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民居群

李氏民居群

小相李氏民居群位於鞏義市魯莊鎮小相村興魯大道西側,南北兩側各有一條自然溝,舊時方圓一里之內有橋4座,故稱“一里四座橋”,其村以李姓、楊姓居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氏民居群
  • 始建於:明末
  • 興盛於:清代
  • 原有大房:20餘處
概況,詳情,特色,

概況

該民居,規模宏大。小巷、胡同、水井,高牆深院,紅石牆基,小青瓦蓋頂,磚牆或磚柱土坯牆。原有大房,至今保存較好的還有李國平宅院、李端陽宅院、李好閃宅院、李三槐宅院等4處,19幢房屋50餘間,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築。雕樑畫棟,裝飾豪華、楹聯、隔扇、磚雕、石雕、木雕極盡工巧,端莊華美,建造精緻,具有一定藝術表現力。

詳情

李國平宅院地處淺山丘陵區,南有嵩山,東有鳳凰山,西北有滑城河自南向北流過,地勢優越,環境宜人。坐北向南,東西寬11.5米、南北長67米,建築面積770餘平方米,共有房屋6幢近20間,是一座三進式四合院,現為兩家居住。
前院為李國平宅院,現存建築有東、西廂房、過廳;後面為 李宏祿宅院,現存有中院東、西廂房、後院上房、後門等。均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小灰瓦蓋頂,主脊、側脊飾以磚雕紋飾,廂房為單坡頂,蓋小瓦;前院過廳前出檐,檐下兩根石質明柱,上刻楹聯、花卉及各種吉祥圖案,上聯“丹桂有根獨長詩書門第”,下聯“黃金無種偏生勤儉人家”。額枋、斗拱之間裝飾精美的雕花、隔架科,尤其是木質隔扇,圖案精美,造型精巧別臻,是木雕中之上品。據說李宏祿宅院中院與後院之間原有一座轉角樓,高大堅固,解放後才拆除。上房檁柱上墨書“嘉慶二十年九月二十日”點明了建造年代,距今有193年。後門門額上方有一個小龕,裡面供奉著鬥神,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
李端陽宅院與李國平宅院相距50米。該處宅院有東、西兩個院落構成,均坐北向南,原為一家,中間有小門相通,現居住兩戶人家。
東院是李新建家宅院,南北長22.7米,東西寬8.6米,面積近200平方米。據說這裡原有五間大房,屬四進式四合院,現存
倒座、儀門、東西廂房、正房。倒座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小灰瓦蓋頂,寬8.6米,進深5.4米,二層架木棚板,主脊飾有纏枝花卉。東西廂房結構相同,寬9.1米,進深3.6米,為單坡式磚木結構,建築部分為土坯牆。正房寬8.6米,進深5.6米,內有保存完好的胡梯和壁櫥,脊檁上墨書“乾隆辛巳年”,即1761年所建,距今有250年的歷史。
西院為李興祥宅院,南北長42米,東西寬11.1米,面積近460餘平方米,現為二進式四合院。現存前院西廂房、過廳、後院東、西廂房、上房。李興祥的曾祖父親李端陽在鹹豐年間,因其父李福申攻打捻陣亡而獲獎九品功牌,又因守御出力,保奏六品頂戴,故為一處官宅。廂房均為單坡式磚木結構,前院西廂房面闊2間,寬7.8米,進深4.1米;後院東、西廂房面闊2間, 寬12.1米,進深4.1米。過廳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小灰瓦蓋頂,寬11.1米,進深8.2米,前出檐,檐下為方形抹角石明柱,明柱刻折枝花卉及楹聯,“庭有餘香謝草鄭闌燕桂樹,家無別況唐詩晉字漢文章”,檐柱下墊束腰仰覆蓮石柱礎。過廳十二扇六抹隔扇門,有直棱窗、欞窗、棱格窗,門窗上木雕變形龍紋、鳳紋、瑞福等吉祥喜慶圖案。上房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小灰瓦蓋頂,寬11.1米,進深6.4米。
李好閃宅院在李國平宅院西20米處,坐北向南,東西寬10.5米、南北長51.4米,建築面積539平方米。
前院為該村李氏祠堂,後院為李好閃宅院,現存建築有前院倒座、東廂房、過廳,後院東西廂房、上房,均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小板瓦蓋頂,脊飾纏枝花紋。倒座寬10.5米,進深6.2米,面闊3間,與門洞連為一體,東側為門洞,中間架木棚板,磚柱土坯牆,門枕石上線刻鹿銜芝草紋。廂房進深3.92米,寬6.6米,高5.5米,硬山式磚木結構,面闊2間,磚柱土坯牆,單坡脊,小灰瓦蓋頂,二板瓦隔帶。過廳寬10.5米,進深7.9米,高5.5米,建築於0.72米高的基座上,基座前有青石五階踏步。過廳前臉部分改建,原為前出檐,檐下有檐柱,柱下墊石質圓柱礎,方礎座,椽頭略上挑,部分山牆改建。後院東西廂房建築格式相同,寬13.29米,進深3.77米,面闊2間,硬山式磚木結構,磚柱土坯牆。上房寬10.5米,進深5.41米,面闊3間,硬山式磚木結構,中間架木棚板,主脊、側脊飾花卉。
李三槐宅院與李國平宅院後門相對,南北長43米,東西寬12.4米,面積448平方米,是處二進式四合院建築。原有倒座、前院西廂房、過廳、後院西廂房、上房等,現存只有倒座、過廳,為硬山式磚木結構,磚柱土坯牆。其他建築已被改建。倒座面闊3間,寬10米,進深5.4米。東側是寬2.4米的門洞,可過馬車。過廳寬10米,進深5.25米,其前牆厚0.75米。其東側也是寬2.4米的過道。在倒座前有一口老井,有井台、井口、轆轤架、轆轤組成,井口直徑約1米,深約40米,是一眼古井。

特色

與鞏義市其他民居相比,李氏民居特色顯著。
一是獨一無二的四進式結構。按堪輿學、風水學的理論,民居倡深忌淺,講究“深宅大院”,認為院淺者不發家,而院子深者藏風聚氣,才能人財兩旺,因此院子越深越好,故鞏義民居中有一進式、二進式、三進式院落等。與眾不同的是,李氏的4個大院,全是四進式結構,融民居、廟宇、宗祠、衙門等特色為一體,在鞏義市是獨一無二,在中原地區也極為罕見。
二是建築呈集群式,設計合理,功能齊全。李氏四個大院緊密相連,呈巍峨的建築群,並以主宅區為核心,向南、東、北三方輻射,北是後花園,東是飼養區(兼倉儲),南為花園,布局緊湊,設計合理,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內眷足不出戶即可到後花園賞花散心,出行時車馬距主宅區僅一路之隔,隨叫隨到,清明時節及重要節日可到南花園、東花園踏青觀光,其設計獨具匠心。
三是文化積澱厚重。據李氏18世孫興祥、新報先生回憶,過去四個大院中均有書房,書畫及藏書之多在當地無出其右。後代子孫有專門讀書、習武之地。廊柱對聯“庭有餘香榭草鄭闌燕桂樹,家無別況唐詩晉字漢文章”、“丹桂有根獨長詩書門第,黃金無種偏生勤儉人家”及十六年匾額“教育恩深”都是很好的佐證。
四是木雕、石雕、磚雕彌足珍貴。莊園中僅剩的頂子床、過廳欞子門及廊柱上雕刻的梅、蘭、竹、麒麟等,雍容華貴,典雅大方,彰顯出主人不凡身世,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李氏家族在明、清時期,乃鞏縣南半縣的首富,鼎盛時期,擁有良田800餘畝,房屋百餘間,人丁百餘口,騾馬成群,財產無數。但李家不是為富不仁的“鐵公雞”,而是慈善之家、書香之家、官宦之家、孝悌之家,在當地百姓中口碑極好。
李氏遷鞏四世祖景方公墓志銘載:李公“力本業,敦實行,無詐鄉里,推為長者。晚年家增裕通貨賄,以平始教孫投師業儒,門閭漸大。”其六世祖聚奎公墓志銘載:“至君尊人(父親)近泉公益拓而大之。近泉公雖不事詩書,而個黨卓犖傑然,稱一方偉丈夫。識君不凡,延師訓誨,弱冠游芹伴鹹,記李氏有奇子;景方公‘俯視而摩幼子,之可教也。以詩書為飲食,以藝文當話言’,公嘆曰:‘吾書香不絕矣!’”據18世興祥、新報先生說,過去家中存書甚多,可惜均在“文革”中被焚。其高祖端陽、雲路、景文兄弟三人,皆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教書先生,分家時每人分得良田80餘畝,因不諳農藝,有的變賣,有的施捨給了貧苦鄉親。16世光謙公精通易術。15世丙西公、16世百公皆諳熟法律,均是該地區的名人。18世興祥先生在三進院過廳中複製了木屏風,前書“朱子治家格言”,後書“中院生輝”。人入院中,“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使人心靈受到洗禮。由此可證,李氏是書香之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