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43年5月31日,李濟生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
1966年,李濟生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系天體力學專業,畢業後一直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從事衛星軌道動力學研究和衛星測控工作。
1970年4月24日,李濟生參加了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東方紅一號”的試驗任務,任務中主要負責衛星軌道計算工作。
1984年,李濟生作為訪問學者,前往美國
德克薩斯大學進修(至1986年)。
1985年,李濟生當選為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員。
1988年,李濟生前往法國馬特拉公司(MATRA),合作開發衛星測控軟體(至1989年)。
1995年,李濟生出版了專著《人造衛星精密軌道確定》。
1997年,李濟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9年7月28日,李濟生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76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79年,李濟生通過對中國發射的低軌道三軸穩定衛星近地點高度逐日升高這一異常現象的研究,發現了該類衛星姿態控制動力對衛星軌道的攝動。並根據中國低軌道衛星姿態控制的機制,完成了“三軸穩定衛星姿控動力對其軌道的攝動”課題研究,建立了三軸穩定衛星姿控動力對軌道攝動的動力學模型,填補了中國該項動力學模型的空白,定量地解釋了軌道異常變化的原因,提高了定軌精度。
20世紀70年代,對衛星測控套用軟體的設計提出了“模組化自動調度”的創新設計思想,並完成了近地衛星自動調度軟體的設計和開發,提高了衛星測控軟體的標準化、通用化和自動化水平,大大減輕了軟體開發的工作量。1984年開發了“東方紅二號”衛星自動調度軟體和測控計畫生成軟體,“東方紅二號”衛星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地球同步通 信衛星(即“331”工程),測控過程複雜。當時,中國只有性能很低的計算機,該軟體的成功運行保障了“東方紅二號”衛星測控工程的順利完成,標誌著中國已掌握了複雜衛星的測控技術。該成果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3年,李濟生完成了“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精密軌道確定”課題研究,建立了中國衛星測控精密定軌系統。該系統幾乎包括了目前已知的所有影響衛星運動的動力學因素。使用中國衛星測控網的測軌數據,對不同類型的衛星軌道,其定軌精度分別提高了2—10倍;使用中國國外全球雷射測距數據計算地球極移坐標,精度達到5.13毫弧秒(約16厘米),該成果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在1999年10月14日中國發射的“資源一號”衛星測控任務中,使用該系統定軌,使軌道半長軸確定精度優於3米,遠高於總體方案對軌道半長軸確定精度的要求,保證了軌道控制參數計算和衛星軌道控制在軌標校的精度,使“資源一號”衛星軌道控制精度與法國SPOT衛星控制精度相當,為衛軌道控制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起到了保障作用。該系統已成為中國衛星測控任務中最主要的定軌手段,廣泛地用於中國發射的地球同步、太陽同步和低軌道衛星的軌道計算中。該軌道確定系統還成為分析測軌設備誤差的有力工具,對發現和校正中國衛星測控設備的誤差起到重要作用。
人才培養
李濟生認為:“科學家最大的追求和貢獻就是永無止境的創造。”給年輕人創造機會,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儘快成長起來。
截至2019年7月,李濟生親自培養了2名在職研究生,推薦3名青年同志攻讀碩士和博士。
張榮之1989年研究生畢業後一直跟李濟生從事精密定軌研究,經過幾年的磨練,已成為技術帶頭人。王家松從給李濟生當助手的第一天起,李濟生就把自己多年積累的資料毫無保留地交給他,讓他在選定科研項目和攻關課題時參考查詢。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
1992年 |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
1995年 | 首屆中國航天基金獎 |
1997年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2000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社會任職
個人生活
1971年4月,李濟生的愛人於素珍和岳母帶著剛滿月的大女兒,從濟南回重慶,途經渭南。剛從“實踐一號”任務中脫身的李濟生,一身疲憊趕到渭南站,到了招待所累得倒頭便睡,差點把接站的事也忘了。
大學畢業的於素珍在單位也是技術骨幹,為了一家人能有個照應,她幾次在重慶幫李濟生聯繫好了工作。可李濟生捨不得自己的事業,一直沒有調走。
李濟生的大女兒出生時,做的是剖腹手術。手術前,是於素珍的姐姐簽的字。二女兒出生前,於素珍來到秦嶺山下李濟生工作的地方,臨生前醫院的值班醫生打電話找到正準備科學試驗衛星的李濟生,他急火火地拿來了住院備用品,聽說還要有兩三個小時才能生產後,又乘車返回了機房。
李濟生的小女兒出生40天,於素珍的產假就到期了,她把剛40天的小女兒留給李濟生撫養,當時正是李濟生和同事們進行返回式衛星軌道計算最緊張的時期。白天,他讓岳母照看,晚上就由自己照顧,給孩子餵完一次奶,再洗完尿布後,他就趴在床邊的桌子上,推導軌道數據公式。
於素珍的母親一直跟著於素珍一起生活。老太太愛吃甜食,李濟生每次出差,都要給老太太帶幾斤北京桃酥。老太太特別喜歡剪刀,李濟生去日本時專門給老太太帶了一把東洋剪刀,老太太一直保存了十餘年。
李濟生十分喜歡歷史小說,他買了不少,準備將來閒下來的時候看。
人物評價
李濟生被稱為太空“牧星人”,他以驚人的毅力,挑戰雙重極限———人的極限和機器的極限,成功地編制出通信衛星測控軟體調度程式,圓滿地解決了計算機容量小、速度低的難題。(人民網評)
李濟生作為中國第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與同事們一道,經過不懈努力,開拓了中國的航天測控技術領域,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西安交通大學評)
李濟生為中國的航天測控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光明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