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沂(3.明末清初書畫家)

李沂(3.明末清初書畫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沂,字子化,號艾山,晚號壺庵。以號艾山行。是明故宰相李春芳的後裔,與李清(映碧)為族兄弟。自幼失怙,依伯父李信求學,李信全家抗清死難(見《闔門忠孝》篇),明亡後,李沂崇尚氣節,誓不仕清。與邑中名士王貴一等人“辭諸生業”,歸隱林下。後王士禎司理揚州,慕名求訪,踵門請謁,李沂閉門不納,不與謀面。

基本介紹

  • 本名:李沂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群:與李清(映碧)為族
  • 性別:男
  • 職業:畫家
事跡,作品,風骨,題字,

事跡

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群官彈劾東廠管理者宦官張鯨,萬曆皇帝不得已下將張鯨免職,但此時李沂並不知道皇帝已經妥協,仍然上奏,奏本中竟說張鯨如此難去,莫不是皇帝也接受了張鯨的賄賂?萬曆皇帝大怒,罰了李沂六十廷杖(來源:《萬曆十五年》)

作品

明末清初,江淮南北數十年間,論詩派,首推興化為正。而興化詩壇“詩醇典雅”,則又首推李沂。李沂曾在“河乾草堂”(又名“鸞嘯堂”)結詩社,與邑中名士唱和。詩人李沛、李瀚、寶嚴寺詩僧濟潤等成為李沂最緊密的詩友。康熙元年(1662)大旱,李沂目睹官吏催逼租賦,被捆縛入獄者“接踵於道”,因而“惻然傷之”以一腔悲忿寫出了著名的《陽山賦》,記興化一邑古今情事,“冀以感動當事,少紓民困”。康熙廿六年(1687)又偕興邑名士李清王仲儒、王熹儒、朱鶴山等會孔尚任。三十六年(1697),已經70多歲的李沂寫下了《諸老燕會記》。在河乾草堂,他著成《鸞嘯堂集》9卷和《秋星閣詩話》1卷。後由詩僧濟潤等捐資刊行。

風骨

李沂終身布衣,不與清廷合作。晚年轉而崇道,曾千里迢迢赴芒碭山訪仙未果。
李沂的從子名李驎(1634-1710),字虬峰,一字西駿。亦著名詩人。曾為王仲儒《西齋集》作序。自成《虬峰集》20卷,乾隆四十四年(1779),因詩成禍,構成“《虬峰集》案”。
時李沂、李驎都已故世。興化縣令多澤厚奉聖喻查繳禁書。從書販徐京國處收到20卷《虬峰集》,多澤厚認為“集中詩句狂悖甚多”,即予層層呈報。因而定為大案。兩江總督薩載江蘇巡撫楊魁以“該犯系本朝人,乃不遵本朝制度,膽敢巾服終身,尤為大逆不道”,乃下令查究李驎墳墓、遺物、家族。所幸李驎絕後無嗣,否則株連難以倖免。但多澤厚還是從李氏家族中拘來“同宗無服”的族人進行嚴審,仍然查不出書系何人刊刻,書板又系何人何時送進李氏祠堂的。因守祠人擅將書板作柴燒用,到多澤厚搜祠時僅獲得一塊。多澤厚如獲至寶,親自解送京師軍機處。未幾,旨下:“將李驎照大逆凌遲律銼碎其屍、梟首示眾”。

題字

墓毀屍殘。但李沂的大名依然高懸於“詩畫名家”的匾額上。看到李沂的名字,人們也自然會想起李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