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年

李書年(1922一-1969)安徽桐城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哈爾濱市音樂家協會理事、哈爾濱歌劇院聲樂教員、演員、聲樂教研組組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書年
  • 出生地:安徽桐城
  • 出生日期:1922
  • 逝世日期:1969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1947年畢業於南京國立音樂學院聲樂系,同年任湖南音樂專科學校助教、講師。1949年參加革命,歷任第二野戰軍文工團、西南軍區文工團團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聲樂教員兼獨唱演員。 1952年在西南軍區文工團工作時,曾參加收集四川民歌《川江號子》、藏族民歌的工作,並整理印出單行本。1953年他整理寫出向蘇聯紅軍紅旗歌舞團學習的材料《勞特聲樂教材》、《一個歌唱家的訪問記》,在國內出版。1951年----1953年先後兩次赴朝鮮慰問演出,並創作了《歌唱志願軍》一歌。回國後在上海、武漢、重慶、成都等地演唱。1954年隨解放軍藝術團赴前蘇聯、捷克、羅馬尼亞、波蘭等國訪問演出,擔任獨唱、領唱歷時四個多月。1959年調入哈爾濱歌劇院,在歌劇《興安嶺戰歌》、《貨郎與小姐》、《茶花女》、《焦裕祿》等歌劇中擔任重要角色。他演唱的歌曲《我站在鐵索橋上》錄製成唱片,流傳至今。

人物生平

李書年,別名李書廉。1923年生,安徽省桐城縣人。自幼愛好文藝,16歲輟學,參加國民黨三青團在桂林辦的“忠誠劇團”,從事戲劇演出。1943年考入重慶國立音樂學院學習聲樂,幾年後,成為一名出色的男高音。
1949年9月,在重慶市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政治部文工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建為西南軍區戰鬥文工團。在此期間,他滿腔熱情地深入到山鄉農村採風,蒐集大量的四川民歌、川江號子和藏族民歌,並整理出版單行本。
1951年,即調到總政文工團的當年,兩度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奔赴朝鮮戰場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在炮火轟鳴聲中,滿懷戰鬥激情創作並演唱《歌唱志願軍》一歌,回國後,又在上海、武漢、重慶、成都等地演出,歌唱志願軍高尚的國際主義精神。
1953年,在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任獨唱演員兼聲樂教員。
1954年,隨解放軍歌舞團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進行為期4個多月的訪問演出,受到東歐五國觀眾的熱烈歡迎。他還整理、撰寫向蘇聯軍隊“紅旗歌舞團”學習的《勞特聲樂教材》及《一個歌唱家的訪問記》,併合印成單行本在國內發行。《勞特聲樂教材》是隨來華演出的蘇軍紅旗歌舞團學習期間所寫的學習筆記及體會,詳細記錄著名聲樂家勞特的聲樂教學理論及訓練方法,並記有教學時採用的聲樂練習。這一教材對推動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1958年,解放軍總政治部號召廣大官兵轉業到北大荒。李書年積極報名並很快被上級批准,於同年春來到黑龍江。他的優美歌聲,飄蕩在北大荒遼闊的原野上。
1959年,李書年調入哈爾濱歌舞劇院任獨唱演員兼聲樂教師。他學的是美聲唱法,但很注意在藝術實踐中吸收戲曲以及民族聲樂在吐字、行腔、用氣、表情等方面的理論與技巧。他的演唱字正腔圓,聲情並茂,富於民族氣韻,被人稱為“民族化”了的美聲唱法。他演唱的《雲山牧歌》、《在那遙遠的地方》、《我站在高高的鑽塔上》、《飛奔吧棗騮馬》、《我站在鐵索橋下》等歌曲,或抒情徐緩,或熱情奔放,風格各異,個性鮮明。其中一些歌曲灌成唱片廣泛流行於社會。他以自己的藝術實踐為發展民族聲樂做出了貢獻。
李書年的藝術才能還表現在歌劇演出中。1960年在大型歌劇《興安嶺戀歌》(後更名《興安嶺戰歌》)中扮演金礦工人出身的抗日聯軍中隊長趙雲平。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在大型現代歌劇中擔任重要角色。根據劇情需要,對角色的一招一式、一舉手一投足都反覆演練,力求通過形體動作準確地揭示角色的性格特徵和內心世界。終於成功地塑造了趙雲平這個抗聯中隊長的藝術形象。此後,又在歌劇《白毛女》、《貨郎與小姐》、《焦裕祿》和《映山紅》中扮演各類不同的角色,以及參加了威爾第的著名歌劇《茶花女》的排練。
作為聲樂教師,李書年對待教學,象對待自己的演唱一樣認真。在教學中不僅注意歌唱方法技巧的傳授,而且十分注意對青年演員的全面培養,要求青年演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藝術觀,認認真真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唱歌。還一再提醒美聲唱法的演員,要注意使自己的歌唱能為中國的廣大民眾所喜愛,千萬不要孤芳自賞、自命清高。
“文化大革命”期間,李書年被戴上“反動藝術權威”的帽子,並被誣為“反革命分子”。1968年5月16日,以“為自己及陳沂右派問題翻案”的罪名被拘留審查長達11個月之久。拘留期間,李書年患上肺感染合併症,得不到及時治療,以致病情日益嚴重,於1969年4月11日含冤而死。時年46歲。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1978年12月8日,中共哈爾濱市文化局黨委作出決定,為李書年平反昭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