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中西醫結合防治皮膚病,尤擅銀屑病、濕疹、痤瘡、皮膚潰瘍、帶狀皰疹、過敏性皮膚病等疾病診療。
教育經歷
1988年畢業於安徽中醫學院中醫系,獲學士學位;
1988年本科畢業後,到蚌埠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
1992年報考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外科學專業;
1995年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外科學,獲碩士學位;
1997年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外科學,獲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97年博士畢業後,到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皮膚科,工作至今;
1998.12,上海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
2004.04-2004.10,韓國大田大學交換教授;
2004.12,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副主任醫師;
2004.12-2017.12,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科主任;
2006.12,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5.06-至今,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皮膚病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2017.12-至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
任免信息
2017年12月,擬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
社會任職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
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上海市中醫藥學會皮膚病分會主任委員
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副會長
上海市藥理學會皮膚藥理學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委員
世界中醫藥聯合會皮膚科分會副會長
雜誌編委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主編,《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雜誌》副主編,《世界臨床藥物》副主編等。
學術成就
1. 提出陰陽失衡所致“血熱陽浮”是銀屑病關鍵病機
提出“血熱陽浮”是銀屑病的主要病機,以“清熱涼血、重鎮潛陽”作為本病主要治則。相關臨床及基礎研究曾獲國家自然基金資助4項,省部級基金資助5項,其他各級基金資助十餘項。研究成果曾獲中國中西醫結合科學技術三等獎、國家教育部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上海中醫藥科技獎三等獎等多項省部級以上獎勵。
2. 提出“清-化-補”動態序貫愈創方案
結合創面發生髮展過程“熱”、“瘀”、“虛”之關鍵病理因素,提出“清(熱)-化(瘀)-補(虛)”動態序貫診療策略。將中醫學“扶正生肌”與“化瘀消瘢”融入皮膚創面修復不同時期的治療,並形成對立統一的臨床治療策略。相關臨床和基礎研究成果曾獲國家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中華中醫藥科學技術三等獎、華夏醫學科技三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次)及三等獎(1次)。
3. 套用聯繫數學集對分析最佳化臨床診療方案
將聯繫數學集對分析理論聯合其他算法套用於臨床療效評估及診療方案的最佳化。率領團隊與趙克勤研究員展開合作,構建了診療決策系統與資料庫,獲得國家軟體專著權2項,並得到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國家自然基金與多項省部級課題資助。
獲獎及榮譽稱號
榮獲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第十屆“中國醫師獎”,首屆“上海市仁心醫師獎”獲獎者,上海中醫藥大學學術榮譽體系講席教授。
先後被評為“上海市青年崗位能手”、“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之星”、“上海中醫藥大學突出貢獻科研工作者”、“上海中醫藥大學優秀研究生導師”、“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首批PI”等多項教學獎勵。
主要科研獲獎:2004年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一),2007年獲得中華中醫藥科學技術三等獎(排名第一),2008年獲中國中西醫結合科學技術三等獎(排名第一),2009年獲國家教育部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一),2011年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2012年獲國家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2013年獲上海中醫藥科技獎三等獎(排名第一),2018年獲華夏醫學科技三等獎(排名第一),2019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科研項目
作為第一負責人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國家自然基金、上海市中藥現代化項目、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衛生局等各級科研項目29項,共獲科研及專科建設經費2687萬元。
論文及著作
發表論文162篇,其中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Phytomedicine,BMC Cancer,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外文雜誌發表SCI論文30餘篇(累計IF=84.183)。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6項。參編著作29部。
科普宣傳
主持編著出版《濕疹防治》、《銀屑病防治》、《蕁麻疹中西醫特色治療》、《醫學三字經白話解》、《跟我吃不得痛風》、《痛風防治百問》、《遠離痛風並不難-痛風健康指南》等科普讀物12部;
開設公眾號,實時更新。