支持下,全體乾戰乘勝追擊,戰果輝煌,斃敵滇、川、康反共救國軍總司令龍定洲及大隊長以上匪首19人,傷5人,俘匪繼任總司令蘇幕武,副司令唐升周,團長鄭春林、鄧盛安、陳文明,副團長楊繼武、肖子林、劉金星、大隊長安靖幫、徐元明、蘇向棋、李長明、舊鄉長田應顯等以下571人,繳械投誠自新的匪大隊長25人,匪眾605人,共殲俘敵1400餘人,繳獲高射機槍1挺,重機槍2挺、輕機槍17挺,衝鋒鎗3支,湯姆氏1支,自動步槍2支,卡賓槍10支,短槍159支,步槍1229支,各種子彈50862發;刺刀6把,手榴彈403枚,炸藥25公斤,這次剿匪的勝利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建立大陸反共基地”的計畫。解放梗堡的訊息傳遍涼山,涼山上的彝族人民紛紛向解放軍慶賀慰問,感謝共產黨、毛主席為彝家除了惡霸,勝利的太陽照亮了涼山上的彝家。
巴布涼山戰役剛剛勝利結束,李峰剛同志奉命率領一二九團從永善集結昭通,經短期的總結修整後,和馬恩棋同志一道揮師東進,於1950年12月30日進駐威寧,擔負剿匪、建政、保衛交通的繁重任務。
威寧是滇東北走廊的交通要道嗎,川滇東路橫貫其間,地勢險要,山高林密,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調遣重兵駐防尤為必要。
是年9月10日開始至30日結束的“威赫戰役”,雖然摧毀了羅相培、廖興序、安純三、陳守鈞等組建的“反共救國軍第八兵團”及其委任的威寧,赫章縣政府,取得了殲敵10719名,其中師以上匪首61名的重大勝利,收復了赫章、威寧,給此伙匪徒以沉重的打擊,但他們化整為零,隱蔽散逃在全縣崇山峻岭之中,不時串入村寨騷擾,搶劫民眾財物,攻打我區鄉人民政府。因此,徹底消滅這伙殘匪,就成了我縣開展五大任務的首要工作之一。
從1951年春開始,在地委、軍分區和威寧縣剿匪委員會的直接領導下,一二九團遵照西南軍區關於“軍事請匪,政治瓦解,發動民眾”三結合的剿匪方針和“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立功受獎”等政策,配合十六軍四十七師一四○團,一四一團等主力部隊,在全縣範圍內先後開展兩次聲勢浩大的剿匪戰役。第一次是從1950年2月22日開始至3月13日結束的威北戰役(亦稱威、赫、滇戰役)。第二次是3月27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的威南戰役。根據我縣匪情特點:在軍事上採取鐵壁合圍,重點合擊,全面搜尋,遠道捕捉的戰術;在政治上則以發動民眾、整頓組織、開展政治攻勢、清匪建政緊密結合,以達淨化之目的。
第一次剿匪劃歸一二九團的清剿範圍:威寧西北一帶的黑土河、涼水井、德勝坡、天生橋、兔街子、龍街子等近半個縣達3000平方公裡面積,約210公里長的包圍圈。東與四十七師一四○團、一四一團封鎖線聯結,北與四十三師一二八團相望,西北緊聯昭通警備區防線。
第一階段是完成包圍任務。各部隊按指定位置2月22日連夜同時開進。一二九團團指揮機關駐烏木屯,師偵察連為機動,警衛連駐天生橋。一營營部和機炮連駐兔街子,所屬一連在木衣,二連在楊柳樹,三連在腳落塊;二營營部和機炮連駐龍街子,所屬四連駐涼水井,五連駐高橋、六連駐黑土河;三營營部和機炮連駐德勝坡,所屬七連駐張家坪,八連駐西沖,九連駐女兒姑。各封鎖線內村村有兵,路口有哨兵相互聯繫,日夜巡邏,形成了大圈套的層層包圍。在短期內就搭哨棚720個,守備部隊16個排,在圍剿期內禁止通行,僅兩天時間就完成了包圍任務。
第二階段是重點合擊,全面搜尋,遠道捕捉2月24日統一行動,各點召開民眾大會,宣傳我黨的有關剿匪政策,當過土匪者限期登記,繳械投誠者可以寬大。在發動民眾的基礎上,各部隊還組織飛行隊,展開合擊捕捉,偵察排長薛世英在民兵的配合下,奔襲天生橋一山洞,俘匪團長蘇國慶等六人,繳獲手機一支,步槍七支。
第三階段是進一步發動民眾,整頓組織,開展政治攻勢,提高認識,劃清界限。在宣傳中側重宣傳全國解放戰爭勝利的大好形勢。宣傳我黨我軍寬嚴結合的剿匪政策。對匪首令其自動坦白交代,對匪眾則著重於訴苦啟發,進行揭發檢舉。在清剿中,我軍及時處決了殺害我戰士和民眾,民憤極大的匪營長李守全,匪大隊長陳國良等罪大惡極分子。大長了人民的志氣,大滅了敵人的威風。
第二次劃歸一二九團清剿的範圍是威寧西南部的觀風海,黑石等片區。南臨宣威,西接會澤,北至威昭公路以南。一二九團所屬部隊於3月27日同時開進,這次行動時在威北戰役結束之後進行的,大部地區在前一戰役中粗略清剿過,唯有緊靠會澤牛欄江邊的大丫一帶沒有動過,1950年秋,匪首安純三曾帶領其警衛排竄入此地,給匪首金昌明、趙煥然等助威壯膽,並委任他們為團長,要他們阻擊我軍不準進入大丫。
這次封鎖,僅哨棚就搭了3136個,配合部隊清剿的民兵和民眾達五千多人,崗哨林立,日夜守備。對罪大惡極的匪大隊長李選中、匪營長李周學,在抓獲後就地處決,各族人民拍手稱快。
以上兩役,共殲俘匪5200人,其中匪首766人;繳獲步馬槍559支,短槍32支,各種子彈13902發,手榴彈、炮彈5發,刺刀120把;還繳獲大量鹽巴、布匹、百貨等。原獨四師副師長、叛變後任“反共救國軍第八兵團第三路游擊總指揮陳守鈞,大丫土匪團長金昌明、雲爐鄉鄉長匪首李國棟、以及逃竄威寧東南部的匪首安國泰、安文光、謝傳芳、居正伯、彭昌國、蘇吉武、馬東明等。都是在一二九團進駐威寧的兩次戰役中擊斃的。狡猾的匪團長郭開學潛逃昆明後,被我公安機關追捕抓獲,押回後在狗店子召開萬人大會予以槍決。
一二九團駐威剿匪,計召各種民眾大會1856次,參加人數達174262人次。協助整頓大小行政村158個,發展農協會員25676人;整頓民兵組織‘發展民兵3456人,對班以上786名民兵幹部進行短期培訓,民兵們在軍事素質和政治素質上都有顯著的提高。
部隊在駐地,為各兄弟民族民眾看病達一千多人次。給民眾挑水3700多擔,砍柴2萬多斤,修補房屋123間,整修道路270處,這此號作風,與團委、與鋒剛同志長期抓政治思想教育分不開。正如四十三師軍史指出的:“他是一位優秀的政工幹部,也是一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他善於堅持原則,團結不同意的同志一道工作,深入基層,聯繫民眾,生活簡樸,平易近人。對幹部政治上嚴格要求,大膽管理,生活上關心備至,體貼入微”。“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他孜孜不倦地學習馬列主義基本理論,經常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幹部和知道自己的時間活動。在涼山剿匪中,他聯繫當地實際,研究民族問題,並教育幹部和部隊,嚴格執行民族政策和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搞好與兄弟民族上層人士的團結合作。他們以階級分析的方法,教育幹部,對匪首和匪眾應區別對待,爭取多數,打擊少數,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這就是黨中央制定的‘軍事進剿、政治瓦解、發動民眾’三結合的方針和‘首惡必辦,脅從不間、立功受獎’政策的理論基礎。“威南、威北兩戰役,在短期內取得了那樣重大的勝利是和他的指導思想明確及部隊嚴格執行紀律分不開的。是創造性的把‘三結合’的方針用於實踐的結果”。
鋒剛同志,十分重視部隊黨的建設,努力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一二九團是豫西新擴建的部隊,黨的基礎工作比較薄弱,他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積極主動搞好黨委一班人的團結,還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強連隊黨支部的建設上,經常深入基層,對營黨委和連隊黨支部的成員進行具體指導幫助,總結支部工作經驗,在全團推廣。
由於鋒剛同志和團黨委以身作則,政治工作深入細緻,使全團在全師中成為戰鬥次數多,走路長,繳獲多,犧牲人員較少的一個先進集體,受到師黨委的表彰。團里英雄模範層出不窮,如:在戰鬥的緊要關頭負傷不下火線的警衛戰士汪有才,軍政雙勝的偵察排長薛世英,堅持原則扶正氣的警衛連模範政治指導員付煥文,遵守政策紀律的好班長二營五連二排吳文忠,以及在剿匪中英勇犧牲的團參謀長曹瑜英等等,這些人物的成長都是與鋒剛同志重視政治思想工作分不開的。
正當一二九團勝利完成剿匪建政任務。集結威寧縣城,準備凱旋昭通歸建之際,團政委李鋒剛同志不幸於4月29日晚被敵人暗殺犧牲,噩耗傳來,威寧縣直機關幹部和各族人民民眾無比悲痛。當時的縣委書記陳之夫等黨政領導同志和機關幹部職工,親臨團部駐地向李鋒剛同志遺體告別,敬獻花圈參加隆重的追悼大會。
李峰剛同志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十五年如一日,親身經歷了渡黃河開闢豫西三分區,千里躍進大別山,江西豐城擊潰白崇喜匪部側翼之四一三、四一四兩個團,“兩廣戰役”,“兩陽戰役”,“粵桂邊區”圍殲戰,向大西南進軍,開闢建設昭通警備區,永善剿匪、巴布涼山戰役,“威北”“威南”戰役,百戰疆場,戰功赫赫,為西南邊疆各族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最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的碑文上銘刻的“為黨為民忠誠勤勞、英烈偉績永揚全軍”是人們對他的正確評價。鋒剛同志的業績將鼓舞著威寧80多萬各族人民向社會主義大道拼搏,奮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