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海昆
- 別名:山曰比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24年12月
個人信息,默念事跡,
個人信息
李海昆國小畢業即輟學,後來又跟舉人張雪門在澇坡村就讀私塾。家鄉兵荒馬亂的歲月,幸賴八路軍四支隊控制局面,建立了泰山抗日根據地。愛國人士張雪門被聘為泰山抗日民主政府的參議員,他經常對學生進行抗日救國教育,強調學習不要死記硬背,講課聯繫實際,生動有趣。李海昆在他的教育下,愛國思想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李海昆家二十多口人,關係複雜,矛盾迭出,經常吵架慪氣,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產生了厭惡情緒。1940年10月,正值山東省抗敵協會幹部學校在魯南招生,李海昆毅然離家隨軍出走,終於擺脫了家庭束縛,從16歲開始踏上了革命征途。
在艱苦的抗日、解放戰爭中,李海昆與戰友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同甘共苦,打游擊,反掃蕩,支援前線,做民眾工作,鍛鍊成一名有理想、有朝氣、樸實、耿直、勤奮的革命幹部,1945年4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曾任抗敵協會幹校的教育幹事,魯中文協教育輔導團員,沂山專署文教科員,淮安、邱南、益都縣文教科長,昌濰專署行政幹校副校長,益都師範學校校長,山東省教育廳副處長、處長、辦公室主任、黨組成員等職。1955年至1956年,在中央教育部主辦的教育行政學院進修,系統學習了哲學、中共黨史、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成績優秀,獲得了畢業證書。他勤奮好學,在學校任職期間,堅持給學員講課,教學相長。他又勤於筆耕,留心觀察,深入思考。1943年在魯中文協工作期間,到沂、臨等縣幫助訓練教師班,了解到駐地村長朱富勝帶領民眾生產勞動、發家致富、支援抗日戰爭的事跡,寫了一篇報導,投遞到《魯中大眾報》,引起了報社的重視,派記者前去採訪,將李海昆的稿子摘編在長篇報導中,並署上了他的名字,成為當時知名勞動模範最早的報導。這對李海昆這位初學寫作者,是很大的鼓勵。
從此,他結合實際,開始習作。在《山東文化》上發表了短篇小說《美蘭》,通訊《王順莊的新面貌》(當時被收入高小教材);在《山東教育》上發表了《大膽放開學校圈子——大古峪的兒童教育》(被編人《莊戶學》一書)、《赤誠為教育事業一魯中沂山地區教師訓練班紀實》等。在任縣文教科長期間,寫過多篇教育方面的論文、通訊、隨筆,刊登在《大眾日報》、《山東教育》、《山東文教》上。在山東省教育廳工作期間,密切結合業務,寫過若干篇社論、專論,刊登在《山東教育》、《大眾日報》上,其中兩篇刊登在中央教育部主辦的《掃盲通訊》的”幹部、職工版”上。1959年,李海昆與幾位同志彙編《山東教育先進典型》,給每篇文章加了編者按語,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工農教育處工作期間,主編了《工農教育通訊》、《山東掃盲簡報》(幹部、職工版)。李海昆在各個崗位上都愛崗敬業,養成了幹啥就愛啥、鑽啥、寫啥的習慣,從中學到了許多知識和本領。
二
1962年6月,組織上派李海昆擔任《山東教育》雜誌社主任。從此,他與編輯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乍走上編輯崗位,他確實碰到不少難題。刊物的總體構思、選題策劃、版式設計等,他不熟不懂,茫元所知,困惑莫解。但是,李海昆是從戰爭烽火中過來的人,有股鑽勁和拼勁。他暗暗下定決心,激勵自己,堅持”三心”:一是用心。事事用心,處處留心。對每篇文章是否選用,反覆斟酌。從主題、篇章結構到字詞句,都用心推敲、細心琢磨,查典找據。別人審稿用一遍功夫,他卻要用二遍、三遍,甚至更多的功夫,直至琢磨透才算完事。二是專心。組織上安排自己到這個位子上,自己就熱愛這個事業,專心致志地做好編輯工作。三是虛心。不會就學,不懂就間。他把學有專長的編輯同仁,當作最好的老師。他以虛心求教的態度,發動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研討探索、切磋琢磨,使編輯部成了一個團結奮進的集體。他還結交了一批作者朋友,其中既有專家教授、中國小教師,也有普通學生。請他們當參謀、做顧問,成為辦好刊物的熱心支持者。在此期間,他認真研讀了新聞學、編輯手冊、語法修辭、邏輯學等,為做好編輯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虛心向社會實踐學習。民眾的智慧,生動的事例,填補了腦子的空虛,給辦刊找到了門路。調查研究成了他須央不離的”法寶”。每年深入基層至少三個月,與民眾心心相印,建立了緊密的聯繫。
李海昆在《山東教育》雜誌社工作期間,親自動手,撰寫社論、述評、通訊、編者按等三十多篇。這些文章貼近教育實際、貼近學校生活,深入探討教育理論,起點高、論點新,對指導當時的教育工作發揮了重要參考作用。
由於李海昆與同志們的共同努力,《山東教育》在全國同類期刊中享有較高的聲譽,期刊發行量高達14萬份。正當李海昆領導編輯部同志紅紅火火地攀登更高峰的時候,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山東教育》雜誌被污衊為資產階級教育路線的吹鼓手,一個好端端的刊物被迫停刊。李海昆也被打成”三反分子”,勞動改造。面對坎坷,李海昆沉靜地說:”不要與歷史斤斤計較,風雨磨難,才能從蒙昧走向成熟。”
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如春風化雨,使冰凍解消,李海昆又煥發了青春。1977年9月他走進了出版編輯行列,先後任山東人民出版社科技編輯室主任、副總編輯,兼任山東科技出版社總編輯和社長。1980年還分管原山東人民出版社文教編輯室,並籌建山東教育出版社。
為籌辦山東科技出版社,李海昆傾注了大量心血。他認真分析山東科技出版社所處的位置,從山東的省情和作者力量、編輯力量出發,明確提出紮根山東大地,依靠作者和讀者,努力挖掘科技文化資源,揚長避短,創出名牌,出版具有特色的圖書。
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一)培養編輯人才。他認為出版社的活力、效率、質量,靠人才來實現。因此,注意政治上嚴格要求、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體貼關心,努力培養一支素質高、業務精、作風正派、團結協作的編輯隊伍。(二)創出版社的獨特風格,每年力爭推出幾種經得起實踐檢驗、在讀者中能贏得信譽的”看家書”。(三)狠抓圖書質量。對有關政治性、政策性和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圖書把關尤為嚴格。(四)把競爭機制引人編輯工作。在科技出版社創辦初期,李海昆就預見到圖書市場的激烈競爭趨勢,在贏得讀者信譽、參與國際市場、爭奪作者和稿源等方面,從戰略高度著眼,早作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他和山東科技出版社全體同志的努力,從1978年到1984年,編輯隊伍不斷成長,湧現出一批能夠獨立承擔任務的編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些已成為出版界的知名人士。截至1984年,科技出版社共出版圖書600多種,其中9種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創辦於《知識與生活》、《農家生活》兩種科普雜誌。前者發行量曾一度達到70萬份。出版的《自然科學概要》一書被中央組織部、宣傳部確定為幹部學校教學參考書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用書,先後印刷8次,發行量達116萬多冊;《中學生學習手冊》,選題對路,成為一時的暢銷書,印數達200多萬冊;《怎樣種魯棉一號》,本薄價廉,配合農技的推廣對棉花增產產生了顯著效益,“花了一角錢,增了一擔棉”,成為當時農村流行的佳話;《中等職業教育讀物》叢書二十多種,工人稱讚這套書是“好教師”、“好教材”。李海昆以”自然科學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重點武器”的思想為指導,規劃出版了“數、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礎學科及新興學科、邊緣學科等多種叢書和專著;以農業為基礎,面向農村,為農民服務,出版了內容涉及農、林、牧、漁各業,糧、棉、菜、果、肥、水、種、管等各類圖書。他提出每個編輯一年至少要編出一本好書,每個編輯都要有自己的”重要工程”。他率先垂範,與農業廳反覆商量決定組編《農業技術普及讀物》和《農業科學技術》兩套叢書,並擔任編委會副主編。他還根據農村經濟改革的深入發展,及時組編了《專業戶手冊叢書》,並和華東六省市科技出版社協作出版了《專業戶萬有問答》叢書,他本人被推舉為叢書組委會主任。
李海昆非常重視學術著作的出版。他說“出版學術著作,能為時代留下深刻印記,為社會積累更多的文化財富,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也為出版社創出牌子”。在他的支持下,一批科技專著得以順利出版。如受到國內外數學界高度評價的《分布參數最優控制過程學理論》、《有趣的圖論》,有較高學術水平的醫學專著《實用婦科學》、《實用心電圖學》、《實用中藥學》;集著名專家多年研究成果填補我國空白的《中國夏大豆栽培與綜合利用》、《海產魚類養殖與增值》;高級工程理論專著《金屬切削加工的理論基礎》、《軸測投影學》等。
開放的中國,亟須引迸已開發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管理方法,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國。在這種雙向交流的新形勢下,圖書出版擔負著重要任務。從山東科技出版社創辦時起,李海昆即著手搭起了譯文編輯室的架子,負責編譯外文圖書。該室組織翻譯出版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玉米遺傳與細胞遺傳》、《吉米多維奇數學分析習題題解》等,就是最早的一批。同時積極翻譯中文科技書,打入國際市場,先後譯成外文遠銷世界各地的圖書有19種。其中《針灸穴位解剖圖譜》一書,譯成英、日、法三種文本,為國家創匯25萬美元。
經過幾年的努力,山東科技出版社這個本不起眼的地方出版社,在齊魯大地站穩了腳跟,建起了辦公大樓和宿舍,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出版界和讀者群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四
1984年,李海昆退居二線,擔任山東省出版總社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省出版工作者協會副主席、山東省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1988年離休,擔任山東省科普協會名譽理事長。老驥伏櫪,發揮餘熱,他孜孜不倦地潛心研究出版科學理論。先後出版了《出版編輯散論》、《醫學科普創編學》(合著)、《現代編輯學》(主編),撰寫了出版編輯學論文三十多篇,是山東省出版科學理論研究的倡導者、組織者。有些論著獲全國和省級優秀出版科學論文獎,為創建新型出版編輯學,做出了貢獻。
默念事跡
李海昆在耄耋之年,仍為出版事業孜孜探求,並且獲得諸多成果,奧秘在哪裡?他在《出版編輯散論》的自序中說:“樂有所得,受益匪淺。一者,工作、學習、研究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學習為工作,工作靠學習,遇到新知識、新情況、新問題,抓住不放,研究一番。循環往復,日臻月新。二者,要有毅力,迎難而進,窮追不捨;若淺嘗輒止,則必毫無所獲。……研究無止境,步步可人勝。三者,腦體運動並舉,才有健康的體魄和聰敏的思維。用進廢退是事物的規律。身體不鍛鍊,體質就衰退;腦子不活動,思維就枯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的這些文稿,是作為腦力鍛鍊而寫成的。四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攫取的知識多些再多些,皺紋上多劃幾條痕跡,比無所聊賴,生活可能過得更充實更有樂趣。”坦誠自白,揭示了秘訣。
“坦蕩處世,清白做人;樂觀風趣,淡泊名利;認真辦事,誠懇交友;思考成敗,學無止境。”是李海昆的座右銘,也是他真實的自我寫照。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用王安石這兩句名詩贈給李海昆先生,可謂恰如其分,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