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紹

清雍正二年(1724年),山東寧海州西解甲莊(今煙臺市萊山區解甲莊鎮西解村)出了一位官居一品的尚書,他就是至今仍為鄉人所津津樂道的清工部尚書李永紹。

李永紹,字繩其,號省庵,晚年自稱“痴愚老人”。生於順治,康熙進士,雍正尚書,卒於乾隆。一生經歷了四朝皇帝,在其中的兩朝任過職。

基本介紹

  • 本名:李永紹
  • 字號:字繩其
    號省庵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山東寧海州西解甲莊
歷史典故
為民義殺御賜牛
李永紹為官清廉,愛民如子,解甲莊一帶至今流傳著他義殺御賜牛的故事。
清工部尚書李永紹清工部尚書李永紹
“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明清兩代有帝王在先農壇祭祀先神的傳統,每年開春,皇帝還要扮演一次普通勞動者,親耕隴畝。康熙帝時,有一年又到了御駕親耕的時候,皇帝問左右:“哪位愛卿可以扶犁耕田,做一下示範?”身邊的大臣面面相覷。這些多年寒窗苦讀的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哪裡有過種田的經驗?這時,自幼耕讀的李永紹說:“臣願試試。”話畢,挽起袖子扶著犁,趕著牛穩穩噹噹地向前走去。皇帝很高興,當眾就把這頭牛賜給了李永紹。這頭御賜的黃牛被送回了寧海州西解甲莊老家,不敢圈養,也不能讓它幹活,只能是由著它亂竄,“東吃八百畝,西吃八百畝”,這下老百姓可遭殃了,誰家那點薄田經得起這么糟蹋?百姓敢怒而不敢動手,後來李永紹知道了此事,立即令人把這頭牛處死了,然後奏告皇上,說牛不服水土得暴病而亡。從此,鄉鄰得以太平。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春,文登、寧海州等地因為大旱引起大飢,餓死者大半。李永紹寫下了著名的代表詩作《甲申嘆———康熙甲申歲荐饑》,詩作描述了當時“千村萬落寂無煙,賣妻瘞子啖人肉” 的真實情景,發出了“安得高廩千萬斛,大庇一郡窮民果其腹”的呼聲,為民吶喊,後來朝廷下令減免了三年的田租。
舉賢避親傳佳話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朝廷任命李永紹為順天鄉試主考官,其間所錄取的名士張經南、儲中子等,皆為一時耆宿,一時輿論翕然,人們把他稱為“倫鑒”。此間也發生了一段小插曲。
話說解甲莊南冶頭村的楊家也是書香門第,與西解李家世代友好,李尚書的大女兒就嫁給了冶頭村楊家的一位書生。這位書生女婿聰敏過人,勤奮好學,經過多年寒窗苦讀,這年秋天,要參加鄉試了,李家有人告訴他,說“你今年定能金榜題名”。楊公子起先只當別人是說吉利話兒,後來才得知話出有因,原來此次考試的主考官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岳父大人、尚書李永紹。楊公子想自己多年飽讀詩書,本想憑真材實學考取功名,但如果是岳父大人做主考的話,考中了別人也會說三道四的,所以,他毅然放棄了這次考試。後來李尚書聞聽此事,把自己的女婿大大讚揚了一番。並告訴他自己確實是主考官,但不是本省的,而是順天(今北京地區)主考官。這位楊公子終於在雍正朝考取了舉人,那時李尚書已告老還鄉了。
晚年的李尚書致仕歸里,雍正皇帝恩準於其故里修建尚書府及後花園約山亭,退休後的李尚書“徜徉其中,日蒔花竹,畜禽魚,焚香觀書,飲酒賦詩以為樂。”並留下一部《約山亭》詩稿。
清正遺訓警後人
成於民國年間的《清史稿》洋洋近三百卷列傳,收錄的個人傳記成千累萬,卻唯獨沒有這位一品部院大臣的傳記。這是為何?最近,筆者看到一位李氏後人整理的一篇資料,終於揭開了這個謎團。
1914年袁世凱當權,為編纂《清史稿》,在北京設立以趙爾巽為首的一百多名文人參加的清史館。《清史稿》歷時14年,期間因經費拮据,不得不多次向民間募集資金。
李永紹的裔孫李子賓,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投機經商發了財,在煙臺北大街開設了經營批發綢緞的商號“裕興祥”(地址在今市文物店西側),並在日本大阪開設了分號。有一年,清史館經費困難,與李子賓關係不錯的總纂柯劭忞派人持親筆信到大阪找他,讓他為《清史稿》捐五萬“袁大頭”,李子賓是李氏家族中有名的“三倔子”,對送信人說:“你回去告訴柯公,我家尚書爺臨終有遺訓,子孫後代不許拿錢買虛名!”
柯劭忞將這一情況報告了趙爾巽,趙在館務會議上公開聲明“不許為李永紹立傳”,於是一部《清史稿》,獨缺李永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