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雷

李發雷,又名發黎,字曙光,1908年11月7日出生於湖北省陽新縣,犧牲日期於1934年2月,父李德鑒在家務農,秉性剛直,好申張正義,抑強扶弱,頗受村里人尊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發雷
  • 民  族:漢
  • 籍  貫:湖北陽新
  • 出生年月:1907年
  • 犧牲日期:1934年2月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

人物生平

姓 名:李發雷
性 別:男
民 族:
籍 貫:湖北陽新
出生年月:1907年
犧牲日期:1934年2月
1927年,在金龍大王殿參加革命,任除毒會員。1928年5月,參加赤衛隊,任長槍隊員。8月,任分隊長。1929年6月,參加紅軍,任紅十二軍第二縱隊小隊長。193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7月參加紅三師第七團,先後任副連長、營長。歷經第一、第二次反“圍剿”鬥爭,參加大小戰鬥10餘次。1931年6月,任紅三師第九團副政治委員。1932年5月,任紅三師副政治委員。1934年2月,在第五次反“圍剿”戰鬥中犧牲。

人物事跡

1924年春,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學生、共產黨員曹大駿受中共武漢地委派遣,回陽新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在龍山鎮石應高村建立“龍山書社”,並在中莊鋪、柳林等地開設分社。書社社員以講學作掩護,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大力宣傳孫中山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李發雷在中莊鋪參加了該書社的學習,初步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
同年秋,南京河海工科大學學生曹壯父與其胞兄曹玉階一道,在龍山鎮發起成立“除毒會”,由曹欽明任會長,李品芳任秘書。“除毒會”以禁吸鴉片為突破口,發動貧苦農民起來同土豪劣紳作鬥爭。李發雷經李品芳介紹加入“除毒會”後,在中莊鋪、李青等地張貼標語、散發傳單,廣泛宣傳吸鴉片的危害,並令土豪劣紳交出煙土菸具。在曹玉階帶領下,李發雷還同數十名會員一道,先後衝進曹家灣、大箕鋪、小箕鋪等地煙館,砸菸具,焚煙土,從而沉重打擊了農村的反動勢力。許多土豪劣紳懾於“除毒會”的強大威力,不得不交出其全部煙土和菸具。
1926年9月,在北伐戰爭取得節節勝利的形勢下,陽新縣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業已形成,如火如荼的工農革命運動席捲全縣。是時,李發雷任龍山區農民協會委員,負責大王殿至中莊鋪一帶的農運工作。他帶領該地農協會員,開展清算土豪劣紳罪行,減租減息、破除迷信、剪髮放足、反對封建婚姻、爭取男女平等、抵制日貨、反對軍閥走狗等一系列鬥爭。
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陽新的土豪劣紳紛紛成立“民團”、“保衛團”,勾結國民黨新軍閥,實行反攻倒算,捕殺共產黨人和工農運動骨幹。在白色恐怖中,李發雷被迫潛往大冶親戚家隱蔽。
同年11月,中共湖北省委派胡朝珠、項昇平到陽(新)大(冶)地區恢復發展黨組織,建立了陽大縣委。1928年5月,在陽大縣委基礎上,成立陽新縣委。縣委根據省委關於“發動暴動,發展游擊戰爭,造成割據局面”的指示,積極籌措槍枝,組建工農武裝。同年7月,陽新縣游擊隊在中莊鋪成立,劉全三任隊長兼短槍分隊隊長,劉正英任黨代表,下轄兩個分隊,一分隊為短槍隊,二分隊為長槍隊。李發雷任長槍分隊隊長。是時,大王殿保衛團團長李督哉,在大王殿召集當地豪紳地主開“清鄉”會議,攤派各鄉籌資購槍,以擴充保衛團實力。縣委得知這一情報後,立即命令縣游擊隊前往大王殿消滅這股反動勢力。當豪紳地主會後飲宴時,黃庭照(縣委委員)、劉全三、李發雷率游擊隊襲擊宴會廳,將與會的豪紳地主全部擊斃。
1929年春,蔣桂戰爭爆發後,分駐陽新各地的桂系軍閥胡宗鐸部的一個團調走,陽新只剩下保衛團、常練隊等地方反動武裝,出現了有利於黨領導開展農村游擊戰爭的新局面。縣委遂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命令縣游擊隊立即出擊,收繳全縣各地民團、保衛團、常練隊的槍枝,以壯大工農革命武裝。3月上旬,劉全三、李發雷率縣游擊隊首先襲擊龍山區保衛團,斃團隊長一人、團丁六人,繳獲步槍17支,手槍十支;隨後,乘勝攻打白沙鋪常練隊,繳槍七支,接著,消滅了金海保衛團,繳獲長槍22支,短槍兩支;然後,揮師西進,消滅了鳳山保衛團,繳槍20支,消滅了陽辛保衛團,繳槍八支;消滅了燕廈保衛團,繳槍24支。4月中旬,游擊隊攻打龍港鎮。龍港鎮是鄂贛邊境重鎮,為陽新南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敵人守備甚嚴,保衛團、常練隊計有40餘人槍。游擊隊拂曉發起攻擊,敵死守關帝廟。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李發雷急令隊員在廟後堆積柴草,澆以煤油,縱火焚燒。火勢蔓延,廟內著火,敵人被燒死過半,逃出者皆繳械投降。游擊隊繳槍30餘支。經過這次游擊戰爭,全縣除縣城和鳳山區之陳竹林、樂木林,龍港區之洞下陳,五湖區之花潭吳尚有少量地方反動武裝外,其餘廣大農村均成為赤色區域,出現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1929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二軍在陽新縣白沙鋪成立,由中央軍委派來陽新負責軍事工作的謝振亞任軍長。李發雷參加了紅十二軍,編入第二縱第一大隊,任小隊長。
同年9月,彭德懷率領的紅五軍回到湘鄂贛邊區後,決定派第五縱隊開闢鄂東南。10月初,紅五縱隊在陽大邊境的北山頭與紅十二軍會師。會師後,兩軍並肩作戰。首戰張谷才,殲滅該地守敵國民黨軍第七十七師羅霖部一個加強連,繳獲重機槍一挺,步槍100餘支。接著,奔襲?源口,斃敵40餘人,俘敵十餘人,繳槍50餘支;繼之,攻克大冶縣城,擊潰大冶縣常練隊,殲敵200餘人;旋即揮師江榮,擊潰尾追之敵范石生部譚天懿團,斃敵50餘人,俘敵20餘人,繳槍100餘支,機槍一挺。10月18日,紅軍一舉攻克陽新縣城,全殲守敵范石生部兩個營。在這幾次戰鬥中,李發雷作戰勇敢,指揮得當,他所率的小分隊殲敵甚多,繳獲甚豐,受到部隊嘉獎。李發雷亦榮立戰功,升任紅十二軍第二縱隊一大隊二中隊隊長。
同年12月中旬,駐陽新、大冶的國民黨獨立第十五旅舉行起義(史稱陽新大冶兵暴),起義部隊360餘人全部加入了紅軍。1930年1月初,根據黨中央指示,紅五縱隊、紅十二軍和起義部隊在陽新太平塘進行合編。原紅五縱隊的兩個支隊合編為紅五軍第五縱隊一支隊;起義部隊編為紅五軍第五縱隊二支隊;紅十二軍編為紅五軍第五縱隊三支隊。李發雷編入第三支隊一大隊,任副連長。
部隊合編後,紅五縱隊黨委決定在鄂東南開展“年關鬥爭”,擴大戰果。1月20日,紅五縱隊向陽新縣城進攻。守敵為國民黨獨立第十六旅鄧英部,不敢應戰,棄城向武穴方向竄逃。紅軍再次攻克陽新縣城,俘敵百餘人。隨後,進擊武岳路,殲滅了鹹寧之白沙橋、柏墩、汀泗橋,崇陽之白霓橋和修水之馬坳等地敵軍,計繳槍4000餘支,籌大洋三萬多元。3月26日,紅五縱隊第三次攻打陽新縣城。時城內駐軍為羅霖部兩個營。敵聞風喪膽,急分兩路逃竄。李發雷率其連隊追擊南路逃敵,繳槍80餘支,俘敵百餘人。經過戰火硝煙的考驗,李發雷於193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同年6月,紅三軍團成立,下轄第五軍、第八軍、第十六軍。原紅五縱隊改編為紅八軍,軍長何長工。下旬,紅三軍團離開鄂東南,南下攻打岳州和長沙,遂在陽新龍港設立“紅五、八軍後方留守處”,負責在鄂東南地區繼續擴軍。因李發雷是本地人,情況熟,部隊黨委就安排他留在後方留守處工作。
同年7月,中共鄂東特委(1930年5月在陽新成立)根據中央軍委指示,以陽新縣游擊大隊和赤衛隊為基礎,以“紅五、八軍後防留守處”的幹部為骨幹,加上鹹寧、通山等縣的部分槍枝,在陽新大鳳區太平地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三師第七團,由劉振山任團長,郭子明任政委。全團1000餘人槍,下轄三個營和一個特務連。李發雷任該團第一營一連連長。
同年12月,蔣介石電令武漢行營調集三個師又兩個旅的兵力,對鄂東蘇區發動第一次“圍剿”。5日,敵機對位於陽新東北部的濱江小鎮黃顙口狂轟濫炸。9日,國民黨第二十六師郭汝棟部兩個團從黃顙口登入,被紅七團擊退。12日,敵軍四個團在飛機軍艦掩護下,又從黃顙口登入,紅軍為避免過大傷亡,撤出陣地,向鄂東特委駐地太子廟方向轉移。李發雷奉命留下擔任阻擊任務。他指揮全連和近千名地方赤衛隊,退守位於黃顙口與太子廟之間的鳳凰山,據險阻擊敵軍,與敵激戰終日,打退了敵人的多次衝鋒,為特委安全撤離太子廟贏得了時間。
敵軍郭汝棟部占領太子廟後,長驅直入,向陽新西南部進犯,先後占領了大王殿、白沙鋪、沿埠頭、星潭鋪等地,直逼龍港。龍港毗鄰江西,為紅五軍和紅八軍後方,設有紅軍的兵工廠、醫院和被服廠。1931年1月中旬,敵郭汝棟部劉公篤旅以其第五團留守沿埠頭,劉親率其一、二、三、四團南下進攻龍港。與此同時,駐武寧之敵第五十四師一六一旅由路口北上逼近龍港;通山之敵新編第十師的一個旅由西路向龍港推進。敵軍對龍港形成了包圍之勢。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紅軍決定採用“避實就虛,誘敵深入,集中兵力,擊其一路”的戰術,尋找戰機,殲滅敵人。1月下旬,紅七團和紅八團(1930年12月成立)集中兵力,首先擊退了南路之敵一六一旅。然後,紅八團和地方武裝留守龍港牽制敵軍主力,而紅七團則於1月30夜擇小道悄悄撤出龍港,直趨沿埠頭,將敵劉公篤旅第五團包圍,31日拂曉發起攻擊。李發雷指揮其連隊率先摸掉敵崗哨,沖入敵團部。敵軍在夢中驚醒,慌亂一團。敵團長袁邦銓及一名團副當場被擊斃,副旅長猶國材被擊傷。敵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此戰,僅歷兩個小時,全殲守敵第五團,俘敵290餘名,繳槍400餘支,重機槍二挺,迫擊炮一門,子彈數千排。敵人受此打擊後,驚恐萬狀。圍攻龍港的各路敵軍,慌忙撤出蘇區。敵人的第一次“圍剿”宣告徹底失敗。鄂東特委等黨政機關遂由三溪口之太平地移駐龍港。
沿埠頭大捷後,李發雷升任紅三師第七團第一營營長。
同年4月,國民黨武漢行營對鄂東南蘇區發動第二次“圍剿”。5月4日,駐大冶、通山、鄂城、武寧、瑞昌和陽新縣城之敵軍均向蘇區緊逼,對龍港形成包圍態勢。為了粉碎敵人的此次“圍剿”,鄂東南特委決定以紅三師一部留守龍港,阻擊正面之敵,一部轉入敵後作戰,騷擾、牽制敵人。同時,派李發雷率紅七團一營赴修水與湘鄂贛省主力紅軍——紅十六軍聯絡,請其速赴鄂東南協同紅三師作戰。李發雷受命後,率全營取道瑞昌南下。5月18日晚,部隊途經瑞昌城郊時,偵得城內駐敵僅一個營,且守備鬆懈。李發雷遂指揮部隊偷襲瑞昌城,一舉將守敵擊潰,斃敵50餘名,繳槍50餘支。獲勝後,迅速南下修水,與紅十六軍取得了聯絡。6月中旬,紅十六軍派出第七師隨同李發雷部奔赴鄂東南。29日,紅七師進至通山,攻克通山縣城西北15華里的西坑塘,全殲守敵謝彬部一個營,繳槍100餘支。然後東進陽新,在龍港與紅三師會師。
李發雷此次南下修水,不僅出色地完成了特委交給的任務,而且戰績卓著,回到龍港後,升任紅三師第九團副政委。
7月9日,李發雷參加了紅三師和紅十六軍聯合組織的玉嶺山戰役。是役,全殲木石港駐敵胡盪部第三團,斃敵1000餘人,俘敵300多人,繳獲步槍800多支,機槍20多挺,迫擊炮十門,徹底粉碎了敵人對鄂東南蘇區的第二次“圍剿”。
8月,中共湘鄂贛省委第一次執委擴大會召開。會議決定將原紅十六軍第七師改編為紅十六軍第七師一團,原紅十六軍第九師改編為紅十六軍第九師第七團,紅三師改編為紅十六軍第九師第九團,以加強紅十六軍的實力。
10月,紅三師在龍港正式實行改編,除留少數軍、政幹部外,全部編為紅十六軍第九師第九團。李發雷被留下來,仍以紅三師副政委的身份在鄂東南負責擴紅工作,為重建紅三師籌備兵源和武器。
1932年5月8日,新組建的紅三師在龍港正式宣告成立。全師3000餘人,長短槍2000餘支,下轄七、八、九團和一個機槍連。師長張燾、師政委葉金波,李發雷任師副政委。
同年6月,蔣介石調集30個團的兵力,對鄂東南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新成立的紅三師立即投入第四次反“圍剿”鬥爭。為了集中優勢兵力,以便各個擊破敵人,紅三師與紅十六軍並肩作戰。孔荷寵、張燾、葉金波、李發雷等兩軍領導人決定採用積極防禦的方針,主動出擊,在運動中消滅敵人。7月10日,紅軍發起通山戰役,斃敵700餘人,俘敵官兵900餘人,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四挺。16日,紅軍兵分兩路,乘勝進攻鹹寧官埠橋、馬橋之敵,兩路均獲全勝,共繳獲步槍600餘支,花機關(衝鋒鎗)15支,駁殼槍30餘支,子彈兩萬餘發,俘敵官兵300餘名。29日,進攻武寧橫路,擊潰守敵岳森部一個團,俘敵100餘人。
同年8月,紅十六軍奉命離開鄂東南,南下參加平瀏修銅蘇區的反“圍剿”鬥爭。9月,國民黨第二十六師、新七旅、三十七旅、湖北保全師分三路向龍港大舉進攻。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為避免過大損失,鄂東南道委等黨政機關主動撤離龍港。10月4日,龍港被敵軍占領。
此後,張燾、葉金波、李發雷等指揮紅三師轉入外線作戰,連續取得了通山之森家鋪,瑞昌之洪下源、柯東園,陽新之太子廟,鹹寧之官埠橋等數次戰鬥的勝利,恢復和發展了大片蘇區,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
1933年1月18日,張燾、葉金波、李發雷等奉湘鄂贛省委之命,率紅三師到達江西萬載高村,與全省紅軍集中行動,配合中央蘇區的反“圍剿”鬥爭。4月9日,紅三師在萬載株木橋擊潰敵彭位仁部第三團及瀏陽保全團,殲敵1000餘人。5月下旬,返回鄂東南。
1934年1月6日,為了粉碎敵人的第五次“圍剿”,鄂東南道委決定調集紅三師、贛北師、河北師發起木石港戰役。是役在張燾、葉金波、李發雷、俞照光、馬先勝等人組成的前敵指揮部的指揮下,殲滅敵軍一個旅部兩個團另一個營,俘敵800餘人,繳槍1200餘支,摧毀敵碉堡13座,恢復木石港周圍幾十里蘇區。
1月11日,紅三師在王文驛遭敵重兵伏擊,損失三分之二。李發雷突出重圍後,收集被打散的紅軍戰士30餘名,向龍(港)湖(市)瑞(昌)蘇區轉移。他們行經大德山周家林時,遭敵軍襲擊。戰鬥中,李發雷為掩護戰友突圍,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6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