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介紹,地理位置,建築結構,主要景觀,出土文物,
人物介紹
據悉,李晦(628年-689年),字慧炬,隴西郡成紀人。唐太宗李世民堂侄,唐高宗李治堂弟,唐朝開國元勛、凌煙閣功臣李孝恭之子。作為出身顯赫的唐朝皇族,李晦因善於處理政務而深受初唐幾位皇帝的賞識。唐高宗時期任營州都督、右金吾將軍、兼檢校雍州長史。唐中宗時升任戶部尚書。唐睿宗及武則天時期,官拜右金吾衛大將軍、秋官尚書。至永昌元年去世後,被追封為幽州都督。
地理位置
李晦墓位於今陝西省高陵縣涇渭鎮馬家灣村南,西距漢景帝封土約3公里,地面原有陵園、封土、墓前石碑和石刻等。墓葬由長斜坡墓道,七個天井和過洞、六個壁龕以及前、後、西三條甬道和墓室組成。整個墓葬平面略呈“Ч”字形,南北殘長46.3,東西最大寬度16.4米,西墓室最深處達15.6米。這種“品”字形排列的三室唐墓,與學術界一般認為大、中型唐墓均為前後雙室的結構模式差別顯著,是唐墓形制中的一個特例,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建築結構
“外側室”或“秘室”,三座墓室呈品字形布局,在同一封土覆蓋之下。
外側室每邊各為4米,高4.8米,在室內西側安放著迄今所知體量最大的石槨,長4米,寬3米,高2米,石槨頂部有脊,仿木斗拱,結構完整。古槨四壁內外兩側均有侍女,官員及花草線刻畫,線條優美,完整細膩。
另外,在外側室封門石之後,有一石質墓誌。志為方形,邊長0.9米;志蓋為盝頂,四周飾有線刻蔓草紋。
主要景觀
199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隊對李晦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該墓形制特殊,封土南側為天井和甬道組成的墓道,墓道面端已被渭水沖毀,現存7個天井,3座墓室兩側有5個壁龕,墓室近似方形,磚砌穹窿頂。壁龕及墓室文物多年來已被盜掘一空。但在第四天井西側又發現一土洞式墓道,往西側橫向延伸11.6米後改為向北延伸20米,封門後又有一平面呈方形的穹窿頂式墓室。可稱為:“外側室”或“秘室”,三座墓室呈品字形布局,在同一封土覆蓋之下。
外側室每邊各為4米,高4.8米,在室內西側安放著迄今所知體量最大的石槨,長4米,寬3米,高2米,石槨頂部有脊,仿木斗拱,結構完整。古槨四壁內外兩側均有侍女,官員及花草線刻畫,線條優美,完整細膩。在石槨東側,出土三彩器物160餘件。
另外,在外側室封門石之後,有一石質墓誌。志為方形,邊長0.9米;志蓋為盝頂,四周飾有線刻蔓草紋。墓誌並蓋一合兩石,正方形,青石。志蓋中部陰刻篆文“唐故秋官尚書上柱國河間縣開國子李君墓志銘”五行二十字,馬永嬴說,秋官尚書相當於今天的法務部長。志文38行,滿行36字,除空格外實有1285字,詳細記述了墓主人李晦的族譜、生平和歷史貢獻。
出土文物
2015年12月31日,經過兩年的籌備,出土的珍貴文物首次在漢陽陵博物館展出。包括三彩騎馬俑24件、三彩立俑86件、三彩水井和三彩磨各1件。其中三彩騎馬俑以頭飾的差異分為小冠俑、風帽俑和幞頭俑三型,人物端坐於馬上做演奏狀,有的吹簫,有的持鼓,為樂伎的形態。三彩立俑分為風帽立俑、幞頭立俑和崑崙黑奴(黑人模樣,頭髮黑而卷,皮膚黝黑)三種,風帽立俑和幞頭立俑均為胡人形象。這批三彩俑是我國出土的有明確紀年三彩俑中最早的一批。此外,還展出了陶馬、陶牛、石槨模型等。
由志文得知:墓主李晦葬於永昌元年(公元689),為李唐之宗室,任秋官尚書,為唐高宗之寵臣。志文內容豐富,書法雋永,不但補充了史籍記載之闕佚,而且具有極高的書法研究價值。
該墓發掘完畢後,出土文物均上調省考古研究所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