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枝

李林枝

李林枝(1910—2009),曾用名杜林忠,1910年5月生,四川蒼溪人。193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8月參加革命工作。1950年1月至1965年12月,歷任四川省遂寧地委第一書記、綿陽地委第一書記、省委委員、常委。1966年1月至1968年6月任省委委員、常委、副省長。1968年6月至1977年11月任四川省革委常委、生產指揮組副組長、生產建設辦公室農業組副組長。1977年11月至1979年12月任四川省革委副主任、省貧協主任、黨組書記。1979年12月至1983年4月任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省貧協主任。1983年2月至1985年7月任省顧問委員會常委、委員。1985年12月經中央批准離職休養。2002年1月經中央批准享受省長級醫療待遇 。於2009年1月16日13時30分在成都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林枝
  • 別名:曾用名杜林忠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四川蒼溪
  • 出生日期:1910年5月
  • 逝世日期:2009年1月16日
人物生平,主要事跡,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李林枝,1910年5月生,四川蒼溪人。曾用名杜林忠。
193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8月參加革命工作。1932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8月至1933年4月任川北蒼溪游擊隊排長。1933年4月至1934年6月任紅31軍93師276團1營3連黨支部書記。1934年6月至1936年7月任紅31軍93師黨委委員。參加了長征。1936年7月任中共綏遠清河縣工委組織部部長。
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雁北特委巡視團主任。1938年11月至1940年1月任中共平魯、清河縣委書記。1940年1月至1942年9月任中共山西右南縣委書記、中共雁北工委、5地委委員、常委兼組織部部長。1942年9月至1945年10月在中共中央晉綏分局黨校及中共中央黨校四部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10月至1948年8月任中共綏東地委副書記,中共綏南、豐涼工委委員、書記。1948年8月至1949年4月任中共綏蒙區委、平清土改工作團團長、中共綏東地委書記。1949年4月任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幹部科科長、城工部調查組組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2月任四川省廣元縣縣長。1950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遂寧地委第一書記、181師兼遂寧軍分區政委。1957年任中共綿陽地委第一書記。1965年5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1965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副省長。1968年6月任四川省革委會常委、生產指揮組副組長、生產建設辦公室農業組副組長。1977年11月至1979年12月任四川省革委副主任、四川省貧協主任、黨組書記。1979年12月至1983年4月任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省貧協主任。1983年2月-1985年7月任中共四川省顧問委員會常委。1985年12月經中央批准離職休養。2002年1月經中央批准享受省長級醫療待遇。
李林枝同志是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因病醫治無效,於2009年1月16日13時30分在成都逝世。

主要事跡

領導遂寧水利建設
遂寧解放初期,李林枝到遂寧後,始終繼承和發揚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堅持密切聯繫民眾,艱苦奮鬥。他經常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足跡涉歷全區鄉鎮村舍,時刻把民眾的冷暖疾苦記在心中,對當地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說起水利工程更是如數家珍,這是全區廣大幹部所公認、敬佩的優良作風。
1950年2月,百廢待興,征糧剿匪等任務十分緊迫,他就為修復被洪水沖得千瘡百孔的四聯埝灌溉工程,親自主持開會,加強領導,組織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參加搶修。為了保證春灌用水和城市用電,顧及當時人力、財力和時間緊迫的實際情況,他根據大家的意見,毅然決定修復工程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建修臨時工程,保通水灌溉發電,第二步,建永久性工程,使江、渠水分道而行。由於決策合符實際,組織日夜搶修,僅用20天時間就完成了第一步工程,保證了南北二壩兩萬多畝農田的春耕用水,恢復了石溪濠水電站發電,永久性工程也在當年全部竣工。以實際行動表明:共產黨不僅能打仗,而且還會組織領導工農業生產,在人民民眾中樹立起黨和政府的威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遂寧,工農生產亟待恢復,又遇水旱災害頻繁襲擊,李林枝堅決貫徹上級部署一面組織各級政府狠抓冬田蓄水保水,車水抗旱奪豐收恢復農業生產,一面又教育幹部,在抓臨時性抗旱措施的同時,要把興修小型農田水利的永久性工程結合起來。他經常說:“民以食為天”,“吃飽了才能打仗,搞建設”。“在我們這樣的農業大國里,占人口80%以上農民的狀況如何?決定著國家的命運?農業狀況如何?決定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有收無收在於水,多收少收在於肥”道理是很明白的。因而1951年秋後,全縣按地縣委的部署,在土地改革期中,就發動了轟轟烈烈的鑿塘修堰運動,一個冬春挖成小平塘2212口,新修整修土石河堰115座,水利建設得到較大的發展。
1952年春,遂寧遇上冬乾春旱。地、縣委及時組織動員民眾抗旱,但由於部分幹部民眾中等天下雨的傳統觀念存在,一些地方燒龍背、抬菩薩、祭龍王等迷信活動又抬頭,以致抗旱聲勢不大。針對這些情況,李林枝立即帶上縣農業科長劉安治去郊外調查,與農民座談,把河溝水引到田裡,解救脫水田,發現幹部、民眾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有畏難情緒。他對劉安治說:“看來要把民眾發動起來,只有我們先做出榜樣,如能把四聯堰的水弄上鐵門坎山上的關刀田,栽上秧就好了”,經過實地察看、考慮,他下決心要以身垂範把民眾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辦到,去激勵幹部民眾投入抗旱鬥爭。回機關後立即和遂寧縣長范艾等同志親自主持召開專、縣機關、工廠、學校參加的動員大會。第二天早上就出現地縣委書記、專員、縣長親自帶領各部門幹部,用桶挑、盆端把四聯埝水運送上山灌田的動人情景。接著工人、學生、居民也積極參加,兩個早晚休息時間就把鐵門坎上“十年九不栽”的關刀田灌滿,得以解救保栽。地專領導親自率領民眾挑水上山抗旱的訊息,迅速傳到各縣區鄉,各級領導也親自率領民眾開展抗早鬥爭,推動民眾獻計獻策,因地制宜參與抗旱救災。在涪江、瓊江沿岸出現把一家一戶的人力、水車組織起來排成十幾部、幾十部的長龍、車水翻山,上岸搶救農田的抗旱陣勢;隔水源遠的,組織掏古井、挖浸水,點滴歸田;有的提早栽秧,鋤松裂口,施清糞水等多種抗旱措施並行,極大地控制了旱情發展。因而當年水稻栽種面積比1951年還多栽12698畝,總產增加了11%,這次各級領導帶頭率領民眾開展聲勢浩大的抗旱鬥爭,既發揚了黨的光榮傳統,又在人民民眾中樹立起“人定勝天”的信念。
領導綿陽城市綠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綿陽老城區有少許古銀杏、皂角樹,皆為明末清初所植,街道僅有雜樹40株。1959年,綿陽城區掀起第一次城市建設高潮後,新建了寬闊筆直的涪城路、劍南路、躍進路、先鋒路、綿江路、迎賓路以及老城拓寬的東風路(今警鐘街西段)。可是街面灰撲撲,光禿禿無綠樹,更無花草。時任綿陽地委第一書記的李林枝同志,在綿陽工作的八年中,為改變綿陽貧窮落後的面貌,帶領綿陽人民艱苦創業,不懈奮鬥:搞綠化、修水利、改田土、育良種,綿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許多農田水利工程,城鄉綠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他工作過的地方,許多幹部民眾提起他,總要親切地稱他為“我們的水利書記”、“我們的棉花書記”、“我們的綠化書記”等。這一聲聲親切的稱呼,不僅是對林枝書記所作貢獻的褒揚,更是建在老百姓心中的豐碑。1959年3月,李林枝主持召開地委常委擴大會議,決定由地區和綿陽縣共同籌集資金,為改變新建的十里長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狀況時,他說:“這顯然不能適應我們的工業發展和民眾的生活。”李林枝親自選擇樹種,由地、縣林業局和縣城建委牽頭,發動各單位和居民進行街道綠化,在道路兩旁種植法國梧桐樹7萬多株,並責成縣林業局僱請專職護林員管理。當時有“十里長街林枝樹,梧桐遮陰柏油路”的民謠。

人物評價

李林枝同志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革命工作生涯中,歷經了土地革命、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洗禮。他政治堅定,對黨忠誠,在艱苦歲月里,無論環境多么險惡,他始終保持了積極樂觀的革命精神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經受住了長期革命戰爭的鍛鍊和考驗。在黨的培養教育下,逐漸成長為一名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為中國的革命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在四川省遂寧地委、綿陽地委、省委等多個部門擔任領導職務。他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他對黨忠誠,堅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省委的決定,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和共產主義信念。在擔任四川省委委員、常委、四川省副省長等領導期間,他工作積極負責,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團結和依靠民眾,堅持民主集中制,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他一生光明磊落,作風正派,勇於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他艱苦樸素,清正廉潔,關心民眾,平易近人,嚴格要求子女和親屬,從不謀取任何私利,在幹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望。
1979年地方人大常委會恢復成立後,李林枝同志任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他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將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帶到新的崗位上。他始終堅持學習民主法制建設理論,積極努力執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抓好選舉工作、代表工作、加強地方立法和監督工作、聽取“一府兩院”工作匯報、組織執法檢查、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製做出了突出貢獻。1985年離職休養後,雖然年事已高,但仍然關心黨的事業和民主法制建設進程,關心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尤其是關心“三農”問題,不斷地向有關領導提建議,他為農業、農村、農民傾注了畢生的心血,贏得了廣大幹部民眾的衷心擁護。他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在言論和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充分體現了一個老共產黨員的政治覺悟和崇高品質,自始至終保持了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本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