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點病

李紅點病

主要為害葉片,果實也可受害。葉片染病,初生橙黃色近圓形病斑,微隆起,病健部界線明顯,後病葉漸變厚,顏色加深,其上密生暗紅色小粒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器。

李子紅點病(Plum red spot)也稱之為李疔病,是目前李子園比較普遍的病害,在我國北方各地李樹園區均有發生,在稠李(Prurus pudus L.)也足常見的病害之一。該病害可引發3早期落葉,造成樹勢衰弱,影響果實的品質與產量。2010年在黑龍江省尚志市帽兒山李子園內發病率達70%以上,嚴重影響到果農的經濟收人。該病害在雲南、四川等省也常有發生,是四川盆地李樹上主要病害。

基本介紹

  • 別稱:李子紅點病
  • 常見發病部位:葉片,果實
  • 常見病因:以子囊殼在病葉上越冬
  • 常見症狀:初生橙黃色近圓形病斑,微隆起
症狀,病原,防治方法,加強果園撫育管理,藥劑防治,

症狀

秋末病葉多轉為深紅色,葉片捲曲,葉面下陷,葉背突起,並產生黑色小粒點,即子囊殼。子囊殼埋生在子座中。嚴重時,葉片病斑密布,葉色變黃,常早期脫落。果實染病,果布產生橙紅色圓形斑,稍隆起,無明顯邊緣,最後病部變為紅黑色,其上散生許多深紅色小粒點。病果常畸形,易提早脫落。
李子紅點病危害李樹及李屬植物的葉片和果實,病原菌侵染葉片發病初期在葉面上產生橙黃色、稍微降起的圓形小斑點,邊緣與健部界線清晰,隨著病斑的擴大.顏色逐漸加深,病部葉肉也隨之加厚,其上密生暗紅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後期葉正面凹陷,背面凸起,上面產生許多黑色小粒點為病原菌的子囊殼,內含有大量子囊孢子,病害發生嚴重時,幾乎每個葉片布滿病斑,葉片變紅黃色,呈捲曲狀態,引起早期落葉(圖1)。果實被侵染時,也在果面上產生橙黃色圓形病斑,病處先期隆起水腫,邊緣不清晰,後期皺縮,其上散生黑褐色小點,果實呈畸形,生長不良易脫落,不能食用。

病原

由李疔座黴菌[Polystigmarubrum(Pers.)DC.]引起,屬疔座霉屬(Polystigma),黑痣菌目(Phyllachorales),子囊菌門(Ascomycota)菌物。無性型為Polystigmina.Rubra(Desm.)Sacc.分生孢子器主要生在葉面,7一8月成熟,埋生於子座時,近球形、扁球形,器壁橙紅色,直徑110~320umσ分生孢子線形,無色透明單胞,彎曲,大小24~60umX0.5←1μm。子囊殼葉背面生,10一11月成熟,近球形.殼整紅褐色,頂部具明顯的乳頭狀突起.散生.埋生於子座內,直徑128-272μm。子囊倒棍棒形.內含8個子囊孢了,無色,大小70~89μmX10~13μm。子囊抱了無色透明,單胞,直或微彎.長橢園形、網杜形,大小10-14μmX3~4μm。
以子囊殼在病葉上越冬,翌春開花末期,產生大量子囊孢子,隨風雨傳播。分生孢子在侵染中不起作用。此病從展葉期至9月中旬均可發病,多雨年份或雨季發病重。
病原菌以於我殼在病洛葉和洛果上潛伏越冬,第2年開花末期,病原茵的子囊破裂,散發出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隨風、雨傳播到葉片上為害.7月中下句達到危害高峰。此病從展葉盛期到9月均能發生,尤其在雨季發生嚴重。分生孢子器於7-8月成熟,分生他子在侵染中不起作用。10一11月一直到葉片節死後,子囊殼才能成熟。由於各地氣溫不同.降雨量不等,發病時期存在差異。黑龍江哈爾濱、尚志等地區6月中旬開始發生,7月中旬達到高峰,四川地區一般6月開始發病,7月中、下旬達到高峰。李子紅點病在雨季及通風透光不良的園內發病較重,一般李子落花後至硬核前的,多雨年份發病重;反之,千早年份發病輕。

防治方法

加強果園撫育管理

(1)加強果園管理,低洼積水地注意排水,降低濕度,減輕發病(2)清除初分染源,冬季徹底清除病葉、病果,集中深埋或燒毀。
李子紅點病由於沒有再侵染,因此徹底清掃果園,把病葉、病果集中起來進行深埋或燒毀是行之有效的防病方法:秋季翻地,春刨樹盤,減少侵染來源:適時合理修剪.使樹體通風透光良好。除初分染源,冬季徹底清除病葉、病果,集中深埋或燒毀。低洼積水地注意排水,降低濕度,避免果園土壤濕度過大。

藥劑防治

萌芽前噴5度石硫合劑,展葉後噴0.3~0.5度石硫合劑;開花後(5月中下旬)和發病前噴1:1:160的波爾多液,有比較好的預防效果:如果發現李子園發病也可噴65%代森鋅400~5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每隔10d噴一次,共防治2~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