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泉鎮李條莊村南鄰新泰市羊流鎮雁翎關村,北靠龐家莊村,東鄰高莊街道辦事處樓子村,西與藺家莊隔河相望。由李條莊、孫家莊兩個自然村組成。李條莊最早由李姓在此建村,取名李條莊。據《亓氏族譜》記載:明朝弘治年間,亓氏五世祖亓寧從今高莊街道羊莊村遷此,後亓氏人丁興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李條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牛泉鎮
- 政府駐地:北街大隊辦公室
- 地理位置:牛泉鎮最南邊雁翎關以北
- 人口:2000左右
- 起源:最早由李姓在此建村
- 主要姓氏:亓,王,谷,呂,吳
明朝名吏亓詩教是牛泉鎮李條莊村人。亓詩教,號靜初,又號龍峽散人。生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卒於天啟元年(1621年)。亓詩教自幼天資聰穎,善學好問,擅長詩文,但因家境貧寒,青年時亦不能得志,唯其鍥而不捨,終能大器晚成,於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中舉,次年中進士。始授為荊州、淮安推官,後升任禮科給事中、翰林院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累任巡撫河南等處地方兼提督軍務,督察院右僉都御史,在萬曆時期影響很大。
亓詩教在淮安府任推官時,曾受到萬曆皇帝的嘉獎。皇帝敕令曰:“亓詩教志行端純,才猷朗練,自掄廷獻,再理邦刑,”“能察麗求中,民自不冤,庭無滯訟、大吏稱能者數矣”,授階文林郎。
萬曆四十三(1615年),山東省境內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旱災。從春天到夏末滴雨未下,夏季莊稼顆粒不收,後又鬧蝗災,秋季莊稼幾乎絕產。時 人心惶惶,怨聲載道,眾多飢餓農民結夥行盜,聚眾造反。亓詩教冒著被罷官和殺頭的危險,直接上書皇上,在千言《饑民疏》中,從歷史上農民造反起義的原因以及給國家帶來災難的教訓,向皇上建議:“欲捕亂民必先救饑民,亂民非盡出於饑民,饑民非盡入於亂民,我無所以救之,則亂民之為招,饑民之為驅,愈捕愈多不勝捕也,我有所依救之,則饑民不復趨之去,亂民不復招之來,或捕滅之或解散之,則一舉可定矣。”亓詩教向皇上提出三大賑災措施:第一,特發帑銀十萬兩;第二,從上繳朝廷的稅銀中酌留十萬兩;第三,免除山東六郡包稅二萬三千兩。三項措施,得到了朝廷批准,並儘快得到了實施。經採取亓詩教提出的停徵、改折、抵平、留入四種方法,調整山東糧食徵購政策和稅收方面存在的問題,解救了山東百姓,平息了青州一帶的叛亂,饑民免遭塗炭。為了感謝亓詩教對山東百姓所做的貢獻,萊蕪、青州兩地百姓在萊城西為亓詩教修建了生祠,以表達兩地民眾的愛戴之情。因上疏有功,亓詩教被升為翰林院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萬曆末年,亓詩教與知縣胡士奇共同組織編纂了《萊蕪縣誌》。
明天啟六年(1626年)仲夏,亓詩教自開封抱病而歸。崇禎繼位後,清洗閹黨,亓詩教受牽連而被列入逆案,贖徒為民。回鄉後隱居蒼龍峽,寫下了著名的《清閒詞》留世。死後葬在蒼龍峽西側。附《清閒詞》:
清閒二字真無價,
隱向山林罷。鄰舍四五家,
種幾畝田禾稼。
結座茅庵自在似,
我無冬夏。
出門來遂處安插,
菜畦兒緊靠著葡萄架。
桃李盈山谷,
梨杏繞周匝。
村酒熟,
不用柞,
稚子提壺,
山妻把盞,
野調歌論不著板眼錯打,
信口詩那管他字韻訛差。
餵幾(只)看家犬,汪汪嚓嚓,
養幾群花鳳雞,咭咭哈哈。
緞機車,嗤稜稜,
琴棋聲,響桌球。
到春來尋芳不用遠處 ,
到夏來澗邊流水在枕峽,
到秋來黃花咫尺遍半塔,
到冬來梅雪相邀把酒哈。
山家說不盡,
你請我來我請他,
山家說不盡、
陰陰晴晴樵牧話。
石底下掬螃蟹,
草窩裡撲螞蚱,
釣的魚兒三指大,
面里括、油里炸,
嚼一嚼、咂一咂;
四時無煩惱,
逐笑哈哈。
客來有啥咱吃啥,
不用你東撓掃西刷刮。
李杜詩千首,
聖賢書半榻,
後代兒孫全不掛,
是非榮辱以任他,
朝廷任有多大大,
不犯王法管不著,
咱不是神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