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華,男,中國生態學會城市生態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生態建設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生態學會城市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秘書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生態建設專業委員會委員(2007年7月~2010年6月),北京市土壤學會理事(2008年~2011年),北京園林學會學術工作委員會秘書(2002年9月至今),《現代園林》編委,《景觀設計學》副主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迪華
- 國籍:中國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主要成就:《現代園林》編委,《景觀設計學》副主編。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方向,著作成就,參與項目,成就及榮譽,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
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
城市生態學研究,生態學在城市研究和規劃設計中的實際套用
著作成就
2.1 專著目錄
李迪華,路露,韓西麗,孟彤,徒步閱讀世界景觀與設計——“世界建築、城市與景觀”課程教學案例之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李迪華,韓西麗,孟彤,徒步閱讀世界景觀與設計——“世界建築、城市與景觀”課程教學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李津逵,李迪華,對土地與社會的觀察與思考——景觀社會學教學案例之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李津逵,李迪華,對土地與社會的觀察與思考——景觀社會學教學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地震後和諧生態家園重建工作手冊[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策劃和主要撰稿與通稿人,聯繫作者)。
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反規劃”途徑[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俞孔堅,李迪華,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2003。
俞孔堅,李迪華,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們交流[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
俞孔堅,Davorin Gazvoda,李迪華,多解規劃——北京大環案例[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
2.2 學術論文
俞孔堅,奚雪松,李迪華,李海龍,劉柯,中國國家線性文化遺產網路構建[J],人文地理,2009(3)。
俞孔堅,喬青,李迪華,袁弘,王思思,基於景觀安全格局分析的生態用地研究——以北京市東三鄉為例[J],套用生態學報,2009(8)。
韓西麗,李迪華,城市殘存近自然生境研究進展[J],自然資源學報,2009(4)。
俞孔堅,喬青,袁弘,閆斌,李迪華,劉柯,科學發展觀下的土地利用規劃方法——北京市東三鄉之“反規劃”案例[J],中國土地科學,2009(3)。
唐會然,李迪華,城市歷史性空間“再設計”途徑研究——以巴黎皇家廣場為例[J],新建築,2009(2)。
俞孔堅,王思思,李迪華,李春波,北京市生態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長預景[J],生態學報,2009(3)。
俞孔堅,李海龍,李迪華,喬青,奚雪松,國土尺度生態安全格局[J],生態學報,2009(10)。
李迪華,袁弘,王鑫,對我國土地利用調查體系的思考及建議[J],資源與產業,2009(4)。
俞孔堅,李迪華,李偉,京杭大運河的完全價值觀[J],地理科學進展,2008(2)。
俞孔堅,李博,李迪華,自然與文化遺產區域保護的生態基礎設施途徑——以福建武夷山為例[J],城市規劃,2008(10)。
俞孔堅,熊亮,李青,劉文晉,李迪華,震後農村居民安置模式研究——以四川臥龍特別行政區居民安置為例[J],新建築,2008(4)。
韓西麗,俞孔堅,李迪華,王思思,基塘-城市景觀安全格局構建研究——以佛山市順德區馬崗片區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5)。
俞孔堅,李海龍,李迪華,“反規劃”與生態基礎設施:城市化過程中對自然系統的精明保護(英文)[J],自然資源學報,2008(6)。
歐陽志雲,徐衛華,王學志,王文杰,董仁才,鄭華,李迪華,李智琦,張宏鋒,莊長偉,汶川大地震對生態系統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8(12)。
袁弘,湯敏,劉琰,李迪華,地震災害挑戰我國農村土地政策[J],新建築,2008(4)。
俞孔堅,李迪華,韓西麗,裴丹,網路化和拼貼:拯救鄉土村落生命之順德馬崗案例[J],城市環境設計,2007(2)。
裴丹,李迪華,俞孔堅,城市邊緣區農村城市化和諧發展的模式研究——以佛山市順德區馬崗片區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06(3)。
周菁,李迪華,張蕾,菏澤市遊憩網路的構建——探索整合各類遊憩資源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途徑[J],中國園林,2006(8)。
劉海龍,李迪華,黃剛,峽谷區域水電開發景觀影響評價——以怒江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06(5)。
俞孔堅,李迪華,韓西麗,欒博,新農村建設規劃與城市擴張的景觀安全格局途徑——以馬崗村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06(5)。
Kongjian Yu, Dihua Li, Nuyu Li. 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76: Pages 223-239.
歐陽志雲,王如松,李偉峰,Juergen Paulussen,李迪華,肖燚,王效科,北京市環城綠化隔離帶生態規劃[J],生態學報,2005(5)。
俞孔堅,黃剛,李迪華,劉海龍,景觀網路的構建與組織——石花洞風景名勝區景觀生態規劃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2005(3)。
俞孔堅,李迪華,韓西麗,論“反規劃”[J],城市規劃,2005(9)。
劉海龍,李迪華,韓西麗,生態基礎設施概念及其研究進展綜述[J],城市規劃,2005(9)。
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程進,基於生態基礎設施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反規劃”之台州案例[J],城市規劃,2005(9)。
朱強,李迪華,方琬麗,基於生態基礎設施的格網城市模式——台州市永寧江中心段城市設計[J],城市規劃,2005(9)。
朱強,俞孔堅,李迪華,景觀規劃中的生態廊道寬度[J],生態學報,2005(9)。
李偉,俞孔堅,李迪華,遺產廊道與大運河整體保護的理論框架[J],城市問題,2004(1)。
俞孔堅,周年興,李迪華,不確定目標的多解規劃研究——以北京大環文化產業園的預景規劃為例[J],城市規劃,2004(3)。
歐陽志雲,李偉峰,Juergen Paulussen,王如松,李迪華,大城市綠化控制帶的結構與生態功能[J],城市規劃,2004(4)。
周年興,俞孔堅,李迪華,資訊時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間結構的變遷[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4(2)。
俞孔堅,李迪華,李偉,論大運河區域生態基礎設施戰略和實施途徑[J],地理科學進展,2004(1)
俞孔堅,李迪華,《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導讀[J],中國園林,2004(5)。
陳昌篤,李迪華,湖南省武陵源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完整性[J],生態學報,2003(11)。
李迪華,岳昇陽,不要給歷史留下遺憾——談北京五環路西北段建設對環境的影響[J],北京規劃建設,2002(2)。
李迪華,Davorin Gazvoda,韓曉曄,奧林匹克公園之荷花:將城市、生態和人的活動整合在一起的景觀設計[J],中國園林,2002(5)。
李迪華,岳昇陽,不要給歷史留下遺憾——談北京五環路西北段建設對環境的影響[J],北京規劃建設,2002(2)。
俞孔堅,張東,李向華,吳本,胡麗娟,高英,趙永僑,陶相勇,李迪華,孟亞凡,生命細胞、景觀格局與創新網路——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規劃[J],城市規劃,2001(5)。
俞孔堅,李迪華,段鐵武,敏感地段的景觀安全格局設計及地理信息系統套用——以北京香山滑雪場為例[J],中國園林,2001(1)。
俞孔堅,李迪華,孟亞凡,濕地及其在高科技園區中的營造[J],中國園林,2001(2)。
俞孔堅,李迪華,吉慶萍,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概念與原理[J],中國園林,2001(6)。
李迪華,范聞捷,北京城市離退休居民與城市公園綠地關係[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1(3)。
李迪華,土壤描述標準化和定量化的實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6)。
李迪華,俞孔堅,武弘麟,王忠平,城市形象與城市特色的靈魂──一份來自三峽移民新城規劃建設調查的啟示[J],中國園林,2000(2)。
俞孔堅,段鐵武,李迪華,彭晉福,景觀可達性作為衡量城市綠地系統功能指標的評價方法與案例[J],城市規劃,1999(8)。
俞孔堅,葉正,李迪華,段鐵武,論城市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的連續性——以中山市為例[J],城市規劃,1998(4)
俞孔堅,李迪華,段鐵武,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J],生物多樣性,1998(3)。
參與項目
2009年~2010年—北京市淺山區生態保護戰略規劃研究
2009年~2010年—二連浩特市人居城市建設規劃研究
2008年~2010年—四川省臥龍國家自然保護區地震後重建規劃
2007年~2008年—北京市城鄉用地標準研究
2007年—杭州市城市河流景觀規劃研究
2007年—中國國土生態安全規劃研究
2007年—汶川大地震震區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影響快速評估
2006年—山東省威海市城市風貌研究
2006年—北京市城市生態安全格局規劃研究
2005年~2006年—土地生態設計標準研究
2005年~2006年—地震災區生態恢復重建技術與生態恢復重建技術規程集成
2004年~2007年—中國京杭大運河整台保護研究
2003年~2005年—浙江省台州市城市城市生態基礎設施規劃研究
2003年~2004年—北京石花洞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研究
2002年~2005年—浙江省南麂列島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保護與利用協調發展規劃研究
2002年~2004年—北京城市可持續社區建設模式和指標體系研究
2002年~2003年—網路時代的中國城市空間格局研究
2001年~2008年—北京市可持續發展示範村(鎮)研究
2001年~2002年—湖南省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規劃研究
2001年—雲南省紅河州旅遊生態保護研究
1999年~2001年—可持續城市水系綠色通道設計的景觀生態學途徑
1999年~2000年—北京市“十五”期間城市綠化生態環境研究
1998年~2000年—經濟快速增長地區城鄉規劃中的安全格局理論與案例
1995年~1998年—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
成就及榮譽
1989年6月獲農學學士學位,1995年7月獲北京大學理學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為研究生開設城市生態學課程,並在多個房地產和環保幹部高級培訓班講述該課程的核心內容,重點介紹生態學在城市研究、城市規劃設計和建設管理中的套用。長期從事城市生態學研究、教學,竭力促進生態學在城市研究和規劃設計中的實際套用,曾經在全國 11個城市的建設和規劃部門的領導幹部培訓班或者學位班上講述生態學;參加和主持參加了20多項基礎研究和規劃設計項目,其中重要的相關項目包括北京“十五”規劃城市綠色生態環境研究,是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可持續發展示範區研究的主要專家之一,主持了其中的兩個示範項目的研究;參加完成的重要項目中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獲得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進步獎勵二等獎,廣東省城市景觀和信息系統研究獲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