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泰

李道泰(1617~1683) 又名啟真,字子交,號藿思。福建德化縣沙堤(今潯中蘇坂里)人。他品性高尚,學識淵博,是清初古瓷都德化名進士,封建時代百姓的好官。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農曆九月廿五日。自幼聰明好學,博覽群書,精通經史,才思敏捷,善古詩文,“下筆千言立就,每構思皆出人意表”。清順治八年(1651)辛卯科鄉試中舉人,十八年(1661)辛丑科會試登進士第。

基本介紹

  • 本名:李道泰
  • 別稱:啟真
  • 字號:子交
  • 出生時間:1617
  • 去世時間:1683
基本簡介
李道泰中進士後,初任江西南康府建昌縣(今永修縣)知縣。他上任後,“獎孝行,振寒素,革陋規”。在貫徹推行政令時,重視正面教育開導,表彰好人好事,對違犯者“蒲鞭示儆”,故風正民淳。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亂”起,翌年建昌縣境內“山寇”嘯聚,脅迫民眾依附,圍攻縣城甚急,道泰臨危不懼,身先士卒,率眾抵禦,保全城池。建昌地處水陸要衝,時軍務、政事船泊車馬往來頻繁,應接任務殊重,道泰備極勞瘁。後以功升南康府(治所設星子縣)同知。他為官清正,未與權勢同流,“冷署冰廳,家人團笑如寒士”。曾闢地結茅於紫霄峰,顏日“白厓”,寓以“廉白清正”。道泰偶爾公餘間隙休閒於此,覽林泉洞壑之勝,寄情山水,寧靜致遠,潛讀詩書,尋找自我思想、生活情致。時論比擬之為“白李草堂”。由此可以窺見其品性之高潔,學識之深邃。
李道泰於南康府同知任內,有次押送俸款過鄱陽湖,途中天氣突變,狂風驟作,逆浪折舵,覆船險難時可發生。當這危急關頭,差役劃來小船請道泰換船避險;道泰慨然厲聲謝絕:“同舟共濟,豈吾獨安耶?”巍然不動。其臨危不懼,置個人安危於度外的大無畏精神,與部下庶人患難生死與共的高尚品德,受到同僚、下屬與人民民眾的欽仰與敬佩。離任時,士民攀轅灑淚惜別者載道。
未幾,李道泰以政績、德行升任雲南開化府知府。開化地處西南邊陲,又是少數民族聚居區,開拓時間較遲,經濟、文化較為落後。他上任後,勤政愛民,極力為當地人民辦實事,發展生產、文化、交通事業,廢除官場不合理供應陋規,帶頭捐俸修橋鋪路;經常輕裝簡出,深入察訪民間疾苦,減輕賦稅勞役,荒年開倉賑災,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尤其重視民族政策,公正處理民族關係,維護民族團結,使境內各民族和睦相處;為少數民族創辦義學,提高少數民族同胞文化科學素質。當時開化境內戍地兵營風紀廢弛,很多士卒常到湖南擄掠孩童至當地變賣,禍害骨肉離散。道泰訪知這一駭人慘況,深為憐憫與同情,組織調查造冊向上申報放歸,並按路程發給回鄉盤費。同時整飭風紀,教育、懲處掠賣者。被掠賣者及其親屬,對李道泰為官嚴正廉明,拯救人民於水深火熱,真乃“父母官”本色,感激涕零,無限崇敬,久久未予忘懷,長期祈禱遙祝以示殷念。
清康熙廿二年(1683)農曆八月廿四日,李道泰卒於任上,百姓無不痛惜。他博學多才,生前著有《纓溪文集》;又集古18卷,名《籜書》;詩有《響草》、《剩園四草》、《滇行草》與《南州耳鳴集》,惜大都散失。福建通志》和舊邑志收錄存目有《纓溪文集》和《滇行草》、《九仙雜詠》、《中秋登石牛》等。《詠石牛》、《岱仙瀑布》、《虎賁岩》等詩10餘首,收輯於《瓷都德化古今詩萃》。錄其:
詠石牛
片石崢嶸狀似牛,深山獨臥幾千秋。
春苔發背猶毛長,夏雨濕身似汗流。
青草盈塘難下咽,蒲鞭任打不回頭。
欲尋鼻孔無穿處,天地為欄夜不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