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劍

李紫劍

當代武術界的傳奇人物,創立軌跡拳,他用人體運動規律和力學原理對傳統武術進行了高度的抽象和簡化,將博大精深、繁冗複雜的武術變得大道至簡。

傳統武術門派眾多,學了多派武術的李紫劍很快發現:很多招式叫法不同而實際大同小異,於是加以歸納、抽象、合併、簡化,結合人體運動規律最終簡化為平圓、立圓、斜圓的基本軌跡,無論手法、腿法、身法都基於平立斜三類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紫劍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省鞏縣人
  • 職業:武術家
  • 主要成就:對武術做了系統的簡化並創立軌跡拳
  • 性別:男
介紹,批鬥,中篇,下篇,尾聲,

介紹

軌跡拳學創始人---李紫劍
中國的河南省,地域廣闊,物產豐富,人傑地靈。古時就“中原”的稱謂,這很可能源自當時純樸的民眾,他們誤把河南當作中國的中心了。時至今日,某些曾到過河南旅遊的外國人都會講一句類似“不到長城非好漢”的不成文俗語——不到河南非中國,我想這多半也是來自對歷史的傳承。在這當中,河南人民對於中華武術的繼承、發展所做的貢獻更有其非凡突擊的一面,功不可沒。就傳統武術而言,眾所周知的中國乃至世界最具影響的兩大武術派系——少林與太極的源產地,就是河南省;而今最具中國特色的有著深刻內涵的武術典範——軌跡拳學即誕生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河南省鞏縣一個叫竹林的小山村---鞏義市竹林鎮,其創始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在武林界有“狂生”之譽的李紫劍先生。
軌跡拳創始人:李紫劍軌跡拳創始人:李紫劍
著作:《狂生談拳錄》
上篇:苦難中的機緣
那是中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的1968年,只有18歲的李紫劍,由於所謂“家庭出身”問題,被淪為“階級敵人”。那年李紫劍正在讀國中一年級,被迫終止了學業,離開心愛的學校,被迫接受改造教育,同村裡的其他勞動力一起出工幹活。面對突如而來的打擊,真令他百思不得其解,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當時的他,身高不足一米半,體重不過50斤,用“身單力薄、弱不禁風”來形容其在文革初期體質狀態,這絕不過分。但作為“階級敵人”,李紫劍卻不得不聽從分配。用先生回憶那段艱辛的經歷的話來說:“上山採石、下地扛糧、餵豬放羊、看山護林,幾乎山村裡的所有的農活,全被我幹了個遍。”上山採石,年少力小的他與壯勞力同抬200餘斤的石塊,無數次步履蹣跚地跌倒在崎嶇不平的山間小道上,弄得頭破血流;獨自搬扛100多斤的糧包,無數次被累倒在半途中,氣喘吁吁。可是人們出於政治上的原因,對於這個還帶著幾分孩子氣的“政治犯”,卻很少流露出絲毫的同情與憐憫;然而更有一些別有用心之徒,以語相譏,對他進行惡毒的中傷與侮辱。可以說,以目相望,無言以對便是對他最好的禮遇。
身體上的傷病折磨,意志上的無情打擊,都時時刻刻地摧殘著李紫劍那顆涉事之初的心靈。但是對於所有的這一切,他都能做到極限地承受與忍耐。唯有一件事最使其感到心痛不已,甚至差一點把他逼上絕路,那就是禁止他讀書學習。
李紫劍自幼出生於教師世家。他不但在學前就已經掌握了不少文化知識,而且在校其間更是讀書入迷,對學習有著他人所不及的興趣。儘管其只有國中半年的學歷,“數學只學了有理數”,但就當時他所掌握的知識而言,已經達到了高中生的水準。當年與其同屆學生共53人,卻唯有他一人沒有受過正規的高中教育。每當提及此事,先生總是黯然失神。確實這是一種難以言表的苦澀。

批鬥

那是在養豬改造過程中發生的一次批鬥。革委會把李紫劍留放在一個離村較遠的偏僻的山凹里,餵養6頭母豬,每頭豬的日飼料只給2兩。為了把豬的肚子添飽些,李紫劍不得不起早貪黑空著自己的肚子,漫山遍野地給豬覓食。每當夜靜更深之時,他便把從家裡偷偷帶過來的書本,拿出來進行自學,算是從精神上給自己一種賴以生存的寄託吧。然而好景不長,竟有那么個人,三更半夜冒著墜崖丟命的危險“專程視察”豬場,把聚精會神讀書的李紫劍抓了個正著。第二天,他的勞動就被一位老貧農所取代,不同的是,每頭豬的日飼料卻一下子漲到1斤2兩!
大約過了兩個月的時間,革委會才把李紫劍給抓起來批判。當時的一個當權者在會上大放決詞:“作為階級敵人,人民尚且給你一條改造自新的道。放著好好餵豬不做,卻去讀什麼孔老二的書!你再回頭看看人家餵的豬,膘胖體壯;你李紫劍餵的豬呢?皮包著骨頭!階級敵人就是階級敵人,時刻不忘搞破壞 !李紫劍聽了這翻話,頭腦嗡地一聲,意識里只剩下兩個字“完了”。沒有想到的是在革委會成員輪流發言中,有一位出身貧農的老者卻說了這么一句話:“我相信紫劍不是沒有好好餵豬。要是早一點多給豬加些料,他也能把豬餵起來的。”要知道革委會中貧下中農說話的所占的分量,就是這句話,使用得李紫劍免受遊街示眾之苦。
面對這種非人的待遇,為了免遭不公正的迫害,李紫劍想到了逃。他要遁跡山林,逃往湖北省的神農架,因為他從書中知道那是一片原始森林,沒有人煙啊!由於當時的野外生存能力實在是太差,李紫劍只在桐柏山中藏身十來天。
再後來他又想到了死。就在其即將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一位經常與他一同幹活的老貧民制止了他。為了使他心中有一絲光亮,重塑對生的渴望與信心,老人借著對李紫劍進行再教育——每天到他家向其匯報工作的機會,向李紫劍傳授竹林武功。當然,這種功夫的學習也是在暗中秘密進行的。“只有在夜深之時,在老師不足6平米的坑前,我才感覺到自己像一個人”。現今先生回憶起當初拜師學藝的日子來,無不感慨地說。
這位貧農出身的老人家便是李紫劍的第一位恩師——李福占先生,他是竹林武功的主要傳人之一。三年後,福占老師把李紫劍偷偷地推薦給了竹林村功夫最好的李庚老師。
去庚師家學武,仍須入夜之後,因為一旦被他人發現,不但自身難保,還會殃及兩位老師。山村裡的人家住很分散,到庚師家要翻山越嶺,有3公里的路程。山勢陡峭,路寬不過半米。更有一段緊貼懸崖,一失足就可能永遠也上不來了,遇到了雨天和雪天,只能是手足並用爬將過去。那時候山裡的狼有的是,所以山里人很少走夜路,單身夜行實為大忌。李紫劍夜行之時經常看見成群的狼在離他不遠的地方,嗷聲嗥叫,然而卻沒有襲擊過他一次,庚師說他命大。實際上,李紫劍在那時早已把生死置於了度外。試想,一個人對生活的厭惡已經到了想用死來解脫的程度。那么,他還怕些什麼呢?
隨師學藝的四年是李紫劍終生難忘的歲月。不論颳風下雨,老師每晚都點亮一盞油燈,默默地坐在燈下等待他的到來。兩位恩師不但使他重塑起對生活的動力與勇氣,傳授了他一門古老而實用的武功,而且在有意無意中改變了他的命名。憑著高於常人的功夫,李紫劍重新找回了離他遠去的自信,以不屈不撓的毅力同不公的命運做殊死地抗爭。從社會的最低層,硬是憑頑強的自學,於1974年擠進久違的學校大門,站在了三尺講台之上。
在接下來的一個又一個的行業當中,李紫劍所取得的驕人成績則更是有目共睹,這些就連在文革期間對他進行大肆迫害的人也都不得不承認。李紫劍認為,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始於老師教其習武的那一天。
“感謝老師,因為他們,我才有今天!如今,我的兩位恩師均已作古,安息在遙遠的地方,可是老師點亮在窗前的燈盞,至今依舊照耀在我的心間!”對於老師所予以的恩情,先生始終念念不忘。

中篇

艱辛的探索
竹林古稱“教師窩”,原因就在於數百年來竹林“里人素嗜武”,且以武技聞名於世。李福占、李庚兩位老先生即是竹林武功的正宗第十七代傳人。當年兩位老師納李紫劍入竹林武功之門的時候,不僅為了挽救一個青年人的生命,而且更對他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有一天他能把封塵多年的竹林武功發場光大。為此,老人們不但把竹林四大看家拳(古傳心意拳、六合拳、張陽拳、通背拳)並同器械之用,盡心竭力傳授給他;而且把竹林武功中諸如《八大勁功》這樣幾乎近於失傳的功法與秘訣,也做了傾囊相授。在常人看來,對竹林武功有著全面傳承、造詣深厚的李紫劍,滿可以守著祖上的這份“績業”安安穩穩地過日子了。可是,他恰恰沒有這樣做!
李紫劍在學拳之初,感覺到什麼樣都是新鮮的,可是,越往後學覺得似曾相識的內容就越多。到1978年後,他確實認定各種拳法翻來覆去不過就是那么幾下,充其量這些招術只是在方位、手型、名稱等方面做點手腳,以此不同作為門派間的區別罷了,
為了從本質上對武術進行揭示,免受雜事的擾亂。1985年李紫劍決定拋棄一切公職,潛蹤深山致力於武術專門研究。當時周圍的人們對其此舉議論紛紛,有人說他是瘋子,有人說他精神不正常,而地方上的領導也曾多次找他話,曉之以理洞之以情一再挽留;商界的朋友則表示,只要他別進山,有財大家共同發!然而,無論是世俗的說長道短,還是知己的呵護關愛,都沒有動搖了李紫劍那顆痴武之心。
李紫劍的深山研武可不是我們在影視上所看到的“藝術”修行,而是一種半工半讀的辛苦勞作,這樣可以自己解決吃飯的問題。他帶著一二十個學生,早晨在林子裡習武練功;白天則是炸山掄錘採礦。頭一年條件最苦,所有的勞動工具都是他從村里借了2000塊錢買的,住的只是些石棉瓦搭成的窩棚,冬日裡融化的雪水有時都會滴濺到床鋪上的。第二年,李紫劍又往深山裡開拔,住在了別人遺棄的舊屋中,這就算條件的最好改善了。
除了幹活教學之外,對於李紫劍而言,剩下只是對武術的思考與研究。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中,李紫劍開始了其艱難武術探索。首先,他蒐集了不同門派的各種功架多達三兩千,然後把它們逐一重新畫到紙上,反反覆覆地進行比較分析、歸納整理,最終定型了二三十個基本的架式結構。就這樣,武術功架真知浮出了水面。現今我們在軌跡拳學當中所看到的酷似不能再簡單的大形,就是源於李紫劍無數個日夜的辛勤工作。大形的確立,使得他對傳統武術的科研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又是無數個夜以繼日的勞動,在對大形的變化——動作運動路線類比與研究後,李紫劍又發現了武術研究的新大陸:所有招式動作的變化無一不是各種圓運動的作用結果。通過再三思考,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出發,他把拳學相對運動的模式定義為軌跡。至此,紛繁複雜的武術運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簡化,同時大形和軌跡也構成了解剖拳學運動的兩大基本科學出發點。
在艱辛創拳工作完成之後,本應有苦盡甘來的感覺。可是對李紫劍而言,心情則越發的沉重。因為他的創造和發明在很多的方面是對傳統武術經典內容的否定,他感覺到自己正在拆“中國武術界千百年來賴以寄託心靈”的神台,自己無異於一個千古罪人!他對自己氣憤到了極點,發瘋似的把足有半人多高的手稿大摞大摞地往火堆里扔,打算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付之一炬之後退出武林。慶幸的是,這被他的學生和朋友們發現了,眾人連搶帶奪,對他進行極力阻止,多方勸慰。其中他的一個朋友這樣對他說:“現在你還不能停下來,一旦你停止研究退出武林,沒有人會相信你這是為了維護傳統武術的。人們一定會說,這個瘋子瘋到頭兒了,就他那兩把刷子還想和傳統武術比高低呢?這不,你看他灰溜溜地下台了,沒臉見人了吧!”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李紫劍,“的確,學術的法庭歷來只承認成功的英雄,我又不是沒有實力,為何要自尋其辱呢?與其三緘其口,何不大聲而疾呼!”

下篇

傳燈
作為過來人的李紫劍,深知求學道路的艱辛與坎坷。當他立志把自己的事業和“傳道授業解惑”聯繫在一起的時候,“讓學生超過老師”的信條便一直駐留在心中。這不僅是李紫劍對其家教的傳承,更是緣於恩師點燃在他心頭的那盞不滅的風燈。
李紫劍對武術的傳播可以最早追溯到他出師之後的1976年,不過,真正的公開授武是從 1983年開始的。那時村里組建武館,開展的是免費教學,主要目的在於維護社會治安。身為一館之長的李紫劍僅以社會治安承包費為回報,來養家餬口。白天他忙於指導學生進行武術訓練,半夜三更還得查崗巡邏。時值中國武術的大潮,遠近十里八村的青年後生幾乎全成了他的學生。弟子多了,名聲大了,然而這一切並沒有使得李紫劍有任何飄然的感覺。言傳身教是他始終奉行的教學方式,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則是他武術教學最為本質的特色。多年來他從未讓別人代過一節課,也從未因私事耽誤過學生的一堂課。
1993年,正在深山研武的李紫劍被地方上的幹部(也是他的學生)強行“拖”回竹林,這些人感到自己的老師受的苦實在是太多,不能再讓他這樣幹下去了。當時他們開著兩輛“東風”汽車,帶了好幾個人,一見面不容分說,便是一聲令下“搬家回村”,硬是把李紫劍與學生的被褥往車上扔。就這樣軌跡拳學從深山中走了出來,同年開始全國招生。最初的竹林武術館設在村委會所在地,宿舍只有二十幾個床位。由於李紫劍的二次出山,求學者絡繹不絕,經常是50—60個人擠二十多個床位。在竹林會堂建成之後,武館也跟著遷往那裡,不過擠宿的情況仍沒有得到改觀;相反,實在是學生太多了,有的人不得不花高價住招待所。基於當時的這種狀況,1996年李紫劍毅然決定自籌資金,建一座新的竹林武術館。今天有幸去竹林武術館的人,所看到的那排二層樓結構的主體建築,就是當年李紫劍出資34萬元人民幣修建而來的。可以說那一年他把自己家的箱底都倒空了。為了進一步完善武館的配套設施,他一面授武一面積累資金。錢一到位馬上就請建築隊來施工。又歷經三年八次的修繕,終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武館全貌。算將下來這座竹林武術館共花去了他近60萬元。然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李紫劍在武館的歸屬上,竟不要國家一分錢財把自己嘔心瀝血的勞動成果劃在了集體的名下。現今武館所屬的地契與產權依舊保留在竹林鎮政府。
河南鞏義竹林武術館衛星圖河南鞏義竹林武術館衛星圖
李紫劍自1983年專職武術以來,可謂身經百戰。當年一些高手、冠軍的拜師帖和入門證依舊可以在他的書桌內尋到。這些人初來竹林之時,目的就是要把“老李”乾倒,可誰也沒有想到自己卻被“老李”給放倒了。於是乎他們轉投師門,再鑄爐藝,對此先生認為那只不過是自己暫時略勝一籌,而這些高手屈尊求教、不恥下問、胸懷坦蕩的品質與精神更是值得學習的。十年的耕耘,由先生躬身執教過的軌跡拳弟子不下三千餘人,陳鶴!、浙江金華的邵發明等人。
武術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經濟的推動。若以武術真知的傳播做前提,其運作絕對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如今的武林界就偏偏滋生了一種武賴大師,他們利益薰心,憑空捏造一些所謂的神功絕技,胡說什麼隔空打人、目光制敵,以偽科學偽學術來禍害武林。這不但使得廣大武術愛好者盡受坑蒙拐騙之苦,更使得有良知的武人蒙羞。面對魚龍混雜的武術大市場,先生不由得拍案而起,以筆為戈,痛伐流毒之弊。雖曾遭惡人流言之中傷,但先生仍臨危不懼,依舊如故。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軌跡拳學不但在大面積群體性推廣上得到了社會的公認,而且這門拳學先後經數十位武術名家的驗證,著名太極拳大師吳文翰先生曾言:“老李的軌跡拳學是一部世間少有超越流派的拳學字典。”另外,軌跡拳學還經過了十多位醫科大學畢業生及十多位體育專科大學生的體認、分析和實驗。其結果是一致確認:方法先進,結構合理,設計科學,效果確實。然而,又有誰曾想到這門以現代科學為指導的武術經典竟險些“自焚於襁褓中呢?”

尾聲

的確,先生作為一個平凡的人,卻在武術的研傳上取得了非凡的業績。這除了當年老師的引導與教誨外,更離不開他孜孜不倦的追求和鍥而不捨的拼搏。此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如今,先生在武術研究上仍是“上下求索”,力求使軌跡拳學日臻完善;而在教書育人之上依舊是那樣忠於職守。
聽先生的內心獨白——
舉一盞小小的風燈,
守候在風雨夜;
捧一片如水的愛心,
等待著遠方的人。
願化身為一盞路燈,
照亮你前進的路。
願化為一縷陽光,
溫暖你冰涼的心。
在你寂寞的日子,
可聽見我的呼喚?
我站在日月的邊緣,
等著遠方的你來。
莫嫌我衣衫襤褸面容憔悴,
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黎明前我燃燒了自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