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李英傑,女,1976年8月出生,博士,河北地質大學資源學院教師,副教授。
2007年到
河北地質大學工作,主要從事火成岩與大地構造方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2014-2016連續三年獲得校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稱號。
2017年獲得河北省模範教師稱號,
獲得2017年度河北地質大學教師標兵稱號,
2019年被評為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首批圖幅地質填圖科學家。
2020年《中國科學報》等國內重要報刊報導迪彥廟蛇綠岩帶和前弧玄武岩組合的發現,產生了較大影響。
因其事跡感人突出,2016年被《中國科學報》人物周刊報導。
2017年、2020年兩次被評為河北省模範教師。
2021年獲評河北省“最受關注的科技創新人物”,
河北地質大學首屆“山海學者”稱號,
河北省地質學會第十屆理事會成員。
2021年12月,李英傑教授當選河北省科協第十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2021年12月,李英傑老師地質學教師團隊入圍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2022年2月,李英傑地質學教師團隊成功入選教育部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2022年3月8日,經河北省自然科學學會研究會推薦,李英傑教授榮獲“河北省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2022年8月,經河北省地質學會推薦,中國地質學會評審,李英傑教授榮獲“第三屆優秀女地質科技工作者獎”榮譽稱號。
2024年4月,受邀擔任《地質力學學報》期刊副主編。
已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地質意義的原創性成果。新發現內蒙古迪彥廟SSZ型蛇綠岩帶和洋內弧前弧岩石組合;首次明確中亞造山帶東段晚古生代發生了洋內初始俯衝作用;首次厘定出一套較齊全的古造山帶洋內初始俯衝岩石組合。該成果被中國地質調查局選為中國華北區地質調查典型成果。基於該成果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SCI期刊論文8篇,出版專著3部。
研究方向
岩漿作用與地球深部過程
個人經歷
2010年,李英傑帶領學生奔赴內蒙古西烏旗野外,開始承擔中國地質調查局1: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這一開始,竟然再沒有停下來。
10多年來,她先後主持中國地質調查局區域地質調查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曾先後到巴基斯坦、內蒙、河北、山西、廣西、貴州等地開展地質勘查工作;通過師生共同努力,出色完成了一項項科研成果。
2018年7月,團隊的野外新發現被中國地質調查局選為中國華北區地質調查典型成果,她應邀參加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在錫林浩特召開的“興蒙造山帶關鍵地質問題研討暨二連–東烏旗項目成果交流野外現場會”,作了會議主題報告,並帶領全國區調專家約100餘人對他們的新發現進行了野外觀摩、學習和推廣。
李英傑承擔的科研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學生實踐和全面成長的平台。她每年都要吸收20-30名左右本科生和研究生參與項目。每次出發前,她都要做精心的準備,無論室內還是野外講課,她都力求講解和實踐結合,和當前的科研項目結合,和所學的理論課結合,使講解更加系統和生動化,激發了學生們對地質的熱情。她帶領學生出野外時都要帶上投影儀,白天,這位女老師帶領一大群身著迷彩服的大孩子們跋山涉水,開展野外地質路線調查,採集岩石標本;晚上,她也不覺得疲憊,認真總結野外的認識和存在的問題,打開投影儀,和學生們圍坐在一起,去分享新的地質發現,去糾正學生們容易犯的錯誤,指導第二天的工作思路。
在李英傑的影響下,跟隨她出野外的學生也十分敬業和勤奮好學。有一位男生在野外登山的時候傷到了腳趾,因為擔心老師知道了不允許他上山,就悄悄包紮了傷口,接著走完了考察路線,還背回了大量的珍貴的地質標本。連續幾年,她的科研團隊培養了學生求真務實、吃苦耐勞和努力拚搏的作風,部分學生在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中獲得“鑽孔編錄”一等獎、“野外地質技能競賽”一等獎等,或者科研院所、地質隊,受到了很高的評價,很快成長為單位的技術骨幹。
因其教學和科研成果突出,先後被評為河北地質大學優秀教師、2014-2016年,連續三年被評為河北地質大學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河北地質大學教師標兵、河北省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在肩負繁重的教學工作和項目野外工作情況下,帶領團隊始終本著求真務實、嚴謹踏實、勇於挑戰地學前沿課題的宗旨開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地質意義的原創性成果,尤其是首次發現和填繪出了迪彥廟蛇綠岩帶和前弧玄武岩組合,查明了迪彥廟一帶古亞洲洋洋內初始俯衝的岩石組合和層序特徵,初步建立了其年代格架,揭示了洋內初始俯衝作用與岩漿源區的內在聯繫,首次提出古亞洲洋東段初始俯衝模型,明確中亞造山帶東段早石炭世發生了洋內初始俯衝作用,填補了中亞造山帶東段前弧玄武岩系野外識別空白,對中亞造山帶東段晚古生代構造演化和國際板塊初始俯衝機制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創造性地從蛇綠岩的完整層序和岩石組合的角度對中亞造山帶東段蛇綠岩進行系統的野外識別、發現、追索和室內研究,突破了長期以來對蛇綠岩認識和研究中“蛇綠岩殘缺不全,發育不完整”的誤區,實現了在中亞造山帶東段不斷揭露出蛇綠岩完整層序與齊全岩石組合的突破。並詳細識別和研究蛇綠岩中的花崗質岩石的成因和形成時代,為蛇綠岩俯衝過程岩漿作用提供了較精確的年代學限定。該成果被廣泛套用於相關的國內外地調、科研等單位,促進了我國大洋板塊地層學研究,為古造山帶洋內初始俯衝研究提供了範例。
2020年《中國科學報》等國內重要報刊報導迪彥廟蛇綠岩帶和前弧玄武岩組合的發現,產生了較大影響。
科研成果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502211、內蒙古西烏旗迪彥廟蛇綠岩的年代學、地球化學及大地構造意義、2016/01-2018/12、25.2萬元、已結題、主持。
2.中國地質調查局區調項目、12120114064201、內蒙古1:5萬哈臘特(L50E013022)、高堯烏拉(L50E013023)、哈拉蓋圖牧場(L50E014022)、海勒斯台(L50E015022)幅區域地質礦產調查、2014/01-2017/12、640萬元、已結題、主持。
3.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D2013403005、內蒙古西烏旗蛇綠岩地球化學研究、2013/03-2015/05、5萬元、已結題、主持。
4.河北省科技廳科技計畫重點項目,12276709D、中亞成礦帶東段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找礦研究、2012/06-2014/06、50萬元、已結題、參加(排名第二)。
5.中國地質調查局區調項目、1212011120711、內蒙古1:5萬高力罕牧場三連(L50E018018)、六一二礦(L50E019018)、薩如勒圖牙生產隊(L50E020017)、哈日根台幅(L50E020018)區調、2011/01-2015/04、640萬元、已結題、主持。
6.河北省科技廳科技計畫項目、11277106D、加權特徵分析在多金屬找礦預測中的套用研究、2011/03-2012/12、10萬元、已結題、主持。
7.中國地質調查局區調項目,1212011120701、內蒙古1∶5萬沙日勒昭(L50E021017)、太本廟(L50E021018)、迪彥廟(L50E022017)、多爾博勒金和熱木(L50E022018)幅區調、2010/01-2014/05、640萬元、已結題、副項目負責(排名第二)。
科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972061,內蒙古迪彥廟蛇綠岩帶前弧玄武岩組合及其成因,67萬,2020.1-2023.12,在研,主持
2.中國地質調查局專題填圖項目,DD20190004,北方山系東段蛇綠構造混雜岩和石炭-二疊系專題填圖,2019.01-2021.12, 210萬元,在研,主持
所獲榮譽
2022年3月,被河北省婦聯授予“河北省三八紅旗手”稱號。
2022年8月16日,獲得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屆優秀女地質科技工作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