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直(文博研究員李直)

李直,男,1936年7月1日生,是一名文博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直
  • 出生日期:1936年7月1日
  • 職業:文博研究員
  • 性別:男
特點,縱情高歌新時代,譜寫文博新篇章,貢獻,其它,

特點

1973年,是李直人生的轉折點,37歲的他被調入縣文教科從此與文博結緣。半生的舞台生涯從此畫上了句號,斂起歌喉開始譜寫文博新篇章。
年輕時代,李直從縣級文藝團體,進入到省級歌舞劇院。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文藝表演的事業中去,大展歌喉,歌唱共產黨、歌唱新時代、歌唱新生活,塑造了很多生動的舞台藝術人物形象。正當舞台生涯如日中天、藝術道路越走越寬的時候,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劫難。於是,他收斂歌喉,放棄了他心愛的演藝事業,走上了陌生的文博崗位,從零點起步、奮發學習、刻苦鑽研、愛崗敬業,對依蘭歷史文物的徵集、保護、考證做了大量的工作。對博物館的建設和出土文物的陳列展出,對宣傳歷史擴大依蘭的知名度,做出了突出貢獻,成了文博戰線的一名優秀工作者。

縱情高歌新時代

1936年7月1日,李直出生在依蘭鎮朝陽村。上國小時趕上了好時光,偽滿國倒台了,日本鬼子被趕跑了,八路軍解放了依蘭,那時可是“解放軍的天是藍藍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全城沉浸在翻身喜悅的解放之中,街上經常有秧歌隊、街頭劇演出。各機關團體、街道都排演文藝節目。耳濡目染,使他非常羨慕,甚至也躍躍欲試,機會終於來了,學校排演童話歌舞劇《蜜蜂與鱉蟲》,老師看中了濃眉大眼,聲音甜美的學生,讓他扮演鱉蟲演出獲得成功,老師更加喜愛把他選送到鎮上,參加大型歌劇《血淚仇》的演出。從此在他心靈上播下了藝術的種子,激活了他身上的藝術細胞。
1954年是新中國成立5周年,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建設如火如荼,人人努力為經濟建設添磚加瓦,貢獻力量的時候,這一年的國慶節,李直就讀的依蘭中學舉辦國慶聯歡會,他和同班同學趙毓芬演唱男女生二重唱《藏胞歌唱解放軍》。這首歌唱新國家,歌唱解放軍,歌唱民族團結的歌曲,剛剛從廣播中傳來,被他們二人演唱的聲情並茂,原汁原味,震撼人心、轟動了全校、隨後被縣教育科送到縣裡,在人民政府大禮堂舉辦的國慶晚會上,唱響了全城。一時間李直、趙毓芬成了依蘭的明星。
1954年李直國中畢業,由於他5歲喪父,母親帶著他們兄弟二人,艱難度日。家境貧寒,盼望早日參加工作,以減輕家庭負擔,他沒有報考高中,而是考取了佳木斯師範學校,沒等去學校報導,縣文工團的領導找上門來,動員他去當演員,雖然工資不多,也能添補家用,參加工作為母親分憂是他的宿願。他欣然應諾。從此走上了藝術人生之路。
依蘭文藝工作隊,是當時省內很有名氣的藝術團體,經常演出一些熱點劇目,李直進入文工團,既喜愛又陌生,他虛心向前輩學習,向高手學藝,學習演技,學習藝德。邊學習邊演出,在演出的實踐中成長,先後參加了三幕七場歌劇《羅漢錢》、十一場歌劇《志願軍未婚妻》等劇目的演出,1955年底依蘭縣文工隊合併到合江地區文藝工作團,他參加演出了四幕五場反特話劇《海濱激戰》,以及歌曲演唱等。一年後合江地區文工團撤銷。李直被選進哈爾濱歌劇院,在合唱隊演出合唱、表演唱、男聲小合唱,留下印象較深的有《森林號子聯唱》、《喬治參軍去》、《哎喲,媽媽》、《游擊隊之歌》,歌劇《五十塊錢》。
隨著十萬官兵開發北大荒,合江農墾局組建文工團。1959年李直被調入這個文工團之後。又調到東北農墾總局文工團。在這兩個文藝團體,他即演話劇、歌劇、又演唱歌曲,什麼角色都演。為他的表演藝術打下了比較深厚的基礎,經歷幾年的演出,演藝水平日臻成熟。逐漸擔任起重要角色。在話劇《野火春風斗古城》中,飾演劉會長、關敬陶,在五幕九場話劇《紅纓歌》中,飾演關永傑。在六場歌劇《洪湖赤衛隊》中,飾演男主角劉闖,原蘇聯亞塞拜然著名四幕歌劇《貨郎與小姐》中飾演蘇列依曼。
1963年,經友人推薦調入河南省歌舞團,成為骨幹演員,在七場歌劇《江姐》中飾演徐鵬飛、甫志高,四場歌劇《豹子彎戰鬥》飾演馮團長,歌舞劇《收租院》中飾演瞎老爺爺,同時演唱了大量歌曲,如對唱《新人新事出在咱新國家》、《老兩口學毛選》、交響樂《沙家浜》,為了體現地方特色,他們下鄉採風,挖掘並排演了河南地方小戲,《扒瓜園》,《三月三》,《木匠迎親》,正當戲路越走越寬,抱負滿懷,決心終生獻身文藝事業的時候,爆發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首當其衝遭殃的是文藝界,由於家庭出身好,根正苗紅的李直被選入了文革小組成員,沒過多久災難臨頭,文革小組被戴上了“執行了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帽子,被批被斗,受盡了凌辱,從此他心灰意冷,決心離開文藝團體,另作他圖。1970年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鄉——依蘭,最初被安排到縣文化館搞文藝輔導。當時文藝是革命的重要武器,到處演唱樣板戲,革命讚歌,毛澤東頌歌,語錄歌等,每當縣裡召開大型會議和民眾集會,他就到會場教唱革命歌曲。平時,主要任務是下鄉搞文藝輔導,開展農村業餘文化活動,三年多時間不顧嚴寒酷暑,幾乎走遍了依蘭的偏遠村屯,為普及提高農村業餘文化活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譜寫文博新篇章

1973年,是李直人生的轉折點,37歲的他被調入縣文教科從此與文博結緣。半生的舞台生涯從此畫上了句號,斂起歌喉開始譜寫文博新篇章。
從童年起就聽媽媽和鄰里講,依蘭是滿族的發祥地。聽他們講“三仙女的故事”,猛哥鐵木爾率部南遷的傳說以及宋朝徽、欽二帝,幽囚五國城的軼事。在他的內心有著對依蘭歷史探求的渴望。現在到文教科工作有機會參加國家文物局、省文管會、地區文化局召開的文物管理工作會議培訓班、研討班、學術交流會,逐漸的培養起對文物工作的興趣和工作熱情。1979年正式任命他為依蘭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李直自知對歷史和文物考古知識的缺乏,為了更好開展工作,他廢寢忘食,一頭鑽進了古籍和文獻之中,如饑似渴的學習。首先學習依蘭歷史沿革史料,理清依蘭歷史發展脈絡,接著重點學習宋遼金和明清史,所里收藏的有限史書、文獻,反覆研讀,抄寫了一千五百餘張讀書卡片,為以後開展工作奠定了基礎。
依蘭文物管理所是當時省內僅有的三個縣級文管所之一,始建於1958年,當時的任務主要是文物徵集與收藏,配合省文物部門搞文物普查。李直在工作中富於開拓精神,他認為文管所不管僅僅限於看堆守攤,當文物保管員,要讓文物發揮社會效益,讓人們了解依蘭歷史文明,擴大依蘭的知名度,為兩個文建設服務。他向上級提出了文物陳列展覽的構想,主動與有關部門協商,得到了縣委、政府的支持,同意在尚未恢復宗教活動的慈雲寺內,籌建展覽館,當時縣內財政緊張,一時撥不出經費,他就多次跑省文管會,更難能可貴的是得到了國家財政部預算司的支持和幫助,建起了300平方米的陳列室和接待室。搞起縣級陳列館,在全省文博界也是一件大事。與1980年10月1日正式開館。陳列展出文物從新石器時期,到遼、金、明、清各代、同時還展出了抗日鬥爭有關的文物,共展出文物100餘件,為科研和擴大依蘭影響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李直肯動腦愛鑽研,無論是查閱文獻資料,還是文物考證辨偽都一絲不苟,對依蘭的歷史以爛熟於胸,對展出文物如數家珍,多年的演繹生涯,造就了講演口才,多年來凡是上級領導、文史專家、各界知名人士前來參觀,縣裡都指定他解說。豐富的歷史知識,生動的講解,受到了參觀者的好評。1981年省委書記楊易辰來所參觀,邊看邊問,李直同志對答如流,楊書記非常滿意,問他是哪個大學畢業的。自開館以來經他親自接待參觀者,達萬餘人次, 1982年全國人大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李直帶領全所同志,在全縣範圍內利用廣播、幻燈、宣傳畫廊等形式,大力宣傳文物保護法,在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所在地訂立了保護公約,樹立了保護標誌,建立了三份省級文物檔案,落實了保護措施,收到了積極效果。通過文物保護法的宣傳,先後徵集到一批重要文物,可稱謂鎮館之寶的乾隆年間的兩件誥命詔書,就是在這期間徵集到的,是考察黑龍江地方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對研究清史和清代典章制度具有重要意義,這件文物是葛依克勒氏後人,葛慶國老人作為家庭榮譽精心保存下來的,文革險遭厄運,1982年捐贈給縣文物管理所,他們還在縣廢品收購站,揀選出《監造提控所印》,在演武基鄉平安村,徵集到遼金時期的官印,《會州廣盈倉印》,在迎蘭徵集到《堂廚公使酒庫之印》,鼻煙壺銅鏡等,其中《鼓樂人物故事鏡》,是遼金時期典型的銅鏡,到1996年,共徵集民間文物三十餘件,受到上級和有關部門的極大關注。依蘭小小博物館,引起了國際友人的關注,日本友人多次來所參觀給予很高的評價,日本國滿族史研究會,島根縣936聯絡會,北海道開拓紀念館等於1996年10月邀請李直前往日本進行學術交流。李直做了依蘭歷史沿革、北宋末代皇帝在五國城囚禁生活的演講,同時參觀了東京、奈良、新大阪、北海道、島根、廣島等地博物館,為中日兩國間的文化交流,做了有益的工作,通過這段工作李直的文博知識和理論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參與“依蘭文物志”的編寫,並發表《依蘭出土文物的簡介》、《五國城·三姓·依蘭》、《從出土文物看三姓地方的薩滿活動》、《依蘭四塊石抗日根據地》等方篇論文。92年李直被評為副研究員技術職稱,同時任黑龍江省文博學會會員,多次受到省市縣的表彰和獎勵。1985年縣政府獎勵記大功一次,92年被哈爾濱市政府評為先進個人,獎勵一級工資。1985年獲得全國文博系統先進工作者獎章,2004年李直被北京苑閣史志文獻中心收錄於出版的《中國當代文博專家志》中。

貢獻

當年以嘹亮的歌侯唱響北大荒及中原大地的李直用了23年的時間,譜寫了文博工作的新篇章。成為黑龍江省文博戰線卓有成效的一線專家,為宣傳依蘭、了解依蘭、為依蘭的改革開放、旅遊事業赤誠奉獻,無怨無悔,能為家鄉人民付出自己的才智,讓他無比欣慰。

其它

1996年退休後,因兒女都在佳木斯,他定居佳木斯安享天倫之樂,退休後的李直精神矍鑠,腰腿頑健,晨起散步,上午讀書,仍然關心依蘭博物館的建設,積極參加依蘭地方歷史文化研討活動。逛書店、遛書攤是他一大愛好,每遇好書喜而購之,凡遇依蘭歷史有關的資料提供給依蘭博物館,如《東韃紀行》、《合江黨政軍群組織史料》等。曾為佳木斯市編寫的《佳木斯歷史文化研究》一書,撰寫了《五國勝地》。應佳木斯電視如《三江夜話》節目邀請講述了遼代五國部的歷史,參與了佳木斯博物館的籌展工作。
近日他在一首抒懷詩中寫道:甜甜三江水,養吾筋骨健,從藝身在外,日夜夢魂牽,中年歸故里,文博瀝肝膽,古城換新顏,遊子倍欣歡,只要身尚健,血汗灑依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