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積霖:字常然,號雨荷。1974年生於青海省樂都縣。 l997年畢業於青海省師範大學美術系,師從於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張立辰先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積霖
- 出生地:青海省樂都縣
- 出生日期:1974年
- 畢業院校:青海省師範大學美術系
藝術簡介,作品賞析,
藝術簡介
李積霖:字常然,號雨荷。1974年生於青海省樂都縣, l997年畢業於青海省師範大學美術系,師從於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張立辰先生。現為青海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海東地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樂都縣美術家協會主席。其作品多次入選省、市及全國展覽,並多次獲獎,個人藝術成就在省內外多家媒體報導。
妙悟者不再多言
文/著名國畫家雷甲壽
初識積霖,是他考入張立辰先生研修班後,一次偶然在我工作室聊天中,發現他在古陶瓷、古書畫、古玉器等方面有相當的鑑賞能力,方知他研究古物鑑定近二十年了。在北京這個繁蕪複雜又浮躁的城市,據說飄著數以百萬計的標榜“書法家”、“畫家”、抑或是“藝術家”的人。清高、博學、有境界是普通老百姓對藝術家的認識,而很多標榜藝術家的人在不斷的打破和再打破著人們對藝術家的期許,尤其是在社會空前浮躁,藝術又過分燥熱的今天。
《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個細節我到現 在仍然記憶深刻:項羽學術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面對項梁的斥責,他的回答很豪放:書是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引用這個事件是想說:很多書畫家就象項羽一般,不肯竟學。剛略知其一二就離開,去大肆宣傳自己,去背著畫桶猶如小商販般的走街串巷。中國書畫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藝術門類,捨棄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習,就如緣木求魚。然而正當一些人拚命折騰的時候,積霖卻在家裡一遍又一遍的圈點著古書,安靜的浸淫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里。積霖喜歡讀漢史、明史、喜歡中國古典哲學思想,更喜歡系統研究新時期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紅山文化的古玉,喜歡追尋魏晉南北朝原始青瓷產生的源流,喜歡宋元青花瓷產生到明清五彩、鬥彩、粉彩之冠的研究。旁雜廣博的修煉,塑造了今天很有繪畫潛力的李積霖。
積霖在張立辰先生門下系統研習傳統,又加以自己對寫意畫的體悟,以墨法和空白巧妙的經營,逐步的摸索自己的藝術語言,他的花鳥畫用筆厚重、凝鍊、高古清雅之致益彰,別具一番情趣。從整體畫面來看,他較好地掌握了傳統筆墨技巧,而且在盡力展示自己的筆墨特徵,用筆沉穩中見靈動,輕重疾徐運用恰到好處,用筆用墨到位,而且不死板,在章法布局上十分注重線、形及黑白的平面構成,使畫面充滿勃勃生機,並給人以現代感。積霖把寫意花鳥畫的精華部分巧妙移置到他所偏執般熱愛的寫意人物畫當中,在他所表現的聖潔、肅穆、有古老神秘靈秀深厚的淨土中的藏族人物形象中完美的得到了運用。積霖的人物畫筆墨語言冷靜而沉著,有著寫實畫家特有的理性,運用皴擦與積墨相結合的方式,乾澀毛糙的肌理在大面積的墨塊中暈染開來,獲得一種光色迷離閃爍的效果。在人物面部刻畫上,他則利用層層積染的積墨表現出了藏民們肅穆、冷峻、善良、樸實或幸福的表情。其作品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背後,是積霖內心深處保持著對真實、善良、美好理想的不倦訴求,並且始終追求在作品中發散出細膩深遠的詩意。
積霖非常珍惜自己現有的努力成果,尤其他的每張作品正如他所言,每張作品都是我的孩子,我無須去再次干涉已經有了生命的作品,我不能望子成龍。所以我願潛心踏地的去修煉,漫漫的去妙悟其中的真諦。可以說,藝術水平的高低,水漲船高,積霖還很年青,有這份虔誠追求非常難得,腳下的路還很寬很高,希望他永遠保持現有的這種心態,不謀那種名氣很大,畫卻很一般的人。所以古人云:“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慮;二曰善讀書以明理境;三曰卻早譽以幾遠道;四曰親風雅以正體裁。具此四者,格不求高而自高矣。”前賢幾句話寫在此文之後,與積霖共勉。
豐富、充沛的心眼與畫風
——李積霖畫作小識
文/著名國畫家雷甲壽
初識積霖,是他考入張立辰先生研修班後,一次偶然在我工作室聊天中,發現他在古陶瓷、古書畫、古玉器等方面有相當的鑑賞能力,方知他研究古物鑑定近二十年了。在北京這個繁蕪複雜又浮躁的城市,據說飄著數以百萬計的標榜“書法家”、“畫家”、抑或是“藝術家”的人。清高、博學、有境界是普通老百姓對藝術家的認識,而很多標榜藝術家的人在不斷的打破和再打破著人們對藝術家的期許,尤其是在社會空前浮躁,藝術又過分燥熱的今天。
《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個細節我到現 在仍然記憶深刻:項羽學術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面對項梁的斥責,他的回答很豪放:書是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引用這個事件是想說:很多書畫家就象項羽一般,不肯竟學。剛略知其一二就離開,去大肆宣傳自己,去背著畫桶猶如小商販般的走街串巷。中國書畫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藝術門類,捨棄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習,就如緣木求魚。然而正當一些人拚命折騰的時候,積霖卻在家裡一遍又一遍的圈點著古書,安靜的浸淫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里。積霖喜歡讀漢史、明史、喜歡中國古典哲學思想,更喜歡系統研究新時期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紅山文化的古玉,喜歡追尋魏晉南北朝原始青瓷產生的源流,喜歡宋元青花瓷產生到明清五彩、鬥彩、粉彩之冠的研究。旁雜廣博的修煉,塑造了今天很有繪畫潛力的李積霖。
積霖在張立辰先生門下系統研習傳統,又加以自己對寫意畫的體悟,以墨法和空白巧妙的經營,逐步的摸索自己的藝術語言,他的花鳥畫用筆厚重、凝鍊、高古清雅之致益彰,別具一番情趣。從整體畫面來看,他較好地掌握了傳統筆墨技巧,而且在盡力展示自己的筆墨特徵,用筆沉穩中見靈動,輕重疾徐運用恰到好處,用筆用墨到位,而且不死板,在章法布局上十分注重線、形及黑白的平面構成,使畫面充滿勃勃生機,並給人以現代感。積霖把寫意花鳥畫的精華部分巧妙移置到他所偏執般熱愛的寫意人物畫當中,在他所表現的聖潔、肅穆、有古老神秘靈秀深厚的淨土中的藏族人物形象中完美的得到了運用。積霖的人物畫筆墨語言冷靜而沉著,有著寫實畫家特有的理性,運用皴擦與積墨相結合的方式,乾澀毛糙的肌理在大面積的墨塊中暈染開來,獲得一種光色迷離閃爍的效果。在人物面部刻畫上,他則利用層層積染的積墨表現出了藏民們肅穆、冷峻、善良、樸實或幸福的表情。其作品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背後,是積霖內心深處保持著對真實、善良、美好理想的不倦訴求,並且始終追求在作品中發散出細膩深遠的詩意。
積霖非常珍惜自己現有的努力成果,尤其他的每張作品正如他所言,每張作品都是我的孩子,我無須去再次干涉已經有了生命的作品,我不能望子成龍。所以我願潛心踏地的去修煉,漫漫的去妙悟其中的真諦。可以說,藝術水平的高低,水漲船高,積霖還很年青,有這份虔誠追求非常難得,腳下的路還很寬很高,希望他永遠保持現有的這種心態,不謀那種名氣很大,畫卻很一般的人。所以古人云:“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慮;二曰善讀書以明理境;三曰卻早譽以幾遠道;四曰親風雅以正體裁。具此四者,格不求高而自高矣。”前賢幾句話寫在此文之後,與積霖共勉。
豐富、充沛的心眼與畫風
——李積霖畫作小識
文/評論家馬俊先生
先是看了李積霖的畫展,接著又在電腦上反覆看他傳來的圖片,算是咂摸出了一些感覺。在畫展現場,雖說可以眼見真跡,但亂鬨鬨的現場是很難讓人對自己的諸般感應來一番剝繭抽絲。賞藝之道,我崇尚密會、幽會,而且要慢慢悠悠,既上心又不能太上心,像半睡半醒的貓犬,一旦有什麼動靜,立馬警覺得煥發起能夠遙感的耳鼻。
我看著看著,忽然間大腦的中樞神經感測出的一個信息是:李積霖真正的作品尚在化育之中。在他具有成熟的和風格相對穩定的作品誕生之前,目 前的這些作品,都可以籠而統之地視為他書畫創作的胚胎期。
我所說的“胚胎期”,絕對不是一種基於價值判斷的描述———倘如此,這種說法就會被“直譯”為具有貶義指向的幼稚這層語義,我發明的術語意在對李積霖創作前期的書畫狀態、性質、特點進行一種描述,正像生理學上說“雛體”,決不包含對胎兒的貶抑。
明白了這層意思,我便可以順暢地從李積霖繪畫的“胚胎期”,觀察、分析出若干創作脈絡。
從題材上,李積霖目 前的繪畫創作有這么一些樣式:一類是摹擬前賢在筆墨上的技法,像摹擬八大山人筆下的蘭花、怪石、游魚;一類是著意傳統民間題材,喜歡以粗拙的筆法描繪鐘馗、和合二仙;一類是著眼於類屬胞衣之地的北土畫意、畫境,多表現雪域的藏族或青海的鄉土漢子;一類是南方的畫意、畫境,煙水繚繞,一派迷迷濛蒙中自在自為的南國雨荷、水禽;還有一類是他“戲寫”的繪畫小品,偏重於舊式文人畫的路線,注重即興、隨意、恣縱的筆趣、墨意。
僅就以上如此簡略梳理出來的幾個類型來看,我觸感到了李積霖心眼與畫風的豐富、充沛,其間必以他的漾盪不住的才情為支撐,儘管那才情尚未舒捲自如。
一句話,他沒有過早地規範自己,他想多嘗試一些題材、風格,這些多樣的類型,表面看起來有些繁雜,沒有明晰的主攻方向,但細細考量,作為一位青年畫家,一上手不是只種一種藝果,而是來了一番“間作套種”,暗自揣摩,其中必然隱伏著畫家意在厚積薄發的長遠謀劃。因為意在多方攝取、多方摸索著走一些路子,為此李積霖的藝術面貌便因為多面而疏離了單純與清晰,因為藝術表現的不確定性,而給人預留下對他來日的推測與期待。
以我個人的偏好、趣味,像《秋實》這樣的小品,藤蔓純以草書筆法飄逸纏繞,寥寥數筆,就已綜合了瘦筆、破筆、斷筆來釋放視覺美感,筆斷意連的空間韻致,已經近乎上佳。但我喜愛的,不是他畫的內容,而是如徐青藤水墨筆法一般的那股子疾勁爽利的力道。
我個人更看好像《奶茶飄香》、《月夜》這樣的作品,它們既有著輕盈、雅致的水墨韻味,更有著高原人固有的生命肌理、衣飾、姿態、表情還有與此地相感應的思戀、企慕、超然的宗教情懷。李積霖倘或要臻達未來的藝術大境界,是不能偏離他在這方面的悟性的,不僅不能偏離,還要強化、拓展這一方面的運思與營構。若是將此路作品再做鋪展、延伸,形成系列性的觀照,李積霖的水墨畫必會別開生面。
好在李積霖極為清楚水墨畫的大勢與弱勢所在,知道面對今天新的人文環境,傳統的水墨意識與今人的感覺、意趣融合後,必能開啟新的人物畫表現語言。他對中國美術史極有見地的揣摩,已讓他窺出今人必在水墨人物畫上大有用武之地。需要補充一句,西部藝術里,從民間的鞋墊、衣領袖口、掛飾佩鏈,到宗教藝術里的唐卡、堆繡、酥油花,無不瀰漫著響亮炫目的色彩,將這一元素堂堂皇皇地移植於水墨畫,絕對是傳遞西部神韻所繞避不得的真實所在。期待李積霖在對墨彩的體悟、實踐上,多一些切近高原的大膽探索。
藝術悟性有了,就得用一幅幅畫作實踐自己的藝術眼光和藝術抱負。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喜用淡宿墨,以水墨的墨性、墨意表現大透大厚。從他的藝術履歷里,我不僅感到了他對吳越畫家的傾慕,還看到了他在吳越之地繾綣的屐履印痕。有意思的是,他的名字里的“積霖”二字,就已渴慕著久下不停的雨。鋪開宣紙,淋漓渲染的,仍是滿塘的雨荷,奇絕的游魚。他本不屬於煙水之鄉,但水墨的無邊妙趣,早已彌合了山地與水地的地理間隔。美的創造力這一回已經穿越時空,遙接宋人梁楷的潑墨,一路泅染,一路擦抹而下。這是我欣悅於李積霖畫藝的大端。
但要提醒他的一點是,一時興起的激情還需要一點把控,太過於任情任性,畫面、筆觸、細微處皆會浮泛燥氣,妨礙畫作的整體性之美。
李積霖目 前是放,是漁人極盡最大限度撒開的網。在我靜靜等待他收網的時候,我不意之中見到報端刊發的幾幅美術作品,細辨出那畫上的題跋很有些令人尋味的地方,錄在文末,與李積霖一同玩味……
“今人作書筆致乖張,氣象萎縮,畫亦如之,真唐突大雅也。”
“元明人簡古樸厚,為後來學者所不及也。”
我看著看著,忽然間大腦的中樞神經感測出的一個信息是:李積霖真正的作品尚在化育之中。在他具有成熟的和風格相對穩定的作品誕生之前,目 前的這些作品,都可以籠而統之地視為他書畫創作的胚胎期。
我所說的“胚胎期”,絕對不是一種基於價值判斷的描述———倘如此,這種說法就會被“直譯”為具有貶義指向的幼稚這層語義,我發明的術語意在對李積霖創作前期的書畫狀態、性質、特點進行一種描述,正像生理學上說“雛體”,決不包含對胎兒的貶抑。
明白了這層意思,我便可以順暢地從李積霖繪畫的“胚胎期”,觀察、分析出若干創作脈絡。
從題材上,李積霖目 前的繪畫創作有這么一些樣式:一類是摹擬前賢在筆墨上的技法,像摹擬八大山人筆下的蘭花、怪石、游魚;一類是著意傳統民間題材,喜歡以粗拙的筆法描繪鐘馗、和合二仙;一類是著眼於類屬胞衣之地的北土畫意、畫境,多表現雪域的藏族或青海的鄉土漢子;一類是南方的畫意、畫境,煙水繚繞,一派迷迷濛蒙中自在自為的南國雨荷、水禽;還有一類是他“戲寫”的繪畫小品,偏重於舊式文人畫的路線,注重即興、隨意、恣縱的筆趣、墨意。
僅就以上如此簡略梳理出來的幾個類型來看,我觸感到了李積霖心眼與畫風的豐富、充沛,其間必以他的漾盪不住的才情為支撐,儘管那才情尚未舒捲自如。
一句話,他沒有過早地規範自己,他想多嘗試一些題材、風格,這些多樣的類型,表面看起來有些繁雜,沒有明晰的主攻方向,但細細考量,作為一位青年畫家,一上手不是只種一種藝果,而是來了一番“間作套種”,暗自揣摩,其中必然隱伏著畫家意在厚積薄發的長遠謀劃。因為意在多方攝取、多方摸索著走一些路子,為此李積霖的藝術面貌便因為多面而疏離了單純與清晰,因為藝術表現的不確定性,而給人預留下對他來日的推測與期待。
以我個人的偏好、趣味,像《秋實》這樣的小品,藤蔓純以草書筆法飄逸纏繞,寥寥數筆,就已綜合了瘦筆、破筆、斷筆來釋放視覺美感,筆斷意連的空間韻致,已經近乎上佳。但我喜愛的,不是他畫的內容,而是如徐青藤水墨筆法一般的那股子疾勁爽利的力道。
我個人更看好像《奶茶飄香》、《月夜》這樣的作品,它們既有著輕盈、雅致的水墨韻味,更有著高原人固有的生命肌理、衣飾、姿態、表情還有與此地相感應的思戀、企慕、超然的宗教情懷。李積霖倘或要臻達未來的藝術大境界,是不能偏離他在這方面的悟性的,不僅不能偏離,還要強化、拓展這一方面的運思與營構。若是將此路作品再做鋪展、延伸,形成系列性的觀照,李積霖的水墨畫必會別開生面。
好在李積霖極為清楚水墨畫的大勢與弱勢所在,知道面對今天新的人文環境,傳統的水墨意識與今人的感覺、意趣融合後,必能開啟新的人物畫表現語言。他對中國美術史極有見地的揣摩,已讓他窺出今人必在水墨人物畫上大有用武之地。需要補充一句,西部藝術里,從民間的鞋墊、衣領袖口、掛飾佩鏈,到宗教藝術里的唐卡、堆繡、酥油花,無不瀰漫著響亮炫目的色彩,將這一元素堂堂皇皇地移植於水墨畫,絕對是傳遞西部神韻所繞避不得的真實所在。期待李積霖在對墨彩的體悟、實踐上,多一些切近高原的大膽探索。
藝術悟性有了,就得用一幅幅畫作實踐自己的藝術眼光和藝術抱負。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喜用淡宿墨,以水墨的墨性、墨意表現大透大厚。從他的藝術履歷里,我不僅感到了他對吳越畫家的傾慕,還看到了他在吳越之地繾綣的屐履印痕。有意思的是,他的名字里的“積霖”二字,就已渴慕著久下不停的雨。鋪開宣紙,淋漓渲染的,仍是滿塘的雨荷,奇絕的游魚。他本不屬於煙水之鄉,但水墨的無邊妙趣,早已彌合了山地與水地的地理間隔。美的創造力這一回已經穿越時空,遙接宋人梁楷的潑墨,一路泅染,一路擦抹而下。這是我欣悅於李積霖畫藝的大端。
但要提醒他的一點是,一時興起的激情還需要一點把控,太過於任情任性,畫面、筆觸、細微處皆會浮泛燥氣,妨礙畫作的整體性之美。
李積霖目 前是放,是漁人極盡最大限度撒開的網。在我靜靜等待他收網的時候,我不意之中見到報端刊發的幾幅美術作品,細辨出那畫上的題跋很有些令人尋味的地方,錄在文末,與李積霖一同玩味……
“今人作書筆致乖張,氣象萎縮,畫亦如之,真唐突大雅也。”
“元明人簡古樸厚,為後來學者所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