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掌“天一堂”藥鋪的第三代掌門人——李星臣
基本介紹
- 本名:李星臣
- 字號:世一堂
- 所處時代:清朝末年
簡介,發展歷史,
簡介
李星臣:“世一堂”藥鋪創始人。
發展歷史
1903年,哈爾濱因中東大鐵路的發展而盛極一時,商賈林立,享有“東方小巴黎”的美譽。執掌“天一堂”藥鋪的第三代掌門人李星臣認為,哈爾濱的興盛是“天一堂”難得的機遇,便責成“天一堂”在阿城的分號撥款現大洋1萬元,作為資金,在現在的哈爾濱道里區十二道街頭創辦了“天一堂中藥店”。
“天一堂”在哈爾濱開張後不久,一天,李星臣正在帳房算帳,忽然小夥計報告說院門外有一位雲遊道士求見。李星臣熱情地把道士請進屋。道士落座後說:“施主,您這鋪子裡的藥不錯,但這‘天一堂’的名字不怎么好。”李星臣一聽,忙站起身拱手行禮說:“願聽師傅高見。”雲遊道士捻了捻鬍鬚,慢悠悠地說:“你這‘天一堂’聽起來仿佛是天上的藥房,可是,那天上的神仙不是吃藥的,吃藥的是世間吃五穀雜糧的老百姓,我看不如把‘天’字改成‘世’字。‘世一堂’乃為‘人世間第一大堂’之意,你看可好。”李星臣聽完,趕忙上前一揖到地,連說:“謝師傅贈名,您說的極是。”雲遊道士見狀意興大發,他見李星臣桌上備有紙筆,拿起筆來一揮而就“世一堂”三個大字,寫罷轉身,朗笑飄然而去。
也就從這一天起,李星臣先生接受了雲遊道士的建議,將藥鋪更名為“世一堂”了。
二、“世一堂”聲名遠播
改名之後,李星臣開始致力於提高藥品的質量,增加品種。將老藥鋪改造成製藥作坊,世一堂藥廠從此才真正誕生。李星臣恪守古訓,嚴格遵守藥方醫理,選擇藥材地道,重金聘請名醫、名藥工,層層把關。以仁義治鋪,"賣藥"更以"義"字為本,注重藥物產地,確保藥材地道,價格合理,童叟無欺,因此,很快使世一堂在哈爾濱乃至東北地區聲名鵲起。
世一堂遵循著李星臣先生的祖訓,“配伍醫方唯道地,炮製遵古乃精良”,他們深信“義利共生”的信條,緊緊抓住這個‘義’字,使自己的藥廠充滿勃勃生機。悠久深厚的中華儒家文化就是這樣在潛移默化中滲透進了世一堂最初的企業文化,也正是這一最初的理念,伴隨著世一堂人一貫的步伐。
儒家文化講“仁、義、禮、智、信”。而以藥為本,推廣藥品,療傷祛疾,廣救蒼生,這自然是大仁的表現,世一堂的規模與名聲同時發揚光大的現實,也是最初的世一堂人大禮、大智的有力注釋吧,世一堂人從一開始就確立了“配伍醫方唯道地,炮製遵古乃精良”的信條,他們以這一百年不變的祖訓向廣大的世人承諾著他們的信條,正是這一百年不變的“大信”,使世一堂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三、國貨自強出國門
到1912年,世一堂已擁有吉林世一堂、阿城世一堂、道外世一堂、道里世一堂四家分店,呈現出連鎖經營的雛形。世一堂首開了“由同一資本所有者在全國各地開辦多家分店,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的經營模式的先河,這一經營模式當時在世界上都是領先的。此後這一經營模式在全世界廣為風靡。
1914年,世一堂生產的藥品被評為國貨精品,得到政府認可。1915年(民國四年)世一堂生產的鹿角膠走出國門參加首屆國際巴拿馬列博覽會獲得金獎,由民國農商部長周自齊親授證書,獲得農商部展銷大獎,為中華民族工業爭得了巨大榮雀。鑼鼓喧天,金獅狂舞。人們奔走相告,慶賀中國人在洋人面前的揚眉吐氣。1916年(民國五年)世一堂牌藥品再次獲得中華民國國貨優等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