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霖(會同縣粟裕希望國小教導主任)

李柏霖(會同縣粟裕希望國小教導主任)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柏霖,女,苗族,1996年10月生,中共黨員,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粟裕希望國小語文教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柏霖 
  • 國籍中國
  • 民族:苗 
  • 出生地: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 
  • 出生日期:1996年10月 
  • 畢業院校湖南第一師範學院 
  • 職業:教師 
  • 職務:教導主任 
人物經歷,演藝經歷,獲獎記錄,社會任職,

人物經歷

5年來,她帶著學生們一共寫下了各類主題的詩歌1400餘首,溫暖照亮了大山孩子們的童年。11月20日,李柏霖帶著學校7名“小詩人”登上“中國文學盛典•魯迅文學獎之夜”頒獎晚會,孩子們用一首首詩歌打動了觀眾,並作為頒獎嘉賓給獲得詩歌獎的“大詩人”頒獎。
轉變教學思路 關注學生生命力
2017年,從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畢業後,李柏霖決定回到山區為鄉村教育貢獻力量,她回到了會同老家,成了粟裕希望國小的一名普通語文教師。李柏霖不是沒有機會留在大城市工作,只是她心中始終對鄉村教育抱有責任和情懷。粟裕希望國小位於大山的深處,雖然近些年來鄉村學校的軟硬體設施大幅改善,對鄉村兒童成長的支持力度也有所提升,但由於不良成長環境衍生出的各種教育和心理問題依舊突出,導致鄉村兒童普遍學習動力不足、對生活和未來迷茫無措。面對鄉村教育的種種困境,李柏霖心中忽而生出“近鄉情更怯”的複雜感受,一方面因為距離自己的教育理想更近一步而歡欣鼓舞,另一方面又因鄉村兒童艱難的成長境況而倍感責任重大。
最初的轉變,源自對工作事倍功半的自我懷疑。和大多數年輕教師一樣,起初,李柏霖幾乎將全部工作重點放在“教學”上,只為給鄉村孩子創造“更好的出路”。雖然使出渾身解數,想幫學生多提幾分、多掌握幾個知識點,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學生不僅成績沒有預想中的節節高升,學習興趣和自信也在日復一日的“規勸”和“苦學”中漸漸失去光彩。學生學得累,李柏霖教得更累,甚至開始懷疑自己“不適合當老師”。
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人們在應試教育的裹挾下,對教育的追求總是圍繞“成績、成才、成功”展開。然而,教育真的只有這一種定義嗎?李柏霖就決定轉變思路,從關注學生的學業表現轉向關注學生的“生命力”,嘗試為鄉村孩子營造一種新的學習生態。她利用豐富的鄉土教育資源,把語文課變成閱讀課、生活課、詩歌課、行走課,課堂也從教室搬到田野、森林、溪畔。感受到孩子們日益高漲的學習熱情和逐漸敞開的心扉,她知道自己這條路選對了。“教育不只是‘教書’,更是‘育人’。在課本之外,是更長遠的人生路。”她說。
寫最真摯的詩 做最勇敢的孩子
讓鄉村孩子擁有美好童年,實現起來並不容易。一籌莫展之際,李柏霖回想起自己的成長經歷。學生時期,她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在閱讀的過程中受到了許多啟發,也療愈了自我:“讀書的意義不只是增長學識、開闊眼界,更重要的是了解作者對於生命的思考,對苦難的理解和悲憫,還有對多樣性的接納和包容。”李柏霖找來了許多兒童讀物,有童話、寓言,還有小說、散文,她要求每個學生每天至少保持半小時的閱讀,將學習的觸角延伸到大山之外的世界。有些低年級學生不喜歡看書,她就聲情並茂地講給學生聽,並恰到好處地留下懸念,鼓勵學生髮揮想像,再去書中尋找答案。
只是閱讀,還不夠。要想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了解他們的成長需求,還需要讓他們學會表達。“那就寫詩吧!讓孩子們把自己的經歷、感受、困擾和想像用童真和文學串聯起來。”李柏霖想。一開始,學生們不理解什麼是詩,李柏霖就帶他們廣泛閱讀、仿寫詩歌,但是過程中不免又落入“機械教學”的桎梏,許多學生為了交差,乾脆默寫一首古詩交給她。於是,李柏霖帶學生們走出課堂,在大自然中釋放天性、在日常生活中品人生百味,不斷激發學生的感受力。第一次外出採風,或許孩子們感受到了山坡上零星散落的詩意,但還沒有學會如何用語言抓住它,李柏霖便鼓勵大家用眼看、用耳聽、用心感受,記錄下真實的人、事、物、景,不用擔心好壞與對錯,只需要表達出最真實的內心感受,可以是一首完整的作品,也可以只是一個想法、一句話。於是,朝霞與落日、叢林與雲霧、泥土與花香、山谷與溪澗,都成為鮮活的素材——一場大雨過後,有學生寫下:“烏雲吐出了銀色的雨,大地上躥出了五顏六色的花”;森林深處,有學生拿著木棍“比武”,旁邊的學生記錄下了這一幕:“森林的樹木總會掉下來一些樹枝,有的像劍,有的像槍,你可以選擇做一個劍客,還是做一名神槍手”……孩童們嬉鬧間的歡聲笑語被路過的飛鳥帶走,播撒到大山之外的遠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