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短尾蚜

李短尾蚜,學名Brachycaudus helichrysi Kaltenbach,又名李圓尾蚜。屬同翅目蚜科短尾蚜屬的一種昆蟲。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蘇、浙江、四川、遼寧等。寄主有瓜葉菊、金盞菊、西蕃蓮、松果菊、天人菊、桃、李、山杏、杏梅、蘭絨球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短尾蚜
  • 拉丁學名:Brachycaudus helichrysi Kaltenbach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同翅目
  • :蚜科Aphididae
  • 亞科:蚜亞科Aphidinae
  • :短尾蚜屬Brachycaudus
  • 亞屬:Brachycaudus
  • :李短尾蚜helichrysi
  • 命名者及年代:Kaltenbach1843
  • 保護級別:非保護
  • 寄主:杏、李
  • 分布:世界廣布
  • 公約級別:普通
  • 瀕危級別:非瀕危
  • 中國特有:否 
形態特徵,分布與危害,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無翅胎生雌蟲體長1.6毫米,寬0.8毫米,淡黃至黃綠色,無明顯的斑紋。腹管灰褐色,短。尾片灰黑色。有翅胎生雌蟲體綠色,長1.7毫米,寬0.8毫米。腹部色淡,有黑色斑紋。發生規律 1年發生多代,在江浙一帶1年發生10多代,以卵在梅、李等木本植物上越冬。次年春越冬卵孵化、在越冬寄主的新葉、新芽上吸食。5—6月產生有翅胎生蚜,遷往金盞菊上為害。以孤雌胎生方式繁殖,直到10月中旬再回越冬寄主上,產生兩性蚜,交尾產卵越冬。
無翅孤雌蚜卵形。活體檸檬黃色,無顯著斑紋。玻片標本淡色,觸角節Ⅳ、Ⅴ、喙節Ⅳ+Ⅴ、脛節端部、跗節、尾片及尾板灰褐色至灰黑色,腹管淡色或灰褐色骨化,頂端淡色未骨化,其餘與體色相同。表皮光滑,弓形構造不顯。氣門圓形開放,氣門片大型淡色。前胸有緣瘤。中胸腹岔無柄。體背毛粗長、頂端鈍,腹面長毛尖銳。額瘤不顯。觸角有瓦紋。喙粗大,端部達中足基節,節Ⅳ+Ⅴ圓錐狀,有原生剛毛和次生剛毛。足粗短,光滑。腹管圓筒形,基部寬大,漸向端部細小,光滑,有淡色緣突和切跡。尾片寬圓錐形,有曲粗長毛。尾板末端圓形。生殖板淡色。

分布與危害

該蚜主要在春夏季群集為害金盞菊植株,以吸食汁液為害,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開花。

防治方法

(1)種植時遠離栽種薔薇科植物如梅、李等園地,減少越冬蟲源。
(2)保護利用天敵如瓢蟲、草蛉、食蚜蠅等。
(3)在早春花木發芽前用清水沖洗枝幹和芽部,把越冬卵和初孵若蟲沖刷掉。清除周圍雜草。
(4)化學防治 在金盞菊上發生之初,選噴殺滅菊酯2000倍液,或殺螟松1000倍液或50%辛敵乳油。每隔10—15天噴1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