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吟

李詠吟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教授。在經典解釋學,文藝美學和詩歌與哲學研究方面成就卓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詠吟
  • 外文名:Li Yongyin
  • 出生地:湖北黃岡浠水
  • 出生日期:1963年4月
  • 職稱:哲學博士
  • 性別:男
個人自述,學術成就,學術經歷,學位論文,著述編年(1991—2009),著作編年,論文編年,學術論文代表作,課題與獲獎,

個人自述

我1963年4月生於湖北黃岡浠水的一個小山村,享受並體驗過貧窮而野性的鄉村生活,未曾料想我終生的理想與情操縈繫於此。雖不喜歡故鄉的貧窮與閉塞,野蠻與爭鬥,但特熱愛並思念四季常綠、只聞狗吠鳥鳴的安寧家園。1992年,獲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文學碩士,以康德馬克思的美學革命為題,親近了朝思暮想的德意志。1998,獲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哲學博士,以希臘神學的兩大話語系統為題,追思到詩思的故鄉希臘。自此,以先秦、希臘與德意志之詩與思為終生志業。2001年破格晉升浙江大學教授,2002年起為文藝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有《詩學解釋學》、《創作解釋學》、《解釋與真理》等幾部稱心的專著,夢想今生能有全集問世。自2002年始遊歷過東亞與歐美之後,最渴望能有機緣多多親近異邦之文明。深知官僚制度阻礙了中國文明的發展,故時時以詩思建構理想的城邦。自由、平等、正義是我終生的信仰,堅信未來中國必有真正的詩人登場。
工作研究領域:(一)經典解釋學;(二)文藝美學 ;(三)詩歌與哲學。鄉村生活培育了我的野性,故研究領域自由而散漫。初喜歡詩(1980),繼而轉向文學評論,出入詩、小說、散文、音樂史、美術史(1986),後深知無哲學訓練難有理論成就,於是,專心於中外哲學宗教倫理法律(1992),自此,在文學、哲學、宗教、倫理學與法學之間流連忘返(1996至今)。三十六歲(1999),學問趨於成熟,三十八歲後(2001),著書有自信,四十歲始(2003),終生研究領域確定。其一為文藝解釋學,此領域能滿足我對文學與藝術的思想興趣;其二是生命哲學,此領域能滿足我對人生價值的求證,合乎我的目的論和知識論之探究;其三是文化解釋學,此領域能滿足對中國文化命運之關切,亦能滿足我對外邦文明之好奇;其四是法律正義論,此領域能滿足我對自由理想社會的要求。畢生所學,不出四者,故戲名自己“遊牧”、“李四方”。而今,極痴迷於詩,試作“荷馬史詩學述論”、“詩歌解釋學導論”、“詩歌與文明”等等,人生又進入多夢期。

學術成就

李詠吟教授的學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文藝美學。經歷二十餘年的準備,先後著有“美學五書”,即《文藝美學》、《美學解釋學》(待出)、《價值論美學》、《審美與道德的本源》和《審美目的論》(待出)。其美學研究,注重美學基本問題的思考,力圖尋求中外思想的理論綜合;基於“美是生命與文明躍動的力量”這一立場,李教授對美學問題進行了全新的解釋,既強調美學理論自身的邏輯證明與開放性建構,更強調美學自由意識對文明生活與藝術生活的積極促進作用。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通過美學與倫理學和政治學之關係的研究,作者提出了“審美道德和諧論”、“大藝術(建築、園林、城市)的創造與小藝術(文學、雕塑、繪畫)的創造應形成自由互動”、“審美意志是生命與文明進步的內在動力”、“審美自由即政治正義與詩性正義的實現”等觀點,並將文明生活的保護與現實生活的雅化視作美學的基本價值追求。二是詩學與解釋學。與在美學與古典學之外,他著有“詩學解釋學六書”,即《詩學解釋學》、《創作解釋學》、《文學批評學》、《通往本文解釋學》、《形象敘述學》和《西方詩學通論》。在詩學創建上,他既注重詩學思想史傳統的重新建構,又注重從具體的文學批評出發,以文學本文為中心,通過本文構建“本文詩學”和“文化詩學”。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李教授強調理論詩學與本文詩學的相互作用,並強調詩學思想與人文學科之間的跨學科溝通。在方法論上,他創建了“文學的詩性綜合解釋方法”理論並自覺運用於文學批評實踐;在價值論上,他則堅守從政治哲學出發反思文學價值,從文學本文出發建構民族文化的自由精神形象。李教授的詩學理論的核心論述在於:通過審美體驗與價值體驗,確證文學藝術生命創造的美學意義與存在意義。三是希臘思想史。在美學與詩學之外,主要致力於希臘思想史研究,著有“古典學二書”,即,《希臘思想的道路》、《詩歌與文明:從古典學出發》。在古典學研究中,李教授注重詩歌與神話和哲學之關係的研究,一方面,通過神話與哲學的關聯分析,重建了希臘思想的新型認知道路;通過荷馬史詩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著作的解讀,致力於古典希臘文明的重新理解;另一方面,從詩與思的關係入手,特別探討了荷馬史詩與希臘政治倫理之關係,希臘戲劇與城邦公民社會之關係,自覺地運用口頭詩學理論與表演詩學理論,分析了上古文學經典的文明傳承價值。按照文明價值論的觀點,作者試圖系統考察荷馬與希臘文明、公民與戲劇藝術、靈魂與正義秩序的建構以及存在的解釋學探源諸問題,形成對希臘文明的基本把握,探究希臘文明的價值觀念的現代意義。李詠吟教授的古典學研究的追求是:關注古典思想與詩歌的人文意義,強調經典解釋學的現代文明導向。

學術經歷

1980年9月—1982年7月,湖北江漢石油師範學校,中文科。
1982年7月—1989年8月,湖北潛江市江漢油田向陽一中語文教員。
1989年9月—1992年7月,杭州大學中文系碩士生,獲文學碩士,導師為王元驤教授。
1993年8月—1997年8月,杭州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講師。
1995年9月—1998年6月,杭州大學哲學系博士生,獲西方哲學專業博士學位,導師為陳村富教授。
1997年8月,破格晉升杭州大學副教授。
2001年10月,破格晉升浙江大學教授。
2002年7月起,任浙江大學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02年9月起,任浙江大學文藝學研究所副所長。
2002年2月開始,擔任浙江大學文藝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2004年4月至10月,德國基爾大學古典學系訪問學者,導師為邁亞教授(Albert Meier)。
2005年7月至10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古典學系訪問學者,導師為喬納孫教授(H. Jonathan)。
2006年5月至6月,在中共中央黨校“全國重點大學骨幹教師進修班”學習。
2008年4月至10月,德國蒂賓根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導師為赫費教授(Otfriead Höffe)。
1998年—2009年,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任教,擔任文學理論、西方詩學、古典學與詩學、德國美學史、西方詩歌史、美學等課程。
2010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任教,擔任西方哲學史、哲學解釋學、古典學與詩學、美學等課程。

學位論文

文學碩士(1992,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題:《康德馬克思美學革命的差異及其根源》。
哲學博士(1998,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題:《希臘神學的兩大話語系統及其歷史轉換》。

著述編年(1991—2009)

著作編年

1、《原初智慧形態:希臘神學的兩大話語系統及其歷史轉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智慧文叢》(五卷),瀋陽出版社,1999年。
3、《走向比較美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4、《詩學解釋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創作解釋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6、《解釋與真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7、《審美與道德的本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8、《通往本文解釋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9、《文藝美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10、《價值論美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11、《形象敘述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12、《審美價值體驗綜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13、《文學批評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
14、《本文解釋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論文編年

1991
1、《<南詞敘錄>與徐渭的戲曲本色論》,《戲文》第5 期,1991年。
1992
2、《意象派詩歌:從經驗走向超驗》,參見《歐美現代主義文藝思潮新論》,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
3、《存在主義文學:對人類生存境遇的透視》,參見《歐美現代主義文藝思潮新論》,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
4、《美感與快感的立體觀照》,《文藝評論》第3 期,1992年。
1993
5、《生命體驗:張承志與梵谷的藝術關係》,《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3年。
6、《風俗文學與生命闡釋》,《文藝評論》第4期,1993年。(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7、《論馬克思的美學革命》,《杭州研究》第3期,1993年。
8、《存在的勇氣:楊絳與宗璞的散文藝術》,《當代作家評論》第6 期,1993年。(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994
9、《文學的民間方式重估》,《當代作家評論》第4期,1994年。(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0、《長篇小說的深度模式》,《文藝評論》第4期,1994年。
11、《交流語境與中國美學》,《學術論壇》第4期,1994年。
12、《馬克思美學新論二題》,《南京社會科學》第12期,1994年。
13、《再論馬克思的美學革命》,《杭州研究》第1期,1994年。
14、《論康德的美學革命》,《杭州研究》第4 期,1994年。
15、《兒童文學與民間文學的內在契合》,《兒童文學研究》第4 期,1994年。
16、《體驗類型與創作取向》,《文藝理論研究》第6期,1994年。
1995
17、《神聖價值獨白:張承志的散文》,《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5年。
18、《學者散文的命脈:余秋雨散文的文化精神》,《當代作家評論》第2期,1995年。(新華文摘摘要)
19、《現代比較美學觀的建立》,《社會科學》第6期,1995年。
20、《文藝的商品屬性與審美屬性》,《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5 期,1995年。
21、《哲合忍耶與人道主義絕唱》,參見《無援的思想》,華藝出版社,1995年。
22、《莫言與賈平凹的原始故鄉》,《小說評論》第3 期,1995年。
23、《紅樓幻境與顧城的生死哲學》,《江蘇社會科學》第5 期,1995年。
24、《故事的顛覆與重建》,《文藝評論》第5 期,1995年。
25、《建構兒童文藝學的方法論》,《兒童文學研究》第1 期,1995年。
1996
26、《馬克思美學與康德美學革命的根本差異》,《學術論叢》第3 期,1996年。
27、《尋求比較詩學的深度模式》,《中外文化與文論》第1期,1996年。
28、《小說體詩與張承志的文體創造》,《當代作家評論》第4期,1996年。
29、《智者的背影:馮牧閻綱雷達的文學批評論》,《當代作家評論》第6期,1996年。(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30、《魏晉美學與魏晉文化》,《杭州大學學報》第4期,1996年。
31、《康德與馬克思美學革命的差異及其根源》,《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1996年。
32、《中西詩學會通的可能性及其意義》,《天津社會科學》第2 期,1996年。
33、《當代中國文學的審美輝煌》,《雲南社會科學》第6 期,1996年。
34、《當代中國文學的地緣性特徵》,《文學世界》第4期,1996年。
1997
35、《文學解釋的創造性轉換》,參見《文學理論:面向新世紀》,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36、《金庸小說敘事與民間文化理想》,《杭州大學學報》第5 期,1997年。
37、《生命體驗與張承志的話語激流》,《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7年。(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38、《一個人與世紀文學》,《當代作家評論》第3期,1997年。
39、《先鋒敘事的現代文化立場》,《文藝評論》第3期,1997年。(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998
40、《吳越文化的精靈》,《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 期,1998年。
1999
41、《體驗流與話語流的審美關聯》,《文藝評論》第4期,1999年。
42、《個人的聲音與批評的智慧》,《南方文壇》第3 期,1999年。
43、《中篇小說的敘事智慧》,《浙江文壇》,1999年。
2000
44、《文化還原與創作取向》,《文藝評論》第1期,2000年。
45、《文學解釋的價值判斷與理性反思》,《浙江學刊》第2期,2000年。
46、《茶的隱喻與王旭烽的形象化解釋》,《南方文壇》第3期,2000年。
47、《解釋即對話與溝通》,《浙江文壇》,2000年。
48、《海涅詩學與民間歌詩傳統》,《國外文學》第3期,2000年。
49、《寫作或靈魂還鄉》,《青年文學》第9期,2000年。
50、《經典細讀與思想綜合》,《浙江自學考試》第7 期,2000年。
2001
51、《文學經驗與文學理論》,《浙江自學考試》第2期,2001年。
52、《文化詩學重建的西方視點》,《東方叢刊》第2期,2001年。
53、《解釋在思想層面滑動》,《浙江文壇》,2001年。
54、《重建文學與道德的新型美學關係》,《北京社會科學》第3期,2001年。
55、《小說解釋向作家的挑戰》,《文藝評論》第1 期,2001年。
56、《尼采詩學中的希臘主義探源》,《國外文學》第2期,2001年。
57、《奧古斯丁與懺悔體文學的興起》,《國外文學》第4 期,2001年。(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2002
58、《綜合創造與文學價值證明》,《社會科學戰線》第1 期,2002年。
59、《穿越敘事文本的反思性解釋》,《浙江文壇》,2002年。
60、《審美活動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廈門大學學報》第3 期,2002年。(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61、《道德創建與道德的文化話語權力》,參見《新經濟條件的生存環境與中華文化》,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
62、《古典詩學的現代轉換與現代意識》,《東疆學刊》第2期,2002年。
63、《現代人神話解釋的文化詩學旨趣》,《東疆學刊》第3 期,2002年。
64、《文化的經濟基礎與經濟的文化目的》,《浙江大學學報》第5 期,2002年。
65、《文學批評解釋的本質及其詩學歸依》,《文藝評論》第6期,2002年。(獲2003年中國文聯第三屆文學評論一等獎,與謝冕、於潤洋、劉錫誠等六人同獲一等獎,文學類為謝冕與李詠吟)
2003
66、Aesthetic Education and Modern Education, Fukui , university, Japan ,2003.
67、《創作自由與實踐理性之關係》,《中國大學學術講演錄》(A),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68、《批評家的責任與正義意願》,《當代作家評論》第4 期,2003年。
69、《現代中國詩學三大派別之得失論衡》,《東方叢刊》第2 期,2003年。
70、《文學的詩性綜合解釋方法的理論價值》,《東疆學刊》第4 期,2003年。(《高校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第1期全文轉載。)
71、《新經濟條件下的生存環境與中華文化的調適性》,《國際信息資料》第3期,2003年。
72、《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參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39-160頁。
73、《普羅提諾的<九章集>》,參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89-106頁。
74、《奧古斯丁的<懺悔錄>與<上帝之城>》,參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07-138頁。
2004
75、《詩教與兒童精神生活的自由》,《中國兒童文學》第1輯,2004年。
76、《公民生命自由教育的沉淪》,《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2004年。
77、《審美道德解釋與文學批評的立場》,《創作與批評》,第4期,2004年。
78、《尋求那飄逝的文化詩魂》,《當代作家評論》,第2期,2004年。
79、《文體意識與想像定勢》,《文藝評論》,第3期,2004年。
80、《亞里士多德與詩學解釋學的創建》,《吉首大學學報》,第2期,2004年。
81、《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向藝術生成》,《東疆學刊》第3期,2004年。
2005
82、《審美道德論與自由秩序探索》《東疆叢刊》第3期,2005年。
83、《形象創製與審美道德意識的呈現》《吉首大學學報》第3期,2005。
84、《審美認知與自由意志》《文藝評論》第6期,2005年。
85、《亞里士多德詩學的不完全歸納問題》,《國外文學》第4期,2005。
86、《光明的期待與黑暗的沉思》(上)《中外論壇》(美國),第6期,2005年。
87、《本文詩學與理性詩學之間》《東方叢刊》,第4期,2005年。
2006
88、《道德革命與文學的革命道德探源》《文藝評論》第4期,2006年。
89、《道德歸類與道德價值分析》《東疆學刊》,2006年,第2期。(新華文摘摘目)
90、《光明的期待與黑暗的沉思》(下)《中外論壇》(美國),2006年第1期。
91、《文學形象譜系與審美道德價值判斷》《吉首大學學報》第3期,2006。
92、《國學與西學:中西古典學的人文價值反思》《廈門大學學報》第5期,2006年。
93、《尋求審美目的與人生目的之內在統一》,《東方叢刊》,第2期,2006年。
2007
93、《國學與西學應在交融中求發展》《中國教育報》,2007年2月12日
94、《詩與哲學:重建詩思的內在和諧》,《文藝評論》第5期,2007年。
95、《想像中國與親歷中國:漢學與國學的內在差異》,《東南學術》,第2期,2007年。(《高校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6期轉載。)
96、《詩言志與詩言神及文明的價值信念》,《文學評論》,第5期,2007年。
97、《守護經典與解釋經典》,《江漢大學學報》,第4期,2007年。
98、《實踐美學與超越實踐美學》,《求索》,第8期,2007年。
99、《反抗道德虛假與道德虛無化》,《倫理學研究》,第5期,2007年。
100、《詩言志與詩人的生命理想》,《文藝百家》第2期,2007年。
2008
101、《語言中心論與錢锺書詩學》《廣東社會科學》,第2期2008年。
102、《在詩史互證中呈現文明的美麗》,《東疆學刊》第3期,2008年。
103、《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區分及其價值反思》,《文藝評論》,第4期,2008年。
104、《聖人理想與老子的審美價值理想》,《瀋陽工業大學學報》,第3期,2008年。
105、《創作迷狂與生命美學的體驗意志》,《浙江大學中文系教師論文選》,2008年。
2009
106、《向善而在:文學藝術的審美道德價值與使命》,《文學評論》,第2期,2009年。
107、《普世價值的尋求與文學反本質主義的困境》,《文藝評論》,第4期,2009年。
108、《神話入詩與濟慈詩歌的唯美主義》,《東疆學刊》,第4期,2009年。

學術論文代表作

1、《美感與快感的立體觀照》,《文藝評論》第3 期,1992年。
2、《生命體驗:張承志與梵谷的藝術關係》,《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3年。
3、《體驗類型與創作取向》,《文藝理論研究》第6期,1994年。
4、《神聖價值獨白:張承志的散文》,《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5年。
5、《康德與馬克思美學革命的差異及其根源》,《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1996年。
6、《先鋒敘事的現代文化立場》,《文藝評論》第3期,1997年。
7、《體驗流與話語流的審美關聯》,《文藝評論》第4期,1999年。
8、《尼采詩學中的希臘主義探源》,《國外文學》第2期,2001年。
9、《奧古斯丁與懺悔體文學的興起》,《國外文學》第4 期,2001年。
10、《審美活動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廈門大學學報》第3 期,2002年。
11、《文學批評解釋的本質及其詩學歸依》,《文藝評論》第6期,2002年。
12、《現代中國詩學三大派別之得失論衡》,《東方叢刊》第2 期,2003年。
13、《文學的詩性綜合解釋方法的理論價值》,《東疆學刊》第4 期,2003年。
14、《公民生命自由教育的沉淪》,《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2004年。
15、《文體意識與想像定勢》,《文藝評論》,第3期,2004年。
16、《亞里士多德與詩學解釋學的創建》,《吉首大學學報》,第2期,2004年。
17、《亞里士多德詩學的不完全歸納問題》,《國外文學》第4期,2005。
18、《審美認知與自由意志》《文藝評論》第6期,2005年。
19、《本文詩學與理性詩學之間》《東方叢刊》,第4期,2005年。
20、《國學與西學:中西古典學的人文價值反思》《廈門大學學報》第5期,2006年。
21、《道德革命與文學的革命道德探源》《文藝評論》第4期,2006年。
22、《詩與哲學:重建詩思的內在和諧》,《文藝評論》第5期,2007年。
23、《詩言志與詩言神及文明的價值信念》,《文學評論》,第5期,2007年。
24、《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區分及其價值反思》,《文藝評論》,第4期,2008年。
25、《向善而在:文學藝術的審美道德價值與使命》,《文學評論》,第2期,2009年。

課題與獲獎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學的審美道德主義研究”,2000年——2003年。
2、教育部創新基地浙江大學基督教與跨文化研究中心項目:“藝術與文明——在跨學科語境中尋求中西思想的精神融合”,2005年——2012年。
3、教育部一般項目:《古希臘戲劇文化史研究》,2009年——2012年
4、《原初智慧形態:希臘神學的兩大話語系統及其歷史轉換》,獲浙江社聯青年學術著作一等獎。
5、《文學批評解釋的本質及其詩學歸依》,《文藝評論》第6期,2002年。(獲2003年中國文聯第三屆文學評論一等獎,與謝冕、於潤洋、劉錫誠、余大喜等六人同獲一等獎,文學類為謝冕與李詠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