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悌(1916.12~2007.10),男,四川省宣漢縣雙河場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三部原副部長、顧問。正兵團職離休幹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無線電專家、無線電反偵察工作開創者之一。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曾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永悌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四川省宣漢縣
- 出生日期:1916年12月24日
- 逝世日期:2007年10月25日
- 職業:總參謀部三部原副部長、顧問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中國人民解放軍無線電專家
- 主要成就:無線電反偵察工作開創者之一
- 軍銜:少將
- 職業:書法家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九軍二十五師政治部宣傳員,紅四方面軍總司令部二局報務員,軍委二局研究員。參加了長征,三過雪山草地。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二局局長,華北軍區司令部六處副處長,中原軍區司令部二局局長,第二野戰軍司令部新聞處處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公安部第七局局長,軍委中南技術局二局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三部三局副局長、局長兼局政治委員,總參謀部三部副部長、顧問。
總參某部原副部長、顧問、正兵團職離休幹部。
李永悌是四川省宣漢縣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轉為中共黨員。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宣傳員、報務員、研究員等職,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李永悌是四川省宣漢縣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轉為中共黨員。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宣傳員、報務員、研究員等職,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研究員、股長、科長等職,參加了“百團大戰”、“五月反掃蕩”等戰役戰鬥。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二局局長、中原軍區司令部二局局長、第二野戰軍司令部新聞處處長等職,率部先後參加了魯西南、進軍大別山、淮海、渡江和進軍西南等戰役戰鬥。
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西南軍區司令部二局局長、公安部七局局長、軍委中南技術局第二局長,總參某部副局長、局長兼政治委員等職,為部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李永悌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7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總參某部原副部長、顧問、正兵團職離體幹部李永悌同志,因病醫治無效,2007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郭伯雄、曹剛川、徐才厚等分別以不同方式對李永悌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對其親屬表示慰問。
李永悌,四川省宣漢縣雙河場人,他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是在我軍通信和情報工作崗位上度過的。他先後任八路軍前線司令部二科科長,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二局局長,第二野戰軍、西南軍區二局局長,公安部第七局局長,軍委中南技術局第二局局長,總參三部三局副局長、局長兼政委,總參三部副部長、顧問等職。是人民解放軍無線電專家、無線電反偵察工作開創者之一。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並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李永悌,1916年12月出生在宣漢縣雙河場一個佃農家庭。1933年10月,許世友指揮紅九軍二十五師占領雙河場,就地招收兵員,擴充軍隊,準備攻打宣漢縣城。李永悌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紅軍,被分配到師政治部當宣傳員,2個月後就加入中國共青團。不久,紅軍總部到二十五師遴選報務人員,機靈精幹的李永悌被選中,從此便與我軍的無線電報務和情報工作結下深厚情緣。戰爭年代,不論戰鬥多么激烈,炮火多么兇猛,他都只能堅守在那部電台前面,在別人的保護下,用耳朵和手指傳達著每一條指示和命令,間接地調動著千軍萬馬的行動,自己卻難有機會拿起刀槍面對面地與敵廝殺。在他的戰鬥生活中,電台就是生命,電波就是命令,每一份電報的收、發、送,都是對自己戰鬥力的檢驗和戰績的結論。工作的特殊性質決定,雖然報務員的工作沒有平時與戰時、白天與夜晚的區別,但隨時都處在高度緊張和認真的狀態之中,不能因絲毫的麻痹疏忽而發生微小的錯誤。李永悌自從幹上這一行,就全身心地投入進去,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的一切。得不到什麼宣揚,立不了多少戰功。加上嚴格的保密要求,自然留不下什麼精彩的故事傳說和動人的英雄事跡,也很難尋覓到他們自己回憶的戰鬥場面,以至於在他們身後簡歷的表述和史料的整理中,都總是顯得那么單薄、平淡。查找李永悌的生平資料,除了有關任職時間的敘述外,沒有發現驚心動魄的故事內容。即使是任職,其單位也多以數字為序,難以看出具體的工作性質和關係。這或許就是部隊通信工作和情報工作的特別之處。李永悌能在這樣特殊的戰鬥崗位上,走進共和國開國將軍的行列,可見其非凡的專業素質和獨特的駕馭能力。
李永悌雖沒有直接與敵人廝殺的激烈情景,但是槍林彈雨的場面沒有少經歷,跋山涉水的征程沒有少走,寒冷飢餓的苦也沒有少吃。他1935年隨部隊強渡嘉陵江參加長征,三過雪山草地。
李永悌於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被調進中央軍委二局任報務員、研究員,在保衛陝甘寧邊區的鬥爭中肩負起傳遞信息的使命。1939年,八路軍反擊閻錫山炮製的“十二月事變”,李永悌作為情報人員,日夜捕捉、分析各種信息,為黨中央和八路軍總部及時掌握情況,採取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情報,有力地粉碎了閻錫山精心策劃的壓制新軍、排擠八路軍的罪惡陰謀。李永悌作為太行山根據地技術偵察工作機構的創建人和組織者,為冀南、冀魯豫、太行、太岳、豫北、豫西和山東各抗日根據地在反對日偽、蔣頑軍鬥爭中贏得主動、奪取勝利,及時準確地提供了大量情報,發揮了“一人敵千軍”的作用。李永悌敏銳的嗅覺感和非凡的洞察力,似乎天生就是一個優秀的情報人才。解放戰爭時期,李永悌被調到劉伯承、鄧小平麾下,為劉鄧大軍奮戰平漢路、跨越隴海線、挺進大別山,戰淮海、渡長江、揮師大西南等一系列戰役全面負責情報保障工作。全國剛解放的1950年,李永悌便被調進北京,擔任國家公安部和解放軍總參謀部情報部門的領導職務,為新中國的鞏固和安全默默地奉獻才智。
“從軍來自農家子,解甲仍為孺子牛。”這是李永悌為自己寫的座右銘。他1982年離休後,在書法舞台上尋找自己新的生活坐標,展現一個老將的精神風貌和藝術才華。他謙虛地拜書法大師啟功為師,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書法。啟功先生對與自己年齡相仿,又三過雪山草地的將軍李永悌格外敬重,並不厭其煩,悉心指點。李永悌真心誠意求學,以學生身份與大師經常書信往來,切磋書藝。啟功真誠無私的指導,使他的書法藝術日進精深,名氣迅長。多次受邀參加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和解放軍三總部以及一些地方的美術館、藝術館等單位舉辦的書畫展覽並獲獎。每當有人誇他的書法藝術時,他卻總是謙遜地歸功於啟功大師的教誨和指點,表現出一個老將軍學無止境的精神品質和尊師重道的高尚人品。人們評價李永悌的書法是,楷書“端莊遒勁”,行書“秀逸剛正”,行氣“圓潤婉通”,在秉備晉人書風的同時,更融入了他的個人品格和情懷。
李永悌很快便融入全新的生活空間,成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老年書畫協會顧問、總參謀部書畫協會副會長。他與夫人、畫家呂東秀的書畫作品,被收錄進將帥墨跡選、將軍書畫大展作品集等畫冊,天安門、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了他的作品。《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解放軍報》、北京電視台都曾對李永悌的書法作過專題報導。李永悌老驥伏櫪,筆耕不輟,為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了繽紛迷人的色彩。
個人作品
1982年離休後,李永悌拜啟功先生為師,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書法。啟功先生對與自己年齡相仿,將軍李永悌登門拜師,甚感不安,連說:“不敢當,不敢當!練書歡迎,拜師不敢,不敢收老將軍為徒。”天長日久,將軍與大師經常書信往來,切磋書藝。啟老確實給予了他真誠無私的指導,李將軍深有體會地說:“名家指點,獲益良深。”作為啟功大師的弟子,老將軍李永悌也非常謙虛,尊師重道。當有人誇他“筆鋒流暢、著墨秀氣、名師出高徒”時,他卻連連擺手,“哪裡哪裡,我作為學生,要永遠向老師學習。”為此李將軍還為拜師作了一首詩:
巴山佃農李永悌,少年參軍十六歲。
革命不顧死與生,三征雪山過草地。
紅軍揮戈三山倒,普通一兵一份力。
年老離休卸征鞍,放下刀槍拿起筆。
佳日晨窗佳夕燈,妻畫夫書樂無比。
奇緣幸逢元白師,授我真訣破神秘。
三年臨池竟有進,展出謬蒙觀者識。
領導民眾多勉勵,更覺啟老善點石。
從今用功三十載,暑往寒來不停息。
相將攜手弄晚霞,百歲學生在考試。
隨後,高齡學生李永悌把這首“心詩”呈現給啟功老師。啟功先生看著將軍的詩句,想著兩人間多年的盛情交往,思緒湧上心頭,展紙潑墨,命筆題詩如下:
驥老心紅志氣雄,一揮筆陣萬夫空。
虛懷下問永字法,即在高名一字中。
此詩上款寫“題贈李永悌”,大師的心思似乎猶言未盡,在四句詩之後又加了長長的註解,全文如下:“永悌同志,離休以來,篤志作書,臨池三年,斐然有成,復承下問,筆法對以書法,用筆根於性習,如高名一字,日日簽署,熟而如妙,永老為之,拊掌,東秀夫人,亦以為然,因拈絕句,即求儷教。” 這樣,老將軍李永悌就成為啟功眾多的學生中,年齡最長、職務最高的弟子。
書畫集
2002年6月為祝賀李永悌投身革命70年,由他的伴侶、畫家呂東秀擔任主編,由長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大氣典雅的書畫集《李永悌將軍書畫藝術成就回顧》。書名由啟功題寫。序言題目是《美好的獻禮》,署名者為張愛萍、啟功、張燦明、歐陽中石。該書畫集選錄李永悌的書法精品55幅,其作品形式有中堂、條幅、對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