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發(醬香之父,高級工程師)

李興發(醬香之父,高級工程師)

李興發(1930-2000),貴州仁懷市茅台鎮人,茅台鎮著名的“勾兌大師”。1951年茅台酒廠成立,李興發開始進入茅台酒廠當工人。1955至1986年任茅台酒廠副廠長。1965年在四川瀘州市召開的全國第一屆名白酒技術協作會上,時任茅台酒廠技術員的季克良宣讀了用科學理論總結整理的李興發科研小組科研成果《我們是如何勾酒的》,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各廠家代表的高度重視。李興發科研小組首次確立了茅台酒的“醬香、窖底、醇甜”三種典型體。完善了茅台酒的傳統生產工藝,使其勾兌工藝更科學,為白酒香體鑑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了白酒行業提供了規範、科學的評比標準,被評為高級工程師。李興發的傳人傳承大師獨特勾調技藝和現代先進科學技術,創立李興發酒廠,並締造了幽雅醬香九暹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興發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30年
  • 主要成就:茅台酒廠終生名譽廠長
    貴州省總工會、貴州省經委授予 “貴州省職業道德先進標兵”稱號
    國務院頒發工程技術突出貢獻榮譽證書
    貴州省頒發優秀質量管理工作者稱號證書
    貴州省人民政府頒發茅台酒生產特殊貢獻榮譽證書 
  • 出生地:貴州仁懷市茅台鎮
  • 代表作品:《我們是如何勾酒的》
人物簡介,主要成就,個人經歷,名師高徒,醬香革命,大師軼事,李興發酒廠,鑄造創舉,媒體評價,醬香之父,國酒勾兌大師,

人物簡介

李興發,貴州仁懷市茅台鎮人,生於1930年,貴州茅台酒三種典型體——“醬香、窖底、醇甜”的發現者、一代勾兌大師、中國貴州茅台酒廠有限責任公司技術顧問、茅台酒廠原技術副廠長,人稱“中國醬香之父”,於2000年8月13日逝世。李興發師承中國白酒一代宗師鄭義興[10],同時也是貴州茅台酒廠名譽董事長季克良的老師。[2]
1965 年,在四川瀘州召開的全國第一屆名酒技術協作會上,時任茅台酒廠技術員季克良宣讀了用科學理論總結整理的李興發科研組的成果《我們是如何勾酒的》論文,引起了大會的強烈反響和各廠家代表的關注。從那以後,全國掀起了“勾兌”的熱潮,各個名白酒廠根據各自產品的香味、特點,運用茅台酒廠這一新技術,明確地分出了醬香、濃香、清香、米香、兼香五大香型,推動了當代酒類生產的發展和質量的提高。也正是因為這一發現,李興發成為繼鄭義興之後,茅台酒歷史上的又一位宗師
郝建秀看望世界醬香之父李興發郝建秀看望世界醬香之父李興發
李興發膝下兒女一共十一位, 嫡傳他釀酒技藝的只有他的九女兒——李明英。李明英不僅繼承了幽雅醬香的秘方,更傳承了李興發多年在國酒茅台的釀酒技藝。
李興發的弟子游利林回憶說:“以前仁懷的醬香型白酒一年才生產幾百噸,自從他老人家發明這三大典型香型以後,現在仁懷的醬香型酒的產量可達10幾萬噸。”

主要成就

時代背景
茅台酒傳統工藝傳承千年。解放前的茅台酒生產以“華茅”(成義燒坊)、“王茅”(榮和燒坊)、“賴茅”(恆興燒坊)為主,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了三家燒坊,成立了茅台酒廠,由曾先後任原三家燒坊名師鄭義興任酒師兼生產技術指導員,使茅台傳統釀造工藝得以繼承並由李興發、王紹彬、季克良、許明德、汪華等人傳承至今。[5]
國酒文化城李興髮雕像國酒文化城李興髮雕像
新中國成立後,1951~1952年三家燒酒坊通過公私合營的方式,合併為國營茅台酒廠。華茅老闆華問渠祖上即為貴州政商兩界的要人,解放後華問渠作為統戰對象曾擔任貴州省商業廳副廳長。賴茅的老闆賴永初後來擔任貴州省第四屆政協委員會委員,在任期內去世。公私合營後,國營茅台酒廠的技術副廠長鄭義興,就曾是賴茅的掌火師(釀酒師)。鄭義興後來又培養出得意弟子勾兌大師李興發。
1958年“大躍進”中,在“高指標”的影響下,茅台酒的生產陷入重數量輕質量的誤區,一些傳統的生產工藝被篡改,茅台酒產量猛增,質量下降,當年產623噸,次年產820噸,1960年生產912噸,三年共產2355噸,比前6年增長1.2倍,然而不合格茅台酒大大超過合格率,後來只得作為紅糧窖酒處理。
這期間,由於連續三年自然災害,縣內糧食大幅度減產,茅台酒原料奇缺。為保證茅台酒生產,1960年,仁懷縣內黨政幹部和糧食部門幹部職工背著大米走村竄寨兌換紅糧外,並通過省主管部門從畢節、銅仁、黔東南、貴陽、遵義等專州的部分縣調入紅糧58.5萬公斤,通過中央糧食部從四川江津調入35萬公斤,保證了當年生產。此後連年從四川調入補缺。
李興發生平概述李興發生平概述
茅台酒在此期間得到了長足發展。副廠長李興髮根據1963年第二屆全國評酒會議的結論,深刻總結了多年來的經驗教訓,發現了醬香、窖底香、醇香三個典型酒體,並用這三個典型酒體按適當比例勾兌調配,命名為“醬香型”白酒。這個研究成果,是茅台酒科技史上劃時代的飛躍,成為現代茅台酒生產的質量標準。
1961年至1965年,茅台酒總產量達到1530噸,年均產量306噸。1963年外貿機構建立後,茅台酒外銷劃歸外貿部門經營。1966年至1970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產量比前期下降,這5年總產茅台酒1435噸,年均287噸。
李興發擔任政協貴州省第六屆委員會委員李興發擔任政協貴州省第六屆委員會委員

個人經歷

1956年4月29日 鄭義興、王紹彬、李興發任茅台酒廠副廠長。
1965年12月 遵義地委下文,由李興發、余吉保、張興忠、楊志彬、杜安明5人組成中國共產黨茅台酒廠委員會。
1959年5月 茅台酒廠副廠長李興發出席貴州省工業、交通、建築系統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
1965年7月 茅台酒廠技術委員會成立,楊仁勉為負責人,委員有李興發、劉同清、鄭義興、何光榮、王恆義、毛光才、楊志彬、王紹彬等。
1972年4月 茅台酒廠黨委換屆選舉,王建強任書記,常委李興發、劉同清、張善樂、竇衍昌、齊建禎。
1980年10月 貴州省輕工業廳發給李興發500元獎金,獎勵他探索出貴州茅台酒三種香型構成的成果。
1983年12月 以李興發、季克良、許明德等組成的茅台酒廠質量管理小組成立。
1986年10月 在法國舉辦的第十二屆國際食品博覽會上,“飛天牌”貴州茅台酒獲金牌獎。這是茅台酒第三次獲國際金獎。茅台酒廠舉行“茅台酒三奪國際金獎”紀念會,全廠職工參加。會上,省輕紡工業廳為30年工齡以上的老員工頒發了榮譽證書。省政府給為茅台酒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李興發、許明德頒發了特別榮譽證書和每人獎金800元。
1991年3月6日 省輕紡廳通知,按省政府黔府任〔1991〕3號文通知,季克良任貴州茅台酒廠廠長(副廳級),李興發任貴州茅台酒廠技術顧問(副廳級)。
是月8日 省輕紡工業廳廳長楊啟雲在全廠中層以上幹部會上宣布黨政領導班子組成人員:鄒開良任茅台酒廠黨委書記(副廳級),季克良任廠長兼黨委副書記(副廳級),李興發任廠技術顧問(副廳級)。
1996年3月26日 貴州省總工會、貴州省經委授予茅台酒廠“貴州省職業道德先進集體”稱號;李興發、許明德被授予“貴州省職業道德先進標兵”稱號。
茅台酒廠領導班子及辦公室人員合影茅台酒廠領導班子及辦公室人員合影
1998年5月25日 李興發不再擔任董事職務。
2000年8月13日 貴州茅台酒三種典型體——“醬香、窖底、醇甜”的發現者、勾兌大師、中國貴州茅台酒廠有限責任公司技術顧問、茅台酒廠原技術副廠長李興發逝世。

名師高徒

李興發——生於1930 年,他是茅台酒產地仁懷人。1952 年,三家茅台酒廠合併成地方國營貴州茅台酒廠,22 歲的他進入茅台酒廠,在出酒班當學徒。跟的師傅就是鄭義興,雙方訂立了師徒契約。鄭義興老酒師說他的悟性極高,他呢,也沒有使老酒師失望,很快學會了茅台酒釀造過程中的一道道複雜工藝。可他還不滿足,到了1964、1965 年,在國家輕工業部主持的兩次科研活動中,已經是生產副廠長的李興發,擔任了科研組長。他一頭扎進了平時就痴迷的茅台酒勾兌技術中。
李興發工程技術特殊津貼證書李興發工程技術特殊津貼證書

醬香革命

在茅台,在中國白酒行業,李興發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一座里程碑。這個人物的標本意義顯而易見,即:成功地劃分了茅台酒香型的三種典型體——醬香、醇甜和窖底,並將茅台酒命名為醬香型。
作為在國營茅台酒廠成長起來的第一代大師級釀酒師,李興發的成就顯然是和那個時代茅台酒廠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作為中國國酒的茅台,1935年紅軍四渡赤水時曾用它療傷,1949年開國大典用它宴請四海賓朋,1958年毛主席要求茅台搞它一萬噸……從國家元首到開國元勛,從地方要員到一般工人,都急切地想把茅台酒產量搞上去。
但是,茅台酒本身工藝複雜,生產全憑酒師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感覺,而每個酒師的經驗和感覺又各有不同。這就意味著,生產出來的茅台酒存在著各種不同的風格,質量也會出現忽高忽低的狀況。這引起了那些對茅台酒懷有特殊情感的開國元勛們的極大關注。
尋找到一個統一的標準解決這些問題,成為這一時期茅台發展首先要解決的時代命題。
解題的人就是李興發。
據李興發的徒弟——如今茅台集團副總經理呂雲懷回憶:有幾年,李興發幾乎成天泡在酒庫里,一隻大手上,吊著十數個小酒杯,裝了不同年份、不同輪次的茅台酒,勾兌、品嘗,再勾兌、再品嘗……如是反覆,然後把結果記錄在一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不管是誰,只要遇到了李興發,準會被叫住,嘗上三四杯調好的酒,如果說不出個子醜寅卯,就休想走掉。
他通常一天要嘗取五六十壇酒,最多一天要品嘗上百壇。很多次,他因勞累過度而暈倒。後來的茅台酒廠黨委書記兼廠長鄒開良回憶說,有一次,李興發甚至在品酒的過程中吐血。
李興發家人回憶說,為了保持勾酒時的靈敏味覺,李興發對自己的要求近乎不近人情,作為貴州人,生活中卻不吃辣椒、醋等刺激性食物,僅就蔬菜蘸點醬油
1964年,在保持這種幾近走火入魔的狀態4年以後,一個寒夜,李興發從家裡帶了三種酒,興匆匆地趕到駐廠工作組宿舍。當他把三種酒讓三位專家品嘗,三位專家異口同聲地認為三種酒的口味不一樣。
於是,他分別為它們取名,醬香味好,口感幽雅細膩的稱為“醬香”;用窖底酒醅釀烤,有突出窖泥香味的稱為“窖底”;香味不及醬香型但味道醇甜協調的稱為“醇甜”。
後來,這三種香型被證實為構成茅台酒香型的三種典型體。香型的確定,為茅台酒實現質量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經驗豐富的李興發由於缺乏文化知識,卻苦於無法科學系統地表述他的科研成果。那時的茅台,職工絕大部分來自農村,沒什麼文化,無人能解李興發的苦惱。再到後來,又開始了文化大革命,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以後,茅台職工的學歷結構才得以顯著提升。
1964年,在周恩來總理關心下,茅台酒廠分來了一對大學生情侶,他們是茅台酒廠的第一批發酵專業大學生,男的名叫季克良,多年以後成為茅台集團董事長。
大學生的到來,讓李興發的問題迎刃而解。
1965年,在四川瀘州市召開的全國第一屆名白酒技術協作會上,時任茅台酒廠技術員的季克良宣讀了用科學理論總結整理的李興發科研小組科研成果——《我們是如何勾酒的》,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各廠家代表的高度重視。
1965年下半年,輕工部在山西召開的茅台酒試點論證會上正式肯定了茅台酒三種典型體的確立和醬香型的命名。
有資料顯示:茅台酒的分型,是白酒界一場革命性的巨大變革,並成為中國白酒香型劃分的雛形。後經周恆剛等酒界泰斗的悉心研究,1979年全國白酒評酒會上明確了中國白酒劃分為五種香型——醬香、濃香、清香、米香、其他香。之後,這場中國白酒業掀起的技術革新熱潮繼續深入發展,香型更加豐富。
這其中,後來成為茅台酒廠終生廠長的李興發功不可沒。

大師軼事

再看一段茅台人津津樂道的傳奇——
在1960年初,長達4年的時間裡,釀酒師李興發成天泡在酒庫里,一隻大手上,吊著十數個小酒杯,裝了不同年份、不同輪次的茅台酒,勾兌、品嘗,再勾兌、再品嘗……如是反覆,然後把結果記錄在筆記本上。他通常一天要嘗取五六十壇酒,最多一天要品嘗上百壇。原茅台酒廠黨委書記兼廠長鄒開良回憶說,有一次,李興發甚至在品酒的過程中吐血。
為了保持勾酒時的靈敏味覺,身為貴州人的李興發,一直拒絕吃辣椒、醋等刺激性食物,僅就蔬菜蘸點醬油。
1964年,在保持這種幾近走火入魔的狀態4年以後,並無太多文化基礎的李興發終於發現了構築今天茅台酒香味的香型密碼:醬香味好,口感幽雅細膩的稱為“醬香”;用窖底酒醅釀烤,有突出窖泥香味的稱為“窖底”;香味不及醬香型但味道醇甜協調的稱為“醇甜”。
李興發的故事,只是千萬個茅台人的典型縮影,也是映射“茅台精神”的生動個例。
李興發,茅台人稱“勾兌大師”,他因確立了茅台酒三種典型體和醬香型的命名而聞名。李興發成天泡在酒庫里。一隻大手上,吊著十數個小酒杯,裝了不同年份、不同輪次的茅台酒,勾兌、品嘗,再勾兌、再品嘗……如是反覆。通常一天他要嘗取五六十壇酒,最多一天要品嘗上百壇。
為了保持勾兌酒時的靈敏味覺,作為貴州人,李興發生活中卻不吃辣椒、醋等刺激性食物,僅就蔬菜蘸點醬油。然而,李大師有個奇怪的嗜好:以芝麻糖、花生糖作下酒菜。
李興發對此情有獨鐘,多年保持了這一習慣。每當枯燥、繁複的勾兌品酒工作之餘,他會摸出一把芝麻糖、花生糖之類的雜糖,或者餅乾也行。嚼一顆芝麻糖,小酌兩口茅台酒。據他說,以這些雜糖下酒,真茅台酒的話會越吃越香,而假茅台酒則會越吃越苦。

李興發酒廠

在醬香型白酒的發展史上,“李興發”三個字本身就是一座里程碑。醬酒香型的確立和三種典型體“醬香”、“窖底”、“醇甜”的發現,正是由時任茅台酒廠副廠長的李興發在1965年最早提出的。香型的確立,為實現醬酒的質量穩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中國醬酒的香味和工藝標準化、規模擴大和品質提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李興發酒業(即李興發酒廠,指的是李興發酒業有限公司)這家以其名字命名的酒廠系大師後代傳承其畢生收藏的極其珍貴的醬香原漿和釀造技藝秘笈而成,李興發大師的後人承父之志,傳承醬香,並締造了醬香之巔的幽雅型醬香型白酒九暹酒。“傳承大師釀酒技藝,釀造萬里飄香瓊漿”國家酒類質量檢驗專家吳天祥博士曾給予九暹酒高度評價。

鑄造創舉

李興發,人稱“勾兌大師”,1951年入茅台酒廠,曾任副廠長30年,出色完成了“茅台酒儲存條件”、“儲存期中酒質量變化和勾兌的規律”等科研任務和收集了200多個酒樣,親自品嘗了4500多個酒樣,分析了近萬個數據,創造性地歸納和總結了茅台酒醬香體、窖底體、醇甜體3種典型體,奠定了科學勾兌茅台酒的基礎。權威專家們對此評價:“是釀造史上破天荒的創舉。”

媒體評價

醬香之父

《工人日報》也曾在“共和國六十年茅台六十年群像故事”系列報導中這樣描述李興發:“在茅台,在中國白酒行業中,李興發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一座里程碑。”這個人物的標本意義顯而易見,李興發被稱為“醬父”當之無愧。[6]

國酒勾兌大師

李興發(1930-2000),茅台鎮人,人稱“勾兌大師”。1951進入茅台酒廠當工人,他因確立了茅台酒三種典型和醬香型的命名而聞名。
茅台酒傳統的勾兌方法是大壇酒勾小壇酒,酒齡長的勾酒齡短的,產什麼酒就勾什麼酒。全憑酒師的經驗,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不同批次的成品質量並不完全一致。李興髮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對兩百多種不同輪次、不同酒齡、不同味覺的樣品酒進行了數千次品嘗,進行了標準酒樣分析,不同酒齡酒樣分析,勾酒典型體酒樣分析及其成分變化分析,最後歸納,得出三種典型體酒,即醬香體、窖底香、醇甜體。
在確立三種典型酒體之後,李興發又按不同比例,採取任意、循環、淘汰等勾兌方法進行數百次勾兌,掌握了茅台酒的勾兌規律,勾兌出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豐滿,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風格獨特,酒質完美的茅台酒。根據其獨特的芳香,李興發將它命名為“醬香型”白酒。
1965年,國家輕工業部在山西召開茅台酒試點論證會,正式肯定了茅台酒三種典型酒體的確立和醬香型的命名。李興發的發現是白酒生產的一大進步,推動了酒類生產的發展和質量的提高,同時也為全國各種評酒活動提供了比較具體、規範、科學的評比標準,是對中華民族酒文化的重大貢獻,權威專家們評價:“是釀造史上破天荒的創舉”。
李興發任副廠長多年,並被聘為全國醬香型白酒顧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