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儒

李燦儒(1921~1950),又名長生,1921年11月1日生,紫雲縣青海村乾橋人。1950年3月17日,部隊在向安順轉移途經孝澤嶺(即老落坡)時,李燦儒不幸光榮犧牲,時年29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燦儒
  • 出生日期:1921年11月1日
  • 逝世日期:1950年3月17日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李燦儒(1921~1950),又名長生,紫雲縣青海村乾橋人。出身殷實之家,其父李正朝略通文墨,務農為生,是個忠厚勤勞的莊稼漢。
李燦儒幼年時代,正是世事多變之秋,儘管其父苦心經營,企求安生度日,由於地方豪強橫行,土匪猖獗,經常遭到敲詐勒索。1931年,土匪藉故將其父捆走未逞,又將李燦儒挾持到狗場,強迫其父送去300塊鋼洋方才贖回。其時李燦儒尚在國小念書,為躲避土匪搶劫,免遭魔難,遂遷居於縣城,時近兩年才搬回乾橋居住。
李燦儒家有田產十六石,除自耕自種外,還將部分租給別人耕種。李燦儒目睹一些鄉親因受到當地豪紳盤剝而走投無路,啼飢號寒,深表同情。他勸說其父將家裡的田產,勻出部分給無田地的鄉親們耕種,不計田租,其父未能採納。
1942年秋,李燦儒考取關嶺縣永寧師範學校,畢業後曾在毛窪、楓香塘、白石岩國小任教,後調任乾橋國小校長。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國難當頭,百姓困苦。李燦儒因報國無門而苦悶,作為一個鄉村教師,他常向學生們灌輸愛國主義思想,講述八路軍英勇抗日的故事,鼓勵同學們努力學習,立志報國。他還利用每天集合散學的機會,教唱抗戰歌曲,與學生們一道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在學生的幼小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5年日本投降後,安紫邊區地下黨負責人張恆茲多次到乾橋活動,對李燦儒進行革命思想教育,動員他參加地下武裝鬥爭。1946年8月,李燦儒參加張恆茲主持的乾橋會議,李燦儒負責乾僑一帶的武裝籌組工作,把李少明爭取過來,以擴大游擊隊的武裝力量。
李燦儒接受任務後,積極聯絡當地民眾,宣傳革命道理,籌組地方武裝利用家族關係,發動了剛毅正直,社交廣,有一定的號召力,並有部分人槍的堂叔李少明參加尅混游擊大隊。
1947年冬,“紫雲縣工農革命軍游擊大隊”在尅混成立,公開樹立了打倒國民黨的大旗。李燦儒按照張恆茲的指示,在乾橋積極配合游擊隊的活動,為游擊隊偵察情況,傳遞檔案,掩護游擊隊的過往人員。當時,尅混游擊隊計畫向白石岩方向發展,但由於惡霸地主譚瑞芝家居海子,對過往行人盤查甚嚴,給游擊隊造成很大的困難。為了拔掉這顆釘子,1948年農曆正月初,李燦儒配合游擊隊伏擊譚瑞芝,結果未擊中。譚瑞芝倉惶逃脫。
1948年,尅混游擊隊武裝暴動失敗,大部分領導骨幹先後被捕犧牲。同年7月,李燦儒參與黃松鶴在罵柱塘召開的會議,討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紫雲革命活動已有了相當的基礎,雖然張恆茲等領導人已經被捕,革命不應中止,必須繼續堅持鬥爭,要設法同上級組織取得聯繫,並且要做好同志們的思想工作。黨的地下活動在停頓了3個多月後,又迅速恢復起來。
1949年2月,李燦儒參與黃松鶴在紫雲硐召開的會議,決定遵照安順麒麟屯會議精神,加緊串聯,儘快組織武裝力量,策動縣民衛總隊起義,分工李燦儒負責聯繫小牛場、羊場等地下武裝。
同年11月,李燦儒和韋慶文等人將白石岩、乾橋和尅混分散的人槍組織起來,並加以擴充,游擊隊已有300餘人槍。不久,開往安順與楊詩書領導的游擊隊匯合組成了“安紫長邊區游擊縱隊”。李燦儒任第二大隊長。游擊隊不斷打擊國民黨潰逃部隊及地方反動武裝,截擊國民黨貴州省保全十四團牟開榮部、國防部監護營、國民黨安順專員楊伯楹及安順縣長李紫珊等,連續取得勝利,人們歡欣鼓舞。11月23日,在人民解放軍強大威力的影響下,紫雲縣民衛總隊副隊長毛鐵和中隊長吳順森率部起義,紫雲得以和平解放。
1949年12月,安紫長邊區游擊縱隊到安順整編為安順軍分區基幹團,李燦儒被任命為中隊長。1950年3月中旬,該部奉命到舊州駐防,負責剿匪和糧食護運工作。3月13日,“反共救國軍”司令曹少華組成1000餘人的土匪武裝圍攻舊州。面對強敵,李燦儒指揮若定,率部突圍,與敵展開了激烈的戰鬥。17日,部隊在向安順轉移途經孝澤嶺(即老落坡)時,李燦儒不幸光榮犧牲,時年29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