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紅

李蔚紅

李蔚紅:女。山東平度人。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曾在平度兩目山區插隊務農。曾任《平度大眾報》編輯、記者,平度文化館輔導員,現任明天出版社編輯。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相愛的歲月》、《做一個女人》、《遠逝的美麗》、《有修養的母親》、《道德的指環》、《家教札記》、《母性》等文學、女性理論及兒童教育著作。作品入選國內外各種文學和紀實類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蔚紅
  • 外文名:Li Yuhong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平度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
  • 性別:女
  • 籍貫:山東平度
李蔚紅,父母常犯的錯誤,自述,不止一次的錯,同事也犯了相同的錯,犯錯後的父母,心理學家評述,我所相信的,另一個錯,解決辦法,精神外遇,事件背景,旖的相關介紹,旖的傾訴,情感矛盾說明,我的訴說,旖的開心,有關錯誤的解釋,我的發現,精神依託,精神外遇的解釋,最後闡述,大地上的母性,一直在看的書,教育孩子在於父母,紡織女工時的楊文,楊文的回憶,楊文的禮物,楊文的認識,楊文的十大戒律,楊文的兒子,讀楊文的書有感,父母的使命,農民工的堅強,大地上充滿母性,

李蔚紅

著作
主要著有文學和女性理論及兒童教育作品《相愛的歲月》、《做一個女人》、《遠逝的美麗》、《女人的錯誤》、《道德的指環》、《母親的樹木和花朵》、《母性》等。

父母常犯的錯誤

自述

父母常犯的錯誤[作者 李蔚紅]
等待與陪伴,在一條路上一起行走,在許多年以後回想起來,它們原來是一些多么有深意的過程。它們幾乎就是我們和孩子在一起的人生呢!
父母親的角色是與孩子一起誕生的,所以也有一個由無知到逐漸地有一些經驗的過程。我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由於身邊沒有人指點,犯過很多大大小小的錯誤。

不止一次的錯

我犯過不止一次的一個錯誤,是我經常對孩子說,你這么大了,怎么還不懂事!有精想禁一次我甚至生氣地說,我管不了你了,你走吧。小孩子的思維與大人是不一樣的,你說讓他走,他就會當真的拉開門,衝到外面去。那一次我說了“你走吧”以後,他就真的離家出走了。

同事也犯了相同的錯

我的一位同事也犯過這樣的錯誤。一個冬天的夜晚,都十二點了,孩子還戴著耳塞,在房間裡大聲地歌唱。他一晚上都沒有做一道作業題。我的同事再也忍不下去了,她對孩子說,就要中考了,你怎么還不知道抓緊學習,你要是再唱就出去唱!
孩子拉開門就沖了出去,消失在漆黑寒冷的夜晚裡。

犯錯後的父母

一直到凌晨兩點,孩子也沒有回來。父母親不知道他去了哪裡,應該到哪裡去找他,他們只是坐立不乎多嘗安地想像著他可能遇到的各種危險,後悔著自己剛才說過的話。

心理學家評述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當你把一塊泥巴捏成團,再搓成長條,或者壓成餅,一個小孩子是不會知道它們是一樣輕重的。他們只是看到了泥巴形狀的變化,還想不到它的重量問題。孩子要到了十五歲,才能達到成人的思維方式,才能知道不管父母親說什麼,其實都是深愛著他們的。

我所相信的

我相信很多的父母親都對自己的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你走吧,我不管你了。
你怎么這么不懂事!
你走了,就別回家了。
我每天辛辛苦苦地供著你吃飯、穿衣、上學,你怎么學習這么差!

另一個錯

我的另一個錯誤是,在與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只看到孩子做錯了的事情,存在的問題,而忘記了他還只是一個孩子。他做錯了的事情和存在的問題,也許首先是我使用的方法有問題。因為一個小孩子,是沒有什麼是非觀念的,他生活中的大部分知識,都是父母帶給他的。他甚至不知道生病了需要吃藥,不知道鍋里的開水燙手。

解決辦法

父母們常犯的錯誤還有很多,它們轉眼就消失在時空中,卻永久地留在了孩子的心靈里,形成著他們的性情。
一生中,我們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算起來並不多,很快地,他們就會長大成人,離開我們去為自己生存。所以一定不要急切地逼著孩子長大,孩子還不願意去做的事情,要對他說明利害,讓他理解為什麼要去做,並且幫助和鼓勵他去做。在與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要多想一些解決的方法,一時解決不了,就沉默一會兒,然後再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
要耐心地等待孩子經歷一個個成長的過程。在一二年級時非常粗心的孩子,到了三年級可能就細心起來了。孩子的粗心,是由於他的思維還不完整,他的一部分腦細胞,還處在發育之中。這幾天頑皮得讓人心煩的孩子,一兩個月以後,可能突然就懂事了起來,他的一些神經功能已經能夠互相制約了

精神外遇

事件背景

李蔚紅:精神外遇
冬天的一個下午,剛剛下過了一場鬆軟的雪.旎旖便從一片銀白的天地間走到了我家.她在一所音樂學院裡教漢語課,現在學校里已經放了寒假.她有了很多空下來的時間。影愉一年多沒有見面了,她的兩鬢間竟然閃出了幾根銀髮槓故檔,使我忍不住伸手就想為她採下來。

旖的相關介紹

“你不要采它,采了它還長出來。”旖對我說。
我還是堅持著為她采了下來。我說白髮看著就使人老。我看著旖的眼睛,那裡面還有著孩子一樣生動清純的神采,睫毛也還是長長密密的,永遠是個美麗女人的樣子。旖永遠像她的名字,從我認識她就是這樣。我們在安靜的房間裡坐下來。

旖的傾訴

“朵獄遷棄見見面,說話真好。這些日子我覺得無聊極了,沒埋嘗漿道有什麼感興趣的事情,每天就是翻翻晚報,做做家務,心裡總像空洞著缺少點什麼。”旖總是什麼話都對我說,雖然她年長我兩歲,但是她比我率真的多,也女性的多,她的苦惱多,她的好感,她的生活認識,甚至她的隱私,她都願意信任地說給我。
我聽著她的傾訴。我知道她只要對人說完了就會好一些的。一個人在訴說自己的時候也是在重新經歷和認識自己訴說的事情。訴說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和非常有用的。
“我這些日子,還喜歡上了一個人,但是我們彼此都很自重,檔鴉堡生怕引起誤會。我們一直是一般地交往。這個人你肯定認識。你說我該怎么辦?我的好幾個同學現在都有了情人!你說要是你你該怎么樣?”旖說完了她最想說的話以後問我。

情感矛盾說明

我像是明白了旖心裡空洞的原因了。旖是一個對人熱情的人,但從來不是一個隨便的人,而是一個自尊和要求真實感情的人。她有一個她滿意的丈夫和家庭,但是這並不是說她就不會喜歡上別人的,或者是並不是說她不應該喜歡上別的人。這個世界上有那么多好的東西,適合我們的東西,我們為什麼就只能愛一樣或者是一種,再不能愛上別的呢?

我的訴說

這些日子裡,我正在讀一些性學方面的書籍,想對性學研究的發展情況有一些了解。在性學的研究領域裡,學者們已經基本上認同了這樣的觀點:性是一種自然的正當的需要,性的所有的方式,只要是自由的,不傷害別人的,就應該被理解被寬容。我把這些觀點也說給旖聽,我說她有自由地與她喜歡的人交往的權利,不管是有婚姻的還是沒有婚姻。每個人都有這種權利。我們為什麼要躲避自己喜歡的人躲避自己真心的快樂呢?難道一個人走進了婚姻,就不能再愛世界上更優秀的人,更好的事物了嗎?

旖的開心

旖聽了我的話很高興。她像是得到了一種行為的理論依據,心裡的由於和不快一下子讀散盡了。她開心地笑,問我是不是也有什麼喜歡的人。她說她從小就從父母那裡接受傳統教育,她接受的傳統教育太多太深了,它們足以淹沒她的一生,以至於在她感覺到對身心的一些約束、危害時,都不知道該怎么拒絕。她經常稍一越軌又馬上會責備自己,有類似犯罪一樣的感覺。
旖的開心和真誠感染著我,我說我也是很想愛一個人的。能愛上一個人和被別人愛都是一種幸福。我說我已經不是觀念的問題,大概是生理問題。

有關錯誤的解釋

“生理問題?你有什麼生理問題?”旖極為驚訝,像是我在說著不孕症和愛滋病一樣,她長長的密密的睫毛都跳動了起來。但是自始至終,她的驚訝里都透漏著一種由於她不知道我的狀況而對於我的急切的關心。
我趕緊對她說清楚,我說我只是有一種潔癖。我剛才說錯了,這不是生理的問題,而是一種心理的毛病。我從小就不喜歡跟男人有身體的接觸。可能是我在上國小的時候,經常看到一些大男人在路邊隨便地站著撒尿的關係,並且有一次由於沒有防備而看得很清楚。我以後一直就有一種又髒又怕的感覺。
旖彎著身子大笑起來,她指著我的鼻子說根本不是什麼心理問題,而是佛洛依德情結。等我再說我一直都是喜歡“精神外遇”,比如讀書,從書中發現一個現實中不存在但是絕對比現實中的男人都可愛的人的時候,她有笑我是柏拉圖,要不就是神經病,是傻子瓜子。她不停地比喻著我笑話著我,但是我知道她的意圖里沒有一點傷害。她只是想以此來改正我。
我們說完了笑完了,旖便要走了。她說她要去買一件迎接春天來的新衣服,她身上的衣服太舊了,太不時尚了。她揮著手,說女人與女人做朋友的感覺真好,彼此都想著盡力地給給予而從來用不著防備什麼。然後就腳步輕盈地在我的視野里走遠了。

我的發現

沿著在暖暖的陽光照耀下已經開始了水汪汪融雪的路走回家,我突然又來了神經病。我有了一種發現,也有了一種疑慮。我發現人都是經常有著孤獨感和空虛感的一種生物,每一個人都排解不掉這種感覺。也正是這種感覺使人需要心靈的親近和充實,需要夥伴和愛人。每一個,在不同的生活中,都是多多少少地有一些精神嚮往的。有許許多多的艱難、貧乏、勞苦無助、壓抑、困惑的日子裡。我們最需要的就是一個朋友,一個愛人,一個能夠真心地來傾聽、理解、寬慰,甚至一起分擔生活重量的人。就是在愉快的時候,在有成就的時候,在想盡情歡樂的時候,我們也希望有一個人來分享生活的喜悅和美感。但是現實中總沒有這樣的一個合適的真實的人。
我們經常感覺到我們的婚姻里沒有這樣的人。
我們的家庭里沒有這樣的人。
我們已有的愛情里沒有這樣的人。
我們怎么苦苦尋找也沒有這樣的人。
這樣的人也許只能是有求必應無所不能的上帝。但上帝早已被證明是沒有的,那么我們就只能無奈地仰賴“精神”了。

精神依託

只有精神是精美、廣泛、寬厚、沒有局限、不令失望的,是一些可以隨意地在想像中根據需要組合出來的象徵物。有些時候這些象徵物表現為一本書、一件可以全身心投入的事情,有時候是一個經常被我們崇拜的人、或者就是顯示中某一個某一件事物身上的某一部分。
精神讓我們感動甚至激動,讓我們在仰望那總是頭頂上的天空,讓我們本來是深懷著許多慾念的心竟然非常安靜或者是即使突然地充滿了快樂的餘年心靈也無比無比的乾淨。讓我們覺得我們應該不斷地去做更多更多的事情,來完美生活和我們自身,我們其實還很不行很不行的。

精神外遇的解釋

一個人的精神嚮往如果在現實生活里碰巧遇到了具體的對象,找到了真實的感覺,那么這種精神嚮往就可以叫做精神外遇了。如果精神外遇不那么寬泛,僅僅表現在愛情方面,與異性有著關係,那么這種外遇就可以說是婚外遇的一部分了。
精神外遇就是你隨時可以愛所有你喜歡的人,你想愛的人,你組合的人。只要你是以理性為基礎的,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這種外遇就可以免受現實的破壞而永久生存。
精神情人是永遠不會讓人失望的。

最後闡述

在我們的一生中,一直有著愛與被愛的渴望。這種渴望有時候是很強烈的,很想得到滿足的。對大部分人來說,施愛和獲得愛都是一種存在的表現,是本能的一種欲望,也是個人能力、價值和精神的實現,是人生的一種成功。這種渴望的原因來源於人類尚存的生物性。在普遍的生物世界裡,生命的完成,就在於基因能夠延續下去,而基因的延續就在於尋到配偶和交配成功。
在性研究的領域裡,人們已經意識到了性是一種自然功能了,已經認可了人應該有權利表達自己性的本質了。但是在社會的習俗上,在既定的婚姻和家庭中,人性的自由依然還是有限的,是需要條件和時間來實現的。
在各種因素互相規定、制約著的社會生活里,我們經常接觸到自己內心的一些真實的需要,但是從來都不敢把他們直接地說出來。
比如,我們敢說我們也需要外遇嗎?
我們敢說我們愛上了婚外的某一個人了嗎?
也許,我們今天敢於對朋友說了。
也許未來的人類終會有這樣的生活。

大地上的母性

一直在看的書

李蔚紅:大地上的母性
一位叫楊文的母親,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和兒子一起成長》。
連續幾個春天的夜晚,我一直在看這本書。窗外的春風時而寂靜無聲,時而揚著沙塵掠過大地。周圍的那些楊樹、柳樹和朝陽處的野草,都一天天地新綠了起來,在天地間漲滿了生命的氣息。
這是一位母親和兒子的故事,他們用愛心、熱情以及科學的方法、艱苦的努力,把平凡的人生編織得如此感人和優異。
很多的地方讓我涌下了眼淚。
我像是從頭學著重做了一遍母親。

教育孩子在於父母

每個孩子都來自父母。父母親給予了孩子自己的基因,也給予了孩子成年以前的家庭環境、感情、認知以及行為方式。這些給予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基礎。可以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就像有什麼樣的土地和種子,就會長出什麼樣的植物一樣。所以教育孩子的根本在於教育父母。
從孩子的誕生到現在,楊文一直在與孩子一起學習著、成長著。

紡織女工時的楊文

在楊文是一個紡織女工的時候,她就掐著自己的手腕抵禦著走夜路的恐懼,發誓要考上大學。為了複習功課,她早晨三點就起床。她後來真的實現了自己的這一理想。她也把自己的這種精神傳給了兒子。兒子六歲的時候,她又去了英國學習。帶著對兒子和家人的惦念,她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成為中國第一位國際兒童英語教師學會的會員。十年以後,兒子夏楊又在英國的一所中學裡,用半年的時間通過了A-level考試,被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錄取。四年以後,夏楊又獲得了全額獎學金,成為了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實驗室的博士生。而在兒子成長的過程里,楊文夫婦創立了已經擁有兩萬多人的山東英才職業學院。
兒子和母親,甚至還有父親都如此優異,除了他們都有著相同的人生精神,還在於他們有一個溫暖、堆滿了書籍的家庭,他們能夠在細微的生活中接受教育,科學地安排自己的人生。

楊文的回憶

楊文在書中一一地回憶了這一些。她說他們家有三隻都喜歡讀書的“老鼠”,他們互相影響,她一步步地培養起了兒子讀書的習慣,父親則教會了兒子幽默地面對人生的種種壓力,而他們夫婦的人生卻是由於兒子的出生開始改變的。

楊文的禮物

在那些物質生活不很富足的日子裡,他們能夠把一個藥盒也當成玩具;從一本本舊書中,發現一筆筆人生的精神財富。從英國回來的時候,楊文沒給孩子和家人帶什麼像樣的禮物,而是帶回了整整八大箱子舊書。那是她吃著自製的三明治,喝一瓶涼開水,去舊書市場“淘金”掏出來的。在他們家的飯桌上,剩下的總是大家公認的最有營養的食品,一塊炒雞蛋,一塊肉片,因為他們都不捨得吃,都想讓對方多吃一點。
楊文有很多切實的教育理念。她說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教育父母開始。做父母親的不僅要愛孩子,更要會愛孩子。

楊文的認識

她認為父母要做孩子成長的示範者、教育者和提供者。做孩子的示範者,就是在朝夕相處的家庭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來影響孩子。就必須不斷地加強自我修養,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實施自我教育。做孩子的教育者,就是不僅要關注孩子的課業成績,還要重視孩子的道德品質、心理發展及行為習慣。父母的這個“教育者”角色,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完成的。做孩子的提供者,就是為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質和優異的精神。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一個寬鬆的環境,順應孩子的天性,在寬容、指導中,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她還把自己給予孩子的愛,分成了三種:無私的愛、科學的愛和推出的愛。無私的愛,就是一切從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出發,不把家長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科學的愛,就是要依據孩子的特點,培養孩子的德商、智商和情商。推出的愛就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楊文的十大戒律

她總結出了教育孩子的“十大戒律”:
不要把小孩子當成大人來要求,把大孩子當成小孩子來管束;
不要把“聽話”作為好孩子的唯一標準,給“調皮”貼上壞孩子的標籤;
不要為孩子包辦代替一切事情,讓孩子失去學會長大的機會;
不要把父母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學不會為自己的選擇而負責;
不要強化孩子的缺點,拿自己孩子的弱點和別的孩子的優點做比較;
不要當眾羞辱孩子,對孩子施以語言的暴力;
不要對孩子百依百順,讓孩子受不得半點委屈;
不要讓課業負擔充斥孩子的所有時間和空間,把考出高分當成孩子的唯一生活目標;
不要捂上孩子的眼睛和嘴巴,讓孩子這也不許看,那也不許說;
不要捆上孩子的腳和手,讓孩子這兒也不許去,那兒也不許摸。

楊文的兒子

現在,她的兒子夏楊在劍橋本科畢業後,又成為了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實驗室(MRC-LMB)的博士生,這個實驗室是當年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實驗室,奠定了現代分子生物學乃至整個生命科學的根基,在全世界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
楊文還認為,她做母親,不僅要燃燒自己,照亮孩子人生的道路,也要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更多人的人生。
父母親的心懷和境界,就是孩子成長的世界。
四年的學業結束以後,夏楊的面前鋪開了兩條光明的道路,一條是接受一家國際投資銀行百萬年薪的聘用,一條是跨入實驗室的大門攻讀博士。他選擇了後者。他像母親一樣,在選擇中放棄,去追求自己的最好和最好的自己。

讀楊文的書有感

讀楊文的這本書,我竟然發現我們在很多問題上,對孩子進行的教育都是相同的。我們都認為家庭對於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認為生活是一種大教育,它包容了孩子能夠學到的所有知識。我們也認為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懂得愛的孩子,才會學習,才能領悟天地間的大道理。由此我也相信,天下所有孩子的成長都是有規律的,我們可以像看一個鄰家的女人和男孩一樣,來看楊文和她的兒子,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可以為她們祝福,也可以學習她們的一些生活方式,她們能夠一一做到的,也許其他的父母親也能夠做到。
我覺得,對孩子的教育實際上是父母的一種觀念和意識。楊文的教子理念值得們做父母的去借鑑。
春天已經在我們不經意時鋪滿了紅花綠樹,生命的成長和交替也是眨眼間的。讓我們翻開這本書,看看楊文的故事,然後重新開始做父母吧,不要在孩子長大了以後,才後悔自己沒有做好,也不要責備年幼的孩子,他們的一切,都可能是我們給予的呢。

父母的使命

大地上的生命來源於父母親,父母親肩負著把孩子養育成人的使命。
我們不僅僅是要給他們飯吃,還要給他們豐富的精神,不僅僅是要愛他們,還要懂得如何去愛,不僅僅是要他們加快腳步,還要給他們指點光明的前程,不僅僅是要他們努力地去學習,還要能夠做他們成長時期的同學和導師。

農民工的堅強

有一個農民工被建築工地上的鋼管穿透了胸腔,他被搶救了過來以後人們問他,是什麼讓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最終挺了過來,這個純樸的農民工說,是因為他一直想著家中剛剛才會走路的女兒。

大地上充滿母性

大地上充滿了母性。女人的身上男人的身上都有母性,母親僅僅是母性的代表。
母性使我們不肯隨便地丟棄手中的果皮、塑膠瓶,母性衍生了人間的親情、愛情和友情,母性使大地上的生命生生息息。
母性也使我們羨慕那些優異的母親,願意從她們的身上學習做母親的經驗。
楊文平日對兒子說得最多的是一句話是:“注意安全,早回家。”我也總是在孩子走出家門以後為他祈禱平安。回家,是孩子每天的路程,也是他們人生的路程,是回到我們教育和生存的根本上。讓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不厭倦地重複這句話吧,它已經是天下父母最虔誠美好的心愿了。
一生中,我們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算起來並不多,很快地,他們就會長大成人,離開我們去為自己生存。所以一定不要急切地逼著孩子長大,孩子還不願意去做的事情,要對他說明利害,讓他理解為什麼要去做,並且幫助和鼓勵他去做。在與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要多想一些解決的方法,一時解決不了,就沉默一會兒,然後再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
要耐心地等待孩子經歷一個個成長的過程。在一二年級時非常粗心的孩子,到了三年級可能就細心起來了。孩子的粗心,是由於他的思維還不完整,他的一部分腦細胞,還處在發育之中。這幾天頑皮得讓人心煩的孩子,一兩個月以後,可能突然就懂事了起來,他的一些神經功能已經能夠互相制約了

精神外遇

事件背景

李蔚紅:精神外遇
冬天的一個下午,剛剛下過了一場鬆軟的雪.旎旖便從一片銀白的天地間走到了我家.她在一所音樂學院裡教漢語課,現在學校里已經放了寒假.她有了很多空下來的時間。一年多沒有見面了,她的兩鬢間竟然閃出了幾根銀髮,使我忍不住伸手就想為她採下來。

旖的相關介紹

“你不要采它,采了它還長出來。”旖對我說。
我還是堅持著為她采了下來。我說白髮看著就使人老。我看著旖的眼睛,那裡面還有著孩子一樣生動清純的神采,睫毛也還是長長密密的,永遠是個美麗女人的樣子。旖永遠像她的名字,從我認識她就是這樣。我們在安靜的房間裡坐下來。

旖的傾訴

“見見面,說話真好。這些日子我覺得無聊極了,沒有什麼感興趣的事情,每天就是翻翻晚報,做做家務,心裡總像空洞著缺少點什麼。”旖總是什麼話都對我說,雖然她年長我兩歲,但是她比我率真的多,也女性的多,她的苦惱多,她的好感,她的生活認識,甚至她的隱私,她都願意信任地說給我。
我聽著她的傾訴。我知道她只要對人說完了就會好一些的。一個人在訴說自己的時候也是在重新經歷和認識自己訴說的事情。訴說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和非常有用的。
“我這些日子,還喜歡上了一個人,但是我們彼此都很自重,生怕引起誤會。我們一直是一般地交往。這個人你肯定認識。你說我該怎么辦?我的好幾個同學現在都有了情人!你說要是你你該怎么樣?”旖說完了她最想說的話以後問我。

情感矛盾說明

我像是明白了旖心裡空洞的原因了。旖是一個對人熱情的人,但從來不是一個隨便的人,而是一個自尊和要求真實感情的人。她有一個她滿意的丈夫和家庭,但是這並不是說她就不會喜歡上別人的,或者是並不是說她不應該喜歡上別的人。這個世界上有那么多好的東西,適合我們的東西,我們為什麼就只能愛一樣或者是一種,再不能愛上別的呢?

我的訴說

這些日子裡,我正在讀一些性學方面的書籍,想對性學研究的發展情況有一些了解。在性學的研究領域裡,學者們已經基本上認同了這樣的觀點:性是一種自然的正當的需要,性的所有的方式,只要是自由的,不傷害別人的,就應該被理解被寬容。我把這些觀點也說給旖聽,我說她有自由地與她喜歡的人交往的權利,不管是有婚姻的還是沒有婚姻。每個人都有這種權利。我們為什麼要躲避自己喜歡的人躲避自己真心的快樂呢?難道一個人走進了婚姻,就不能再愛世界上更優秀的人,更好的事物了嗎?

旖的開心

旖聽了我的話很高興。她像是得到了一種行為的理論依據,心裡的由於和不快一下子讀散盡了。她開心地笑,問我是不是也有什麼喜歡的人。她說她從小就從父母那裡接受傳統教育,她接受的傳統教育太多太深了,它們足以淹沒她的一生,以至於在她感覺到對身心的一些約束、危害時,都不知道該怎么拒絕。她經常稍一越軌又馬上會責備自己,有類似犯罪一樣的感覺。
旖的開心和真誠感染著我,我說我也是很想愛一個人的。能愛上一個人和被別人愛都是一種幸福。我說我已經不是觀念的問題,大概是生理問題。

有關錯誤的解釋

“生理問題?你有什麼生理問題?”旖極為驚訝,像是我在說著不孕症和愛滋病一樣,她長長的密密的睫毛都跳動了起來。但是自始至終,她的驚訝里都透漏著一種由於她不知道我的狀況而對於我的急切的關心。
我趕緊對她說清楚,我說我只是有一種潔癖。我剛才說錯了,這不是生理的問題,而是一種心理的毛病。我從小就不喜歡跟男人有身體的接觸。可能是我在上國小的時候,經常看到一些大男人在路邊隨便地站著撒尿的關係,並且有一次由於沒有防備而看得很清楚。我以後一直就有一種又髒又怕的感覺。
旖彎著身子大笑起來,她指著我的鼻子說根本不是什麼心理問題,而是佛洛依德情結。等我再說我一直都是喜歡“精神外遇”,比如讀書,從書中發現一個現實中不存在但是絕對比現實中的男人都可愛的人的時候,她有笑我是柏拉圖,要不就是神經病,是傻子瓜子。她不停地比喻著我笑話著我,但是我知道她的意圖里沒有一點傷害。她只是想以此來改正我。
我們說完了笑完了,旖便要走了。她說她要去買一件迎接春天來的新衣服,她身上的衣服太舊了,太不時尚了。她揮著手,說女人與女人做朋友的感覺真好,彼此都想著盡力地給給予而從來用不著防備什麼。然後就腳步輕盈地在我的視野里走遠了。

我的發現

沿著在暖暖的陽光照耀下已經開始了水汪汪融雪的路走回家,我突然又來了神經病。我有了一種發現,也有了一種疑慮。我發現人都是經常有著孤獨感和空虛感的一種生物,每一個人都排解不掉這種感覺。也正是這種感覺使人需要心靈的親近和充實,需要夥伴和愛人。每一個,在不同的生活中,都是多多少少地有一些精神嚮往的。有許許多多的艱難、貧乏、勞苦無助、壓抑、困惑的日子裡。我們最需要的就是一個朋友,一個愛人,一個能夠真心地來傾聽、理解、寬慰,甚至一起分擔生活重量的人。就是在愉快的時候,在有成就的時候,在想盡情歡樂的時候,我們也希望有一個人來分享生活的喜悅和美感。但是現實中總沒有這樣的一個合適的真實的人。
我們經常感覺到我們的婚姻里沒有這樣的人。
我們的家庭里沒有這樣的人。
我們已有的愛情里沒有這樣的人。
我們怎么苦苦尋找也沒有這樣的人。
這樣的人也許只能是有求必應無所不能的上帝。但上帝早已被證明是沒有的,那么我們就只能無奈地仰賴“精神”了。

精神依託

只有精神是精美、廣泛、寬厚、沒有局限、不令失望的,是一些可以隨意地在想像中根據需要組合出來的象徵物。有些時候這些象徵物表現為一本書、一件可以全身心投入的事情,有時候是一個經常被我們崇拜的人、或者就是顯示中某一個某一件事物身上的某一部分。
精神讓我們感動甚至激動,讓我們在仰望那總是頭頂上的天空,讓我們本來是深懷著許多慾念的心竟然非常安靜或者是即使突然地充滿了快樂的餘年心靈也無比無比的乾淨。讓我們覺得我們應該不斷地去做更多更多的事情,來完美生活和我們自身,我們其實還很不行很不行的。

精神外遇的解釋

一個人的精神嚮往如果在現實生活里碰巧遇到了具體的對象,找到了真實的感覺,那么這種精神嚮往就可以叫做精神外遇了。如果精神外遇不那么寬泛,僅僅表現在愛情方面,與異性有著關係,那么這種外遇就可以說是婚外遇的一部分了。
精神外遇就是你隨時可以愛所有你喜歡的人,你想愛的人,你組合的人。只要你是以理性為基礎的,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這種外遇就可以免受現實的破壞而永久生存。
精神情人是永遠不會讓人失望的。

最後闡述

在我們的一生中,一直有著愛與被愛的渴望。這種渴望有時候是很強烈的,很想得到滿足的。對大部分人來說,施愛和獲得愛都是一種存在的表現,是本能的一種欲望,也是個人能力、價值和精神的實現,是人生的一種成功。這種渴望的原因來源於人類尚存的生物性。在普遍的生物世界裡,生命的完成,就在於基因能夠延續下去,而基因的延續就在於尋到配偶和交配成功。
在性研究的領域裡,人們已經意識到了性是一種自然功能了,已經認可了人應該有權利表達自己性的本質了。但是在社會的習俗上,在既定的婚姻和家庭中,人性的自由依然還是有限的,是需要條件和時間來實現的。
在各種因素互相規定、制約著的社會生活里,我們經常接觸到自己內心的一些真實的需要,但是從來都不敢把他們直接地說出來。
比如,我們敢說我們也需要外遇嗎?
我們敢說我們愛上了婚外的某一個人了嗎?
也許,我們今天敢於對朋友說了。
也許未來的人類終會有這樣的生活。

大地上的母性

一直在看的書

李蔚紅:大地上的母性
一位叫楊文的母親,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和兒子一起成長》。
連續幾個春天的夜晚,我一直在看這本書。窗外的春風時而寂靜無聲,時而揚著沙塵掠過大地。周圍的那些楊樹、柳樹和朝陽處的野草,都一天天地新綠了起來,在天地間漲滿了生命的氣息。
這是一位母親和兒子的故事,他們用愛心、熱情以及科學的方法、艱苦的努力,把平凡的人生編織得如此感人和優異。
很多的地方讓我涌下了眼淚。
我像是從頭學著重做了一遍母親。

教育孩子在於父母

每個孩子都來自父母。父母親給予了孩子自己的基因,也給予了孩子成年以前的家庭環境、感情、認知以及行為方式。這些給予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基礎。可以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就像有什麼樣的土地和種子,就會長出什麼樣的植物一樣。所以教育孩子的根本在於教育父母。
從孩子的誕生到現在,楊文一直在與孩子一起學習著、成長著。

紡織女工時的楊文

在楊文是一個紡織女工的時候,她就掐著自己的手腕抵禦著走夜路的恐懼,發誓要考上大學。為了複習功課,她早晨三點就起床。她後來真的實現了自己的這一理想。她也把自己的這種精神傳給了兒子。兒子六歲的時候,她又去了英國學習。帶著對兒子和家人的惦念,她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成為中國第一位國際兒童英語教師學會的會員。十年以後,兒子夏楊又在英國的一所中學裡,用半年的時間通過了A-level考試,被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錄取。四年以後,夏楊又獲得了全額獎學金,成為了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實驗室的博士生。而在兒子成長的過程里,楊文夫婦創立了已經擁有兩萬多人的山東英才職業學院。
兒子和母親,甚至還有父親都如此優異,除了他們都有著相同的人生精神,還在於他們有一個溫暖、堆滿了書籍的家庭,他們能夠在細微的生活中接受教育,科學地安排自己的人生。

楊文的回憶

楊文在書中一一地回憶了這一些。她說他們家有三隻都喜歡讀書的“老鼠”,他們互相影響,她一步步地培養起了兒子讀書的習慣,父親則教會了兒子幽默地面對人生的種種壓力,而他們夫婦的人生卻是由於兒子的出生開始改變的。

楊文的禮物

在那些物質生活不很富足的日子裡,他們能夠把一個藥盒也當成玩具;從一本本舊書中,發現一筆筆人生的精神財富。從英國回來的時候,楊文沒給孩子和家人帶什麼像樣的禮物,而是帶回了整整八大箱子舊書。那是她吃著自製的三明治,喝一瓶涼開水,去舊書市場“淘金”掏出來的。在他們家的飯桌上,剩下的總是大家公認的最有營養的食品,一塊炒雞蛋,一塊肉片,因為他們都不捨得吃,都想讓對方多吃一點。
楊文有很多切實的教育理念。她說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教育父母開始。做父母親的不僅要愛孩子,更要會愛孩子。

楊文的認識

她認為父母要做孩子成長的示範者、教育者和提供者。做孩子的示範者,就是在朝夕相處的家庭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來影響孩子。就必須不斷地加強自我修養,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實施自我教育。做孩子的教育者,就是不僅要關注孩子的課業成績,還要重視孩子的道德品質、心理發展及行為習慣。父母的這個“教育者”角色,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完成的。做孩子的提供者,就是為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質和優異的精神。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一個寬鬆的環境,順應孩子的天性,在寬容、指導中,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她還把自己給予孩子的愛,分成了三種:無私的愛、科學的愛和推出的愛。無私的愛,就是一切從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出發,不把家長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科學的愛,就是要依據孩子的特點,培養孩子的德商、智商和情商。推出的愛就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楊文的十大戒律

她總結出了教育孩子的“十大戒律”:
不要把小孩子當成大人來要求,把大孩子當成小孩子來管束;
不要把“聽話”作為好孩子的唯一標準,給“調皮”貼上壞孩子的標籤;
不要為孩子包辦代替一切事情,讓孩子失去學會長大的機會;
不要把父母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學不會為自己的選擇而負責;
不要強化孩子的缺點,拿自己孩子的弱點和別的孩子的優點做比較;
不要當眾羞辱孩子,對孩子施以語言的暴力;
不要對孩子百依百順,讓孩子受不得半點委屈;
不要讓課業負擔充斥孩子的所有時間和空間,把考出高分當成孩子的唯一生活目標;
不要捂上孩子的眼睛和嘴巴,讓孩子這也不許看,那也不許說;
不要捆上孩子的腳和手,讓孩子這兒也不許去,那兒也不許摸。

楊文的兒子

現在,她的兒子夏楊在劍橋本科畢業後,又成為了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實驗室(MRC-LMB)的博士生,這個實驗室是當年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實驗室,奠定了現代分子生物學乃至整個生命科學的根基,在全世界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
楊文還認為,她做母親,不僅要燃燒自己,照亮孩子人生的道路,也要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更多人的人生。
父母親的心懷和境界,就是孩子成長的世界。
四年的學業結束以後,夏楊的面前鋪開了兩條光明的道路,一條是接受一家國際投資銀行百萬年薪的聘用,一條是跨入實驗室的大門攻讀博士。他選擇了後者。他像母親一樣,在選擇中放棄,去追求自己的最好和最好的自己。

讀楊文的書有感

讀楊文的這本書,我竟然發現我們在很多問題上,對孩子進行的教育都是相同的。我們都認為家庭對於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認為生活是一種大教育,它包容了孩子能夠學到的所有知識。我們也認為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懂得愛的孩子,才會學習,才能領悟天地間的大道理。由此我也相信,天下所有孩子的成長都是有規律的,我們可以像看一個鄰家的女人和男孩一樣,來看楊文和她的兒子,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可以為她們祝福,也可以學習她們的一些生活方式,她們能夠一一做到的,也許其他的父母親也能夠做到。
我覺得,對孩子的教育實際上是父母的一種觀念和意識。楊文的教子理念值得們做父母的去借鑑。
春天已經在我們不經意時鋪滿了紅花綠樹,生命的成長和交替也是眨眼間的。讓我們翻開這本書,看看楊文的故事,然後重新開始做父母吧,不要在孩子長大了以後,才後悔自己沒有做好,也不要責備年幼的孩子,他們的一切,都可能是我們給予的呢。

父母的使命

大地上的生命來源於父母親,父母親肩負著把孩子養育成人的使命。
我們不僅僅是要給他們飯吃,還要給他們豐富的精神,不僅僅是要愛他們,還要懂得如何去愛,不僅僅是要他們加快腳步,還要給他們指點光明的前程,不僅僅是要他們努力地去學習,還要能夠做他們成長時期的同學和導師。

農民工的堅強

有一個農民工被建築工地上的鋼管穿透了胸腔,他被搶救了過來以後人們問他,是什麼讓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最終挺了過來,這個純樸的農民工說,是因為他一直想著家中剛剛才會走路的女兒。

大地上充滿母性

大地上充滿了母性。女人的身上男人的身上都有母性,母親僅僅是母性的代表。
母性使我們不肯隨便地丟棄手中的果皮、塑膠瓶,母性衍生了人間的親情、愛情和友情,母性使大地上的生命生生息息。
母性也使我們羨慕那些優異的母親,願意從她們的身上學習做母親的經驗。
楊文平日對兒子說得最多的是一句話是:“注意安全,早回家。”我也總是在孩子走出家門以後為他祈禱平安。回家,是孩子每天的路程,也是他們人生的路程,是回到我們教育和生存的根本上。讓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不厭倦地重複這句話吧,它已經是天下父母最虔誠美好的心愿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