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飛行器系教授)

李沁(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飛行器系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沁教授1991年本科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航天技術系空氣動力學專業,同期分配至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計算空氣動力學研究所工作學習,師從張涵信院士,2004年6月於該中心博士畢業並獲工學博士學位;現為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飛行器系教授,計算空氣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2016-10至-)、高超聲速專業委員會委員(2019-10至-),國際計算流體力學會議(ICCFD)科學委員會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沁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畢業院校國防科技大學
  • 代表作品:High Order Large Eddy Simulation for Shock-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 Control by a Micro-ramp vortex Generator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成就,所獲榮譽,

人物經歷

1991年,本科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航天技術系空氣動力學專業,分配至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計算空氣動力學研究所工作
1994-2004年,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師從張涵信院士,研究計算空氣動力學方向,先後獲得碩士學位與博士學位。
2009-2011年,以博士後和訪問學者身份在美國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開展科研和教學工作;
2013年,在氣動中心空氣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並任辦公室主任;在氣動中心工作期間,歷任研實員、助研、副研和研究員;
2019年,任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飛行器系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開展計算流體力學高階精度差分格式、高超聲速計算技術、計算氣動聲學、激波邊界層干擾及控制、旋轉爆震等方向研究。

主要成就

高階精度差分格式方面:(1)在格式構造理論上,提出色散關係過沖和逆耗散發生判則;(2)通過提出中心格式分解方法和通量分裂應滿足的條件並提出方向一致性插值要求,解決考慮通量分裂時迎風格式滿足自由流保持問題,構造能夠進行激波捕捉的非線性迎風自由流保持高階格式;(3)提出改進高階格式精度和解析度的分段多項式影射函式法,獲得比WENO-M、WENO-Z等方法具有更好的解析度;(4)發展了線性和非線性高階格式最佳化技術,實質性提高格式解析度並且在流場光滑判斷上極大地避免了誤判,提出最佳化算法中“問題無關性”問題解決辦法。
湍流RANS/LES混合模型方面:(1)針對湍流SA模型與合成湍流生成技術結合以解決混合模型“灰區”問題時出現的異常結果問題,發展長度尺度模型,實現與SA-IDDES模型結合的合成湍流生成方法;(2)通過開展尖前緣雙三角翼外形脫體渦混合模擬,研究首次發現了一種由橫流不穩定性所產生的新型大尺度、強橫流渦,其橫流速度來源於邊條渦與機翼渦的強速度誘導,該項工作被邀請在清華大學第四次錢學森講座上(2013年1月)作報告。
計算氣動聲學方面:(1)提出特徵邊界條件,發展吸收邊界阻尼技術;(2)將所發展高階格式與脫體渦湍流模擬方法相結合,開展亞、跨、超聲速空腔氣動噪聲的高精度數值模擬與機理分析,基於FW-H方程實現遠場噪聲預測;(3)對亞聲速馬赫數混合層,得到單渦列、旋渦對並和三渦合併過程的動力學以及不同模態的聲場結構與頻譜特性;研究了三維混合層類“H”型轉捩過程聲學特性,發現流場聲音來源於轉捩過程中旋渦列的複雜相互作用和破裂過程;發現跨聲速對流馬赫數混合層小激波結構將產生特有的聲脈衝結構,研究得到兩渦對並、三渦合併下的小激波噪聲結構以及聲音的方向性、聲源、模態結構等特徵。
激波邊界層干擾及控制方面:(1)揭示壓縮拐角超/高超聲速湍流激波邊界層干擾中Gortler不穩定性引起的流向渦結構以及分離區胞格結構;(2)指出存在入射激波馬赫反射形成的二次反射並提出修正的激波反射模型;(3) 開展斜坡型微型渦流發生器對激波邊界層干擾控制研究,在再壓縮三維激波結構、壁面螺旋點分離結構、動量虧損來源、渦環與渦環-激波干擾、後沿傾角效應等方面取得創新研究成果(J. Aircraft 47(6) (2010) & 52(6) (2015), Prog. Aerospace Sci. 53 (2012), Appl. Math. Modelling 36(11) (2012), Shock Waves 27(1) (2017))
旋轉爆震方面:(1)通過分析燃料與上輪燃燒產物接觸面處的不穩定結構,發現三種不穩定性機制:Kelvin-Helmholtz不穩定性、斜壓不穩定性、Rayleigh-Taylor不穩定性,研究還得到不穩定性產生的典型Spike與Bubble結構;(2)針對爆震波與斜激波連線處產生的流動不穩定性,研究指出存在尾跡不穩定性新機制,其流動結構存在雙渦層和速度虧損,研究進一步提出過渡激波物理模型。
連續/近連續流模擬技術方面:(1)基於Navier-Stokes方程框架,通過實現滑移邊界條件開展了在滑移流速域的模擬套用;採用Tannehill曲線擬合方法考察了平衡氣體效應對高超聲速流場的影響;結合Catrix&Aupix可壓縮修正,比較了不同湍流模式對高超聲速湍流及局部分離模擬的影響;開展了高超聲速返回艙複雜底部分離流動數值模擬研究和流態探定;(2)開展了類升力體外形高超聲速繞流模擬,得到了不同飛行高度下格式精度及物理模型對計算結果的影響,獲得低Re數效應對氣動特性的影響。

所獲榮譽

  1. 部委科技進步二等獎“非結構格線、混合格線技術以及在複雜流動問題中的套用”(排名第6),2005。
  2. 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粘性流動數值模擬”(排名第7),199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